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資料
“七月流火”是指:天氣逐漸涼爽起來 。
“七月“, 指的是夏曆(夏正)的七月,同今農曆七月,大致相當於公曆的八月。“流”, 指移動,落下。“火”,星名,是指大火星,即心宿二,《詩經》年代夏曆五月間(即仲夏夏至前後)黃昏時心宿二出現在天空南方,方向最正,位置最高,六月以後,就漸漸偏西向下行。 故稱“流火”,時暑熱開始減退。古人發現大火星逐漸向西方遷移,墜落的時節,天氣就開始變涼。這裡的夏曆並非“夏時”的曆法,實際上夏曆、殷歷、周曆等古六歷均為戰國時期所成,詩經年代雜用三正,《詩·豳風·七月》一篇之中,凡言月者皆夏正,凡言日者皆周正。
這裡所指的“火”不是像火一般的天氣,而是一顆星的名字,即天蠍座α星。它是天蠍座里最亮的一顆星,發出火紅色的光亮,因此中國古代天文學稱之為“大火”星,又叫心宿二。
在氣象預報還不完善的古代,人們往往通過對日月星辰的運行變化進行觀察來確定農時,指導生產。明末清初的大學者顧炎武在《日知錄》一書中曾寫道:“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農夫之辭也。”甚至當時的朝廷還專門設定了 “火正”之職,負責觀測“大火”星的位置,用以確定農時節令。
通過常年的觀察,古人發現“七月流火”之時,也就是當“大火”星逐漸向西方流動、下墜的時節,天氣就會開始漸漸轉涼。
另外,由於春分點的緩慢移動,即所謂歲差,距今兩千多年的《詩經》里所描寫的“七月流火”的情景,如今則要到農曆八月底才能觀察到。
中國古代也曾以大火星在不同時間出現在天空中不同地方的規律,制定過曆法,稱火曆紀時。
同時也表示,事情已經過了鼎盛時期,漸漸衰退的意思。
成語出處
《詩經·國風·豳風·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三之日於耜,四之日舉趾。同我婦子,饁彼南畝。田畯至喜。
大致意思是:夏曆七月,“大火”恆星向下行,九月把裁製寒衣的工作交給婦女去做。周曆一月大風觸物發聲,二月凜冽。沒有衣服,如何過完這一年?三月修理耜類工具,四月抬腳踩耒耜等耕田。偕同我的妻子和孩子,送飯到那農田。田畯看到農民在田裡勞動非常高興。
是指在農曆七月天氣轉涼的時節,天剛擦黑的時候,可以看見大火星從西方落下去。
前句是引子,天氣漸漸涼了。後句是落腳,該縫製寒衣了。今若想觀察,要到陽曆八、九月才行。
另《左傳·昭公三年》:“火中寒暑乃退”,就是說大火星(心宿二)清晨出現在正南方時,寒就退了,大火星晚上出現在正南方時,暑就退了。
這種解釋見於漢朝人鄭玄所做的《毛詩傳箋》和唐朝人孔穎達所作的《毛詩正義》。當代有人據此把“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翻譯為“七月大火星向西,九月婦女制寒衣”。
歷史典故
三千年前,周成王下面有一個豳(bīn)國,在今陝西省彬縣。豳國很早以前是周民族的農業文化發祥地。那時曆法尚未完善,指導農事活動要靠觀星。每年夏末,一顆名叫火的紅星天蠍座α(漢語音:阿爾法)星,蠍心 ,端端正正出現在正南方天空。憑著祖傳觀察經驗,農夫知道夏天完了,秋天來了,一年中最忙的秋收時節到了。
匆匆又是數日,秋夕同一時刻,農夫又看南天,發現那顆大火較之數日前向西移下墜了。又過數日,西移下墜更甚。一個月後的同一時刻,再看南天,大火已移墜到西邊地平線上,太低,翳於雲霧,遮于山岳,看不見了。各位看官,這個過程就叫“七月流火”。僅此一解,不可有二。水向低頭曰流。大火向西移墜也在流啊。火在這裡獨稟內涵,其義特殊,專指天蠍座α(漢語音:阿爾法)星,中國古代天文學稱為心宿二,絕非“赤日炎炎似火燒”之火。望文生義,會鬧笑話。
