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概述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亞早期的重要作品,是一部具有極大諷刺性的喜劇。大約作於1596-1597年。劇本的主題是歌頌仁愛、友誼和愛情,同時也反映了資本主義早期商業資產階級與高利貸者之間的矛盾,表現了作者對資產階級社會中金錢、法律和宗教等問題的人文主義思想。這部劇作的一個重要文學成就,就是塑造了夏洛克這一惟利是圖、冷酷無情的高利貸者的典型形象。選入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級語文下冊第13課(節選),上海教育出版社八年級語文上冊第32課(節選)和江蘇教育出版社九年級下冊第1課(節選)。
劇情介紹
貝爾蒙特:鮑西亞,一個富人的女兒,按照她父親的遺囑,她得到了三個盒子:一個金盒子,一個銀盒子,還有一個鉛盒子。其中一個盒子裡面裝著她的畫像,如果哪個男人選擇了正確的盒子,那么她將嫁給那個男人。於是,求婚者從世界的四面八方雲集到這兒,都希望能得到她……
威尼斯:鎮上有一個年輕人名叫巴薩尼奧,他下定決心要贏得鮑西亞。但是,為了達到自己的願望,他需要三千達克特,這可是一大筆錢。於是,他向好友,富商安東尼奧求助,希望安東尼奧能借給他這筆錢。然而,由於在海上投入的錢還沒收回,安東尼奧手頭上暫時也無法拿出這么多錢。於是他被迫向另外一個富有的猶太放債人,夏洛克借這筆錢。
安東尼奧和夏洛克都不喜歡對方:對於安東尼奧來說,他看不起放高利貸的,另一方面,他不喜歡夏洛克也因為他是猶太人;對於夏洛克來說,安東尼奧借錢給人從不收利息,這樣就損害了他的利益。儘管如此,在這種情況下,夏洛克還是同意借錢給安東尼奧,而且也不收他的利息;但是夏洛克提出了一個奇怪的要求:如果安東尼奧拖欠還款的話,他將會從安東尼奧身上割下一磅肉。
巴薩尼奧去了貝爾蒙特,他選擇了正確的盒子,鉛匣,也就是裝有伊人肖像的匣子。也贏得了鮑西亞。鮑西亞送給他一枚戒指,安東尼奧發誓將永遠把這枚戒指戴著。與此同時,鮑西亞的女僕,娜瑞薩也接受了格拉夏諾的求婚,將自己的戒指也送給了他。
夏洛克的女兒,傑西卡同自己的愛人克里斯汀·羅倫佐私奔了,並且偷走了她父親的錢和珠寶。而夏洛克也因為失去自己的女兒和錢財心情煩亂……當他得知安東尼奧在海上的投資全部喪失的訊息之後,他決定向安東尼奧討回借款。
在法庭上,夏洛克要求他和安東尼奧的契約能夠履行。鮑西亞和娜瑞薩假扮律師,為安東尼奧辯論,使得夏洛克的計畫沒有達成。鮑西亞同意夏洛克按照契約規定割下安東尼奧的一磅肉,但是割這一磅肉必須嚴格按照契約執行,就是不能多割也不能少割,不能流一滴血,也不能因此傷害安東尼奧的性命。夏洛克無法做到,只好認輸。這樣,鮑西亞巧妙地挽救了安東尼奧的性命。同時,為了證明自己愛人是否專心,她們要求自己的丈夫交出戒指作為償還。最後,真相大白,安東尼奧重新得到了自己的財產。
演員介紹
艾爾·帕西諾美國演員,生於紐約市,高中時在曼哈頓表演藝術學校,並開始在外百老匯演出。
1966年進著名的“演員工作室”進修,1969年因舞台劇《老虎是否戴項鍊?》獲托尼獎。同年演出第一部影片《我,娜塔莉》。
後被導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看中,在《教父》中扮演麥可,並以此獲奧斯卡最佳男配角提名。此後,以《謝皮科》(1973)、 《教父續集》 (1974)、 《炎熱的下午》 (1975)三片連續獲得奧斯卡男主角提名。1992年終以《聞香識女人》奪取第65屆奧斯卡影帝。以表演具有爆發力著稱。
