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皇帝在上吊的時候,並不孤獨,雖然沒有一個大臣願意陪著他死,但是至少還有一個太監,他叫王承恩。在我們的印象中,太監似乎壞人多而好人少,好的太監數來數去也沒幾個,鄭和、王承恩,但是壞的卻是數不勝數,趙高、嫪毐、魏忠賢一個比一個壞,而且明朝尤為突出,甚至在崇禎皇帝臨死之前,太監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城時也有很多的“精彩”表演。
1644年三月十七日,李自成的大順軍掃清了北京城外的一切障礙,對北京城形成了包圍,崇禎皇帝和很多的朝廷重臣都成了瓮中之鱉,李自成率領數十萬大軍在城外,而在這數十萬大軍中,有很多人原本是朝廷的人。李自成正對彰義門坐著,身邊兩位原明朝王爺席地而坐——晉王和代王,李自成帶著這兩個巨大的戰利品督戰,也想讓他們看看他們的明朝是如何被自己滅亡的。
而在兩位王爺身邊還有一個太監,叫杜勛,原本深受崇禎皇帝重用,任用其為監軍太監,但是他見李自成勢不可擋,投降了李自成,然後又來到了北京城下。李自成命其入北京城勸崇禎皇帝遜位,剛烈的崇禎皇帝自然拒絕,而且痛斥杜勛,其他大臣勸崇禎皇帝留下杜勛進行處置,可是杜勛卻以晉王和代王的性命相要挾,聲稱如果自己回不去,那么二位王爺馬上就會被殺,無奈之下,杜勛又被放回城下。
雖然杜勛沒有能夠勸降得了崇禎皇帝,但是他卻勸動了幾個太監,據史料記載,杜勛曾經用幾句話就打動了王相堯、褚憲章等太監,杜勛對他們說,“吾黨富貴自在也”,翻譯成白話文就是說,李自成來了,崇禎皇帝的富貴是沒了,但是我們不一樣,我們還是可以繼續富貴下去的,只要投降李自成就可以了。這一下子讓這幾個太監心頭一熱。
而在北京被包圍的最後時刻,北京的守軍人數不夠,很多太監都被臨時拉上了城牆充當守衛,而這些太監都來自皇宮內院,稍微有點官職的都能夠作為監軍,擁有著不小的權力,他們甚至能夠命令或者左右守城的軍官,後來,北京的外城就是被從裡面打開的,就是說內部出了問題,而打開城門的這個人,有史料記載說是曹化淳,但是曹化淳此時是不在北京的,可能是誣陷之詞。也有說是王相堯,可見太監是脫不了干係了。
當然,我們將北京城破的所有罪責都推到少數幾個太監頭上肯定是不公正也不客觀的,但是太監在明朝的滅亡中起到的負面作用肯定是遠遠大於正面作用的,其實原本這一點是可以避免的。
在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對於太監,朱元璋做過嚴格的規定“內臣不得干預政事,犯者斬”,並且做成鐵牌放在宮中,以警示後面的帝王,謹防太監專權。但是後來這個規定卻被朱棣破壞了,朱棣通過靖難之役奪了皇位,但是他的正當性一直得不到儒家傳統的承認,連朱棣本人都覺得有點沒有自信,所以他只得藉助太監對大臣們進行監視,防止他們圖謀不軌。
從朱棣登基後的永樂年間,朱棣開始任用太監參與政事,比如讓他們出使暹羅等附屬國,派鄭和下西洋,派出宦官出任監軍等等,明朝太監的潘多拉之盒就由朱棣打開了,從而釀成了整個明朝的宦官干政的苦果,最終被崇禎吞下了。
太監 趙高 王承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