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論學》

《孔子論學》

《孔子論學》是由駱承烈教授編著,1992年新華出版社出版,印行七千冊,總共十五萬字。孔聖人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同時精通易經《十翼》所作者,孔子是中國古代突破對自然山水宗教式態度的第一人,我愛大自然更愛自然山水,大自然包涵災難、地震、龍捲風、恐龍的滅絕等,而自然山水是永存的好風水,提出了“知者樂水,仁者樂山”(《論語·雍也》)的著名美學命題。

基本信息

概述

《孔子論學》孔子論學

《孔子論學》共分八個部分,分別為:教學育人、虛心好學、學習內容、學習方法、修身自省、培植盛德、舉賢論人和師生關係。深入淺出地分析了孔子博大精深的論學理論體系,讀讀,收穫是有的。

內容

其一,樂學與好問。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發自內心的喜歡、良好的心理態度是學習的良師益友。雖然孔子對“君子”的要求和條件近乎苛刻,
但從《論語》中可以看出,他的教學活動並不像我們想像中的那樣嚴謹緊張,不苟言笑,倒是非常輕鬆愉快、隨機而行、隨意而發的。孔子本人更是因“好學”而對學習充滿興趣,他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這正是孔子以學為樂,好學不倦,安貧樂道,自強不息的生動寫照。知之者是被動接受,好之者已是主動追求,樂之者則達到痴迷執著的狀態。如果說好之、樂之是孔子主張的學習態度的話,那么“好問”就應該是學習的重要方法之一了。孔子認為,不懂不要裝懂,要“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公冶長》),這樣才能學到真東西。
其二,無倦與精進。學貴有恆,最忌一曝十寒。《論語》中關於學貴有恆的思想,先述“無倦”,次說“一以貫之”,再論日積月累,循序漸進,逐步提升,如琢如磨。子張問政時,孔子說:“居之無倦,行之以忠。”(《顏淵》)子路問政時,孔子說:“先之勞之”,“無倦”(《子路》)。這是孔子對弟子問“政”的回答,即“無倦”,也就是對自己要勤勉,不能懈怠,勤能補拙,恆成萬事,自然學習更是如此。孔子反覆強調為學育人貴在“不厭”與“不倦”的態度,意即:對己,學習而不知滿足;對人,耐心教導而不知疲倦。其中,對求學者而言,學而有恆,學而不厭,這是很難做到的,“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這需要有執著的精神,久之則學業成矣。
其三,敏捷與勤思。孔子於求學、敬事都強調“敏則有功”。如《學而》篇中的“敏於事而慎於言”及《公冶長》中的“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孔子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里仁》)“敏”字有兩層意思,一是反映迅速,二是勤于思考。“敏於事”、“敏於行”,是說做事行動要反映迅捷;“敏而好學”、“敏以求之”,是說求知治學要勤于思考。與“敏”相對的是“慎於言”、“訥於言”,其意並非要人三緘其口,而是強調少說多做,言行一致,“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這正是孔子學以修身、學以養德思想的表現。
其四,自省與改過。自省與改過,是求學者終極目標,亦是成賢至聖的捷徑。當然,捷徑卻往往是最難行進的。孔子也覺得“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述而》)。“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關鍵要以正確的心態對待它。孔子說:“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子罕》)“過而不改,是謂之過矣。”(《衛靈公》)人之過,只要不是故意為之,有過便改,無損形象,還能得人共仰,何樂而不為呢?過而不改,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錯,這才是真正的過錯。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有了正確的態度,有了改過的決心,餘下的事情便是如何改過了。改過要分為兩個步驟,先是自省,再為改過。孔子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顏淵》)省的關鍵要通過自省總結得失,找出自己存在什麼過錯,找出與賢人之間的差距。有過與差距便需改正,“就有道正焉”,以不斷完善自己,最終達到“內省不疚”的境界。

《論語》及孔子研究書目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論語集解》
《論語譯註》
《讀四書大全說》
《唐寫本論語鄭氏注及其研究》
《論語:儒者的諍言》
《論語集注》
《論語新探》
《論語新解》
《孔子與中國之道》
《孔子:即凡而聖》
《論語的哲學詮釋》
《孔子大辭典》
《孔子集語》
《敦煌論語集解校證》
《論語今譯》
《論語別裁》
《論語之謎》
《北宋儒術治國政治研究》
《孔子集語校補》
《孔子哲學思微》
《論語今讀》
《定州漢墓竹簡》
《論語學的形成發展與中衰--漢魏六朝隋唐論語學研究》
《論語註譯》
《論語通譯》
《論語述何》
《論語正義》
《論語註疏》
《論語注》
《孔子編年》
《孔子說·孟子說》
《論語集釋》
《論語疏證》
《聖算知天命論語新解》
《論語趣談》
《我與<論語>:桃花源遊記》
《論語札記》
《孔子批判論語譯說》
《孔子論學》
《論語與現代管理》
《儒家者言釋文》
《孔門弟子研究》
《論語菁華》
《孔門弟子研究資料》
《孔子弟子資料彙編》
《儒學十三經》
《孔子文化大全圖書總目》
《孔子資料彙編》
《論語章句集注》
《四書訓義》
《孔子和他的追隨者》
《孔子思想研究》
《孔子弟子考》
《老莊語錄·孔子語錄·孟子語錄》
《孔子家語疏證》
《孔子論語年譜》
《孔子門人考》
《論語直譯》
《孔子年譜綱目》
《至聖先師孔子年譜》
《孔子年譜》
《孔子年譜輯注》
《論語會箋》
《論語辨》
《孔學新論》
《論語源流考述》
《論語·孟子》
《元代論語學考述》
《論語新校釋》
《論語集解義疏》
《論語古注輯考》
《論語漢宋集解》
《論語解注合編》
《論語今註今譯》
《論語今注》
《論語著述考》
《論語論著目錄》
《論語之研究》
《唐抄本鄭氏注論語集成》
《論語思想史》
《論論會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