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朡①:古國名.又作鬷②,在今山東定陶東北,商湯伐桀,桀敗逃於此,為湯攻滅並奪其寶玉.(見<<史紀*殷本紀>>).
《尚書.仲虺之誥》序曰:湯歸自夏,至於大炯。孔安國傳云:自三朡而還。大坰,地名。按:孔安國,孔子十一世孫,漢武帝時博士,是司馬遷的古文經學老師,司馬遷所撰《史記.本紀》中涉及《尚書》的部份,均取自他的古文經學老師孔安國對《尚書》所作的傳。司馬遷的今文經學老師是董仲舒,故而《史記》中涉及《春秋》的部份,皆取自董仲舒(參見《春秋繁露》和《春秋公羊傳》)。
①三朡:朡音宗.
②鬷:鬷音宗.
附:
鳴條之戰
鳴條之戰是約公元前1600年商湯在鳴條(今河南省洛陽市附近,一說在今山西省運城市夏縣之西)滅亡夏朝的戰爭。
夏朝延續了400多年,到夏桀姒履癸統治時,已是危機四伏。他寵信王后妺喜,重用嬖臣,殘殺忠臣關龍逄,並對民眾及所屬方國、部落進行殘酷的壓榨奴役,引起普遍的憎恨與反對。《竹書紀年》記載,夏桀“築傾宮、飾瑤台、作瓊室、立玉門”。《通鑑外紀》記載:“桀作瑤台,罷民力,殫民財。為酒池糟堤,縱靡靡之樂,一鼓而牛飲者三千人”。夏桀把自己比作太陽,說:“天上有太陽,正像我有百姓一樣,太陽會滅亡嗎?太陽滅亡,我才會滅亡”。民眾憤慨地詛咒他:“時日易喪,予偕女皆亡(太陽啊你什麼時候要滅亡,我們願意跟你一起滅亡)”。
在夏朝逐漸衰落的過程中,在黃河下游的商部落逐漸強盛起來。商湯繼位後,將部族統治中心遷到南亳(今河南省商丘市東南),並積極籌措攻夏立國的計畫。
在與夏朝決戰之前,商湯做了很多戰前的工作,主要有:刺探軍情
商湯首先派遣伊尹充當間諜,進入夏都斟鄩,掌握了夏王朝“上下相疾,民心積怨”的狀況。
翦除夏朝羽翼當時夏王朝總體力量仍然大於商部落。商湯採取先弱後強、絕其羽翼的方法,削弱夏朝實力。他把第一個打擊目標指向夏的屬國葛(今河南商丘市寧陵縣北),以替童子復仇的名義起兵滅葛,繼而又集中兵力逐次滅亡了韋(即豕韋,今河南省滑縣東南)、顧(即鼓,今河南省范縣東南),最後攻滅了實力較強的昆吾(今河南省許昌市)。
選擇戰機當商湯停止向夏桀納貢以試探其反應時,夏桀立即調動九夷之師,準備討伐商湯。商湯則視情馬上“謝罪請服,復入職貢”。不久傳來了夏桀誅殺重臣、眾叛親離的訊息。商湯再次停止向夏桀的貢奉。這次桀的指揮完全失靈,九夷之師不起,有緍氏公開反抗。商湯認為伐桀的時機完全成熟,於是果斷下令起兵。
約公元前1600年,商湯興兵伐夏,在戰前他舉行了隆重的誓師儀式,《尚書·序》記載:湯“與桀戰於鳴條之野,作湯誓”。誓師後商湯選良車70乘,“必死之士”6000人,聯合各方國軍隊,採取戰略大迂迴,繞道至夏都以西突襲夏都,夏桀倉促應戰,西出拒湯,同商湯軍在鳴條展開決戰。決戰中商湯軍奮勇作戰,一舉擊敗了夏桀的主力部隊,夏桀敗退後歸依於屬國三朡(今山東省定陶縣東一帶)。商湯乘勝攻滅了三朡,夏桀率少數殘部逃往南巢(今安徽省巢湖市),不久病死。商湯回師西亳(今河南省偃師市西),召開了眾多諸侯參加的“景亳之命”大會,得到3000諸侯的擁護,取得了天下之主地位,夏朝正式宣告滅亡。
鳴條之戰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場以暴力形式推翻沒落王朝的戰爭,後人將這種戰爭稱為“湯武革命”。《易·革·彖辭》記載:“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鳴條之戰是中國古代通過“伐謀”、“伐交”、“伐兵”、“用間”達到戰爭速勝的最早的成功戰例,對於後世戰爭的發展、軍事理論的構築,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