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根據《國務院關於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對於農村留守兒童的定義,本次摸排的對象是父母雙方外出務工或一方外出務工另一方無監護能力,無法與父母正常共同生活的不滿十六周歲農村戶籍未成年人 。
產生背景
總括:留守兒童是一個群體,是一個集合名詞。在這個群體之中比較明顯的有兩類人。第一類孩子與大多數孩子無異,甚至在思想上要高於一般孩子,他們樂觀堅強,懂事坦蕩。知道關心家人,關愛他人。生活雖苦,但他們苦中作樂,堅強與勇敢讓他們永遠保持著微笑,這些孩子也是留守兒童,但常常被我們忽視;
第二類就是心理自我疏導不夠的孩子,正像我們了解的那樣,性格內向,不善言談。但本質上他們也是嚮往童年肆意,天真爛漫的,只不過沒有遇到真正懂他們的人罷了。
在社會中,我們更多了解的是第二類留守兒童,他們的悲苦通常會引起全社會的同情。其實,第一類留守兒童我們更不能忽視,他們的堅強與樂觀,值得所有人尊重。所謂授人以魚更以漁,正能量的傳遞需要這些。留守兒童不是都有心理問題的,社會不應再給他們過於沉重的標籤。因此,在對於留守兒童的表述方面我們不能一概而論。所以,下面僅就部分留守兒童,也就是第二類留守兒童,作詳細的分析報告。
普通留守
在中國有這樣一個弱勢群體。他們的父母為了生計遠走他鄉離開年幼的孩子,外出打工,用勤勞獲取家庭收入,為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作出了貢獻,但他們卻留在了農村家裡,與父母相伴的時間微乎其微,包括內地城市,也有父母雙雙外出去繁華都市打工。這些本應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兒童集中起來便成了一個特殊的群體——留守兒童(不在父母身邊生活的城市兒童亦可稱為留守兒童)。
留守兒童問題是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隨著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青壯年農民走入城市,在廣大農村也隨之產生了一個特殊的未成年人群體——農村留守兒童。留守的少年兒童正處於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他們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引導和幫助,成長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關心和呵護,相對來說容易走向發展的兩個極端,有的孩子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和個性、心理發展的異常,也有的孩子變得異常堅強和勇敢,所謂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即是如此。
根據權威調查,中國農村“留守兒童”數量超過了6100萬人(相當於英國人口的總和) 。57.2%的留守兒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兒童是父母同時外出。留守兒童中的79.7%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撫養,13%的孩子被託付給親戚、朋友,7.3%為不確定或無人監護。
留守兒童多由祖輩照顧,父母監護教育角色的缺失,對留守兒童的全面健康成長造成不良影響,“隔代教育”問題在“留守兒童”群體中最為突出。據調查顯示,父母外出打工後,與自己的孩子聚少離多,溝通少,遠遠達不到其作為監護人的角色要求,而隔代教育又有諸多不盡如人意處,給這些可憐的孩子留下了一生的遺憾。
由於地理和歷史等原因,我國不同區域的經濟發展很不平衡,農村人地矛盾尖銳。在市場經濟迅猛發展的推動下,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為改變生存狀況外出務工,因積分入學政策,戶籍制度等原因無法將子女帶在身邊,由此引發“留守兒童”問題。
留守兒童由於親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陰影,很大一部分表現出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為孤僻、性格內向,缺乏愛心和交流的主動性,還有的脾氣暴躁、衝動易怒,常常將無端小事升級為打架鬥毆。
洋留守
在福州閩江入海口一帶,有這樣一群留守兒童他們跟著爺爺奶奶等親人生活在村里,但他們是外國公民,具有外國國籍。這些孩子被稱為“洋留守”。這些留守的“洋娃娃”,父母多數在美國打工,多數是非法移民,因精力和時間問題,將孩子送回國內。統計資料顯示,福州有近萬名這樣的“洋娃娃”。
位於廣東省西南部的恩平市是全國著名的僑鄉,總人口48萬多人,另有港澳台同胞12萬人,分布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海外華僑42萬人。根據該市外事僑務局提供的資料,和馮小強背景相同的孩子大約還有3000人——更準確的數字無法統計,因為“每天都有孩子被送回來,也有孩子被送出去”。守著爺爺奶奶、越洋電話、隔空寄來的洋玩具,他們被稱為“洋留守兒童”或者留守“洋娃娃”。
產生原因
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現象的產生來自於家庭和社會兩個方面。一方面,家庭的貧困,使孩子的父母不得不走出農村到城市務工;另一方面,中國長期的城鄉二元制以及社會對“農民工”不公平的待遇,使廣大農民沒有辦法及能力帶著孩子一起走進城市。
中國留守兒童約6683萬人,包括城鄉流動兒童和農村留守兒童。
中國進城務工的農村勞動力約1.3億人。根據2005年中國1%人口抽樣調查的抽樣數據推斷,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約5800萬人,其中14周歲以下的農村留守兒童約4000多萬人。和2000年相比,2005年的農村留守兒童規模增長十分迅速。在全部農村兒童中,留守兒童的比例達28.29%,平均每四個農村兒童中就有一個多留守兒童。
2012年9月教育部公布的《2011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1年全國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中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共1260.97萬人,這較之於2010年增加了93.79萬。
1、農民工在城市從事的一般都是勞動強度大、工作時間長的工作,他們在工作之餘根本就沒有時間和精力照顧自己的孩子。
2、農民工的工資和福利水平無法與城市工人相比,差距很大。以他們的工資收入水平很難支撐一個家庭在城市的生活。
3、由於戶籍的限制,農民工的子女在城市的學校上學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即使有學校接收,其父母也很難承受高額的費用。而城市中那些面向農民工子女的學校基本上都是民間興辦的,其教學質量不僅無法和城市學校相比,也無法和農村學校相比。
統計數據
2016年3月底以來,民政部、教育部、公安部在全國範圍內聯合開展農村留守兒童摸底排查工作。截至目前,不滿十六周歲的農村留守兒童數量為902萬人。其中,由(外)祖父母監護的805萬人,占89.3%;由親戚朋友監護的30萬人,占3.3%;一方外出務工另一方無監護能力的31萬人,占3.4%。有36萬農村留守兒童無人監護,占4%。
從範圍看,東部省份農村留守兒童87萬人,占全國總數的9.65%;中部省份農村留守兒童463萬人,占全國總數的51.33%;西部省份352萬人,占全國總數的39.02%。從省份來看,江西、四川、貴州、安徽、河南、湖南和湖北等省的農村留守兒童數量都在70萬人以上。
存在問題
超高比列
據2000年五普資料顯示,中國農村留守兒童近2000萬人。有專家推算和保守估計,近年14歲以下的留守兒童至少在4390萬以上。在一些農村勞動力輸出大省,留守兒童在當地兒童總數中所占比例高達18-22%。父母雙方都外出流動,兒童不能與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況在全部留守兒童中超過了半數,比例高達56.17%。因人口流動引發的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
為全面了解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特別是留守女童的生存發展現狀及社會保護現狀,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愛小丫基金委託鄭州大學和蘭州大學成立聯合研究小組,自2014年9月至同年12月,對四川、雲南、河南、甘肅、陝西、湖北六個中西部地區農村留守女童的生存發展現狀進行了調研,完成了《中國中西部農村留守女童生存發展報告》(2015)。共有6112名農村女童被納入實際分析,其中留守女童的比例為49.346%。
