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舊事》[吳貽弓執導電影]

《城南舊事》[吳貽弓執導電影]

《城南舊事》改編自林海音1960年出版的同名中篇小說,由吳貽弓執導,沈潔、鄭振瑤、張閩、張豐毅等主演。1983年,該片在中國內地上映。影片透過小女孩英子童稚的雙眼,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淡淡的哀愁與沉沉的想念,講述了英子在北京生活時發生的三個故事,感動了一代又一代人。1983年,該片獲得了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金鷹獎,並且在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頒獎禮上獲得了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最佳音樂獎三項獎項。

基本信息

劇情簡介

《城南舊事》《城南舊事》
20世紀20年代,小女孩林英子隨著爸爸媽媽從台灣飄洋過海來到北京城,往在北京城南惠安會館附近的一個小院裡。爸爸是大學教授,家裡還有一個小弟弟和乳母,英子的童年就在這種無憂無慮的氛圍中度過。

英子在胡同玩耍時,總會看到會館門前痴立的“瘋女人”秀貞,漸漸地,她們熟識了,秀貞非常喜歡英子,英子也很喜歡她。從秀貞口裡,小英子知道她的情人是一個北大學生,因為參加學生運動,被反動軍警抓走了,下落不明。而他們的女兒“小桂子”也被人扔到齊化門城根底下,至今生死未卜,秀貞就成了現在這種瘋瘋癲癲的模樣。小英子很同情秀貞,答應幫她尋找小桂子。
胡同還住著個賣唱的人家,賣唱的小姑娘妞兒是和英子一起玩的小夥伴,妞兒是個棄兒,生性老實,受盡養父、養母虐待,有時還受外人的欺侮,英子總是替她不平。

在一個大雨傾盆的夜晚,妞兒挨了打,跑到了英子家,向她訴說了自己的身世。英子意外地發現,妞兒的耳朵後有一個痣,她想起秀貞曾說過女兒小桂子的耳後也有一顆這樣的痣,原來小夥伴妞兒就是小桂子!英子立刻把妞兒拉到秀貞家,讓她們母女團聚,就在這個晚上,秀貞帶著妞兒去尋找小桂子的生父了,她們的身影消失在雨夜中……
在送走秀貞母女的那個夜晚,英子病倒了。病好了之後,英子家搬家了。她也到了上學的年紀,在課堂上,她跟著老師念“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在離英子家不遠的一個荒草叢生的破院子裡,英子又結識了一個新朋友,他總是在草叢裡掩蓋著什麼。他們常常在一起聊天,英子得知他還有個學習非常好的弟弟。
誰知,那人竟是一個小偷,不久,他就被警察抓走了。可是,英子並不認為他是個壞人,因為他曾說過自己是為了“奔窩窩頭和供弟弟上學,不得已才走了這一步”的。這個朋友也“走”了。

英子家的乳母宋媽拋下自己的兒女、家庭,到林家當傭人,辛辛苦苦地賺錢養活在鄉下的男人和孩子,她的男人有時也來看看她。英子的弟弟就是吮著宋媽的奶水長大的,宋媽勤快、誠實,她很喜歡小英子和她的弟弟。
一天,英子放學歸來,看見宋媽呆呆地坐在廊檐下。原來她的兒子小栓子淹死了,她的女兒也不知被丈夫賣到了什麼地方……

英子有一個非常慈祥可親的父親,他喜歡書和花、鳥,更喜愛英子和弟弟。在他身邊經常聚攏著一些進步的學生,他們共同商討著革命道理。
可是好景不長,父親患肺病離開了人世,英子和母親、弟弟一起,把父親埋在北京郊區山間的台灣義地里,他們要回台灣老家去了。宋媽被她鄉下的丈夫用小毛驢馱走了。英子悵惘地望著宋媽,似乎她在北京所擁有的一切都永遠地離她而去了……