成語誤解
誤用簡述
夏季時節,驕陽似火,暑氣炎炎,空氣中仿佛流動著一團火。每每說到炎熱,人們往往用上“七月流火”一詞。於是,報刊雜誌上一再出現諸如“七月流火,酷暑難耐”、“流火的七月,天氣持續高溫”等等句子。殊不知,七月流火併不表示天氣酷熱,而是說酷暑減退,天氣轉涼的意思。
儘管有人對《詩經》中“七月流火”的原意提出質疑,但長期以來古人的確都把“七月流火”理解為天氣轉涼。在現代中國採用陽曆紀年以後,人們逐漸用“七月流火”來形容天氣炎熱,雖然不斷有人指出這種用法是錯誤的,但採用天熱說法的依然越來越多。
“七月流火”之所以被大眾所誤用,大概有兩方面的原因。
一是“火”很容易讓人們聯想到一般意義上的火,而不知道詩中的“火”在古代是星名,指天蠍座中最亮的那顆阿爾法星。
二是曆法的不同。“七月“, 指的是夏曆的七月,“流”, 指移動,落下。“火”,星名,是指大火星,即心宿二,每年夏曆五月間黃昏時心宿在中天,六月以後,就漸漸偏西。時暑熱開始減退。故稱“流火”。古人發現大火星逐漸向西方遷移,墜落的時節,天氣就開始變涼。
另外要說的是,三千年前用太陰曆,那時七月即今八月。今若想觀察,要到陽曆九月才行。
誤用典例
2005年7月12日,郁慕明到中國人民大學演講,人大校長紀寶成在致歡迎詞時說:“七月流火,但充滿熱情的豈止是天氣”。這一事件引發了對“七月流火”正確用法乃至關於復興國學的更為廣泛的討論。 有些人主張這是誤用,而且和人民大學致力於推動國學復興的做法不符,因此應當糾正。 而另一派觀點則認為,這種詞義演變比比皆是,例如明日黃花等詞就是如此( 昨日黃花並非官方承認的詞語),因此不足為奇,反而這正是詞語的正常變遷, 當代陽曆7月正相當於農曆六月,正是一年中最熱之時,用七月流火來形容天熱十分貼切,屬於“借形詞”,符合辭彙發展規律 ,而當代也已多用“七月流火”來表示天熱,因此應當接受此義為正確用法,否則就是犯了“以古匡今”的錯誤。
在這一事件之後,中國的官方媒體仍然時常使用“七月流火”來表示天氣炎熱,( 權威漢語研究所和《現代漢語詞典》並未承認)比如:
一、楊曼的《夏季市場被世界盃攪火了?攪慘了?》(《市場報》2006年7月10日)一文中提到:“七月流火,高溫引爆了今年的夏日經濟”。
二﹑《清涼聖境文殊界》(《京華時報》2006年7月18日)文中提到:“哪怕外界七月流火,山里卻依然是‘山中無甲子,寒暑不知年’的清涼世界”。
成語爭議
註:以下見解官方並未承認
第一種見解
《詩經》中的原意可能的確是指天熱,表示“七月還很炎熱,九月就已秋涼”。因為《詩經》則成書於周代,其收錄詩歌的創作時間可能更早至殷商,而自殷商到春秋時期,除了在西周早期有過短暫的寒冷期之外,大部分時間都比較溫暖,夏曆七月可能非常炎熱 ,而且《詩經》中的詩歌采自民間,其創作者是否知道“大火星”這一說也未可知,因此“七月流火”在《詩經》中的原意也未必是“天氣轉涼”,反而可能是“天氣炎熱” 。
第二種見解
"七月流火”語出《詩經·國風·豳風》“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它的真實含義,並不是說七月的酷暑炎熱,而是與一種天文現象密切相關,即夏曆(農曆)七月天氣轉涼的意思。
“七月”指夏曆的七月;“流”,指移動,落下;“火”指星名“大火星”(不是繞太陽運行的火星),即心宿。
“大火星”是一顆著名的紅巨星,能放出火紅色的光亮,每年夏曆的五月黃昏,位於正南方,位置最高。夏曆的七月黃昏,大火星的位置由中天逐漸西降,“知暑漸退而秋將至”。人們把這種現象稱作“七月流火”。
所以,“七月流火”的真實意思,是說在夏曆七月,天氣漸漸轉涼,每當黃昏的時候,可以看見大火星從西方落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