監護不力
據統計,80%以上的留守兒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監護和親友臨時監護,年事已高、文化素質較低的祖輩監護人基本沒有能力輔導和監督孩子學習。農村學校受辦學條件、師資力量、教學理念的局限與制約,針對留守兒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關愛力不從心,學校與家庭之間缺乏溝通。家庭和學校監護不力,導致相當數量的留守兒童產生厭學、逃學、輟學現象。留守兒童學習成績及國中教育的在學率都低於正常家庭兒童,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的研究顯示,進入國中階段以後,留守兒童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周歲留守兒童的在校率僅為88%。
缺乏撫慰
據西部某勞務輸出大省在一縣域內的調查顯示: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幾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兒童與父母通話、通信頻率月均不足1次。由於父母長期外出,留守兒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遇到心理問題得不到正常疏導,極大地影響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隱患,導致一部分兒童行為習慣較差,並且極易產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為失控甚至犯罪的傾向。南方沿海某省一項調查顯示,19.6%的留守兒童覺得自己不如人,11.4%覺得自己受歧視,9.5%有過被遺棄的感覺。北方某省的一項調查顯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兒童所占比例已高達20%。
疏於照顧
監護責任不落實,監護人缺乏防範意識,兒童防護能力弱,農村留守兒童容易受到意外傷害,甚至成為不法分子侵害的對象。公安部門統計數據顯示,被拐賣兒童群體中,第一位是流動兒童,第二位是留守兒童。女孩受到性侵害又不能及時得到父母幫助,極易釀成嚴重後果。
心理問題
心理問題是農村留守兒童最值得關注的問題。長期的單親監護或隔代監護,甚至是他人監護、無人監護,使留守兒童無法像其他孩子那樣得到父母的關愛,家長也不能隨時了解、把握孩子的心理、思想變化。這種親情的缺失使孩子變得孤僻、抑鬱,甚至有一種被遺棄的感覺,嚴重地影響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發展。這些心理方面的問題,直接影響到孩子的行為,使他們不論是在家裡,還是在學校、社會都經常出現一些與其他孩子不一樣的行為,這些行為常常超越道德、法律底限。 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約5800萬人,其中14周歲以下的農村留守兒童約4000萬人。2010年5月25日發布的《農村留守兒童親職教育活動調查分析報告》顯示,32.9%的家長每天會和孩子聯繫一次,39.8%的家長每周會同孩子聯繫一次,21.1%的家長每個月才和孩子聯繫一次,4.9%的家長每年才和孩子聯繫一次,1.3%的家長甚至和孩子沒有聯繫。由於長期遠離父母,逾四成以上留守兒童感到孤單,三成以上留守兒童出現心理衛生問題。主要表現如下:
一、 性格柔弱內向
留守兒童年齡幼小就離開父母,父母關愛嚴重缺失,儘管有些是爺爺奶奶或親朋監管,但畢竟與父母親疏不同,一遇到麻煩就會感覺柔弱無助,久而久之變得不願與人交流,性格內向。
二、 自卑心理障礙
兒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具有強烈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邊,他們就像失去了堅強的依靠和保護,因此和有些父母在身邊的孩子相比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障礙,有的甚至自暴自棄,喪失信心,學習不求上進。
三、 孤獨無靠心理
父母外出使孩子在家裡感到空落感到孤獨,近而產生心裡騷動和抑鬱等問題。
四、 產生怨恨父母的心理
少數孩子不理解父母,認為家裡窮,父母沒有能耐,才外出打工,由此產生怨恨心理,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後說疏遠父母,和父母產生情感隔膜,甚至怨恨父母無情。
為此我們根據以上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原因及其分析和對留守兒童心理狀況的了解,為了更好地讓那些留守兒童健康快樂成長,我們提出了建立留守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1、建立“留守兒童“成長檔案,以學校為單位,對全部‘留守兒童’的生活思想、學習和親職教育情況進行調查摸底,逐一登記造冊,建立反映其進步與不足的成長記錄檔案,並實行動態跟蹤及進歸檔、分類管理、信息共通的工作程式,根據檔案記錄情況有效的做好工作。
2、建立“留守兒童”家長聯繫熱線,通過書信、電話、家訪召開家長會等形式,與“留守兒童”的家長主動溝通,經常聯繫,讓家長及時了解掌握孩子的情況。
3、培訓“留守兒增設一些課程內容和生活能力訓練內容,提高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和法律意識,增強生活自理能力,養成良好生活習慣。
學習問題
由於父母雙方或一方不在身邊,對留守兒童學習方面的幫助和監督大大減少,甚至完全減除了,使孩子在學習方面處於一種無人過問的狀況。學好了,沒人夸;學壞了,無人罵。漸漸使孩子對學習產生一種無所謂的態度。孩子的精力不放在學習上,自然就要在其它方面加以消耗,於是其行為開始出現偏差,各種超越道德、規則的行為開始在孩子身上出現。加上監護人本身對孩子親情缺失狀況的同情,於是在孩子行為稍有出格的時候也不會加以管束,使孩子在偏離健康發展軌道的方向上越走越遠。缺乏管教引發行為失范甚至越軌,在留守兒童身上體現極為普遍。
生活問題
留守兒童的生活問題,特別是父母雙方都外出打工的那部分兒童,其生活狀況是不容樂觀的。留守兒童的父母之所以拋下自己的孩子外出打工,是因為家庭務農的收入無法讓自己的家庭過上穩定的生活,否則如果有一點辦法,他們都會想法設法與孩子呆在一起的,所以生活困難是留守兒童家庭的普遍特徵。雖然他們出去打工可以掙到一些錢,但其付出與收入相比依然是極不平衡的,有時因為制度等方面的缺陷,自己掙到的錢還不能及時拿到手,所以他們在家庭生活方面是及其節儉的。父母離開後,留守兒童及其監護人在節儉方面表現的更為突出,表現在飲食方面,吃好是不敢奢求的,能吃飽就行了。兒童時期正是長身體的時期,合理的飲食結構和營養搭配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是十分重要的。處在這一年齡段的城市兒童,是備受父母及親友呵護的,而農村留守兒童只能在極度節儉的狀態下過著維持溫飽的生活。這些兒童在生病的時候,也往往沒有能力和條件去醫院救治,只能採取一些簡單的、傳統的方法治療,或者乾脆硬“扛”。
另外,眾所周知,中國的農業被稱為“老弱病殘”農業。優秀的勞動力大部分都離開鄉村去城市打工了,老弱病殘成了農業的主要勞動力。留守兒童在其稍有一點力氣的時候,也不得不加入到勞動者的隊伍中去,即使他們不去乾那些高強度的體力活,也要承擔各種家務勞動。過早的分擔家庭負擔對他們的健康成長的影響也極大。
社會關愛
家庭溫暖的缺失使留守兒童心理方面產生了很大的變異,他們多在性格方面表現出不同程度的抑鬱和孤僻,很難融入正常的同齡人群體。加之,農村的社會活動和人際關係基本上是以家庭和親緣關係為紐帶展開的,對於自己家庭及親緣關係之外的其他人的困難處境,他們雖有同情的態度,卻也無可奈何。於是留守兒童們在既得不到家庭溫暖,有得不到社會關愛的情況下,只能靠自己對生活及社會的理解生活並發展自己,於是道德滑坡、學習偏差、心理缺失等現象在他們身上不可避免地出現了。
從上面的簡單說明我們可以看到,出現在農村留守兒童身上的問題很多,也很嚴重,已經不是個別人的問題了,而是關係到一個人數達2300多萬的群體的問題了,而且這個群體還在不斷壯大。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而面對留守兒童這一社會現象,無疑對中國日後的發展極為不利的。留守兒童無論是學業、心理、健康、前途都是值得我們關注的。他們都是農村的兒童,是未來農村建設的主力,如果不及時採取有效措施解決他們身上出現的問題,使他們在平等、和諧的環境中健康成長,未來的新農村建設將受到極大的影響。
