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慶齡傳
題名: 宋慶齡傳
作者: 劉家泉
出版者: 中國文苑出版公司
出版地: 北京
出版日期: 1988年10月
主題關鍵字: 傳記
提要
本書以翔實的史料描繪了宋慶齡偉大、光輝的一生。展現了她那舉世欽仰的品德,光照人間的風彩,奮發進取的精神,坦蕩豁達的胸懷。披露了不少鮮為人知的資料,訂正了一些史實。本書還運用了文學的筆觸,形象生動、語言清麗,並將有關的歷史事件、時代背景交待清楚,把學術性、文學性、知識性熔於一爐。本書內容充實,風格清新,可讀性強、是一部具有特色的人物傳記。值得各界一讀。
原文
第八章
一、重返柏林
俾士麥大街是柏林的一條著名大街,這條以鐵血宰相俾士麥的名字命名的大街,寬廣筆直,綠樹成蔭,大街的東端高高聳立著勝利女神像;離大街西端不遠,是雄偉巍峨、富麗堂皇的夏洛登堡,它是德國腓烈特大帝寵愛的夏洛特皇后的夏宮。俾士麥大街有成排的建築華麗的四、五層高的公寓,也有掩映於秀木繁蔭中,小巧玲瓏、色調明快、造型各異的一幢幢別墅。
宋慶齡重返柏林後,就居住在這條大街的一幢小洋樓里。
考慮到國內的政治形勢,和奉安大典已經舉行,宋慶齡打算在柏林僑居一段較長的時期。
雖然這所別墅式的小洋樓周圍,碧樹蔥蘢,百花爭妍,綠草如茵,但宋慶齡並沒有陶醉在這憩靜舒適的幽美環境中。而是“寧靜致遠”,利用這安靜的環境發奮讀書,潛心研讀馬列和孫中山的著作,探索革命的真理,而且在當時魏瑪共和國比較自由的政治氣氛中,她還閱讀了很多進步的報刊,如德國共產黨出的《紅旗報》以及工會出的各種刊物,有時還到圖書館去,閱覽各種書報,常常整日“沉緬於書籍之中”。正像當時在德國與宋慶齡有過不少交往的胡蘭畦在《回憶錄》中所說:“宋先生在柏林不是過公寓的生活,而是勤奮學習,努力從事革命工作”。
1929年全球性的經濟危機,也波及到德國,1930年2月失業人數達350萬人。失業者尋求就業的長蛇陣在柏林大街上隨處可見,在輕歌曼舞,燈紅酒綠的咖啡館、酒吧間外面,乞丐用手提琴拉著古典名曲向行人乞討,或手裡拿著火柴、打火機靠為行人點香菸要錢。
德國勞動婦女的著名領袖蔡特金和法國共產黨領導人多列士等曾多次拜訪宋慶齡。通過交談,以及理論上的學習和感性上的觀察、認識,使她加深了對資本主義社會本身存在的種種弊端的認識。
在這段時期中,宋慶齡與外間接觸仍然是不多的,她的住址對一般人仍然是保密的,鄰居也很少來往,只有一個例外是在鄰居中有一個美國進步人士海因斯,常常找宋慶齡聊天,他們或縱談世界大事,或回憶在美國的歲月,談美國的歷史和現狀,這給她孤寂的生活帶來不少樂趣。
鄧演達也來訪問過她多次,他們就中國的社會性質、革命性質、革命對象、革命任務等進行熱烈的探討,她對鄧演達要建立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開展以農工為中心的平民革命,在中國實現社會主義,然後運用政權去發展生產,統制生產等等政治主張多表同意,但從來沒有在組織上要求加入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或第三黨。
