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鑑外紀

書名。北宋劉恕撰。10卷,又目錄(年表)五卷。完成於神宗元豐元年(1078年)。

基本信息

概述

北宋劉恕撰。10卷,又目錄(年表)五卷。完成於神宗元豐元年(1078年)。作者曾助司馬光修《資治通鑑》,以《通鑑》起於後周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至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擬取後周烈王二十三年前為“前紀”,顯德六年以後為“後紀”。後病廢在家,僅成“前紀”,因《國語》稱“春秋外傳”之例,改稱“外紀”。也稱作 《通鑑外傳》,是中國最早的記述商朝以前歷史的傳記。

文獻記載

《通鑑外紀》十卷、《目錄》五卷(少詹事陸費墀家藏本)
宋劉恕撰。恕,字道原,其先京兆萬年人。祖受為臨川令,葬於高安,因家焉。《宋史》本傳稱其舉進士入高等,不著何年。考司馬光作此書《序》,稱恕卒於元豐元年九月,年四十七,則當生於明道元年。又稱其登第時年十八,則皇祐元年進士也。初授鉅鹿主簿,遷知和川、翁源二縣。會司馬光受詔修《資治通鑑》,奏以恕同司編纂,轉著作郎。熙寧四年以忤王安石乞終養,改秘書丞,仍令就家續成前書,遂終於家。此書乃其臨沒所成也。蓋修《資治通鑑》時,恕欲與司馬光采宋一祖四宗實錄國史為《後紀》,而摭周威烈王以前事跡為《前紀》。會遭憂遘疾,右肢痹廢,知遠方不可得國書,《後紀》必不能就。乃口授其子羲仲,以成此書,改名曰《外紀》。凡《包羲以來紀》一卷,《夏紀》、《商紀》共一卷,《周紀》八卷,又《目錄》五卷。年經事緯,上列朔閏天象,下列《外紀》之卷數,悉與司馬光《通鑑目錄》例相同。金履祥作《通鑑前編》,詆其好奇。今觀其書周成王元年丙戌,稱周公攝王之元年,越七年癸巳,始稱成王元年,則周公殆類新莽之為矣。又稱魯惠公為隱公娶於宋,見其女好而自納之,生桓公,是惠公先有衛宣之醜。如斯之類,頗為不經。又如齊桓觀龍,殆如戲劇;熊渠射虎,何預勸懲。雖曰細大不捐,亦未免食多務得。履祥所論,未可謂之吹求。然《外紀》於上古之事,可信者大書,其異同舛互以及荒遠茫昧者,或分注,或細書,未嘗不具有別裁。《目錄》於共和以後據《史紀年表》編年,共和以前皆謂之疑年,不標歲陽、歲陰之名,並不縷列其數,亦特為審慎。且其《自序》稱陶潛豫為《祭文》,杜牧自撰《墓誌》,夜台甫邇,歸心若飛,不能作《前後紀》而為《外紀》。他日書成,公為《前後紀》,則可刪削《外紀》之繁冗而為《前紀》,以備古今一家之言云雲。則恕作此書,特創為草藁,儲材備用,如《通鑑》之有《長編》,以待司馬光之刊定耳。履祥不察當日書局編纂之例,遽加輕詆,操之未免已蹙矣。
----出《四庫總目提要》