幕後製作
關於導演
麥可·萊德福出生於印度新德里,父親是英國人,母親是澳洲人。他在中東地區長大,當時他的父親在英軍服役。萊德福畢業於貝德福德學校和伍斯特大學,25歲時,在愛丁堡教書多年的他進入國家電影學院就讀。
1974年,萊德福從國家電影學院畢業,開始為BBC拍攝紀錄片。1980年,他為BBC蘇格蘭電視台自編自導了故事片處女作《The White Bird Passes》,成功的合作讓他得以繼續拍攝了《彼時彼地》。該片是英國電視4台委託拍攝的第一部影院電影,入選1983年坎城電影節的導演雙周,並在世界各地的電影節上奪得15個獎項。如潮的好評令萊德福得以真正躋身故事片導演的行列。
1984年,萊德福將喬治·奧威爾(George Orwell)的小說改編成同名電影《一九八四》,由約翰·赫特和理察·伯頓主演,影片贏得了英國電影獎的最佳影片和最佳男演員獎,以及名目眾多的國際獎項。
1987年,萊德福拍攝了《白色禍害》 ,儘管現在該片成為了Cult經典,但在當時票房卻一片慘澹。在隨後的6年中,萊德福沒有拍攝任何電影,他先後移居法國和義大利,著手編導商業廣告。
萊德福與義大利演員馬西莫·特羅西的莫逆之交促成了影片《郵差》 ,這是第一部英國人拍攝的義大利電影,成為影史上票房最高的外語片之一,獲包括最佳導演、最佳劇本在內的5項奧斯卡提名,以及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的最佳導演和最佳外語片獎等35個國際獎項。不過不幸的是,為了讓萊德福拍攝《郵差》,特羅西延誤了心臟病的治療時機,在剛剛殺青不久便與世長辭,給萊德福留下了深深遺憾。
1998年,萊德福執導了8年來的第一部英國片《心太狂》 ,隨後是2000年真實反映洛杉磯脫衣舞女生活的《鋼管舞娘》 。2002年,他同貝納爾多·貝托魯齊、讓-呂克·戈達爾等多位大師級導演聯合執導了短片集《十分大師:大提琴篇》。
關於影片
《威尼斯商人》大約完成於1596-1597年,是莎士比亞早期的重要作品,堪稱這位文學大師的經典名劇。劇本的主題是歌頌仁愛、友誼和愛情,同時也反映了資本主義早期商業資產階級與高利貸者之間的矛盾,表現了作者對資產階級社會中金錢、法律和宗教等問題的人文主義思想。這部劇作的一個重要文學成就,就是塑造了夏洛克這一惟利是圖、冷酷無情的高利貸者的典型形象。
同時,《威尼斯商人》又是非常複雜的文學作品,很多導演和製片人都不願將這部舞台劇搬上大銀幕。名導奧遜·威爾斯就曾想嘗試拍攝《威尼斯商人》,而最終卻不得不放棄。
製片人巴里·納維迪(Barry Navidi)回憶說:“我和麥可·萊德福在洛杉磯會面,我一直希望能與他合作,我建議拍攝《威尼斯商人》,他說聽上去不錯,可是他從沒拍過莎士比亞的作品,我說那就更好了。”納維迪又找來了製片人卡里·布羅考(Cary Brokaw)。布羅考早在80年代就認識萊德福,也期待有朝一日能夠與其合作,對納維迪的想法自然十分贊同。布羅考說:“當得知《威尼斯商人》是在全世界上演次數最多的莎劇時,我真的很震驚。不過,由於它將多種完全不同的元素集於一身,所以它的難度足以讓人退卻。雖然它頻繁出現在戲劇舞台上,但卻從未被搬上大銀幕,這是對麥可·萊德福的巨大挑戰。”
萊德福回憶說:“在一個晚宴上,巴里找到了我,問我是否願意拍攝《威尼斯商人》,我說不論戲劇還是電影,我都沒執導過莎士比亞的作品。不過我看過劇本,如果我們能找到合適的演員扮演夏洛克,我願意擔綱導演。”