演職人員

演員表

角色 演員 備註
英子 沈潔 ----
宋媽 鄭振瑤 ----
秀貞 張閩 ----
英子父 嚴翔 ----
小偷 張豐毅 ----
妞兒 袁佳奕 ----
英子母 洪融 ----
馮大明 徐才根 ----
秀貞母 朱莎 ----
秀貞父 李農 ----
換火柴的 喬林 ----
老師 崇文平 ----
密探 馬景龍 ----
宋媽侄 秦焰 ----
換盆的 李季 ----
油醬店夥計 譚宗堯 ----
囚犯 田春奎 ----
放話匣子的 史原 ----
井窩子主人 茂路 ----
駱駝隊主人 周起 ----

職員表

原著:林海音
導演:吳貽弓
副導演(助理):吳天忍
編劇:伊明
攝影:曹威業;唐時寶
剪輯:藍為潔
道具:張立武
美術設計:濮靜遜
服裝設計:馬鴻祥;陳美蓮
視覺特效:曹有光
燈光:張川俠
錄音:謝國傑
布景師:夏林寶

角色介紹

  • 英子|演員沈潔
    20世紀20年代,英子隨著爸爸媽媽從台灣到北京城,往在北京城南惠安會館附近的一個小院裡。英子在胡同玩耍時遇到了“瘋女人”秀貞,英子很同情秀貞,並且幫助秀珍找到了她的女兒。後來英子又遇到了一個小偷,並且和他成為了朋友。英子九歲那年,她的奶媽宋媽的丈夫馮大明來到林家。後來英子的父親患肺病離開了人世,英子也隨家人一起離開北京回到台灣
  • 宋大媽|演員鄭振瑤
    宋大媽是英子家的乳母,她拋下自己的兒女、家庭,到林家當傭人,辛辛苦苦地賺錢養活在鄉下的男人和孩子。她勤快、誠實,也很喜歡英子。當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後,宋媽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驢接走。
  • 秀貞|演員張閩
    秀珍的孩子失蹤,自己的情人也下落不明,她常常會在館門前痴立,被大家認為是一個“瘋女人”。每次她與英子講話時,都無一例外地變成自言自語。但是後來英子幫助秀珍找回失蹤的女兒妞兒,秀珍和妞兒相認後便帶著妞兒去尋找孩子的父親。
  • 小偷|演員張豐毅
    小偷在一個荒草叢生的破院子裡結識了英子,他常常和英子在一起聊天,他告訴英子自己之所以做小偷是為了供弟弟上學。後來小偷被警察抓走了。

電影原聲

類型 歌曲名稱
插曲 《送別》
插曲 《麻雀與小孩》

獲獎記錄

時間 名稱 獲獎/提名 獲獎/提名方
1983年 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 獲獎 吳貽弓
1983年 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女配角 獲獎 呂其明
1983年 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音樂獎 獲獎 鄭振瑤
1983年 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金鷹獎 獲獎 《城南舊事》
1984年 第十四屆貝爾格勒國際兒童電影節最佳影片思想獎 獲獎 《城南舊事》
1988年 第十屆基多城國際電影節二等獎赤道獎 獲獎 《城南舊事》

影評

《城南舊事》《城南舊事》
在北京度過的25年可以說是我的金色年代,可以和故宮的琉璃瓦互映。北京城南的胡同、四合院,西山腳下的毛驢,以及脖子上掛著鈴鐺的駱駝……這些都給了我不盡的創作靈感。
——著名女作家 林海音
我被小說《城南舊事》中那種沉沉的相思、淡淡的哀愁深深打動了,整部小說充滿了樸素、溫馨的思想感情。當這部影片上映後,這種情感同樣打動了無數的觀眾。

——本片導演 吳貽弓
看《城南舊事》,心頭漾起一絲絲的溫暖,因為已經很少看見這樣精緻的東西,因為她不刻意表達什麼,只一幅場景一幅場景地從容描繪一個孩子眼中的老北京,就像生活在說它自己。那樣地不疾不徐,溫厚淳和,那樣地純淨淡泊,彌久恆馨,那樣地滿是人間煙火味,卻無半點追名逐利心。 
——影評人 凌 夢