要想找到解決的辦法,必須先找出問題產生的原因。留守兒童現象的出現從大的方面講就是因為農村經濟發展滯後產生的。農村經濟發展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不是短時間內能夠解決的,所以我們在解決留守兒童問題時要儘量尋找其產生的更直接的原因,只有這樣才能儘快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也只有這樣才能不至於耽誤一代人的成長。
教育問題
基本狀況
主要有兩種類型:一是隔代監護,即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對“留守兒童”監護的方式比較多。對於這種監護的方式,外出的父母比較放心。但這種監護方式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卻有著難以克服的問題。一是由於血緣、親緣關係,監護者多採用溺愛的管教方式。較多地給予物質、生活上的滿足和過多的寬容放任,而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導。二是祖孫輩年齡差距大,觀念不一樣,對待許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異,“代溝”明顯,難以相互溝通。一般來說,祖輩們往往以他們自己成長的經歷來教育要求孫子輩,思想觀念保守,教育方法簡單。孩子見識廣,喜歡趕新潮,尋求刺激和創新,做事不拘一格等,老人的觀念和教育方法很難為孫輩接受。另外,老人年歲大,精力不濟,健康狀況欠佳,再加上有的老人監護的有幾個“留守兒童”,真是力不從心。以上情況說明祖輩難以承擔監護教育之責。二是上代監護,即由父母的同輩人,如叔、伯、姑、姨、舅等親戚或他人撫養的監護方式。由於監護對象並非己子,監護人在教養過程中難免有所顧慮,不敢嚴格管教。這樣,上代監護也大多屬於物質型和放任型的管教方式,容易養成兒童任性的心理行為。而對於較為敏感的兒童來說,又容易產生寄人籬下的感覺,從而形成怕事、孤僻、內向的性格。
現實情況
1、學習狀況一般。由於這些孩子在留守期間是和年邁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親友生活在一起的,監護人文化水平低,沒有能力輔導孩子的學習,重養輕教,致使孩子的學習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導,大多數留守兒童在學習上自覺性差,紀律不強,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被動地學習,學習成績較差。
2、心理封閉和情感世界問題。“留守兒童”由於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關愛和溝通,容易產生心理障礙。長期與父母分離,導致留守兒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關懷,遇到困難不能從父母那裡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學習、生活過程中出現一些差錯得不到及時的引導、糾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顯的心理行為問題。如感情脆弱,自暴自棄,焦慮自閉,缺乏自信,悲觀消極。
3、道德行為差。由於缺乏有效監管和教育,留守兒童往往對事物分不清好壞和是非,不能正確地看待問題,容易受社會上反面現象的影響,容易養成一些不良行為。例如:經常說謊,愛說髒話,不服管教,悄悄拿同學的東西。
4、打工父母的一些觀念存在負面影響。認為自己下苦力掙的錢比文化較高的人掙錢還多的“打工”父母,在他們心目中滋長著新的“讀書無用論”思想,於是對子女沒有明確的要求,順其自然,從而“能讀書就讀,讀不好去打工也能賺錢”的觀念在兒童思想中普遍存在。而一些沒有掙得什麼錢的打工父母,認為是命運不好,整天怨天尤人,對子女的一切不聞不問,不負責任。使“留守兒童”幼小的心靈上背上了父母沉重的情緒包袱,承擔著很大精神壓力,嚴重影響他們的正常學習和健康成長。
5、留守兒童存在著嚴重的“親情饑渴”。親情的撫慰與關懷對孩子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留守兒童大部分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的時期,對自身變化與人際交往等方面有著自己的理解與認識,同時也面臨許多方面的問題和煩惱,需要有渠道傾訴,有親人安慰。但由於留守兒童的父母常年在外務工,有的半年,一年甚至多年都難以給孩子打一個電話,寫一封信,見一次面,以此維繫親情很難溝通思想,傾聽煩惱,給孩子予以足夠的關懷。有的父母與孩子多年不曾見面,致使孩子遺忘了父母的面貌,更談不上有何親情。
6.監護人缺乏保護意識導致的意外傷害比例較大。由於大部分留守兒童屬於未成年人,缺乏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對突發事件也缺乏應變和自救能力,沒有父母的監護,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和利用。加上不少留守兒童上學路途較遠,經常起早摸黑趕路,人身安全令人擔憂。
基本策略
1、要求家長努力承擔起教子之責
多數農民文化程度不高,他們誤以為教育孩子是學校的事,家長只要給錢給物當好“後勤部長”就可以了,至於讀書是學校和老師及兒童自己的事情,家長是沒有什麼責任的,他們一般認為兒童學習成績的好壞是由兒童個人的素質決定的。家長應該改變這些不正確的思想,樹立“子不教,父之過”的教育責任觀,明確教育子女是自己的應盡之責,家長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並不影響對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務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責任承擔起來,與學校、社會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應主動與子女的任課老師、村主任聯繫,加強溝通。向老師說明自己的情況,了解子女的發展變化,共同商討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這樣才不致於使“留守兒童”的親職教育方面出現盲區。家長還應加強與“監護人”聯繫及親子間的溝通。及時掌握孩子的學業、品行及身體健康狀況,並通過各種方式對孩子的學習和生活進行指導,要求“監護人”一定要保證孩子充分的學習時間,一定要囑咐其對孩子的嚴格要求,加強生活和學業的監護。
另一方面,應採取多種方式,注意與孩子的溝通交流。溝通的時間間隔越短越好,保證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況以及孩子的心理變化;溝通內容力求全面、細緻,溝通中父母要明示他們對孩子的愛與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們的家境與現狀,通過溝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學習、情感變化;溝通方式可以多樣化,除電話外,可採用書信等進行交流。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塊無暇的“翡翠”,只要心裡裝有父母和親人的愛,他們就有積極向上的原動力,就會學得更棒,做得更好。
2、加強管理,施以愛心
我們把“留守兒童”的教育已經作為專項工作,常抓不懈。各村都建立起“留守兒童”個人檔案。檔案資料的內容有,“留守兒童”姓名、年齡、道德品質、行為習慣、興趣愛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徵、學習動機和態度、學習能力和方法,與臨時監護人的融洽程度,與打工父母的溝通情況等;臨時監護人的基本情況,包括姓名、年齡、文化程度、性格特徵,重點是監護人如何對孩子進行管教等;“留守兒童”父母的基本情況,包括姓名、年齡、文化程度、工作單位及工種、經濟收入情況、對子女的希望要求、與子女聯繫溝通情況等。
針對“留守兒童”的特點和需要,我讓親子間保持電話聯繫,根據孩子的校內外表現,讓孩子與父母取得聯繫,每月定期通電話,讓家長對孩子進行“電話教育”。愛是教育的基石,教育應把愛放在中心位置。我與村上的“留守兒童”交朋友,時刻關心、愛護、照顧他們。在安全上,時刻提醒;在生活上,儘可能提供幫助;在心理上,細心觀察,多方溝通;在學習上,耐心輔導。
總之,一個孩子的身心、人格、思想的健康發展離不了家長的教育。“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成了當前社會的熱門話題,就讓我們攜起手來,時時、處處、事事關注留守兒童吧!
