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介紹
1850年,在美麗的威斯瑪小鎮,哈克將啟程遠行,留下妻子露西,後來他遭遇卓古拉伯爵,鎮上的人紛紛傳染瘟疫而死。他們懷疑有吸血鬼混跡人群中,知道自己已成為目標。
導演介紹
沃納·赫爾佐格是德國導演。15歲寫出第一個劇本,大學主修文學、戲劇、歷史。青少年時期酷愛旅行,足跡踏遍很多國家。以《阿基爾,上帝的憤怒》為代表的作品,多將歷史事件寓言化,凸顯人性的本質。大多以狂熱、孤獨的狂想者為主人公,強調人力與天意的對抗。他是新德國電影運動中最著名的導演之一,與法斯賓德、文德斯、施隆多夫等人齊名。他在紀錄片方面也有著極高的成就。
演員介紹
伊莎貝爾·阿佳妮是80年代最走紅的法國女演員,土耳其和德國混血兒,小時候就展露了不凡的才華。剛出道時曾與法國國家劇院簽約。形象突出:黝黑的頭髮、光潔的皮膚,特別適合演繹悲劇性人物。1981年和1994年之間四度獲得法國凱撒獎。個人生活方面,曾與導演布魯諾·努伊頓一起生活並育有一個兒子;跟英國演員丹尼爾·戴—劉易斯有過一段情,生下兒子加布里埃爾。熱衷政治活動,拒絕媒體曝光,經常導致爭議。
幕後製作
這是赫佐格向前輩茂瑙致敬的作品。本片以氣氛和風格見長,敘事性不強,細節非常精緻,台詞稀少,似模擬默片風格。影片拍攝時用的是英語,後配成德語,專家認為德語版更純正。市面上的英文版只有96分鐘。
影片評價
1897年的愛爾蘭作家布拉姆·斯托克出版了小說《德拉庫拉》。據說,一天晚上,他夢見一個吸血鬼國王從墳墓現身,醒來即開始構思這部小說。同以往匆匆寫就的新聞紀實風格的作品不同,這部小說前後寫了七年,可謂是精心構思,精心創作。僅書名就改了三次。起初,他取名《已死的未死者》,定稿時改為《未死者》,出版時又改為《德拉庫拉;或未死者》。正文原計畫寫四卷,分別為《特蘭西瓦尼亞》 、《悲劇》、《發現》、《懲罰》;後來又濃縮成現在的一卷。吸血鬼“德拉庫拉”的名字,原為“伯爵”,後來改為“吸血鬼伯爵”,最後定為“德拉庫拉伯爵”。原稿本來用了兩章的篇幅交代故事的起因,定稿時這兩章已被縮為一章。而且定稿上經他親筆改動的標點、字詞也不計其數。1897年5月,這部小說終於由康斯特布爾出版公司出版,首版30000冊即刻銷售一空,其影響迅速擴展到世界各地,流傳至今。
德國表現主義的代表人物茂瑙在1922年拍攝了《吸血鬼諾斯非拉杜》。此片是默片,出色地運用了光影的效果,成為一代經典。曾經在OtherHollywoodEuroCinema中看了一些片斷,配上後來的音樂,效果真的不錯。
這回看的是赫爾錯格版的。我對赫爾錯格的電影其實心生很多恐懼。曾經看過《阿吉爾,上帝的憤怒》,看得我幾度停下來逛淘寶網,滿是無緣無故的恐懼,好像很多冥冥中的東西朝你包圍過來。特別是那種音樂。
本片中的音樂也和《阿吉爾,上帝的憤怒》如出一轍——單調重複,頻率低,但是暗含著恐怖。當喬納森在路上走,音樂仿佛就是只有那么一小段(“你那該死的溫柔”,就是這個效果),反覆,反覆,天鏇地轉,卡殼的唱機一般。片中台詞很少,人和吸血鬼對面對站著,也只是急促呼吸聲而已,沒有尖叫,沒有摔東西,只是後退,壓抑的恐怖。就算是村子裡的人死了,也沒有呼號奔走,只是紳士們穿著黑衣,整齊地抬著棺材,存活的人在市政廣場上跳舞、用餐,慶祝自己的餘生。赫爾錯格特意隱去了人的聲音,用了單調的音樂,讓人產生一種陌生感。這樣的感覺和美國恐怖片的身臨其境感覺對是不一樣的。
金斯基的臉真的是不同尋常的臉,無論戴著頭盔還是剃光了頭髮。他訴說自己的死不了的痛苦,沒有愛的痛苦,他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吸血鬼……最後吸血的那個場景,真的很情色。兩個人急促地呼吸著,最後一口啃了上去。哇哇哇。但是,赫爾錯格並沒有讓大家看到血,直到最後,露西的脖子上也並沒有看到牙齒印。
推薦一批好看的翻拍電影
藝術上的原創固然是才華,翻拍同樣顯有深度。本推薦一批好看的翻拍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