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自明治維新伊始,就制定了所謂“大陸政策”,也叫“大陸經略政策”,就是用戰爭手段吞併中國、朝鮮等周邊大陸國家。與此同時,中國也在如火如荼地開展洋務運動,並且以防禦日本為目的組建了東亞第一的北洋艦隊。所以,爆發於1894年的甲午戰爭,實際上是對中、日學習西方效果的一次檢驗。對日本來說,這是一場逆襲戰爭,要凌駕於中國之上;對中國來說,這是一場捍衛戰爭,要捍衛大國的尊嚴。最終,螞蟻打敗了大象,也徹底把中國人打醒了。堂堂天朝上國,被蕞爾小國打敗了,簡直是奇恥大辱!尤其是,西方列強也開始真正動了瓜分中國的心思。梁啓超說:“吾國四千餘年大夢之喚醒,實自甲午戰敗、割台灣、償二百兆以後始也。”我們經常使用的“民族復興”概念,也是在這場戰爭之後真正形成的。幾年之後,梁啓超就第一次提出了“中華民族”概念;不久,孫中山也明確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口號。可以說,甲午戰爭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重要分水嶺!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早在戰爭爆發的十年之前,結局就已注定,而起因竟然是一次嫖娼!
管不住下半身的中國水兵
1886年7月中旬起,為防止俄國窺伺朝鮮東海岸的永興灣,並催促英國退出所占據的朝鮮巨文島,提督丁汝昌奉李鴻章之命,率領中國北洋水師巡視朝鮮的東西海岸。因鐵艦需要入塢上油修理,而當時中國還沒有建成適宜“定遠”、“鎮遠”二艦的吃水在20尺以上的船塢,李鴻章遂決定由丁汝昌率鎮遠、定遠、威遠、濟遠四艦前往位於日本長崎的三菱造船所進行檢修,並展開對日本的“親善訪問”(帶有炫耀性質)。這也是中國鐵甲艦隊的首次訪問日本。船艦抵達長崎後,引來無數日本民眾圍觀。日方邀請中方水兵上岸購物。未曾想,幾個中國水兵違反紀律,私自去嫖娼,並因嫖資問題產生糾紛。(小姐說:200。清兵說:不是說好了199塊9毛9嗎?200,199.99,200,199.99,200,199,99……兩個小時過去了,兩個人還在爭。旁邊人看不下去了,打了110。警察來之後,一塊帶到了警局。到警局後,兩人還在爭:200,199,99……警察問旁邊的人:他們在探討數學問題?)自己同伴被拘留,清朝水兵馬上回去召集人手,衝到警察局把人搶了出來。日本人很生氣,兩天之後,有一幫武師和警察,趁著中國水兵再次上岸修整的機會,在一個巷子裡打了伏擊,造成中日雙方分別死傷50、30人的衝突。歷史充滿偶然,本來是一分錢的事,結果演變成大的外交事件,史稱“長崎事件”。
雙方談判陷入僵局
事情發生後,日方將相關情況通報於中國駐日公使徐承祖。徐承祖得知官兵死傷慘重,隨即採取了幾項初步措施:一、向日方日方提出照會表示抗議,認為事件發生系日方“預存殺害之心”,要求日方會同提督丁汝昌秉公查訊究辦肇事人員;二、為避免事態擴大,立即致電長崎理事蔡軒,要其囑咐丁汝昌應嚴飭士兵,不得再與日警爭鬧;三、迅速派參贊楊樞前往長崎。隨後,他致電李鴻章,匯報衝突情況,並認為事關重大,總理衙門應籌劃一個完整可行的辦法。實際上,在電報中,徐承祖已經提出處理該案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即依據法律程式,延請西洋律師。李鴻章深以為然,當即讓丁汝昌照辦。幾天后,即聘請英籍律師擔文為中方辯護。9月下旬,“長崎事件”交涉的大量證據已表明日方存在過錯責任,但日方拒不認錯,反以“將來恐致失和”恫嚇中方。在此情況下,徐承祖向李鴻章提出以武力為後盾進行外交鬥爭的策略。但李鴻章認為,中法戰爭結束不久,國家財政困難,無法動員軍隊;長崎事件是小事,若因此動員軍隊,可能引發中日戰爭。最終,清政府沒有同意這項合理策略。期間,日方使用拖延戰術,不斷要求增添新證,使大量中國官兵無法回國,同時要支付高昂的律師費,妄圖迫使中方不再追究。在這種情況下,徐承祖提出“彼此撫恤、傷多恤重”策略,相當於給清廷找個台階下,是武力策略之外的最好選擇,但日方仍不接受,徐一怒之下上書李鴻章,認為“非絕交無別法”。李鴻章雖未同意,但採取了主動“停審”的做法,也算比較強硬。
多方博弈下的和平解決
李鴻章是當時主持中國外交的主要人物,之所以採取主動“停審”策略,而不贊成徐承祖的“絕交”策略,一則要給日方一定程度的壓力,一則又竭力避免引起兩國戰爭。這一策略也的確產生了某些效果,使日方不得不重新審視長崎事件。因為,一味與中國對立,並不利於日本在朝鮮半島的擴張,反而為俄國製造機會,而且日本當時的實力也不足以令中國讓步。與此同時,英國等西方列強從自身利益出發,也不願看到中日之間形成僵持局面,遂出面調停。1887年1月28日,日方宣布接受“傷多恤重”的處理方案。經過幾個小時的談判,最終日本付給中國5萬多元撫恤金,而中國則僅付給日本1萬多元,且日本要承擔中國水兵的醫藥費。長達半年之久的“長崎事件”在一度陷入僵局的情況下峰迴路轉,終於落下帷幕。
兩種截然不同的抉擇
“長崎事件”事發突然,屬於偶然事件,但歷史的走向在很多時候恰恰被偶然事件所改變。當時,中國海軍占據絕對的優勢,而此案的處理過程和最終結果也令清廷有些飄飄然,自此開始放緩甚至終止了海軍的發展步伐,大量軍費(約1300萬兩)被挪用到“三園工程”(為慶賀慈禧老佛爺大壽)。
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日本將這一事件看做是奇恥大辱,迅速在全國掀起“海防獻金運動”,天皇帶頭捐出30萬日元,用來提升海軍實力。而長崎事件發生後的七八年間,正是世界海軍軍事技術飛速發展的時期。日本抓住時機,大量購置、製造新式戰艦,終於在甲午戰爭之前超越了中國。據說,當時日本小孩玩遊戲都是分兩組,一組日本艦隊,一組中國艦隊。也有傳聞說,一個叫吳大五郎的人竊取了一本清軍的小字典,後來發現是電報密碼本,遂破譯了密碼。1894年甲午戰爭前,日本外相陸奧宗光故意將“第一次絕交書”譯成漢文,交給中國駐日公使汪鳳藻。第二天,汪給清廷發了一封很長的電文,日本人截獲後,仔細對照,徹底破譯電報密碼。清廷的一舉一動皆在日本的掌控下,豈有不敗之理?
甲午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