時堰鎮

時堰鎮

東台市時堰鎮------清代著名水利學家馮道立的故鄉,地處蘇中平原里下河水鄉,位於鹽城、南通、揚州3市交界處。總面積69平方公里,有耕地51100畝,水面6100畝,人口44900人,是里下河地區聞名的古老集鎮之一。

基本信息

概述

時堰鎮時堰鎮
時堰鎮地處泰州、南通、鹽城三市交匯處的時堰鎮,是東台市堤西水鄉的中心集鎮,也是里下河地區的文明古鎮。素有“蘇中江南”、“商賈重鎮”之稱。

時堰鎮區內水陸交通便捷,東接204國道和沿海高速公路,西連寧靖鹽高速公路;泰東河穿境北上,安時河依鎮東流。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清代水利學家“馮道立故居”坐落在古鎮上。鹽城市文保單位“時堰古石橋”上的碑文,至今清晰雋永。

時堰鎮總面積69平方公里,人口4.8萬人,擁有耕地3288.69公頃。

經濟結構

時堰鎮時堰鎮
時堰鎮打破了里下河水鄉傳統的以稻麥棉生產為主的農業生產結構,大力發展大棚蔬菜和拓桑養蠶

時堰鎮2005年與富安繭絲綢公司銜接,實行“公司+農戶”的合作模式,全面發動栽桑養蠶。時堰鎮新拓桑園80公頃,栽培大棚蔬菜6.67公頃,新增養殖大戶81戶,百頭豬場、千隻雞場達280個。新種植意楊銀杏等樹木7.2萬株,成片造林600多畝,形成了5公里長的泰東河和1公里長的幸福河圩堤林帶。大力實施“三清”工程,對全鎮84條河道水生雜草集中突擊清理整治,清除水生雜草800噸。
時堰鎮定報企業由16家發展到19家,納稅1萬元以上的企業由78家發展到116家。新增私營企業39家,新實施千萬元以上項目10個,500萬元以上項目15家。2005年實現工業產值21.16億元,工業銷售20.15億元,利稅6996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4.67%、24.04%、22.31%。

城鎮建設

時堰鎮時堰鎮

時堰鎮郵政大樓、農行大樓、時堰商城等一批基礎設施順利竣工並交付使用。總面積2000平方米的蘇中超市正式開張,總面積近4000平方米的新時代商住樓暨東台國貿時堰購物中心正式奠基。全年進集鎮和中心村建房戶達120戶。傾力打造文化名鎮。文化工程馮道立故居、為山橋、為山雕塑園和西夾河風光帶改造工程基本竣工。省重點工程泰東河時堰段疏浚駁岸工程全面完成。泰東河時堰大橋建成通車,實現了時堰幾代人的期盼。加固了2180米的圩堤壩頭,新建和修建閘站9座。

新農村建設

時堰鎮時堰鎮
時堰鎮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全面推進,民眾參合率達93%。時堰鎮504名特困民眾享受到低保待遇。194名農村計畫生育民眾得到獎勵扶助。平安創建成果進一步鞏固,建成鹽城市“民主法制示範村”1個,東台市“民主法制示範村”3個。社會矛盾大調解機制初見成效。一些社會矛盾和陳積信訪問題得到有效化解,促進了社會的和諧穩定。被東台市委、市政府推薦為“鹽城市信訪工作先進鎮”。時堰鎮被鹽城市授予“鹽城市文明鎮”、“鹽城市信用鄉鎮”、“鹽城市社會治安安全鎮”等稱號。

資源特色

時堰鎮農業基礎紮實,是東台有名的魚米之鄉。又在多種經營上形成特色。利用水資源豐富這一得天獨厚的優勢,從事養殖魚、蝦、蟹、甲魚以及掛蚌育珠生產。

時堰鎮境內有豐富的石油資源,儲量豐富。目前有10多口油井已開採出油,年產原油3萬多噸。現已探明除石油資源之外,地下還蘊藏著豐富的天然氣,有待進一步開發。

盛產蒲包

范公堤西的時堰鎮,歷史上是盛產蒲包的地方,清代水利學家馮道立編撰的《時村志》上,曾用“蒲嶺連雲”,形象當時的情景。可知當時時堰的蒲包生產已經很具規模了。時堰的蒲包生產,歷史悠久,最遲在明朝就已盛產。清初,每年生產的數量已在上百萬隻,是時堰四鄉農民的主要副業,約占農民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乃至全部。