隔代撫養
一份農村留守兒童狀況調查報告顯示,大多數留守兒童與父母很少見面,缺少溝通。在中國小留守兒童中,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撫養的約占45%。由於隔代撫養他們無法享受父母的關注和呵護,在情感、心理、生活、學習乃至人格方面都容易出現諸多問題,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法律缺乏
“要真正解決留守兒童問題,就要讓他們不再留守,讓他們跟父母在一起。”長期從事農村留守人口、農村社會問題和農村教育等方面研究的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教授葉敬忠這樣說道。
北京師範大學兒童研究中心教授尚曉援則強調說——我們目前最為需要的是能讓留守兒童和父母團聚的法律法規,幫助這些家庭在父母工作地點團聚。
在記者對上述兩位長期研究留守問題的專家進行採訪的過程中,“團聚”成為了出現頻率最高的辭彙。
在葉敬忠看來,留守將會給尚處於心靈成長期的孩子造成極大“窘境”。“由於繁忙的生產生活負擔,監護人對留守兒童的情感和心理變化關注不足。研究表明,43.8%的留守兒童和監護人之間很少或者幾乎沒有情感交流,37%的留守兒童表示經常不想跟任何人說話,30%的留守兒童經常感到孤獨。”葉敬忠說。
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研究人員潘璐作為“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研究”課題組成員,經過兩年多時間,在安徽、河南、湖南、江西和四川等5個勞動力輸出大省的10個村進行問卷調查走訪研究,她發現留守兒童的主要心理問題表現為兒童自卑心理加劇、性格抑鬱、喜歡自我封閉、為人處事孤僻不合群,一些兒童產生憎恨、仇視的畸形心態,甚至出現暴力化傾向。而性格孤僻、脆弱、渴望親情成為留守兒童最大的心理問題。
在尚曉援話語中,她一直向記者強調要讓留守兒童和他們的父母團聚。“目前的戶籍所帶來的進城難、落戶難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分離父母和孩子的阻礙,這影響的不是少數,中國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兒童都是和父母分開的。給孩子在城裡上學、就醫創造良好的條件,也是給未來的人力資本做投資,使這些孩子擁有更好的成長環境和更高的素質,能夠造福社會。”尚曉援說。
“但是,在現實的社會背景下,這些途徑很難在短期內實現。所以,留守兒童問題需要從解決思維轉變為應對。”葉敬忠說。
對此,潘璐也認為,在城市生活的流動兒童同樣面臨社會排斥和社會融合的困境。戶籍制度的壁壘使得流動人口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完善、教育資源的分配使用、教育(以及聯考)制度的地區協調等問題難以在短期內得以解決。城市生活的不穩定性、邊緣性與社會排斥甚至會給農村兒童帶來更大的成長風險。
查閱相關資料,記者注意到,“二次留守”正在成為一些孩子所面臨的又一個尷尬境遇。“二次留守”的意思是,“小候鳥”滿懷希望來到陌生城市與久別的父母相聚,人生地不熟、爸爸媽媽也沒有時間相伴,“千里來相會”的他們面臨再次空巢與親情疏離的窘境。
更令人擔心的是,“小候鳥”們在城市中的安全也受到了威脅。2012年7月22日,剛從老家湖南衡陽來到廣東佛山三天的樺樺在從五樓跌落下來後,被鋼管刺穿胯部,生命垂危。不僅如此,“小候鳥”被拐賣的事件也曾發生數起。
對此,全國律協未成年人保護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張雪梅則分析認為,對留守兒童的保護還缺少針對性、綜合性,相關法律、法規、政策滯後,可操作性不強。完善對留守兒童的法律保護體系是從根本上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保障。建議加快對不適宜法律法規和政策的修訂、制定,如戶籍法律制度、教育政策等。切實將男女平等、兒童優先的原則納入法律法規政策的制定、修訂中,特別關注農村留守兒童教育權益、人身權益與財產權益,消除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歧視,增強法規政策的適時性與可操作性,有效保障這些條款的實施。
在葉敬忠看來,實現不再留守,只有兩種方式,除了讓留守兒童隨著父母一起到外出務工的地方生活外,就是真正實現外出務工人員就地就業,這樣他們就不用再外出。
報告研究發現,我國中西部留守女童在整體上呈現出五大特點並正面臨著十大社會風險。特點方面,留守女童同比非留守女童具有整體劣勢;在心理方面的劣勢最大;面臨的照顧風險高於資金風險;劣勢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自動消失;國中階段留守因素產生的影響最為嚴重。
面臨的風險方面,留守女童的獨自居住比例顯著上升;生活照顧細緻程度顯著下降;課業輔導情況顯著惡化;衛生習慣整體不佳,單親留守女童尤為突出;營養保障狀況顯著下降;壓力紓解效果明顯不足;國中及以下留守女童的疾病看護水平顯著下降;心理健康狀況明顯弱化;國中及以上留守女童的日常侵害風險有所增長;家務負擔顯著增長。
關愛組織
陽光少年
留守兒童健全人格培養,是蘇北首家公益心理機構陽光心理服務中心鄧道梅提出並開展的,通過心理關愛,幫助這些孩子建立自信,積極樂觀向上.希望有越來越多的愛心人士,加入到幫助留守兒童的團隊中。
中心宗旨:立足社區服務社區專業服務創造價值。
中心愿景:願陽光灑滿每個角落,溫暖每個心房。
星星點燈·關愛
這一項目是中英人壽借鑑英方股東英傑華集團(AVIVA)“Street To School”(從街道重返校園計畫)的運作經驗而發起的公益活動。“星星點燈·關愛留守兒童公益計畫”組織受過良好教育的愛心志願者成立關愛行動隊,在為孩子們送去精彩的課程和豐富遊戲的同時,帶他們暢遊書海,幫助他們忘卻孤獨,在互相關愛的氛圍中健康成長。
有福童享愛心聯盟
公益簡介:有福童享愛心聯盟(請參閱“返利網站公益聯盟”)是為了幫助以5800萬留守兒童為主體的弱勢群體而設立的購物返利公益平台,相關聯方有商家、愛心人士(購物者)、公益方、愛心聯盟網站。
聯盟使命:致力於打造幫助留守兒童的公益平台,影響更多的愛心人士關注留守兒童。
聯盟願景:安得愛心千萬顆,大庇留守兒童俱樂呵。有越來越多的愛心人士,加入到幫助留守兒童的團隊中,為留守兒童帶去希望、溫暖、力量、勇氣、健康和快樂。
運作模式:通過有聯盟與無數個商家的真誠合作,讓在這個聯盟網上購物的愛心人士,可以獲得一定額度的返利,再斟酌捐助多少給留守兒童。
聯盟公益方: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壹基金、南方公益、上海復旦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愛德基金會、真愛夢想、中國非公募基金會發展論壇、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yahoo公益、鳳凰網公益、騰訊公益、新浪公益、網易公益、搜狐公益、南方公益。
百度貼吧
是全球最大的中文論壇百度貼吧中公益慈善類貼吧。留守兒童吧創建於2005年,早期的留守兒童吧缺乏管理吧內秩序混亂。2012年9月留守兒童吧由愛明星百人會帶領一群熱衷公益的貼吧網友正式管理,同年12月7日最美的中國人上任吧主。留守兒童貼吧得到了穩定的發展。截止2012年12月該貼吧共有主題數1449個,貼子數12981篇,會員人數1500。
新農村助教行動
“新農村助教行動”是在共青團湖南省委、共青團長沙市委等政府機構聯合指導下,積極回響、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新農村建設” 和“我的中國夢”主題教育實踐活動的方針政策,以“教育部等5部門關於加強義務教育階段農村留守兒童關愛和教育工作的意見”、“共青團湖南省委關於進一步做好‘共青團關愛農民工子女志願服務行動’結對工作的通知”和“新農村助教行動整體發展方案”為行動指南,配合有關教育、“三農”、公益等政府職能部門工作,縮小城鄉教育水平差距,積極倡導教育公平,關愛、幫助農村青少年尤其是留守兒童全面健康成長的新型助學幫教公益平台。
快樂學校
“快樂學校”關愛留守兒童志願服務行動,是由衛康公益特別支持,中國青年報社,四川青年志願者協會,四川、貴州、甘肅、雲南、重慶、廣西6個省(區、市)團委和中國高校傳媒聯盟等聯合主辦的青年志願者關愛留守兒童專項志願服務行動。
“快樂學校”沒有固定教室和固定教師,來自全國各地的大學生志願者依託各地的留守學生之家,圍繞學業輔導、親情陪伴等方面,讓留守兒童在輕鬆愉快的學習中感受親情和快樂。
“快樂學校”發源於四川。2010年7月,團四川省委、中國青年報社、四川青年志願者協會、中國高校傳媒聯盟聯合發起了“快樂學校”四川省關愛留守學生志願服務行動。隨後的兩年多,“快樂學校”在每年的寒假和暑假分別舉行,志願者人數和服務規模逐步擴大。
2013年的寒假,“快樂學校”首次走出四川,在四川、貴州、甘肅、雲南、廣西、重慶這6個留守兒童較多的地區同步進行。來自全國各地的532名大學生志願者,分別前往6地開展為期7至10天的志願服務活動。
解決對策
多層面著手