由於國內不少同志迭次來函催促鄧演達回國主持1928年由譚平山在上海組織的中華革命黨的工作,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鄧演達決定回國。在他踏上回國旅途的前夕,曾和宋慶齡辭行,面對滿布荊棘的革命前途,他意味深長地對宋慶齡說:“我們的鬥爭將是長期的,尖銳的且又殘酷的,因為我過去毫不猶豫地向著腐惡鬥爭,譬如頑固的封建勢力、機會主義,以及反動行為,因而在軍政兩方面全樹了不少的仇敵。但他們不能阻撓我追隨總理的步伐,我準備犧牲生命以赴,這次或是我們最後一次的聚會”。
對他這種為革命事業視死如歸的大無畏精神宋慶齡深為欽佩,並對他回國從事復興中國革命的偉大事業寄予期望,同時也為他安全擔心。
宋慶齡僑居柏林時,鄧演達是她家中的常客,經常給深居簡出的宋慶齡帶來各種信息,特別是他“分析世界大勢和其相互間的關係,是那般地清楚而一無疑點,解釋中國人民革命的前途,又實實在在是處處引人嘆服”。現在這位使她獲益非淺的知音和親密的戰友回國了,使孤懸海外的宋慶齡不能不感到一點惆悵。
鄧演達在流亡海外期間,除到德國各地考察以外,還參加過北極圈的探險旅行,併到了英國、法國、義大利、瑞士、南斯拉夫、保加利亞。在歸國途中,他又到土耳其的安卡拉、伊拉克的巴格達、巴比倫、印度的德里、加爾各答等地參觀考察。他在考察中,了解了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工人特別是農民的生活狀況,考察各國解決農民問題的方案,作為中國革命的參考。於1930年5月回到祖國。他經常把在旅途中的種種見聞,寫信給宋慶齡作詳細地報導,宋慶齡饒有興味地閱讀這些來信,獲益非淺,曾說,看鄧演達的信,“像看小說一樣,希望這個小說永遠不完的能看下去!”的確,鄧演達和其他親朋好友的來信常給宋慶齡流亡海外的孤寂生活帶來快慰。
1930年夏,廖仲愷夫人何香凝來到了柏林,她住在柏林的三個月中經常和宋慶齡在一起,他們除了經常在一起分析革命的形勢,討論革命的前途以外,還常結伴遊覽柏林的各處名勝。
夏洛登堡建築的宏偉,陳設的富麗堂皇固然使他們讚嘆,但酷愛中國瓷器的腓烈特二世和夏洛特皇后所珍藏的珍貴的中國瓷器更使他們目不暇接,留連忘返。為了表示對中國的熱愛和崇敬,夏洛登堡還專門設有中國大廳,宋慶齡、何香凝既為中國具有悠久燦爛的文化感到振奮和自豪,也為當時國內戰亂頻仍、國勢日蹙而痛心疾首。
位於著名的菩提樹下大街盡頭的布蘭登堡門,門寬六十五點五米,高二十多米,高大雄偉,上端鑲嵌有二十塊精緻的浮雕,頂部正中是青銅澆鑄的古羅馬戰車,車上站著和平女神,車前並排立著四匹騰空賓士的駿馬,造型完美。宋慶齡、何香凝等多次在這裡佇足凝望,感到既可得到藝術的享受,又激勵人奮進。
