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訣
產後呃逆胃虛寒,丁香白蔻伏龍肝;桃仁吳萸湯沖服,不應急將參附添;熱渴面紅小便赤,竹茹乾柿橘紅煎。
組成
京三棱(炮)、木香(不見火)、厚朴(去粗皮,薑汁制)、芍藥、肉瓦蔻(炮)、人參(去蘆)、乾薑(炮)、茯苓(白者,去皮)各五兩(150g),吳茱萸(湯洗七次,焙)、甘草(炙)、丁香各三兩半(105g),蒼朮(去皮)七兩(210g)。
用法用量
1.古代用法: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加生薑三片,大棗一個(擘破),同煎至八分,空心、食前溫服。如不及煎。以鹽少許,湯點服亦得。
2.現代用法:以上12味,共研細末。混合均勻.即得。每袋裝120g。每次9g,生薑3片,大棗1枚同煎,空腹,飯前溫服。
功用
溫中散寒,理氣健脾,消積止痛。
主治
脾胃虛弱者。宿寒停積,或飲食生冷,內傷脾胃,泄瀉注下,水谷不化,胸滿短氣,嘔逆噁心,臍腹疼痛,腹內虛鳴,飲食減少,及積寒久痢,純白或白多赤少,日夜無度,或脾胃虛寒,泄瀉日久,愈而復發者,並宜服用。
方義
本方主治病證為脾胃虛弱,寒凝氣滯較重者。方以乾薑為君藥,辛甘大熱,溫中散寒止痛。人參益氣補中;吳茱萸溫中散寒,降逆止嘔;木香、三棱行氣止痛,導滯除滿,均為臣藥。佐以丁香、厚朴溫中降逆,行氣除滿;茯苓、蒼朮健脾祛濕;芍藥養血和營,緩急止痛,並防溫燥太過而傷陰血。炙甘草為使,補中緩急,調和諸藥。
配伍特點
全方配伍,於理中丸內增加散寒行氣止痛藥物,對於中焦虛寒,氣滯較重者較為適宜。
重要文獻摘要
1.《女科經綸》:“經云:病深者,其聲噦。噦即呃逆也。諸病見之為惡候,況產後犯此。有虛,無實,有寒無熱矣。立齋必兼熱實論,殊謬。若古方治產後呃逆,又兼敗血瘀停胃逆,用丁香豆蔻散,煎桃仁、吳茱湯下之。病機叉不可不知。”
2.《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脾胃虛弱者,兼服壯胃藥;虛損甚者,可與麝香鹿茸丸、沉香鹿茸丸、法煉黑錫丹、金鎖正元丹、張走馬玉霜丸、正元散、沉香鱉甲散、椒附丸、四桂散;下虛洞泄者,四柱散、正元散、丁香百蔻散。”
3.《中藥傳統製劑及零售經營知識》:“脾胃虛弱,宿食停積,或飲食生冷,內傷脾胃所致泄瀉注下,水谷不化,胸滿氣短諸症,治宜暖脾胃,消積止痛。方用丁香暖脾胃;京三棱消積止痛,木香行氣調中,止痛;厚朴溫中下氣,燥濕,治食積脹滿,胸悶不舒;肉豆蔻溫中行氣,消食澀腸,治虛瀉冷痢,嘔吐,宿食不消,共為主藥;人參大補元陽,扶正祛邪;炮姜溫中散寒,消食止痛,治嘔吐泄瀉;吳茱萸降逆。散寒止痛,止嘔;白芍平肝止痛,養血斂陰,共為輔藥;茯苓滲濕利水,健脾寧心;蒼朮燥濕健脾,祛風散寒,治心腹脹滿;炙甘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調和諸藥,共為佐使。諸藥協同,具有暖脾胃,消積止痛之效。”
4.《醫宗金鑒精選》:“產後呃逆,皆因氣血兩傷,脾胃虛寒,中焦之氣厥而不順。所致。宜服丁香豆蔻散,即丁香、自豆蔻、伏龍肝為末也,用桃仁、吳茱萸煎湯沖服。如不效,當以參附湯峻補之。若發熱面紅,小便赤色,屬熱實,宜用竹茹、乾柿、橘紅煎服之,名茹橘飲。”
中藥方劑之丁香類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
中醫方劑詞典-湯類
大家對湯藥一定都不陌生,那股濃烈的刺鼻味讓人望而怯之,但是湯藥是醫生根據不同病人的身體情況做出的個性化的判斷,然後對症下藥,療效要更好些。現在就讓我們來盤點一下中醫藥劑中的各種湯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