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1887~1896年,衣索比亞抗擊義大利侵略的戰爭。1869年蘇伊士運河通航後,東北非的戰略地位日趨重要,西方列強進一步加強對該地區的爭奪。義大利對衣索比亞一直抱有侵略野心,於1882年接管義大利輪船公司據有的阿薩布港,1885年在英國支持下占領馬薩瓦,並以此為基地不斷蠶食埃北部沿海領土。衣索比亞皇帝約翰四世率軍抗擊意軍,於1887年1月26日在多加利.殲滅意軍500餘人。義大利增調援軍2萬人,企圖發動大規模進攻,但因突然流行疾病被迫撤軍。1889年5月,義大利在與埃皇孟尼利克二世簽訂《烏查利條約》時,篡改條約文本,宣布埃為其保護國,並占領埃北部內陸領土。孟尼利克二世提出抗議,於1893年宣布將終止《烏查利條約》。1894年7月,意軍開始對埃採取行動,侵入提格雷省。1895年3月,意軍(1.4萬人,由O.巴拉蒂耶里指揮)發動全面進攻,先後攻占阿迪烏格里、阿杜瓦、默克萊等地。9月17日,孟尼利克二世發布《告人民詔書》,號召全國人民奮起抗戰,至年底動員起一支11萬餘人的軍隊。同年12月,埃軍在阿拉吉平頂山首次重創意軍,殲敵2400人,於翌年1月收復默克萊。1896年3月1日,孟尼利克二世親率10萬軍隊在阿杜瓦與意軍決戰。埃軍採用穿插分割、各個擊破戰術,正面突擊與翼側迂迴相結合,殲敵1.7萬人(斃傷1.2萬餘人,俘獲4000餘人),並繳獲大量武器裝備。阿杜瓦之戰後,義大利無力再戰,於同年10月被迫與埃締結《亞的斯亞貝巴和約》,承認衣索比亞獨立,賠款1000萬里拉。此次戰爭是近代非洲人民反對殖民者入侵的第次勝利。
起因

經過

第一次抗意戰爭(1895~1896)
衣索比亞皇帝孟尼利克二世於1889年即位後,統一併擴大了領土,奠定了今日衣索比亞的版圖。孟尼利克二世於1889年5月2日與義大利簽訂了《烏查利條約》。條約規定,衣索比亞北部若干地區劃歸義大利,而義大利則按附約給衣索比亞3萬支槍和28門大炮,以及200萬里拉。條約中最重要的是後來引起爭議的第17條。該條的阿姆哈拉文本說,衣索比亞在與其他歐洲國家交涉時,“可以向義大利國王陛下政府請求協助”,而義大利文本卻將“可以”寫作“同意”,並又進而曲解為“必須”,據此單方面強行宣布對衣索比亞實行“保護”。1893年,孟尼利克二世宣布將在《烏查利條約》簽訂5年之際予以廢除。1894年7月,義大利不宣而戰,並在半年內侵占了古城阿克蘇姆及提格雷省首府馬卡累。1895年,孟尼利克二世宣布廢除《烏查利條約》,並發布《告人民詔書》,號召人民奮起保衛祖國。兩個月後,孟尼利克二世麾下已形成一支配備10萬支來福槍、400門加農炮的軍隊。1895年12月,埃軍在阿拉吉平頂山首次擊敗意軍並收復馬卡累城。
1896年3月1日,孟尼利克二世親自率軍在衣索比亞北部的阿杜瓦戰勝意軍。義大利政府被迫於10月26日同衣索比亞簽訂《亞的斯亞貝巴和約》,放棄了把衣索比亞作為它的保護國的要求,承認其作為主權國家的完全獨立,並賠款1000萬里拉。
第二次抗意戰爭(1935~1941)
衣索比亞第一次抗意戰爭以後,以B.A.A.墨索里尼為首的義大利法西斯頭目聲稱,義大利“必須在東非謀求殖民事業的未來”。1934年12月,義大利在意屬索馬里同衣索比亞邊界線蓄意製造邊境武裝衝突。意一方面利用談判妄圖迫使埃就範,另一方面在厄利垂亞和意屬索馬里兩個殖民地調集大軍,準備發動侵埃戰爭。
衣索比亞向國際聯盟發出呼籲。但英、法政府對義大利一味妥協縱容,美國政府也實行“中立”。英法政府還秘談商定:排除一切可能與義大利發生衝突的行動,不實行軍事制裁,不進行海軍封鎖,不關閉蘇伊士運河。1935年10月3日,義大利侵略軍不宣而戰。衣索比亞在海爾·塞拉西一世領導下,奮起保衛祖國。戰爭初期,意軍處處受到衣索比亞軍民的頑強抵抗,進展緩慢。墨索里尼於11月中旬撤換指揮官D.波諾,任命P.巴多利奧元帥前往指揮。意軍從南北兩方加緊進攻,並使用了毒氣。衣索比亞方面由於盲目堅持正規的陣地戰,在1936年初的坦皮恩戰役中遭到重大挫折。5月5日,意軍攻陷亞的斯亞貝巴,海爾·塞拉西一世流亡海外。
衣索比亞人民和一部分愛國封建主在首都陷落後,繼續堅持游擊戰爭。在意軍占領期間,衣索比亞因屠殺、飢餓和監禁而死亡的達76萬餘人。
1941年初,海爾·塞拉西一世率領愛國武裝同英軍一道由蘇丹和肯亞兩個方面打回衣索比亞,迅速擊敗義大利占領軍。5月5日收復亞的斯亞貝巴,1941年底,衣索比亞全境基本解放。
影響

受衣索比亞抗意戰爭勝利的影響,埃及、蘇丹人民曾舉行過大規模起義。在西非爆發了若干次反對法國的殖民擴張。東非的烏干達和肯亞人民以各種形式反抗英國的侵略,最大規模的有坦噶尼喀反對德國的武裝鬥爭。1905年,坦尚尼亞人民舉行了著名的馬及馬及起義,鬥爭烈火燃遍了從三蘭港到基洛薩以南,從基洛薩至馬拉威湖以東的整個地區。1904—1908年間,西南非洲掀起了大規模的反德起義,與馬及馬及起義遙相呼應,匯成了非洲民族解放的巨大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