《城南舊事》為中國的散文電影提供了一個範本,影片注重意象的唯美風格也代表了20世紀80年代一批導演的創作傾向(《新京報》評) 。

影片透過一個小女孩的純真眼光展示了20世紀20年代老北京的社會風貌,帶領觀眾重溫了那個年代普通百姓的生活。影片在結構上猶具獨創性,編導排除了由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所組成的情節線索,以“淡淡的哀愁,濃濃的相思”為基調,採用串珠式的結構方式,串連起英子與瘋女秀貞、英子與小偷、英子與乳母宋媽3段並無因果關係的故事。這樣的結構使影片具有多稜鏡的功能,從不同的角度映照出20世紀20年代的具體歷史風貌,形成了一種以心理情緒為內容主體、以畫面與聲音造型為表現形式的散文體影片(魏楚豫評)。
《城南舊事》選用了兩首20世紀20年代的歌曲作為插曲。《麻雀與小孩》出現在英子上學之初,歌中唱出的小孩與小麻雀的問與答,表現了麻雀等“母親”覓食歸來的急切情景,在影片中烘托出了孩子們天真無邪的心靈。而《送別》在內容情調上則是深沉、複雜的心理活動的交織,並且與《麻雀與小孩》形成了對比,在影片情節、人物性格的發展上起到了以聲相助,托景傳情的作用(《東南早報》評) 。
《城南舊事》中,導演對演員的選擇和使用是得當的,英子的那雙明亮、純真、迷人、探索的眼睛足以使語言遜色;宋媽的扮演者鄭振瑤樸實、含蓄、精湛的表演把人們帶入到了那個痛苦的年代。導演沒有刻意去追求直接的所謂“戲劇性”效果,而是把力量放在影片的那個無言的結尾。其實影片只表達了兩個字“離別”——一個個人物在生活的歷程中偶然相遇了,熟識了,但最後都一一離去了。秀貞和妞兒是那樣,小偷是那樣,宋媽是那樣,最後,連父親也是那樣。在影片最後的5分鐘裡沒有一句對話,而且畫面以靜為主,沒有大動作,也無所謂情節,然而卻用色彩(大片的紅葉)、用畫面的節奏(一組快速的、運動方向相悖的紅葉特寫鏡頭)、用恰如其分的音樂以及在此時此刻能造成惆悵感的疊化技巧等等,充分地傳達人物的情緒,構成一個情緒的高潮。在這種情緒的衝擊下,觀眾會自然地去總結全片給予他們的感受,因而也就達到了感受上的高潮。這個“高潮”並不是導演直接給予觀眾的,而是在觀眾心中自然形成的(魏楚豫評)

電影鑑賞

《城南舊事》以它那清新和雋永的散文敘事鏡語表現了一個時代“童年往事”般的心理路程。在影片中,小英子是故事中的敘事人,但由於她的年幼,這就必然消解文本的深層語意欲望對象缺席的象徵意味,從而也推卸了小英子的社會行為承擔責任。

影片最大的魅力就是編導有意讓真正的敘事人即成年後的“小英子”(也可說是吳貽弓或者林海音)與被敘述的故事拉開時空距離,使影片的敘事風格籠罩了一段惆悵、朦朧的情感色彩。

在影片開始的情景里,小英子學著駱駝咀嚼的模樣,這不僅反襯了她內心的天真和童稚,更為重要的是奠定了她在影片中的敘事視點。全片大多數鏡頭是以小英子的低視角的主觀鏡頭拍攝的,這樣,隨著小英子那純真目光的追溯,“一切都離我而去”的傷懷情緒顯得尤為真切,同時也顯得更加淒婉和痛楚。