留守兒童問題是伴隨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和勞動力轉移產生,並將長時期存在的社會問題,解決好這個問題,關係到未來人口素質和勞動力的培育,關係到農村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也關係到社會穩定和可持續發展。堅持以人為本,認真貫徹中央《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和《關於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精神,就必須從法律、制度層面整體地加以考慮和解決。
(一)、各地政府和教育部門應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合理調整學校布局,加大寄宿制中心學校建設,讓留守兒童儘量住在學校。
(二)、建立多種形式的留守兒童的保護網路。比如建立以父母,親屬為主體的家庭監護網路,以基層組織為主體的管理網路,以學校老師為主體的學校幫護網路等,對留守兒童給予對口的幫助。
(三)、調整人口管理制度,逐步取消戶籍差別,並將解決留守兒童問題與城市民工子女入學問題有機地結合起來,實行農民工“市民待遇”,從根本上解決留守兒童問題。
(四)、各級政府特別是教育部門應該給予一定的扶持和幫助,政府應合理分擔留守兒童的教育成本,取消所謂的借讀費和擇校費。
(五)、央視網訊息:27日上午,李克強乘車深入位於秦巴山區的國家集中連片貧困地區——陝西省安康市旬陽縣小河鎮金坡村看望貧困戶和農村留守兒童,並與在外打工的留守兒童的父親楊秀峰通電話。
關愛最重要
留守兒童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龐大群體。2008年,天津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學者關穎發表論文稱,根據2008年調查的全國流動人口的規模以及幾個典型城市流浪兒童與流動人口的比例規律,民政部社會福利司有關官員推算,全國流浪兒童約100萬。留守兒童成新來源,專家稱完善求助制度刻不容緩。
留守兒童,一個令無數人關注的字眼再次牽動人們的神經。初冬時節,網友紛紛發起關愛和幫助流浪兒童的倡議與行動,“中國網事”記者也走進青海省大通縣,去看一看大山裡的孩子,希望此時書聲朗朗、笑容燦爛……青海省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唐平說,留守兒童的問題,是家庭問題也是社會問題。讓我們一起來擔當責任、勇於作為,就是為了孩子們的留守童年多一些溫暖,不再荒蕪。
貴州畢節的5名男孩,用弱小的生命再一次讓“留守兒童”這個帶著酸楚的名稱,狠狠地觸碰了我們的內心。事發後,畢節市要求立即對全市範圍內留守兒童進行逐一排查,設立留守兒童專項救助基金,為做好留守兒童工作提供物質保障。專項救助、物質保障雖說是亡羊補牢,但畢竟也能體現對生命的敬畏。然而,對於這些孤獨地像荒草一樣生長的孩子,他們缺乏的,恐怕不單是物質的保障。
國家政策
2016年2月20日報導:近日,國務院公布了《關於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 ,提出從家庭監護、政府責任、教育任務、群團組織、財政投入五個維度著手,建立完善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意見》不僅強化了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保障措施,更提出了從源頭上逐步減少兒童留守現象的長遠目標,是“標本兼治”。
地方立法
河南省
《河南省未成年人保護條例(修訂草案)》2010年5月25日提請省人大常委會審議,修訂的內容主要圍繞留守兒童、校園安全、網癮等社會上出現的新問題。
留守兒童遠離父母,容易在心理和情感方面出現問題,《條例(修訂草案)》為此作出規定: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因外出務工不能履行監護職責的,應當委託有監護能力的其他成年人代為監護,還要與未成年子女和受委託監護人保持經常聯繫,關心未成年子女生活、學習和身心健康情況。
《條例(修訂草案)》還特別關注了校園安全問題,詳細規定了學校、幼稚園、託兒所、公安機關、學校的職責,並在制度、人員、巡邏、檢查、設施等方面作了詳細規定,努力為未成年人織成一張“溫柔”的安全防護網。
重慶市
中新社重慶2010年5月11日電 重慶欲為未成年人立法,保護其健康成長,其中包括重點關注農村留守兒童。11日,《重慶市未成年人保護條例(草案)》(簡稱《條例》)提交了重慶市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審議。
重慶市人大內務司法委員會主任委員楊穎嘉透露,在中國13億人口中18周歲以下的未成年人約有4億,而重慶3200萬人口中未成年人有800萬,需要國家、社會、學校和家庭給予特別關心和愛護,以及法律給予的特殊保護。1998年,重慶市人大常委會制定《重慶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辦法》。但隨著重慶經濟社會發展,未成年人沉迷網路、留守兒童監護缺位、網咖接納未成年人、青少年違法犯罪呈增長趨勢等系列新問題引起社會高度關注。
2010年初,重慶市人大內務司法委員會與共青團重慶市委組建《條例》起草小組,以多種形式開展論證。《條例》共有8章,分別在家庭、學校、社會、司法等多方面對保護未成年人作出具體規定。
楊穎嘉稱,重慶是農村勞務輸出的重點地區,該市農村外出務工人員近700萬有200多萬未成年子女,占農村地區未成年人總數的半數以上。這些留守兒童由於父母長期不在身邊、居住分散、家庭經濟困難等原因,缺乏親情關懷和學習輔導以及約束管教和安全保護,在生活、學習、心理和人身安全方面均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此次《條例》草案分別從政府職責、家長義務、社會關懷不同角度對加強留守兒童監護作出具體規定。
《條例》草案規定,父母或其他監護人因外出務工或其他原因不能履行監護職責時,應委託有監護能力的其他成年人代為監護,並將委託監護情況告知未成年人子女所在學校和戶籍所在地或居住地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外出務工人員較集中地區每個鄉鎮至少建一所寄宿制學校,在鄉鎮、村社推行外出務工人員子女託管服務機構建設,並對家庭經濟困難的未成年學生給予寄宿費用減免或資助。
此外,《條例》草案還在加強對校園周邊不適宜未成年人進入的經營場所整治、相關文體活動場所對未成年人開放、加強對網咖接納未成年人違法行為監管等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作出規定和規範。
安徽省
新華網合肥2009年10月30日專電 記者從安徽省教育廳獲悉,安徽省出台法規,明確規定應保障留守兒童各項權益,首次提出留守兒童的保護問題。
安徽是全國的勞務輸出大省,省內留守兒童作為一個特殊的未成年人群體備受社會各界廣泛關注。新修訂的《安徽省未成年人保護條例》新增留守兒童權益保障條例,用法律保護留守兒童。
條例規定,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因外出務工或者其他原因不能對未成年人履行監護職責的,應當委託有監護能力的人員代為監護,並將委託監護情況告知未成年人所在學校、村(居)民委員會。父母應當與學校、未成年子女和受委託監護人保持經常聯繫,關心未成年子女的身心健康和生活、學習情況,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
條例還規定,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將留守未成年人寄宿工作納入寄宿制學校建設的總體規劃,指導和督促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改善寄宿條件,並對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給予寄宿費用減免或者資助;教育行政部門、學校應當開展對留守未成年人的生活關愛、學習輔導等活動,為留守未成年人提供良好的學習、生活條件;鼓勵和支持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個人等社會力量捐資興建留守未成年人寄宿制學校、託管中心或者服務中心。
浙江省
新華網杭州2009年12月28日電浙江省人大內務司法委員會表示,應該在地方性法規中增加專門條款,加強對農村留守的、離異家庭的未成年人等群體的保護。
2009年12月28日,浙江省政府提請省十一屆人大常委會第15次會議審議《浙江省未成年人保護條例(草案)》。
浙江省人大內務司法委員會在向省人大常委會作審議報告時表示,草案雖然規定了一系列公共服務的措施,但針對性還不夠明顯,建議在適當地方增加專門條款,加強對農村留守的未成年人等群體的保護。
據了解,浙江省11個設區的市和86個縣已經成立未成年人保護委員會。