時堰蒲包業的盛起,歸功於范公堤以東沿海灘涂遍布的大大小小的鹽場,由於鹽的生產量不斷增加,蒲包量的需求量也逐步增長,推動了當時蒲包業的發展。抗日戰爭初期,是時堰蒲包生產最興旺的時期。

十景簡釋

時堰鎮時堰鎮

長堤遠眺:長堤(楊公堤)即泰東河堤,明御史楊澄所造,站在堤上遠望,但見泰東河水清澈,白帆點點,景色優美。

同井春耕:鎮左右農田都以九百畝成片,有古井田遺蹟。從中可以看出時堰歷史悠久。

蘆洲飛雪:鎮南皆蘆葦盪,每到秋天蘆花象雪花在空中飄。

蒲嶺連云:用菖蒲織成蒲包,用於裝鹽等物,歷史上淮南各鹽場裝鹽所用蒲包都在這裡進出,蒲包商聚集,堆貨成嶺,有“時堰姑娘會做包”的說法。

虹橋鎖浪:虹橋在鎮西河上,泰東河水至此,在此處被阻。

堰口歸帆:泰東河時堰運鹽河口,船隻往來到時堰停泊,都在此處下帆入港。

西林柳色:鎮西南有柳林,春夏間濃萌疊翠,秀色可餐。

南蒲荷香:鎮南有荷池,花開時香聞數量,常有遊人玩賞。

一灣新月:一灣地名,在鎮西北,每月初三,新月如鉤。

兩水明鏡:鎮南有東西兩條河流,中間隔一小洲,登洲一望,有兩水夾明鏡之意。

萬蓮禪寺

時堰與曲(曲塘)、海(海安)、姜(姜堰)、溱(溱潼)同為蘇中里下河五大古鎮之一,歷史悠久,交通便捷,人文薈萃,宗教盛行。唐朝至清朝中葉,先後建有七十二座廟堂,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宗教文化。時堰都天廟(俗稱大廟)始建於清乾隆二年,香火鼎盛之時彌布戴南張郭溱東台南白甸等周邊地區,每年農曆正月十八、十月初十的都天廟會,聞名於四鄉八鎮,盛況空前。不幸毀於文革,現復置集鎮禮門堂巷,然廟小門塞路窄,不利於信眾開展宗教活動。

欣逢盛世,眾信男善女、有識之士重修古廟。佛門弟子慧如,早年皈依佛門,發重修時堰都天廟之宏願,傾畢生之精力募化在時堰九州公園內重修都天廟,為僧眾覓以一棲身、膜拜之“淨土”,為時堰添一福地洞天。我佛居水中蓮花之上,九九歸一,乃無窮盡也,於是重命名曰“萬蓮禪寺”,既彰顯我佛普渡眾生之願望,也契合“萬法皆有品,九品蓮花登彼岸”之佛家偈詞。

經云:“法不孤起,仗緣方生”,懇望海內外大德高僧、居士、企事業界成功人士、善男信女給予大力捐助、贊助、資助,共結佛緣,支持萬蓮禪寺建設,並將設立功德碑,勒石記之載入寺志,無量功德,正果早成。

特鋼產業

時堰鎮特鋼產業初始於20世紀80年代,20多年來拼搏奮鬥、聚合優勢、培大育強,打造了科學發展的新局面,工業經濟步入了發展的快車道,特鋼產業已成為全鎮工業經濟的支柱產業,它的發展沿革可歸納為三個階段,即初始起步階段、裂變發展階段和擴張提高階段。

時堰冶金器材廠、電爐配件廠看準不鏽鋼產品的發展前景。先後新上了兩個不鏽鋼材料加工企業,主要生產電爐底板、電爐罐等。不鏽鋼產品繼續延伸,先後創辦的企業以生產不鏽鋼產品和多種儀表用不鏽鋼管,到1985年,全鎮不鏽鋼企業達到9家,固定資產500萬元,從業人員432名,年銷售1200萬元,利稅80萬元。

2005年,不鏽鋼、特鋼產量和產值為:白鋼刀產量5000噸,產值2.6億元;麻花鑽產量5000噸,產值3.8億元;標準件產量5000噸,產值1.5億元;刀板產量5000噸,產量2.5億元;不鏽鋼管產量2000噸,產值1.1億元;絲錐產量2000噸,產值1.2億元;不鏽鋼絲產量2000噸,產值0.8億元。到“十一五”末,全鎮不鏽鋼、特鋼年銷售額可達100億元,直接就業18000萬人,間接就業12600人。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