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宦”,本來只是指在政府里學習辦事。戰國時貴族多養“門客”,“宦”又成為充當門客的意思。這種門客不僅貴族門下有,國君也有,專門蓄養著充當近侍隨從,就叫做“宦官”。因此宦官本來並不都是閹割過的人。但既成國君的親隨,經常穿宮入戶,弄得不好會和后妃們搞不正常男女關係,總不如閹割過、喪失生殖能力的人來得保險。
正好,古代本有對男性俘虜施加“宮刑”的辦法,即閹割後到宮室里來服役,於是宦官中也常選用這類受過宮刑的人來充當以上都根據呂誠之(思勉)師的考證,見所著《三國史話》,民國三十二年開明書店本。。
最受秦始皇寵信的宦官趙高,就本系趙國“諸趙疏屬”,國亡後受宮刑當上宦官的(《史記》卷八八《蒙恬傳》)。《後漢書》卷七八《宦者傳》說:“中興之初,宦官悉用閹人。”可見直到前漢宦官還不都閹割,要從後漢起才都用受過宮刑的閹人,當然也包括許多自行閹割以投效謀生的現在又通稱宦官為“太監”,這是因為明代的宦官辦事機構分設十二監,每監各設太監一員為長官,以後宦官權勢大了,人們也就把非太監的宦官混稱為“太監”。
古代門客之於主子多少有點人身依附關係,發展成為宦官制度以後,宦官更統統是奴隸身份。唐末以昭宗名義所下誅戮宦官的詔書中就說過,“此輩皆朕之家臣也,比於人臣之家,則奴隸之流”(《舊唐書》卷一八四《宦官傳》)。用現代科學語言來講就是皇帝的家內奴隸。家內奴隸通常和從事勞動生產的奴隸一樣,都是被奴役受壓迫的;但如上升為奴隸頭兒,奴隸總管,成為高級的宦官,那就轉而站到主子的立場去壓迫奴役別人了。
在這個問題上,應該提一下史學界老前輩陳寅恪先生的觀點。陳先生在其名著《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中指出:“唐代閹寺多出自今之四川、廣東、福建等省,在當時皆邊徼蠻夷區域。其地下級人民所受漢化自甚淺薄,而宦官之姓氏又有不類漢姓者,故唐代閹寺中疑多是蠻族或蠻夷化之漢人也。
太監 宦官 《三國史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