浙江省十一屆人大常委會第15次會議28日還聽取了省政府提請審議的《浙江省未成年人保護條例(草案)》,規定學校、幼稚園、託兒所、照管和保護未成年人的各類服務機構及其教職員工對未成年人應當平等對待;對品行有缺點、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要耐心教育、幫助,不得忽視、歧視。
貴州省
2015年6月12日,貴州省政府辦公廳緊急下發通知,要求貴州各縣(市、區、特區)要汲取6月9日4名留守兒童服農藥中毒死亡的教訓,立即組織民政、教育、公安、婦聯、團委等部門和單位,按照屬地管理原則對轄區內所有農村留守兒童、輟學兒童進行一次集中、全面、深入、細緻的排查,徹底查清留守兒童數量、構成、特點、家庭狀況等基本情況。
通知要求,要堅決做到不漏一戶、不少一人、不留死角、不走過場,做到政府盡責、社會盡力,徹底發現、排除存在悲劇隱患的死角,重點排查義務教育階段輟學、家庭生活困難、監護人缺失、事實上無人撫養、殘障等留守兒童,2015年6月30日前將轄區內所有留守兒童排查完畢,並以村為單位建立農村留守兒童台賬。
此外,貴州還要求在7月5日前,各市(州)將排查信息匯總後,上報到省教育廳、省民政廳,並建立完善縣級留守兒童信息庫,以此整合民政、教育、衛計、公安、人社等部門資源。要在7月30日前,完成準確掌握留守兒童的人數、姓名、監護人情況、父母動態、學習狀況、生活狀況等信息,建立留守兒童動態管理機制的工作。
同時,通知還要求,對在全面排查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市、縣兩級政府必須立即研究解決,明確時間表、責任人,實行一對一的幹部包保責任制,限期整改完畢,基層政府和教育、民政等有關部門要明確專人負責,做好留守兒童救助關愛和控輟保學工作,6月12日即組織開展一次留守兒童臨時救助工作專項督查。
立法提案
全國政協十屆四次會議上,敬一丹等24名政協委員提交了《關於為農村留守兒童建立成長保障制度的提案》。提案稱,在一些勞務輸出大省,留守兒童在當地兒童總數中所占比例高達18-22%,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已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
委員們建議,全國人大在修訂《未成年人保護法》時,從法律上保障農村留守兒童的權益。公安、教育、衛生、民政、城建等部門,要加快取消與戶籍相聯繫的教育、醫療、住房等各種城鄉隔離制度。建議教育部門針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進一步研究和出台相應的政策和規定,強化農村學校對留守兒童的責任和管理,構建學校監護網。
各級政府加大教育投資,在勞動力人口輸出集中的地區推進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讓留守兒童在集體關愛的環境中健康成長,是對親職教育缺失的有效補償。
教育部門和婦聯、關工委等社會團體要加強親職教育指導,使留守兒童能夠感受到社會的溫暖與關愛,形成整個社會關注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良好氛圍。
實施意見
《山西省關於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實施意見》
到2020年,家庭、政府、學校盡職盡責,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體系全面建立,強制報告、應急處置、評估幫扶、監護干預等農村留守兒童救助保護機制有效運行,侵害農村留守兒童權益的事件得到有效遏制,未成年人保護法規政策體系更加健全,全社會關愛保護兒童的意識普遍增強,兒童成長環境更為改善、安全更有保障,兒童留守現象明顯減少。
《甘肅省關於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實施意見》
《實施意見》明確,外出務工人員要儘量攜帶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或夫妻一方留家照料,暫不具備條件的應當委託有監護能力的親屬或其他成年人代為監護,不得讓不滿十六周歲的兒童脫離監護單獨居住生活。外出務工人員要與留守未成年子女常聯繫、多見面,及時了解掌握他們的生活、學習和心理狀況,給予更多親情關愛和教育指導。父母或受委託監護人不履行監護職責的,村(居)民委員會、公安機關和有關部門要及時予以勸誡、制止;情節嚴重或造成嚴重後果的,公安等有關機關要依法追究其責任。
學校、幼稚園、醫療機構、村(居)民委員會、社會工作服務機構、救助管理機構、福利機構及其工作人員,在工作中發現農村留守兒童脫離監護單獨居住生活或失蹤、監護人喪失監護能力或不履行監護責任、疑似遭受家庭暴力、疑似遭受意外傷害或不法侵害等情況,應在第一時間向公安機關報告。負有強制報告責任的單位和人員未履行報告義務的,其上級機關和有關部門要嚴肅追責。其他公民、社會組織積極向公安機關報告的,當地人民政府應及時給予表揚和獎勵。
心理分析
基本簡析
隨著我國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市場逐漸成為勞動力資源的配置機制,出現了大規模的人口流動。據有關部門估算,我國的年流動人口已逾1.2億,且呈繼續增長的趨勢。常年見不到父母留在農村的“留守兒童”則遠遠超出這個數字。據河南省公布的一項調查,河南省現有14歲以下的“留守兒童”300餘萬。以筆者所在的學校而言,現有義務教育階段和學前兒童不足280名,“留守兒童”213人。可見,在我國廣大農村,留守兒童占有份額絕對不小的比例,且在不斷增長。由於“留守兒童”特殊的生活和教育環境,由此引發的生活、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問題日益凸顯。
農村外出務工人員的增多,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已成為當前基礎教育的一個重要問題。“留守兒童”缺少父母的愛,在對他們的管教上很容易出現“三多”和“三缺”問題:隔代監護多溺愛、寄養監護多偏愛、無人監護多失愛;生活上缺人照應、行為上缺人管教、學習上缺人輔導。由於孩子們本身貪玩,缺乏自律意識,相當多的孩子在人格形成過程中出現了缺餡,尤其心理問題十分突出。
主要心理
“留守兒童”在心理上的問題更多的暴露出性格上的缺陷,如自制力差、自我中心、金錢主義、自私、自卑、孤僻、任性、暴躁、逆反等。有心理問題的“留守兒童”,在日常生活和學習過程中就會表現出以下一些症狀:
1、“留守兒童”容易違紀,叛逆心理苗頭出現。在農村學校違紀學生中,“留守學生”占絕大多數,低年級及學前兒童一般表現為逃學、遲到;不完成作業;小偷小摸;不誠實,經常說謊;高年級“留守兒童”開始出現叛逆心理,攻擊意識很強,與老師頂撞,不服從管教,更有甚者還盲目衝動、打架鬥毆。
2、“留守兒童”普遍厭學,自卑心理十分嚴重。大多數“留守兒童”的行為習慣較差、對學習沒有興趣、不願參加活動、自卑心理嚴重、生活無聊而空虛。國小低年級“留守兒童”中,膽小怕事、課堂不敢回答問題的占75℅以上;高年級“留守兒童”中,由於對學習失去信心,開始沉迷於網路遊戲之中。
3、“留守兒童”缺乏溝通,性格內向孤僻。由於缺乏父母親情的滋潤,許多留守孩子長期處於自我封閉的狀態,“代管監護人”的缺位溝通使他們長期看電視,並模仿局中人,自言自語或與小狗小貓說話。長期的自我封閉,導致一些“留守兒童”出現了人際交往敏感,口頭交際能力減弱;長期的自我封閉,導致部分留守兒童的性格內向孤僻冷談。
產生原因
(一)親職教育的缺位,親情關愛的缺失,是導致孩子產生心理問題的直接原因。
隔代監管和隔代教育使“留守學生”不同程度地產生心理問題,對他們的身心發展有很大的負面影響。
很多家長外出務工後,就把兒童託付給年邁的父母(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照管,“留守兒童”長期與父母分離,負責照管孩子的農村老人不僅年邁而且絕大多數文化素質較低,難以從體力和智力上擔負監管重任,在長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的影響下,“留守兒童”因“情感飢餓”而產生畸形心態,主要表現為:任性、自私、冷漠,缺乏同情心;逆反心理重;性格孤僻,自我為中心,合作意識差;沒有禮貌,沒有上進心,集體榮譽感不強,道德品行較差;學習成績低下,學習缺乏自覺性、積極性和刻苦精神;由於家庭沒有稱職監護人,學校、家庭又無法溝通,學生厭學情緒日趨嚴重,學生就更加難管了。
(二)、學校的不當評價、教師的不當教育,是導致“留守兒童”產生心理問題的重要原因。
1、學校的“分數”評價導致“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產生。
長期以來的應試教育,學校以分數高低來評價教師和學生的教育評價機制,把學生劃分為好學生和壞學生,使得我們的教師把更多的精力傾注到那些學習成績好,聽話的學生,而對於那些學習基礎差,又經常違紀的學生,更是不聞不問,不理不管,而這一部分學生中,大多數是“留守孩子”。雖然新課改在不斷推進,學校的評價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從各學校、基層教育部門制訂的考核細則中不難發現,無論從多少個指標中來考核教師,最終拉開教師之間分數的還是班級學生們的“考分”!
