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中世紀最大規模的海戰,奠定了朱元璋稱霸中國的基礎

元朝末年,社會腐敗,各地農民起義風起雲湧,但是在打垮了元軍主力後,戰爭卻並未結束。因為最終的勝利者只能有一個,不同勢力的起義軍還需要一決勝負。在這其中,遊方和尚出身的朱元璋領導的隊伍與漁民之子陳友諒的隊伍,實力最為強大,而他們之間鬥爭的結果,將會決定這天下是姓朱還是姓陳。

鄱陽湖之戰鄱陽湖之戰

當時,陳友諒控制著長江中游,朱元璋的勢力則在蘇南皖南贛中南一帶。朱元璋分析了當時的形勢和自己的處境,認為張士誠等其他敵人專意保守現有地區,不足為慮;而陳友諒正在擴張勢力,其水軍力量10倍於自己,對自己威脅最大。但朱元璋認為自己並非沒有勝的希望,因為陳友諒輕驕喜功,有勇無謀。而且在不斷的試探中,朱元璋也在不斷壯大自己的實力。

朱元璋和陳友諒都明白,兩人必有一戰。1363年春,陳友諒乘朱軍主力救援安豐,江南空虛之機,以號稱60萬的水陸大軍圍攻洪都。由於洪都城易守難攻,陳軍苦戰3個月都未能攻破。在陳軍將士疲憊,士氣低落之時,朱元璋率大軍回援,他先派陸軍據守鄱陽湖口,切斷陳友諒歸路,自己則親率水軍進入鄱陽湖迎戰陳友諒。陳友諒聽說朱元璋大軍來援,即撤洪都之圍,東出鄱陽湖迎戰。一場規模空前激烈異常的生死大決戰,就此在鄱陽湖面展開。陳軍巨艦聯結布陣,展開數十里,望之如山,氣勢奪人。從早晨戰至日暮,雙方鳴金收兵,戰鬥告一段落,雙方互有傷亡,不分勝負。

水戰場面水戰場面

次日,朱元璋針對敵我雙方的形勢,利用陳軍“巨艦首尾連線,不利進退”的弱點,決定用火攻。黃昏時分湖面上吹起東北風,朱元璋命士兵駕駛漁船,船上裝滿火藥柴薪,迫近敵艦,順風放火,風急火烈,迅速蔓延。一時烈焰飛騰,湖水盡赤,轉瞬之間燒毀陳軍數百艘巨艦,陳軍死傷過半,陳友諒的兩個兄弟及大將陳普略均被燒死。朱元璋乘勢發起猛攻,又斃敵2000餘人。朱手下的俞通海等人率領6艦戰船突入陳軍艦隊,勇敢馳騁,勢如游龍,如入無人之境。陳友諒兩員大將見大勢已去,皆投降了朱元璋,陳軍內部軍心動搖,力量更加削弱。走投無路的陳友諒決定率軍冒死突圍,但朱軍已經勢不可擋,最終陳死在了亂箭之下。

明太祖朱元璋明太祖朱元璋

鄱陽湖之戰是中世紀規模最大的水戰,也是中國水戰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朱元璋憑藉此次勝利為統一江南奠定了基礎,並為以後的北伐和攻滅元朝,統一全國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相關知识

熱門知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