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論語述何》,二卷,清劉逢祿(1776或1774一1829)撰。逢祿字申受,一字申甫,號思誤居士,江蘇武進(今常州)人。嘉慶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官禮部主事。外祖父莊存與、從舅莊述祖並以經學名世,盡受其學,為常州學派奠基人。崇今文經學,反對瑣屑考證,主張務求微言大義。著有《春秋公羊何氏釋例》、《尚書今古文集解》《左氏春秋考證》等。是書約成於嘉慶十七年(1812),“述何”者,追述何休也。書後有自敘稱:《後漢書》稱,何休精研六經,世儒莫及,作《春秋公羊解詁》,又注訓《孝經》《論語》,“梁阮孝緒《七錄》《隋書經籍志》,不載何注《孝經》《論語》之目,則其亡久矣。惟虞世南《北堂書鈔》有何休《論語》一條,大類董生正誼;明道之旨”,“今追述何氏解詁之義,參以董子之說,拾遺補闕,冀以存其大凡。”今考何晏《論語集解·雍也》“女為君子儒”句,注有“君子為儒,將以明道,小人為儒,則矜其名”之語,皇侃《義疏》作“馬融曰”,邢□《正義》作“孔子曰”,《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裴□《集解》引作“何晏曰”,裴氏以其見於何晏《集解》,而《北堂書鈔》誤作“何休曰”。逢祿未能細讀註疏,遂信《書鈔》誤作“何休”之言,其“述何”之據以失。然是書以《春秋》解《論語》,以求其與《春秋》相印合,如注《公冶長》篇中“老者安之,朋友情之,少者懷之”曰:“《春秋》於女叔見安老,於苟息見信友,於天子錫命見懷少。故志在春秋。”又如注“陳文子有馬十乘,棄而違之”曰:“《春秋》不書出奔者時,非執政且旋反國,故不錄也。此類左氏不著,未可為善於事矣。”也足見逢祿之苦心,也不失為注《論語》以史相印之一法,宋翔鳳《論語說義》、戴望《論語注》等,也相繼效仿,遂成一時之見。然強為附會,似是而非者竟也不免,有《皇清經解》本,《蟄雲雷齋叢書》。《論語》及孔子研究書目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