2、教師的不當教育導致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產生。
①教師不當學生觀,是“留守兒童”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之一。在傳統的教育中,學生的成績好壞或聽不聽話,是直接影響教師學生觀的主導因素。教師對成績好的學生投入更多的關注,對成績差的學生常常是一點機會都不給,或者是給予很少的機會。而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大多數是“留守兒童”,他們無論如何都不會引起教師的重視和信任,於是就會抑鬱悲觀,往往以“不好”、“更不聽話”的方式與教師對抗。而他們的逆反又會激起教師對這部分學生的厭棄,這樣的惡性循環導致師生關係惡化,有的教師甚至採取挖苦諷刺的方式,給這部分“留守兒童”帶來更大的心理壓力。
②教師落後教學觀,是導致“留守兒童”產生心理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主要表現為以下幾種情況:第一、學生在課堂上沒有自主權。認為學生是白板,教師可任意塗抹。教師把學生看成課堂教學的附屬品,學生必須無條件地服從教師,使學生產生自卑感、恐懼感。第二、信奉“嚴師出高徒”的古訓,認為“玉不琢不成器”。學生在課堂上不能有半點違背教師的意思,懲罰成為家常便飯,學生每時每刻如履薄冰,如臨大敵,很容易產生心理疲勞。第三、由於教師產生職業倦怠,對學生嚴重地不負責任,對學生的學習漠不關心。兒童在家得不到關愛,在校得不到溫暖,很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三)社會的不良環境、成人的不良影響,是“留守兒童”產生心理問題的重大誘因。
社會是一個大熔爐,對於人的成長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農村“留守兒童”由於社會教育的原因,存在的問題也十分嚴重,具體表現在:
1、社會上的不良場所對“留守兒童”的成長帶來不利影響
農村小集鎮上的一些公開的和隱蔽網咖,違反國家有關規定,為了賺錢,而大量招徠在校學生,甚至引誘學生。國小兒童自控力本身就不強,而“留守兒童”又缺乏父母的監管,網咖對他們的不利影響就更大,經常偷錢、編造謊話逃學上網。
2、成年人的不良行為對“留守兒童”的成長也帶來了不良影響
農閒時節,“閒人”太多,致使賭博風盛行。無事乾的人成天就在牌桌上賭博,許多“留守兒童”的代管監護人也參與其中,整天在牌桌上生活,很少過問孩子的情況。這種“潛移默化”對孩子帶來很大的不良影響。
以上分析儘管不盡全面,但應引起社會、家庭、學校的重視,兒童本身是一個弱勢群體,他們對自己身邊的環境只有無條件適應,希望我們在提高社會經濟環境的同時注意創造和諧社會生活環境!
特殊案例
遭遇殺害
8歲留守女兒來深圳團聚,惡母將親女虐殺後殘忍焚屍。
8歲的童年,原本應該歡聲笑語,原本應該被幸福緊緊包裹。可8歲的欣欣(化名)離開河南外婆家來到深圳媽媽的懷抱,卻開始了夢魘般的人生苦痛——2010年11月1日下午,當她在深圳的大鵬新區,慢慢閉上充滿恐懼的雙眼。
死去時,她或許還在想著:原諒媽媽的粗暴,等傷痛過後再幫媽媽做家務,幫弟弟洗澡穿衣服。
然而,她那么不捨的離開人世,卻沒有換來媽媽一絲懺悔。這個狂躁的中年女人,考慮的卻是,如何把女兒焚屍滅跡來掩蓋自己的罪行。
晶報記者與這位如魔的母親對話時,她並沒有表現出多少內疚神情,出奇的冷漠和淡然著實讓人唏噓。
2010年12月19日,晶報記者在大鵬新區公安分局採訪這一令人髮指的案件。介紹案情的辦案民警提及欣欣,都忍不住潸然淚下。
涉嫌盜竊
12月19日,是留守少年孫某的19歲生日。當天,孫某因涉嫌盜取被荊州市公安縣警方向檢方提請逮捕。
別人過生日都是高高興興地和家人、朋友吃飯或吃生日蛋糕,而孫某卻不一樣,在他19歲生日當天,因為盜竊,他被公安機關抓獲。12月19日,孫某因涉嫌盜取被荊州市公安縣警方向檢方提請逮捕。
上國小一年級那年,孫某的父母離婚了,他跟著爸爸生活,但爸爸長年在外打工,根本沒時間照顧年僅7歲的他。孫某說,有時候太餓了,看到一些農戶家沒人,他會進去偷點吃的,以至於發展到最後偷一些財物。當時也被發現過,但那些農戶看他年紀小,盜竊的財物價值也小,對他進行教育後就把他放了。國小畢業後孫某就輟學在家。
2010年10月27日,孫某和曾某騎機車到毛家港鎮黃台村五組盜得一隻成年土狗,被村民發現,將兩人送到派出所,後被拘留15日。次年3月27日,孫某到毛家港鎮某網咖上網時,盜走收銀台內的千餘元現金。後來,他又在一家手機店盜走2500元現金和2部手機。幾次下手輕易成功,他也變得更加瘋狂,看到東西就想偷,即使有些東西不值錢。僅2011年4月,他作案就達6起之多。
後來,孫某在毛家港鎮街道尋找目標時被巡邏民警發現,民警查詢得知他隨身攜帶的手機正是盜竊的手機,孫某也交代了他盜竊多次的違法行為。2011年4月16日,孫某被刑事拘留,因未滿18歲,公安縣人民法院從輕判決,判處孫某有期徒刑一年零四個月。
2012年7月,孫某刑滿釋放。時隔3個月後,他再次乾起了“老本行”。11月19日,孫某竄至毛家港鎮小河口村,盜走一農戶家剛賣掉棉花的23000元現金。11月27日中午,孫某又盜走馬蹄拐村一農戶家的現金和金銀首飾。12月1日,公安縣公安局毛家港派出所民警將孫某抓獲。
民警得知當天正是他19歲的生日後,當即為他煮了一碗麵條和三個荷包蛋,從小就缺少他人關愛的孫某望著眼前熱氣騰騰的面,再也忍不住,開始嚎啕大哭。
辦案民警感觸到,這又是一起因家長疏於管教而導致孩子誤入歧途的事例,每當事情發生後,悔恨的不止有孩子,還有家長。民警提醒所有父母,在忙於生計的時候,一定要抽時間關心孩子,教育孩子。
自縊身亡
中國安徽太湖一12歲少年祠堂邊自縊身亡,留下遺書稱想念外出打工的父母,自縊前深情吻別陪伴自己的爺爺。
2008年2月25日是(安徽)太湖縣晉熙鎮天台聯合國小開學的第一天,也是該校五年級學生章楊宇爸媽出門打工的第十天。然而,就在這一天,章楊宇選擇了告別這個世界:在人跡罕至的村祠堂後面一間小屋,他自縊在一根橫樑上,褲子口袋裡留下一封給父母的遺書。遺書中,他留下了讓所有人都刻骨銘心的一句話:“你們(指父母)每次離開我都很傷心,這也是我自殺的原因……”
2008年2月25日,天台聯合國小校園裡非常熱鬧,同學們都領到了嶄新的課本。當天下午三點多鐘,12歲男孩章楊宇跟其他同學都一起放學回家。不過章楊宇卻顯得有點異樣,他回家時書包空空的,所有新書都放在教室座位的抽屜中。
“爺爺,我可以親你一下么?”放學後的章楊宇回到家裡,看見爺爺正圍坐在桌前打麻將,就上前對爺爺輕聲說道。爺爺聽到這句話心裡還直樂,可他不知道這竟是自己與孫子見的最後一面。