萊德福、納維迪和布羅考達成了一致,那就是用最佳的方法來演繹,他們的目標是在劇本的喜劇和悲劇元素之間找到平衡。作為劇本改編的重中之重,扮演夏洛克的人選直接決定著影片的成敗。布羅考推薦了阿爾·帕西諾,布羅考製作的電視系列劇《天使在美國》就有阿爾·帕西諾加盟,而萊德福和納維迪也表示贊同。布羅考說:“在拍攝《天使在美國》期間,我和阿爾成了朋友。一天午餐時,我提出了拍攝《威尼斯商人》的想法,他很感興趣,而且他的年歲足以扮演夏洛克。和我一樣,阿爾也認為夏洛克是莎翁筆下最偉大的人物之一。”
之後,布羅考安排阿爾·帕西諾同萊德福共進晚餐,兩人感到非常愜意,萊德福還帶去了劇本改編的初稿。萊德福在劇本上煞費苦心,他說:“我在挖空心思的考慮我能做些什麼,因為既然要完成劇本,就得構思人物和對白,可這些都是現成的。”在朋友的建議下,萊德福離開倫敦,趕往威尼斯。“我立即明白了我該怎么做,”萊德福說,“因為威尼斯還保留著16世紀城區,我在和威廉·莎士比亞一同編寫劇本,他完成了對白、情節、故事和人物,我來完成剩餘的一切。”
加盟本片的帕西諾無疑具有著巨大的號召力,影片的演員陣容由此得以提升。為了能與夏洛克的角色相抗衡,安東尼奧由傑里米·艾恩斯扮演。萊德福說:“我認為他扮演安東尼奧非常理想,如果他拒絕,我肯定會很沮喪。傑里米不僅是出色的莎劇演員,還是優秀的電影演員,而且他的風格與阿爾完全不同。”
製片人納維迪回憶說:“莎朗·霍華德-菲爾德(Sharon Howard-Field)物色本片演員時獨具慧眼。她曾在國家劇院工作過5年,專職主管選擇演員。為了一部電影,她從未花費如此長的時間來挑選演員,她親自面試了每個前來試鏡的英國演員。不過,麥可並不滿意,於是我們又開始在美國演員中物色合適人選。琳恩·柯林斯脫穎而出。”
事實上,這位不知名的美國女演員給導演萊德福留下了極深的印象,他說:“我認為琳恩·柯林斯是同代人中最棒的莎劇演員。她前來試鏡是為了得到一個小角色。可當她走進來,你立即會發現她的出色天賦。”對於從扮演奧菲莉婭開始表演生涯的柯林斯來說,能有幸演繹莎劇中最有趣的女主人公波西亞和與影壇的大牌明星合作堪稱至高殊榮。
對萊德福來說,拍攝電影版的《威尼斯商人》不僅僅是將戲劇拍成電影。電影可以對個體進行特寫,人物的細微手勢和表情都能表露情緒,而不只是靠語言。在改編劇本時,萊德福充分考慮到這一點。他解釋說:“電影需要一種速度,不是因為影片的對白不優美,而是因為觀眾可以更近的看到人物的反應,而不需要任何解釋。”
阿爾·帕西諾非常贊同萊德福在正式開拍前組織的排練,只是在排練時,所有演員都很清楚,這是電影,而並非舞台劇。帕西諾說:“我很高興在出演本片之前沒有扮演過舞台劇版的夏洛克,如果演舞台劇,天長日久就會養成一些習慣,因為舞台劇與電影風格迥異,從沒有特寫。”
萊德福不想將影片拍成現代版的《威尼斯商人》,而且他希望呈現出的16世紀的威尼斯是又髒又亂的,人們的穿著也欠缺整潔。影片的絢麗畫面歸功於法國攝影師伯諾依特·德爾赫姆(Benoit Delhomme),在他的拍攝下,片中的每個畫面都如同色彩濃重的油畫作品。帕西諾贊道:“伯諾依特拍攝的畫面讓我十分驚奇,仿佛果真置身於1596年的威尼斯一樣。”
影片段預告絮
·影片外景分別在盧森堡的攝影棚和威尼斯拍攝。
·伊安·麥克萊恩是扮演安東尼奧的最初人選,後來他因片約衝突而無緣本片。
·凱特·布蘭切特是扮演波西亞的最初人選,她因懷孕而不得不放棄本片。
·達斯汀·霍夫曼曾希望扮演夏洛克,但當他同導演麥可·萊德福取得聯繫時,才得知已經確定由阿爾·帕西諾扮演。
穿幫鏡頭
·在影片開始2分50秒時,攝影機和一個戴著黑色棒球帽的男子閃現在畫面左側。