從影片的內容上看,故事中所講述的人物命運可以說是相當悽慘的,但語調還是相當溫婉。如秀貞發瘋了,是因為與她相好的大學生從事地下革命活動被警察抓走,生死不明。導演是用秀貞那哀傷的畫外音講出來的,鏡頭在當年曾居住過這對戀人的房屋內緩緩地移動,那朱紅的被剝落的牆壁和窗戶仿佛烙下了他倆情感的印跡。這些都為影片提供了豐富的視聽想像空間,使觀眾沉浸在一種特定的情緒之中。

秀貞與那大學生的自由戀愛為宗族禮法不能容忍,私生的孩子卻作為恥辱扔到齊化門,直至母女倆相見後去火車站,以至最終慘死於火車巨輪之下,似乎是那個社會給她們安排的必然歸宿。影片為了表現這一悲慘的人物命運,精心拍攝了雨夜送別的場面,讓火車煙囪冒出的白煙吞沒了整個大遠景的鏡頭畫面,大雨中,給母女倆送行的小英子暈倒了。畫外傳來買報聲的叫喊:瞧一瞧,母女倆被火車壓死了。導演在這裡沒有讓小英子幼小的心靈承受太多的打擊,也不想讓她純淨的眼睛蒙上太厚的灰塵,一切沉重的精神浩劫都推到了幕後,這種含蓄的表現手法是十分耐人尋味的。

相反,在表現年幼的妞兒和小英子相互關愛和體貼上,導演卻有意依仗各種視聽形象的延續和積累,來渲染內心情感氛圍的瀰漫和擴散。通過四次拍攝藤箱裡的小油雞和盪鞦韆的鏡語抒寫,刻畫了她倆內心的童真純樸、傷感失意、離愁別恨,以及辛酸孤獨的種種情愫,這種情感一直貫穿在影片那舒緩而又沉靜的節奏感中。正因為如此,小英子離別時的愁緒疊化在《驪歌》的鏇律中,想戀著那盪悠悠的鞦韆,想戀著那毛茸茸的小雞。在她那回瞻留戀的目光里,輾轉出一種沉重的嘆息,滋生出一種纖美而又憂傷的詩意,正如影片中那屋檐下的夜雨,蕩滌成水圈,成漣漪般的彌散開來。

如果說影片的上半段落,小英子還是一個無憂無慮的孩子,她感受到的那些殘酷的現實只是新奇,那么到了下半段從小英子在病床上甦醒開始,卻是一場夢魘的逃脫和突圍。從這以後,小英子開始成熟起來了,她也逐漸領會到了世間的複雜與苦楚。

世界對於天真純樸的小英子來講。本應象海跟天那般絢麗多彩。在影片中兩次出現吟誦《我們看海去》的片斷就鮮明地寄予導演的這一主觀願望

在荒草園裡,小英子遭遇了和藹而又憨厚的小偷。縈繞在他倆頭頂上的烏鴉的嘶鳴和聒噪聲似乎就昭示著一種宿命的悲劇氛圍。

從小英子和小偷的幾次交談中,我們知道小偷是好人,社會現實卻逼良為盜。傳統的文化教養和不堪負荷的生活壓力導致了他精神和行為的雙重分裂,使他在偷盜別人錢財的同時承受著巨大的精神苦難。

可在小英子那純潔善良的目光背後,她不經意間又害了小偷。她把一尊小佛像(這可喻指小偷尋求出路的內心需要)送給了一個搖撥浪鼓的便衣警察,卻成了小偷被抓的一個依據。在小英子含著淚花的眼裡,又一個朋友離她而去了。在她還來不及懺悔的心靈里,又抹上了一道情感的傷痕。正為著名詩人北島在《觸電》中寫的那樣:我曾和一個無形的人握手/一聲慘叫我的手被燙傷/留下了烙印。

當善良的小英子內心逐漸浸染著人生的苦楚和憂傷時,她的家庭也遭到了接二連三的不幸。先是小英子的爸爸平靜地離去,化作台灣墓地里的一方石碑。而她父親的墓地里六次紅葉疊化的鏡頭,無疑將影片貫穿的離別主題推向了高潮,接著宋媽告別了小英子一家,騎上丈夫牽來的小毛驢兒回家鄉去了,留給這位善良女人的是失去兒女的落寞與孤獨。