當天晚上,姑父曾與章楊宇約好了要孩子到他家裡去住。可等了好久沒等到章楊宇,姑父趕緊給他家裡打了個電話,得知也不在家裡。又去電學校詢問,被告知學校已經放學了,章楊宇也不在學校里。
大家頓時慌了。家人發動鄰居在屋前屋後展開了大搜尋,最後在人跡罕至的祠堂後面發現了他。被發現時,他吊在祠堂後一間小屋子伸出來的橫樑上,已經沒了氣息。
章楊宇自縊的那間屋子在一座祠堂後面。這座祠堂傍山而建,後面是很陡的山體。據當晚發現屍體的一位鄰居介紹,章楊宇被發現時吊在繩子上,繩子就系在祠堂後面這間房子伸出來的一根橫樑上。
記者看到祠堂後這間房子其實是間土砌房,已經很破爛了,伸出來的橫樑也朽壞了很多。據村民介紹,這座祠堂是祭祀祖宗的場所,平時很少有人到這裡來。
章楊宇的屍體被發現後,人們在他褲子右邊的口袋裡發現了一封遺書,一位知情人告訴記者,遺書寫在當天發下來的《社會實踐活動材料》封皮的背面。遺書的內容大概是:敬愛的爸爸媽媽你們好,請你們原諒我,我不能再愛你們了。我還欠麗麗姐20元錢,請你們替我還給她。你們每次離開我都很傷心,這也是我自殺的原因。落款日期是正月19日。
小楊宇家附近,幾個大人正默默無語地忙著給孩子操辦後事。而在他們簡陋的家中,小楊宇的媽媽已是泣不成聲。她是晚上7點多鐘接到噩耗後,連夜從江蘇丹陽往家中趕的,哭了一路,半夜三點鐘才到家。
含住淚水,小楊宇的爺爺告訴記者:“他三點多下課後回到家中,當時我正在陪人打麻將。他就出去玩了,四點多回來時,他突然趴在我的後背,說“爺爺,我想親你一下”。說到這,這位72歲的老人淚如雨下,“我沒有想到他是在跟我告別啊,我一輩子也忘不了那一幕。”
爺爺告訴記者,這孩子平時很溫和,成績也很好,但沒想到他竟然會尋短見。老人告訴記者,這幾年小楊宇的父母都在外面打工,每年都是過年才回來一趟。第一年小楊宇跟他住,後來幾年都是跟姑姑住。但孩子卻只願呆在家中,希望媽媽留在家中不要走。“他媽媽走當天,他特別不情願,還跟媽媽吵了一架,回家偷偷抹眼淚。其實他父母出門也是想讓家裡生活好點,把這間破舊的房屋整一整啊。”
老人說,“現在回想起來,孩子出事是有預兆的,前幾年他寒假作業很早就做完了,但這次卻一個字不動。還非常不願媽媽出門,只怪我們沒重視啊。”
參加婚禮
最美新娘的婚禮上來了47名留守兒童。
有一種美叫善良,有一種愛叫守望。1月6日晚,在漢陽得月樓舉行的一場婚禮上,一下子來了47名“花童”。婚禮上的新娘李敏,武漢大學社會學系社會工作專業一名研二學生。2005年,她加入麥田志願者計畫,此後多次到鄂州等地貧困國小進行資助和支教。李敏回憶,第一次到達鄂州的貧困山區,看到孩子們臉上不帶表情,許多孩子因為長期得不到父母的關愛而變得極其內向,她的心像被扎了。結婚成家了,李敏說,她不會放下對山區孩子的愛,哪怕只能改變一個孩子的命運。
孝親敬老
2012年6月1日,是國際兒童節,各地的孩子們紛紛以各種形式慶祝自己的節日。在廣安市廣安區龍台鎮,有一個名叫楊承玲的孩子,因為孝順、乖巧,成為當地家長要求孩子們學習的“榜樣”。5月31日,龍台鎮黨委政府、龍台鎮老年協會及龍台國小領導,還專門來到楊承玲家,為其送去節日的祝福。
楊承玲的父母在她不到一歲時就離婚了,媽媽改嫁有了新家,爸爸和爺爺常年在外打工,50多歲的婆婆帶著她一起過著平常的日子。雖然身處特殊家庭,但在廣安區龍台鎮國小六年級上學的楊承玲,不但沒有因此變得自卑、叛逆,反而更加地乖巧懂事。“她不但學習成績好,其他方面也很出色,尊重長輩,肯幫助人,是留守兒童中的優秀者。”楊承玲的班主任朱德全說。“勤快、孝順、懂事……”這些成了龍台鎮青龍村村民稱讚楊承玲時用得最多的詞語。
每天早晨5點,當許多同齡孩子睡得正香的時候,小承玲就起床和婆婆一起做早飯。吃完早飯後,再步行一個小時的路程到鎮國小上課。楊承玲每天下午放學後,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婆婆在哪裡,為婆婆捶背、講學校里的趣事成了她的“必修課”。農忙時節,小承玲擔心婆婆累著,放學後連家門都不進,就直接跑到地里去幫婆婆幹活。
2011年8月,婆婆不小心把腰摔壞了,不能下床。小承玲除照顧婆婆外,還承擔了家裡的所有活路。“晚上,我不敢睡死了,因為婆婆上廁所需要幫忙,早晨要早起幫婆婆倒尿盆,再給婆婆做早飯。”小承玲說。婆婆病重時,剛好遇到穀子成熟的時候,小承玲聯繫了收割機收完稻穀,又頂著烈日在近40℃的高溫下,用獨輪車一袋袋把3000多斤穀子從田裡運到石壩曬乾;然後又用獨輪車把3000多斤穀子從石壩運回家。小手打起了血泡,膀子疼得連抬手都困難,她卻沒向婆婆說半個累字。雖然乾農活耽擱了很多學習時間,但小承玲得的獎狀把牆壁貼得滿滿的。
小承玲的孝順、乖巧感動了當地民眾,不少家長都要求自家的孩子向她學習。楊承玲被龍台鎮政府、龍台鎮老年人協會等聯合評為“孝親敬老楷模”。
騎馬上學
廣西桂林木洞山屯,是一個瑤族居住的小山寨,屬廣西桂林市龍勝各族自治縣平等鎮琉璃村委。海拔1260米,長年雲霧縈繞,又因山高路遠,被當地人稱為“雲山之癲”。在這“雲山之癲”中,有三名孩子,叫石黃軍、黃陳斌和黃凌燕,都8歲,就讀於琉璃教學點的一年級。屯中距村委的教學點約8公里,全是泥石路。三年來,三名孩子因父母都奔赴廣東打工,老人又不懂騎機車,只好用馬運送孩子上學。
相關影視
電影
《不想長高的孩子》
《空巢里的孩子》
《媽媽的手套》
《紅紙船》
《大山裡的孩子》
攝影
《農村裡的留守兒童》
短片
電視欄目
《變形計》背後的“精神留守”思考
孩子需要的不僅是“培養“,更需要的是“陪養”。其實無論是迫於生計外出打工造成的數千萬鄉村留守兒童也好,還是城裡同樣忙碌,工作壓頭的父母疏於陪伴的城裡孩子,他們都面臨一個問題,就是父母的陪伴和精神關愛遠遠不夠,這不僅是節目中孩子們缺失而渴望的愛,更是全中國的孩子都希望得到的一份成長溫暖。
《遠方 遠方》,這是《變形計》史上最奇葩的一次主人公變形,前兩周讓觀眾看得異常揪心,城裡的叛逆女孩能否轉變,大山的重重磨礪和母愛能否喚回她迷失的心,等了三周,終於在3月17日迎來了《遠方?遠方》的大結局,在這集中,城市主人公和農村主人公都踏入了最後幾天的變形“正常”生活,劉珈辰變乖了,慢慢知道了人生需要學會感恩,學著去照顧他人的感受,學著去道歉去擔當,而楊傑,在城市生活中,享受著劉爸劉媽最後幾天的陪伴,繼續見證著城市人繁忙的工作和生活壓力,他似乎看到了人無論在哪裡,奮鬥都是同樣的重要,這個在外短暫漂泊的孩子,內心深處時刻牽掛著那個大山深處的家。
音樂
《我們的家》王洪迪
《給你一個擁抱》華語群星
《愛的守望》
事件舉例
2009年11月12日13名農村國小生,在一家爆竹黑作坊打工時,爆炸發生了,2死11傷。
他們都是留守兒童,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孩子們只能與老人相伴,得不到父母應有的關愛。災難,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