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醫[《聊齋志異》篇目]

太醫[《聊齋志異》篇目]
太醫[《聊齋志異》篇目]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太醫是《聊齋志異》篇目。古代時於宮中替皇帝及身份尊貴的妃子及皇族人醫治的人稱為太醫。

基本信息

原文

萬曆間,孫評事少孤[1],母十九歲守節。孫舉進士,而母已死。嘗語人曰:“我必博浩命以光泉壤[2],始不負芝堂苦節[3]。”忽得暴病,綦篤。素與太醫善[4],使人招之;使者出門,而疾益劇。張目日:“生不能揚名顯親,何以見老母地下乎!”遂卒,目不瞑。
無何,太醫至,聞哭聲,即人臨吊。見其狀,異之。家人告以故,太醫曰:“欲得誥命,即亦不難。今皇后旦晚臨盆矣,但活十餘日,浩命可得。”立命取艾[5],灸屍一十八處。炷將盡,床上已呻;急灌以藥,居然復生。囑曰:“切記勿食熊虎肉。”共志之;然以此物不常有,頗不關意。既而三日平復,仍從朝賀[6]。
過六七日,果生太子,召賜群臣宴,中使出異品[7],遍賜文武,白片朱絲[8],甘美無比。孫啖之,不知何物。次日,訪諸同僚,日:“熊膰也[9]。”大驚失色;即刻而病,至家遂卒。

注釋

據《聊齋志異》鑄雪齋抄本
[1]孫評事:未詳。
[2]“我必博誥命”句:謂孫立志使亡母受到封贈。誥命,帝王的封贈命令。分言之,明清官五品以上授浩命(本身之封日浩授;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及妻,存者曰浩封,歿者曰浩贈);六品以下之封贈日敕命。此“誥命”系泛指封贈。
[3]萱堂:母親的代稱。《詩·衛風·伯兮》,“焉得餒草,言樹之背。”詩意謂於母親所居之北堂種植諼草(即萱草,一名忘憂草),使之忘憂。後因以萱堂為母親或母親住處的代稱。
[4]太醫:官名。明清屬太醫院,主醫藥之事。
[5]艾(ài愛),艾炷。用於艾卷制的灸用藥物。
[6]朝賀,群臣人朝,列班向皇帝賀喜的儀式。
[7]中使,太監。
[8]白片朱絲:指熊掌切片。熊掌掌心有脂如玉,並筋絡煮熟後皆為白色,肌肉斷面則呈紅色紋理,故稱。
[9]熊膰:當作“熊蹯(fán)”,即熊掌。蹯,獸足。

譯文

明朝萬曆年間,有個姓孫的評事官,很小的時候就死了父親,母親從十九歲就守寡。待到他考中進士時,母親也去世了。他曾經對人說:“我必定要博一個‘誥命’稱號,使九泉之下的母親感到榮耀,才不負她老人家守了一輩子苦節!”不想孫評事忽然得了急病,很重。他平日與太醫很好,就讓人去把太醫請來看病。派去的人剛出門,孫評事的病就越發加重了,他眼睜睜地說:“我生不能揚名顯親,死後有什麼臉面見老母於地下!”話剛說完就咽了氣,兩眼還睜得大大的。
一會,太醫來了,聽到哭聲,知道孫評事已去世,進去弔喪。見他死不瞑目的模樣,心中很驚異。家中的人向太醫說明了原因。太醫說:“想得個‘誥命夫人’稱號,這也不難。當今皇后馬上就要生孩子,只要他再等十幾天,誥命是可以得到的。”於是讓家人立刻拿了艾條來,在孫評事的屍體上灸了十八處。艾條快要燒盡時,孫評事已在床上呻吟出聲,急忙給他灌藥,居然又活了過來。太醫囑咐說:“今後切記不要吃熊、虎肉。”家裡人都牢牢記住了。但是,因為熊、虎之類的肉平時很少見,所以孫評事也不太在意。過了三天,他一切恢復正常,依舊隨大家到朝中進行朝賀。
過了六七天,皇后果然生了太子,皇帝就賜群臣宴飲。宮庭中的侍從,拿出山珍海味遍賜文武大臣,見白片中尖有紅絲,甜美無比,孫評事吃著,不知是什麼東西。第二天,問他的同僚,人們說:“是熟熊掌。”孫評事大驚失色,繼而得病,回到家就死了。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又名柳泉居士,聊齋先生,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淄博)人。早歲即有文名,深為施閏章、王士禛所重。屢應省試,皆落第,年七十一歲始成貢生。除中年一度作幕於寶應,居鄉以塾師終老。家境貧困,接觸底層人民生活。能詩文,善作俚曲。曾以數十年時間,寫成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並不斷修改增補。其書運用唐傳奇小說文體,通過談狐說鬼方式,對當時的社會、政治多所批判。著有《聊齋文集》、《聊齋詩集》、《聊齋俚曲》及關於農業、醫藥等通俗讀物多種。還有文集13卷400多篇,詩集8卷900多篇,詞1卷100多闋,以及俚曲14種、戲3部、雜著5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