這時的小英子趴在馬車後坐上,含著淚花無限依戀地揮別了她童年時的生活家園和精神巢穴。

小英子作為一個主要人物出現在影片中,當她發現大人們的良好願望與現實之間存在著巨大反差時,她天真善良的幼小心靈就愈發顯得孱弱。纏繞在影片中那種無往不復的悲劇輪迴也就更加令人觸目和深省,這也正是影片顯得豐富厚重的關鍵之筆。

但這又不盡然,因為我們在影片中看到的“城南舊事”已經不可能是原來的事情了。她有著小英子童年往事的烙印,但更多的是吳貽弓或者林海音想像中的“城南舊事”,是他們記憶中揮散不去的一瓣瓣心香,是他們情感深處發酵過的一壇陳年老酒,所以他們用自己的心滋潤著孕育著那段“城南舊事”。

他們所描述的那個“大時代的小故事”,不再是以痛心疾首的懺悔意識來追憶,而是以一種豁達從容的祥和心態來體味。所以影片中許多的生活細節都洋溢著一種深深的眷戀之情,都保存了一份難得的溫馨:象學校的陣陣鐘聲和孩子們的陣陣歌聲,還有那轆轤井,那水車,以及在烈日下吐著舌頭的狗和那條幽靜而蟬聲如雨的小巷……經過他們的藝術渲染和升華便有了生命。

幕後製作

在20世紀80年代,上海電影製片廠拍一部影片的平均資金是29萬元,而《城南舊事》卻花了57萬元。
在“文革”期間導演吳貽弓雖然沒有拍攝電影,但是積累了很多東西,在拍《城南舊事》時,她把“文革”期間積累的情感和想法全都用上了。
鄭振瑤在影視劇大多都是演公主、貴婦或者知識分子,在《城南舊事》中她突破以往形象飾演一個從北方農村出來的傭人。
片中飾演英子弟弟的張小宇喜歡吃橄欖和牛肉干,於是拍戲期間鄭振瑤的口袋裡每天都會裝一塊牛肉干,拍睡覺的戲時,鄭振瑤就對張小宇說:“你不許說話,不許翻身,拍完了給你吃一塊牛肉干。”
為了符合片中角色的形象,化妝師先剃掉鄭振瑤鬢角和額頭上的一些頭髮,把鄭振瑤原先很秀氣的臉型變成北方農村婦女的方型臉,然後描粗眉毛、將頭髮紮成那種撅起來的髻。化好妝之後,鄭振瑤一看鏡子就把臉給捂住了。

影片在結構上猶具獨創性,編導排除了由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所組成的情節線索,以“淡淡的哀愁,濃濃的相思”為基調,採用串珠式的結構方式,串連起英子與瘋女秀貞、英子與小偷、英子與乳母宋媽3段並無因果關係的故事。這樣的結構使影片具有多稜鏡的功能,從不同的角度映照出當時社會的具體歷史風貌,形成了一種以心理情緒為內容主體、以畫面與聲音造型為表現形式的散文體影片。

《城南舊事》中,導演對演員的選擇和使用是得當的,英子(沈潔)的那雙明亮、純真、迷人、探索的眼睛足以使語言遜色;宋媽的樸實、含蓄、精湛的表演把人們帶入那個痛苦的年代。導演沒有刻意去追求直接的所謂“戲劇性”效果,而是把力量放在影片的那個無言的結尾。其實影片只表達了兩個字“離別”——一個個人物在生活的歷程中偶然相遇了,熟識了,但最後都一一離去了。秀貞和妞兒是那樣,小偷是那樣,宋媽是那樣,最後,連父親也是那樣。在影片最後的5分鐘裡沒有一句對話,而且畫面以靜為主,沒有大動作,也無所謂情節,然而卻用色彩(大片的紅葉)、用畫面的節奏(一組快速的、運動方向相悖的紅葉特寫鏡頭)、用恰如其分的音樂以及在此時此刻能造成惆悵感的疊化技巧等等,充分地傳達人物的情緒,構成一個情緒的高潮。在這種情緒的衝擊下,觀眾會自然地去總結全片給予他們的感受,因而也就達到了感受上的高潮。這個“高潮”並不是導演直接給予觀眾的,而是在觀眾心中自然形成的。