《通鑑外紀》的撰述

《劉恕除預修《資治通鑑》外,還自著《五代十國紀年》和《通鑑外紀》等史著。前書久佚不傳,僅知是擬後魏崔鴻所著《十六國春秋》而作,述五代十國史事。後書仍是補《資治通鑑》上段之缺。《資治通鑑》的內容,上限斷於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限至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年),而周威烈王二十二 年以前和北宋前期的史事則缺而不載。作為通史,其"通古今之變"就不如《史記》了。劉恕以此為憾,打算集周威烈王二十二年以前的史事為《通鑑前紀》,並采北宋前四朝(太祖、太宗、真宗、仁宗)的實錄和國史為《通鑑後紀》。《資治通鑑》配上《前紀》和《後紀》,那就首尾完整、上下貫通了。劉恕這一壯舉無疑具有重要意義,可惜他因病廢和早逝(年僅46歲)而宿願未遂,僅在彌留之際,口授劉羲仲,編成《通鑑外紀》10卷,目錄5卷。該書記載自遠古伏羲氏至周威烈王二十二年事跡[主要內容在周共和元年(前841年)以後的438年之間],與《資治通鑑》相接。劉恕對《通鑑外紀》撰寫的有關情況作了表述:
??熙寧九年,恕罹家禍,悲哀憤憂,遂中癱眜,右肢既廢,凡欲執筆,口授稚子羲仲書之。常自念平生事業無一成就,史局十年,俯仰竊祿,因取諸書,以《國語》為本,編《通鑑前紀》。家貧,書籍不具,南徼僻陋,士人家不藏書,臥病六百日,無人語及文史。昏亂遺忘,繁簡不當。遠方不得國書,絕意於《後紀》,乃更《前紀》曰《外紀》,如《國語》稱《春秋外傳》之義也。自周共和元年庚申,至威烈王二十二年丁丑,438年,見於《外紀》;自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至周顯德六年己未,1362年,載於《通鑑》。然後1800年之興廢大事坦然可明。[1]
由此可見劉恕撰述此書的旨趣和撰述時的艱辛程度。他還囑託司馬光,待《資治通鑑》成書後,再作前、後紀,"則可刪削《外紀》之煩冗而為《前紀》,以備古今一家之言。恕雖不及見,亦平生之志也"[2]。彌留之際,仍耿耿於此,史學家的赤子之心感人肺腑。《通鑑外紀》還算不上史學名著,對後世影響也不大。但是,劉恕傾畢生精力於《資治通鑑》的修撰和補缺,其史學家高度的責任感和頑強不屈的精神無不令人敬佩。
註解:
[1] 劉恕:《通鑑外紀·序》。
[2] 劉恕:《通鑑外紀·序》。

四庫提要記載

《通鑑外紀》·十卷、《目錄》·五卷(少詹事陸費墀家藏本)
宋劉恕撰。恕,字道原,其先世京兆萬年人。祖受為臨川令,葬於高安,因家焉。《宋史》本傳稱其舉進士入高等,不著何年。考司馬光作此書《序》,稱恕卒於元豐元年九月,年四十七,則當生於明道元年。又稱其登第時年十八,則皇祐元年進士也。初授鉅鹿主簿,尋遷知和州、翁源二縣。會司馬光受詔修《資治通鑑》,奏以恕同司編纂,轉著作郎。熙寧四年以忤王安石乞終養,改秘書丞,仍令就家續成前書,遂終於家。此書乃其臨沒所成也。蓋修《資治通鑑》時,恕欲與司馬光采宋一祖四宗實錄國史為《後紀》,而摭周威烈王以前事跡為《前紀》。會遭憂遘疾,右肢痹廢,知遠方不可得國書,《後紀》必不能就。乃口授其子義仲,以成此書,改名曰《外紀》。凡《包羲以來紀》一卷,《夏紀》、《商紀》共一卷,《周紀》八卷,又《目錄》五卷。年經事緯,上列朔閏天象,下列《外紀》之卷數,悉與司馬光《通鑑目錄》例相同。金履祥作《通鑑前編》,詆其好奇。今觀其書周成王元年丙戌,稱周公攝王之元年,越七年癸巳,始稱成王元年,則是周公殆類新莽之為矣。又稱魯惠公為隱公娶於宋,見其女好而自納之,生桓公,是惠公先有衛宣之醜。如斯之類,頗為不經。又如齊桓觀龍,殆如戲劇;熊渠射虎,何預勸懲。雖曰細大不捐,亦未免貪多務得。履祥所論,未可謂之吹求。然《外紀》於上古之事,可信者大書,其異同舛誤以及荒遠茫昧者,或分注,或細書,未嘗不具有別裁。《目錄》於共和以後據《史紀年表》編年,共和以前皆謂之疑年,不標歲陽、歲陰之名,並不縷列其數,亦特為審慎。且其《自序》稱陶潛豫為《祭文》,杜牧自撰《墓誌》,夜台甫邇,歸心若飛,不能作《前後紀》而為《外紀》。他日書成,公為《前後紀》,則可刪削《外紀》之繁冗而為《前紀》,以備古今一家之言云雲。則恕作此書,特創為草稿,儲材備用,如《通鑑》之有《長編》,以待司馬光之刊定耳。履祥不察當日書局編纂之例,遽加輕詆,操之未免已蹙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