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全書分三部,分別是上部《歷史證件》、中部《儒學究元》、下部《孔門異同》,在三部之前的《緒論》里,趙紀彬梳理了自己的研究脈絡:上部所謂“證件”,是從孔子及其弟子言行中,蒐集無意透露出的關於當時社會性質的資料,包括春秋末期社會階級關係、孔子在過渡時期堅持的“復禮”路線、“有教無類”的本義、奴隸主階級內部的派別分裂、生產關係由井田所有制向個體私有制轉化的歷史意義等。中部“究元”,“究”的是儒學思想形成的社會根源,得出的結論是孔子認識論的實質是唯心主義先驗論,並且陷入了泛倫理主義,成為奴隸主階級的政治思想工具。下部論述的“異同”,分《先進異同考》與《後進異同考》兩篇,從孔子門徒“先進”“後進”各六人與孔丘的辯論中,考據出孔門一直存在內部路線分歧和學派對立。
評論

“我們歸納全書,發現一件頗為有趣而意義亦相當重大的事實,即孔門所說的‘人’‘民’是指春秋時期相互對立的兩個階級;兩者在生產關係中是剝削與被剝削的關係,在政治領域中有統治與被統治的區別,因而其物質生活及精神生活的內容與形式,亦復互不相同。”
作為“批孔派”的代表之一,趙紀彬《論語新探》的開頭,就奠定了全書政治意味較濃的基調。如作者所述,他寫作的著眼點,重在對春秋時期社會性質問題的探索,以及對孔子的世界觀、認識論和邏輯學的揣摩和批判。
需要注意的是,本書1948年曾由中華書局出版,當時書局方面覺得書名太冷門,怕有礙銷路,就給改成了《古代儒家哲學批判》。1959年人民出版社出版本書時,才改回原題《論語新探》。到了1962年再版時,作者寫道:“我對於中國奴隸制下限及其向封建制過渡問題的看法,有較大的改變……”1974年第三次修訂再版時,正值全國上下都在“批林批孔”,這樣特殊的歷史背景下,一本研究孔子思想的書,其中的論述有無道理,讀者自然見仁見智。1978年《論語新探》被美國學者莫斯·羅伯茨譯成英文在美出版,挪威漢學家奧爾·朗根在書評中說:“我認為一個非馬克思主義者(指西方學者)可以把這樣一本關於歷史格局的書看成是研究工作的假設,而不當作是確定無疑的歷史事實。之所以這樣說,可以從1962年版和1974年版之不同中找到理由。趙部分地改變了他的格局或工作前提,即孔子的社會地位……但基本上他的結論和理解沒有改變。”
《論語》及孔子研究書目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