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從乞丐、和尚起家,最終成為一代開國君主,其各方面的能力自然已經得到了歷史的認可,而明成祖朱棣雖然也是明朝著名的皇帝,但是在各方面的能力均比朱元璋稍差一點,可以說是小一號的朱元璋。
軍事能力,朱元璋從紅巾軍起家,東據張士誠,西滅陳友諒,掃平南方,再揮師北伐,將元朝趕出中國,成為中國唯一一個由南而北統一中國的帝王,是一個百年一遇的帥才,而朱棣則身先士卒,率軍深入大漠消滅北元,靖難之役中擊敗實力占優的建文帝大軍,是不可多得的將帥之才,但是從大局觀、謀略各方面還是稍遜朱元璋一籌。
政務能力,朱元璋消滅了中國傳承了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將大權置於一人之手,在位三十餘年,每日堅持朝會,而且批閱大量奏摺,可謂是累不死的勞模,而朱棣也繼承了他父親的這一特點,勤於朝政,但是朱棣成立了內閣,讓人幫他分擔日常的政務,所以政務能力或者勤奮度上也略遜於朱元璋。
殘忍程度,朱元璋對於功臣毫不手軟,跟隨朱元璋打天下的功臣除了早死的基本都死於非命,明初的胡惟庸案、空印案、藍玉案中,上萬人頭落地,朱棣在靖難之役後對於忠於建文帝的臣子們也是大開殺戒,方孝孺被滅十族,齊泰、黃子澄等被滅三族,但是要論殺的人,恐怕朱棣趕不上朱元璋。
雖然在各方面朱棣都比朱元璋要差一些,但是在看人的眼光上,朱棣要遠超過他的父親,特別是在選擇皇位繼承人和為繼承人選定的智囊團方面。
朱元璋一開始選定的繼承人是太子朱標,其實這是一個比較合適的人選,朱標為人仁厚,雖然軍事和謀略不如朱棣,但是是一個很好的候選人,他可以很好的彌補朱元璋殺氣過重的特點,讓朝廷和國家休養生息,恢復元氣,這是經歷過大動盪的明朝需要的。
但是不幸太子朱標先於朱元璋去世,無奈之下,朱元璋選了皇孫朱允炆做繼承人,雖然朱允炆也是仁義之人,但是畢竟是晚輩,他很難壓住那些手握兵權的皇叔藩王們,結果,朱允炆在削藩失敗之後被朱棣奪了皇位。
朱允炆失敗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朱元璋給他配的智囊團太差了,朱允炆的智囊團主要有三位——黃子澄,齊泰和方孝孺,三個人都是飽學之士,但是基本都是書呆子,都是理想主義者,沒有一個實用主義者,沒有一個陰謀家,最終導致靖難之役中建文帝失敗,丟掉了皇位。而三位最終也落得個身死族滅的下場。
反觀朱棣對於繼承人和繼承人智囊團的選擇,就不得不佩服朱棣的看人眼光了。
朱棣的兒子中最有可能繼承皇位的是長子朱高熾和次子朱高煦,長子雖然身有殘疾(是個瘸子且很胖),但是他勝在仁厚,且是長子,天生就占據著優勢,而次子朱高煦則是朱棣的翻版,非常英勇,在靖難之役中有多次的精彩發揮,朱棣一直在二人之中徘徊,不知道選哪一個做接班人比較好。
最終在參考了大臣們的建議之後,一次對話讓朱棣下定了決心,朱棣徵詢大才子解縉的看法,解縉道出了一個關鍵點——“好聖孫”,意思是朱高熾有個好兒子朱瞻基(就是後來的明宣宗),就是這一點讓朱棣下定決心立朱高熾為太子。
事實證明朱棣的選擇十分正確,朱高熾和朱瞻基父子二人雖然在位時間不長,加起來只有十一年,但是他們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的盛世之一——仁宣之治,而且還平定了朱高煦的叛亂。
而朱棣配備給兒子和孫子的智囊團也是三個人,但是這三個人比建文帝的三個智囊團成員可強多了,他們就是明朝歷史上著名的“三楊”——楊士奇、楊榮和楊溥,三人歷經四朝,是內閣重臣,在他們的領導之下,朱高熾順利的保住了自己的太子之位,登上皇位,朱瞻基則在三楊的輔助下整頓吏治,發展經濟,將明朝帶上了高速發展的道路。
朱元璋一生很成功,做對了很多事情,各方面能力超群,唯獨在接班人選擇上眼光稍有遜色,而朱棣雖然在各方面都比不上他的父親,但是唯獨在看人的眼光方面強於朱元璋,保證了明帝國初期的穩定和高速發展。
朱棣 朱元璋 方孝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