精彩劇照
作品背景
從十六世紀初期開始,英國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專制王朝執行了有利於工商業發展的政策,得到新興資產階級的支持,王室和資產階級之間,形成了暫時的聯盟。到了十六世紀後期,在女王伊莉莎白一世的統治下,英國出現了經濟繁榮和政治安定的局面。
十六世紀九十年代,是莎士比亞創作的早期。這時,英國社會基本上保持著表面的繁榮。作為一個資產階級作家,莎士比亞對於解決當時社會上和生活中的矛盾,充滿著信心,因此他這一時期的創作,大都帶有愉快樂觀的色彩。他在八部喜劇以及正劇《羅密歐與朱麗葉》中,宣揚了資產階級人文主義的生活思想。
但是,從九十年代的後幾年開始,英國社會的各種矛盾逐漸尖銳化起來:在農村,“圈地運動”在加速進行;在城市,資本主義手工工廠大量出現的結果,手工業者和貧民的狀況不斷惡化,從1594-1598年間,又連續發生澇災和嚴寒,農業歉收,物價飛漲,農民和城市貧民紛紛大量起來反抗。這一時期,資產階級的力量也更加強大,它同王室的暫時聯盟瓦解。莎士比亞開始感到他的人文主義理想和英國現實間的矛盾,因此1596以後寫的幾部喜劇里,雖然調子還是愉快樂觀的,但社會諷刺因素已有所增長。這時完成的《威尼斯商人》就是莎士比亞早期喜劇中最富有社會諷刺色彩的一部。
主要人物
夏洛克:他是高利貸資本的代表,是一毛不拔的守財奴。但愛財如命的夏洛克在這場戲的開頭卻一反常態,不要比借款多幾倍的還款,而要一塊無用的人肉,可見其心胸狹窄,復仇心極重,一遇機會便要瘋狂報復對他不利的人,非要置對手於死地不可,可見其冷酷無情。夏洛克對別人的謾罵反唇相譏,冷靜和自信的態度活靈活現。敗訴以後他又想要三倍的還款,貪吝的本性又復原了,守財奴的本相暴露無遺。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惡魔。 同時,他也是一個在基督教社會裡受欺侮的猶太人。夏洛克對安東尼奧的報復有合理而又複雜的動機。人們對夏洛克,既鄙夷他的貪婪,憎恨他的殘酷,又多少同情他所受的種族壓迫和屈辱。在很多人的眼裡夏洛克是一個貪得無厭、一毛不拔、吸血鬼的形象,又是一個守財奴“讓一個靠不住的奴才看守著門戶,有點放心不下”,夏洛克不能說不是這部喜劇中的悲劇人物,僕人餓跑了投奔了自己嫉恨的人,而女兒更是抱著自己的財產和情人私奔了,最後甚至是輸掉了自己的剩餘的一部分財產,他可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更是一個報復心極強的人,為了報復安東尼奧的辱罵之仇可以不收利息讓他一步一步地鑽入圈套里,為了就是要得到他的一塊肉,可是他得到肉又能怎樣?他卻說“拿來釣魚也好”。其實安東尼奧也是擋住他財路的一個攔路虎,為了自己的財路必須要把這個攔路虎除掉。
鮑西婭:這是作者極力歌頌的人文主義者的形象。她是一個富豪貴族的孤女。她是個有學問,有修養的新時代的女性,她的談吐文雅,又機智勇敢,她為了援助丈夫的朋友,女扮男裝,作為出庭的法律顧問,判決夏洛克的案件,有膽有識,既維護了法律的尊嚴,又置惡人於死地,大快人心。可以說,鮑西婭是一個新時代女性形象,是活潑、開朗、大方、幽默並且充滿智慧的人,她在選偶的時候為了自己心愛的人,不惜做手腳,而當她面對咄咄逼人的夏洛克的時候,是從容不迫,一步步讓對手落入自己的圈套中。在許多人看來是一件奇案一籌莫展時,卻讓這位妙齡少女快刀斬亂麻地解決了,在她的身上閃耀著女性覺醒時代的曙光。