何香凝的到來,為身居異國的宋慶齡帶來不少歡樂。宋慶齡與何香凝、胡蘭畦等一起經常親自下廚烹調,做中國飯菜。這使慶齡回憶起孫先生在世時,他們與何香凝、廖仲愷夫婦一起度過的美好時光。心靈亦感到安慰。
僑居德國的宋慶齡當時每月從其親屬中得到不附帶任何條件的少量生活津貼,生活並不富裕,但她從不忘記幫助他人。何香凝的好友胡蘭畦1926年加入國民黨,並參加過黃埔軍校女生隊,後參加譚平山主持創辦的中華革命黨(即農工民主黨前身),1930年在德國加入共產黨。宋慶齡了解到當時正在德國留學的胡蘭畦經濟困難,幾乎每星期都買一些雞、魚、肉到胡蘭畦那裡,和她一同做中國菜吃,然後留下拿來的足夠胡蘭畦吃用一個星期的東西。還經常給她送衣服,這是宋慶齡有意識幫助他人生活困難的一種巧妙辦法。
1931年7月23日,宋母倪太夫人在青島病逝,這個突如其來的噩耗再一次打斷了宋慶齡僑居柏林的平靜生活。
二、哀悼母親
聽到母親病逝的噩耗,想到從小最受母親的疼愛,多年來奔走國事,流亡海外,未能承歡膝下,克盡孝道,更未能在母親臨終前聆聽遺言。宋慶齡不禁悲從中來,失聲痛哭,她決定立刻啟程回國。
收到電報後的第二天,宋慶齡就在胡蘭畦的陪同下,匆匆乘火車經波蘭到莫斯科。
由於不是什麼正式的訪問,所以到車站歡迎的只有蘇聯外交部長李維諾夫的夫人和曾任武漢國民政府軍事顧問的加倫將軍,以及陳友仁的兒子、女兒。宋慶齡在車廂門口接過歡迎者送上的一籃鮮花以後即匆匆出站到旅館休息。
翌日,宋慶齡換乘西伯利亞的東行列車直奔滿洲里,和兩年前回國參加奉安大典一樣,她既無心觀賞沿途的美麗風光,甚至經過貝加爾湖時,餐車桌上擺著剛剛打撈起的味道異常鮮美的白魚她也吃不下。
8月9日清晨,宋慶齡到達了國境滿洲里。
時值盛夏,這個北國的大門,也花木繁茂,芳草萋迷,令人恍若置身江南,宋慶齡又看到了秀麗如畫的祖國江山,暫時沖淡了心中的哀戚,深情地說:又回到祖國了!
這次宋慶齡奔喪回國,蔣介石並沒有像上次歡迎她回國參加奉安大典時那樣作了精心地安排,但在甫進國門的第一站滿洲里車站上,仍然舉行了隆重的歡迎。
火車剛一進站,一時軍樂齊鳴,在站台上整齊列隊的士兵發出響亮敬禮聲,黑龍江省政府的秘書長和黨政高級官員,軍隊將領專程趕到車站恭迎,文官長袍馬褂,武將全身戎裝,個個畢恭畢敬。
宋慶齡被引進了布置得富麗、整潔,桌上擺滿了各色茶點的貴賓休息室,稍事休憩後即換乘為她掛的專車。
10日,宋慶齡一行到達哈爾濱,本是杭州市長的周象賢,以國民政府派出的歡迎特派代表、總司令部行營秘書的身份在車站迎接,他和宋慶齡同車赴大連,雖然站台上也有士兵列隊歡迎致敬,由於宋慶齡歸滬心切,她沒有下車,車停片刻即直達大連。
周象賢既是歡迎特使,又是宋慶齡的親戚,在車上把倪太夫人得病經過及去世詳情告訴了宋慶齡,她聽後悲痛萬分,“幾乎哭了整整一夜”,同時她詳細詢問了兄弟姐妹的近況,僅僅由於政治的歧見,她獨居海外,與兄弟姐妹來往很少,但是骨肉情深,她對自己的親人仍是非常關切的。
宋慶齡歸心似箭。列車飛速掠過一座座城市,一站不停,於11日抵達大連。