同名小說

小說簡介

《城南舊事》《城南舊事》
《城南舊事》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自傳體小說,1960年出版。小說是以其七歲到十三歲的生活為背景的一部長篇小說,也可視作她的代表作。 它描寫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裡,住著英子溫暖和樂的一家。它透過主角英子童稚的雙眼,向世人展現了大人世界的悲歡離合,有一種不出來的天真,卻道盡人世複雜的情感。

《城南舊事》曾被評選為亞洲周刊 “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八十年代還被搬上銀幕,還獲得了“中國電影金雞獎”等多項大獎,感動了一代人。它滿含著懷舊的基調,將其自身包含的多層次的情緒色彩,以一種自然的、不著痕跡的手段精細地表現出來。書中的一切都是那樣有條不紊,緩緩的流水、緩緩的駝隊、緩緩而過的人群、緩緩而逝的歲月……景、物、人、事、情完美結合,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詩。

半個多世紀前,小女孩林英子跟隨著爸爸媽媽從台灣飄洋過海來到北京,住在城南的一條胡同里。京華古都的城垛頹垣、殘陽駝鈴、鬧市僻巷……這一切都讓英子感到新奇,為之著迷。會館門前的瘋女子、遍體鞭痕的小夥伴妞兒、出沒在荒草叢中的小偷、朝夕相伴的乳母宋媽、沉疴染身而終眠地下的慈父……他們都曾和英子玩過、談笑過、一同生活過,他們的音容笑貌猶在,卻又都一一悄然離去。為何人世這般悽苦?不諳事理的英子深深思索卻又不得其解。

50多年過去,如今遠離北京的遊子,對這一切依然情意繾綣。那一縷淡淡的哀愁,那一抹沉沉的相思,深深地印在她童稚的記憶里,永不消退。

讀《城南舊事》,心頭會漾起一絲絲的溫暖,因為已經很少看見這樣精緻的東西,因為她不刻意表達什麼,只一幅場景一幅場景地從容描繪一個孩子眼中的老北京,就像生活在說它自己。那樣地不疾不徐,溫厚淳和,那樣地純淨淡泊,彌久恆馨,那樣地滿是人間煙火味,卻無半點追名逐利心。

《城南舊事》作者簡介

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灣省苗栗縣,父母曾東渡日本經商。林海音於1918年3月18日生於日本大阪,不久即返台,當時台灣已被日本帝國主義侵占,她的父親不甘在日寇鐵蹄下生活,舉家遷居北京,林海音即在北京長大。曾先後就讀於北京城南廠甸國小、北京新聞專科學校,畢業後任《世界日報》記者。不久與報社同事夏承楹結婚。1948年8月同丈夫帶著三個孩子回到故鄉台灣,任《國語日報》編輯。1953年主編《聯合報》副刊,開始文藝創作,併兼任《文星》雜誌編輯和世界新聞學校教員。1967年創辦《純文學雜誌》,以後又經營純文學出版社。

林海音的創作是豐富的。迄今為止,已出版了18本書。散文集《窗》(與何凡合作)、《兩地》《作客美國》《芸窗夜讀》《剪影話文壇》《一家之主》《家住書坊邊》,散文小說合集《冬青樹》,短篇小說集《燭心》《婚姻的故事》《城南舊事》《綠藻與鹹蛋》,長篇小說《春風》 、《曉雲》 、《孟珠的旅程》,廣播劇集《薇薇的周記》,另外有《林海音自選集》《林海音童話集》,編選《中國近代作家與作品》。此外,還有許多文學評論、散文等,散見於台灣報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