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有貞進士出身,在政變前官任左副都御史。他深究經濟之學,對於天文、地理、兵法、水利、陰陽、方術之書,無不諳究。其實,他最喜歡占星算命,動不動就要仰觀天象,口吐真言,人稱“徐半仙”,也就有文前那段半人半鬼的“告白”。
和他一起發動政變的還有一個武官和太監。武官是石亨,總兵官,掌管著京里的部分團營,是一位非常能幹的將領。太監是曹吉祥,他是司設監太監,也是京里十團營的監軍之一,在宮內雖屬高級太監,但上頭還有好幾個領導壓著。所以,這三位三個職業,但都不是職業中最大的領導。至於他們的動機,無非就是投機而已。
這次政變的兩位皇帝其實是同父異母兄弟倆,哥哥朱祁鎮和弟弟朱祁鈺。哥哥朱祁鎮的母親是孝恭章皇后孫氏。弟弟朱祁鈺的母親本是漢王府邸的一位侍女吳氏,這位漢王就是著名的永樂皇帝的二子朱高煦。宣德朝,宣宗皇帝,也就是這對兄弟的父親,對叔父漢王朱高煦用兵,御架親征生擒朱高煦父子,並將漢王宮的女眷充入後宮為奴。
在返京途中,宣宗皇帝邂逅了漢宮侍女吳氏,並深深被吳氏的美貌與聰靈所打動,於是吳氏得以陪伴宣宗皇帝直到回京。回京後,由於封建禮教的阻撓,身為罪人的吳氏是不能被封為嬪妃的,於是宣宗皇帝將她安排在了一個緊貼宮牆的大宅院中,並時常臨幸,終於,吳氏珠胎暗結,為宣宗生下了次子,取名朱祁鈺,就是後來的景泰帝。吳氏也因此被封為賢妃,但繼續住在宮外。
因此,宣宗皇帝駕崩後,哥哥朱祁鎮繼位,是為英宗,改次年為正統元年。正統十四年(1449年),瓦剌蒙古大舉南侵,明英宗朱祁鎮在自己最信任的宦官王振的慫恿下,不顧群臣勸阻,親率大軍出征。結果,號稱50萬的明軍面對幾萬瓦刺鐵騎,居然徹底崩潰掉,主力被全殲,皇帝被捉走。史稱土木堡之變,簡稱土木之變。
皇帝被捉走了,就只能再立一個皇帝。按照嫡長子繼承制,應該立明英宗的兒子朱見深委皇帝,但是他才兩歲,不可能支撐危局,所以,按照兄終弟及,眾大臣將皇位交給了英宗的弟弟朱祁鈺,也就是後來的景泰帝, 1450年為景泰元年。
景泰朝的政治與正統朝相比應該說是比較清明的。在朝廷緊急動員,組織北京保衛戰,擊退了進犯的瓦刺軍,很快就穩定了戰線。朱祁鈺遙尊哥哥為太上皇,但瓦剌人帶著一個只會吃飯、喊不開門的太上皇,也頗感倦怠。等戰事平息後,瓦刺人就想把太上皇放回去,換一筆錢。
可是朱祁鈺不願意哥哥回來,但這話說不出來。可最終哥哥還是確定回來了。朱祁鈺於是僅僅用“轎一乘,馬二匹”從居庸關接駕,將哥哥迎回了北京,並軟禁在南內,這一待就是7年。
弟弟朱祁鈺總體來說是個善良的人,對哥哥並未下殺手。7年內,哥哥光兒子就生了3個,孩子一個也沒夭折,這也從側面說明,景泰帝對哥哥照顧得還可以。
景泰帝起初立英宗的兒子朱見深為太子。可是三年之後,景泰帝廢掉了侄子,改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當然這也無可厚非。誰知道兒子不爭氣,才當了一年多太子就死了。而景泰帝又沒有第二個兒子,怎么辦呢?
兒子死三年後,他自己也病倒了,並且情況很嚴重。大臣們紛紛上奏建議早立太子為好。哥哥當朝時的大臣們紛紛建議重立朱見濟為太子,而景泰帝的支持者主張從其他遠房宗支里挑一個。景泰帝對這兩派都不同意。他的意見是自己還可以被搶救,救好了以後還可以再生一個兒子,所以,根本不同意立什麼太子。最後,皇帝和大臣達成一致,這個問題等到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七早朝時討論。
可是政變就發生在前一天晚上,“奪門之變”發生了。徐有貞先要求曹吉祥聯繫孫太后(朱祁鎮、朱祁鈺兩人共同的嫡母),取得她的同意。孫太后真的給了他們一份敕書,授權他們帶兵入宮。武將石亨有皇城的門鑰,偷偷打開了長安門,把這幾百人政變者放了進去。直奔南宮而去。明英宗朱祁鎮“燭下獨出”,問他們:“你們要乾十么?”大家俯伏在地,齊聲說:“請陛下登位!”
於是,哥哥朱祁鎮再次坐上了寶座。天亮後,眾大臣前往議政廳準備商議立太子之事,徐有貞高呼:“太上皇復辟了!大家快進去祝賀!”所有大臣面對突如其來的巨變,一時不知如何反應。還好他們立刻像溫順的綿羊一樣,乖乖地走進奉天殿,向明英宗祝賀。“奪門之變”宣告成功。
明英宗廢景泰年號,改景泰八年為天順元年,但倉促之中忘記罷黜朱祁鈺,直到同年二月乙未才將朱祁鈺廢為郕王。因此,在這幾天之內,英宗和景帝兩位合法的皇帝同時並存,成為中國帝制史上絕無僅有的奇觀。
徐有貞 明英宗 土木堡之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