車到大連,奉蔣介石的命令專程來迎接宋慶齡的勵志社總幹事黃仁霖已早已恭候在站台上。黃仁霖是蔣介石的心腹,更得到宋美齡的寵信,黃仁霖作為專使來迎接宋慶齡,並帶來蔣介石、宋美齡對二姊的問候,當然意味深長,帶著政治的色彩。
由於黃仁霖的事先安排,宋慶齡一行立刻登上了當天開航的大連灣 ,穿過碧浪濤濤的渤海、黃海,抵達青島港,宋慶齡利用輪船停靠青島港的短暫時間,專程到宋母倪太夫人住過並在那裡去世的別墅憑弔,房屋顯得空空蕩蕩,除了遠處的濤聲,似乎寂然無聲,宋慶齡睹物生情,緬懷親人,倍增悲切,她又痛哭失聲。
13日晚,宋慶齡乘大連灣抵達上海,上海市市長張群,江海關監督唐海安,工商部次長鄭洪年,以及宋子良、孔令儀、孔令偉等到碼頭迎接,上海市公安局水上巡警隊,租界巡捕房亦派出探長,包探到碼頭一帶警戒,以策安全。
歡迎者剛剛登輪準備到艙房迎迓,“全身均御黑色喪服,帽沿下垂,俯首戚容”的宋慶齡已跨出艙房,與迎迓者“略一頷首,即匆匆下船”,“未作一語,當與孔氏二女公子同乘孔宅之7458號汽車徑赴西摩路宋宅”,下車後即到母親靈前“垂首默立,飲泣不已”。
由於宋慶齡已經歸國,宋母治喪處定於8月18日“引發”。
宋母倪太夫人的葬禮非常隆重
宋母去世的訃告,署名的是“孤哀子宋子文、宋子良、宋子安,孤哀女宋靄齡、宋慶齡、宋美齡,適孔祥熙、孫文、蔣中正,孫女瓊、曼、瑞泣叩”在子、女、婿中有這樣顯赫地位的母親,在當時的中國的確絕無僅有。
由於宋母是虔誠的基督徒,清晨六點舉行了宗教儀式,宋氏家人親友齊集宋宅花園草坪上,聽牧師講述太夫人行狀,牧師開頭引了幾句聖經的話,接著就以倪太夫人的口氣說:“我現在坐在一片草地上,天空飄著雲彩,周圍開著鮮花,環境是這樣優美,空氣是這樣清新,我感到非常愉快……”,那聲音,那話語,竟象太夫人快樂地和大家告別,音形畢肖,使悲慟的氣氛變得輕鬆了些。隨即出殯。
除宋子文的夫人因身體不適未參加以外,宋家的兄弟姐妹全都參加了葬禮。蔣介石本“以在贛剿赤匪,軍務倥傯,一時無暇來滬”原準備“派張群代祭”。但在宋美齡的催促下,還是暫時撇下“剿赤”軍務,趕回上海參加了葬禮。
出殯時,宋子文等三兄弟走在最前面,接著是三個女兒靄齡、慶齡、美齡以及女婿孔祥熙、蔣介石依次前行,宋慶齡與靄齡、美齡等均全身“衣黑紗旗袍、布履、黑色紗襪,面罩黑紗,垂首飲泣。蔣、孔兩氏亦衣黑紗長衫的克盡半子之禮”。軍政要人均徒步執紼,送葬行列長達數里,“悲壯肅穆”、“備極哀榮”。沿途有成千上萬的民眾在路旁觀禮,有的地方還舉行了路祭。
路上走了幾個鐘頭才到達萬國公墓,在公墓禮堂舉行了葬禮,宋子文兄弟站在前列,第二排是孔祥熙、宋靄齡,第三排是宋慶齡,最後一排是蔣介石、宋美齡,行祭禮時宋慶齡淚珠瑩瑩泣不成聲,行完祭禮後,宋子文悲痛地說:“我們沒有媽媽了”,惹得姊妹們又悲傷地哭泣起來。
祭禮畢,宋慶齡和眾姊妹及送葬者圍繞墓地,看著覆蓋著青天白日的國民黨黨國旗的靈柩徐徐落下墓穴,養育了像宋慶齡這樣傑出婦女的母親從此與宋氏家族第一人宋父耀如,永遠安息在這塊綠樹環繞,芳草如茵,莊嚴肅穆的墓地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