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新校釋》

《論語新校釋》

三秦出版社2006年9月出版的《論語新校釋》,是黃先生奉獻給學術界的又一部重要著作。

基本信息

背景資料

《論語》《論語》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儒家學派創始人,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對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有極其深遠的影響。《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成書於春秋戰國之際,由孔子的學生及其再傳學生所記錄整理,是儒家思想千年經典絕學。
《論語》是一本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至理名言書,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面,內容非常豐富,是儒學最主要的經典。在表達上,《論語》語言精練而形象生動,是語錄體散文的典範。本書對原著進行了詳細地注釋,是文學工作者及廣大文學愛好者值得珍藏的藝術經典。

簡介

《論語新校釋》在《論語彙校集釋》(上海古籍出版社即出)基礎上編撰而成。《論語新校釋》每篇有題解,每章原文之下有[校]、[釋]、[訓譯]、[章旨]。書後附逐字通檢,便於讀者檢索。

創新特點

《論語》是研究孔子、儒家思想最重要的文獻依據。任何對《論語》文本的改動或新的詮釋必然會引起新的震動。為了使更多的研究者和讀者進一步客觀、便捷地了解《新校釋》的內容,以發現我們頌讀的《論語》文本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或許被誤讀,社會上普遍流行的《論語》詮釋與文本原意或許有偏差,筆者在認真通讀《新校釋》全文的基礎上,對書中的創新之處簡述如下:

“前言”部分

《新校釋》“前言”部分首先就《論語》的書名與成書等問題提出了新的觀點。《新校釋》認為,“論語”為“經過討論的語錄”之義,舊讀“論”為“倫”音沒有道理;《論語》初輯在孔子既卒,眾弟子奔喪聚首之際,先由眾弟子各言所記、各述所知,然後就共知者進行討論確定,再由原憲、曾參等專人負責紀錄下來,當時所輯主要包括今前十五篇和第十七篇之基本內容(不含弟子語錄),其餘四篇(主要為弟子語錄及行事)及前十六篇中的弟子語錄為曾子卒(公元前436年)後不久其弟子所增補;今本《論語》各篇內容皆有一定的主旨,二十篇自為學修身至治國平天下是一完整體系,各篇之間互存一定的邏輯關係,今本《論語》二十篇並非雜手所成,而是有統一編輯思想的個人或數人編著,及今本確是二次改編增訂之本,其篇目命名及編排皆改編增訂者所為,等等。

文本部分

《新校釋》原文是在匯校基礎上的重新寫定,文字與舊本有多處不同,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校勘、(二)改換古今字、(三)刪除重出之章、(四)分章或有不同、(五)標點斷句或有不同。

詮釋方面

除因文本校定和標點斷句而帶來的差異外,該本對《論語》原文的詮釋本身與前人各家亦有差異,以楊伯峻《譯註》為例,該書與之理解基本上完全相同者193章,其餘331章(約占全書百分之六十三)每章至少有一個關鍵字或一句以上理解不同,有的完全不同甚至相反。

評價

黃先生書在《論語》文本校勘及文句詮釋等方面所作的創新與突破是空前的,儘管還不能稱之為盡善,或者還有錯誤,但從總體上說,無疑可以代表當代《論語》研究的新水平,應該是最好的《論語》讀本之一。版本文字不同,所反映的思想必然不同;文句詮釋理解不同,對思想內容的認識亦必然不同。因而,該書意義不只在《論語》本身,對孔子思想、早期儒學乃至整箇中國儒學史、哲學史研究都將產生重要影響。隨著其繁本《論語彙校集釋》的即將問世,二書在《論語》研究史乃至孔子思想研究史上必將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起到劃時代的作用。

作者介紹

黃懷信黃懷信

黃懷信,男,陝西岐山人,1951年12月出生。1985年畢業於西北大學,師從著名學者李學勤先生研治古文獻學,獲歷史學碩士學位。曾任西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2001年12月受聘為曲阜師範大學特聘教授,2006年12月契約期滿,續聘為曲阜師範大學教授。現任專門史專業博士生導師、專門史與歷史文獻學兩專業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先秦文獻研究與整理,主持完成多項全國古籍整理規劃項目及全國高校古委會古籍整理研究項目。1996至2000年參加“夏商周斷代工程”。發表論文70餘篇,出版專著及古籍整理著作(含修訂本)《小爾雅校注》、《逸周書校補註譯》、《尚書注訓》、《鶡冠子匯校集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詩論〉解義》、《大戴禮記匯校集注》、《論語新校釋》等共16部,其中《小爾雅校注》獲1994年全國古籍優秀圖書二等獎,《大戴禮記匯校集注》獲山東省第21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目前在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漢晉孔氏家學與“偽書”公案》及山東省社科規劃項目1項。

《論語》及孔子研究書目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論語集解》
《論語譯註》
《讀四書大全說》
《唐寫本論語鄭氏注及其研究》
《論語:儒者的諍言》
《論語集注》
《論語新探》
《論語新解》
《孔子與中國之道》
《孔子:即凡而聖》
《論語的哲學詮釋》
《孔子大辭典》
《孔子集語》
《敦煌論語集解校證》
《論語今譯》
《論語別裁》
《論語之謎》
《北宋儒術治國政治研究》
《孔子集語校補》
《孔子哲學思微》
《論語今讀》
《定州漢墓竹簡》
《論語學的形成發展與中衰--漢魏六朝隋唐論語學研究》
《論語註譯》
《論語通譯》
《論語述何》
《論語正義》
《論語註疏》
《論語注》
《孔子編年》
《孔子說·孟子說》
《論語集釋》
《論語疏證》
《聖算知天命論語新解》
《論語趣談》
《我與<論語>:桃花源遊記》
《論語札記》
《孔子批判論語譯說》
《孔子論學》
《論語與現代管理》
《儒家者言釋文》
《孔門弟子研究》
《論語菁華》
《孔門弟子研究資料》
《孔子弟子資料彙編》
《儒學十三經》
《孔子文化大全圖書總目》
《孔子資料彙編》
《論語章句集注》
《四書訓義》
《孔子和他的追隨者》
《孔子思想研究》
《孔子弟子考》
《老莊語錄·孔子語錄·孟子語錄》
《孔子家語疏證》
《孔子論語年譜》
《孔子門人考》
《論語直譯》
《孔子年譜綱目》
《至聖先師孔子年譜》
《孔子年譜》
《孔子年譜輯注》
《論語會箋》
《論語辨》
《孔學新論》
《論語源流考述》
《論語·孟子》
《元代論語學考述》
《論語新校釋》
《論語集解義疏》
《論語古注輯考》
《論語漢宋集解》
《論語解注合編》
《論語今註今譯》
《論語今注》
《論語著述考》
《論語論著目錄》
《論語之研究》
《唐抄本鄭氏注論語集成》
《論語思想史》
《論論會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