安東尼奧:他是新興的資產階級的商人,作者對他是有所美化的。作者寫他珍重友情,為了朋友而向高利貸者借錢並為此死而無怨;他寬宏大量,面對夏洛克的無恥陰謀,竟逆來順受;面對死的威脅,他具有古羅馬英雄那樣臨危不懼,視死如歸的氣概。總之,他身上有正派,重情,溫文爾雅等人文主義者為之謳歌的品質。
葛萊西安諾:他嫉惡如仇,易於激動,嬉笑怒罵,敢於鬥爭,和安東尼奧形成鮮明對比。
巴薩尼奧:見義勇為,重情重義,但不懂得鬥爭策略,表現得較軟弱。
公爵:為人穩重慈祥
影片評價
金錢固然重要,可是在這個世界上有許多遠遠比金錢重要的東西,不要被表面的現象所迷惑;在我們現實的生活當中你不能因為自己的優越而歧視任何人,更要學會不用有色眼光去看待別人;同時也要像鮑西亞一樣聰慧,不被突如其來的困難所嚇倒。
《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一角色給我的印象很深,他雖然是個守財奴,心胸狹窄,復仇心極重,一遇機會便要瘋狂報復對他不利的人,非要置對手於死地不可的人。可是我卻覺得真是非常不公平的,莎士比亞在塑造這個角色的時候將所有邪惡的元素集一身,將他的陰險與狠毒描寫的淋漓盡致,而安東尼奧卻是完全的美化:他珍重友情,為了朋友而向高利貸者借錢並為此死而無怨;他寬宏大量,面對夏洛克的無恥陰謀,竟逆來順受;面對死的威脅,他具有古羅馬英雄那樣臨危不懼,視死如歸的氣概。總之,他身上有正派,重情,溫文爾雅等人文主義者為之漚歌的品質。可我卻覺得安東尼奧只是用來襯托夏洛克的一個小小的角色。雖然莎士比亞諷刺的是猶太商人夏洛克,可是他同時也表現出了當時歐洲政府對猶太人的歧視和排斥。16世紀即使在威尼斯這個歐洲最強大最自由的國家,對猶太人的偏狹在當時也是個無法更改的事實。依據法律被迫居住在圍牆隔離的古老廠房或者貧民窟內,日落之後大門就會鎖上由基督教徒來看守。白天任何猶太人離開貧民區都要帶上一定表明他們是“猶太人”身份的紅帽子。猶太人禁止被擁有財產,所以他們只能放高利貸,將錢借出收取利息,而這也是違反基督教法律的。對於威尼斯商人他們熟視無睹,但是對於仇視猶太人的的宗教的的狂熱者來說就完全不同了。他們會毆打辱罵甚至剝奪猶太人生的權利。
而這種種的不公平,正是造就了夏洛克變態人格的主要原因。所以說夏洛克是一個可悲的角色,他並不可恨,可恨的是當時的社會,正是社會造就了一個悲劇的夏洛克。
威廉·莎士比亞作品
悲劇 | 《安東尼與克莉奧佩屈拉》 | 《科利奧蘭納斯》 | 《哈姆雷特》 | 《朱利葉斯·凱撒》 | 《李爾王》 | 《麥克白》 | 《奧賽羅》 | 《雅典的泰門》 | 《泰特斯·安特洛尼克斯》| 《特洛伊羅斯與克瑞西達》 | 《辛白林》 |
喜劇 | 《終成眷屬》 | 《皆大歡喜》 | 《羅密歐與茱麗葉》| 《錯中錯》 | 《愛的徒勞》 | 《一報還一報》 | 《威尼斯商人》 | 《溫莎的風流娘們》 | 《仲夏夜之夢》 | 《無事生非》 | 《泰爾親王佩力克爾斯》 | 《馴悍記》 | 《暴風雨》 | 《第十二夜》 | 《維洛那二紳士》 | 《兩位貴族親戚》 | 《冬天的故事》 |
史劇 | 《約翰王》 | 《理查二世》 | 《亨利四世 (第一部)》| 《亨利四世 (第二部)》 | 《亨利五世》 | 《亨利六世 (第一部)》 | 《亨利六世 (第二部)》 | 《亨利六世 (第三部)》 | 《理查三世》 | 《亨利八世》 |
詩 | 《十四行詩》 | 《維納斯和阿多尼斯》 | 《魯克麗絲失貞記》 | 《熱情的朝聖者》 | 《鳳凰和斑鳩》 | 《愛人的怨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