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能擊穿重甲,又能迅速上手!火門槍淘汰弓弩開始在歐洲流行

從1340年開始,黑色火藥和火炮開始給戰爭帶來根本性的變化。1341年,有記載在義大利的盧卡使用了火炮交戰;1342年,穆斯林在和西班牙人的交戰中也運用了火炮;到了1345年,英國國王愛德華三世所製造和裝備的大炮就已經達到百門之多;1350年左右,綽號“黑鬼”的德國伯恩哈特教團教士施瓦茨用青銅鑄造大炮,其射程可達數百米,使用壽命也提高到上百發。

當時的火炮在技術上已經出現了大量的進步,無論射程、精度和耐用性都大為改觀,而所發射的炮彈也從箭矢變成了威力更大的石彈和鐵彈。自然而然的,一些能發射大型炮彈的重型火炮被製造出來代替投石機,用以轟擊堅固的城堡和圍牆:一個典型的例子,1375年,在著名的聖索沃維卡特圍攻戰中,裝備了32門重炮的法國炮兵部隊大顯身手,所發射的炮彈最大重達37公斤(81磅)。

既能擊穿重甲,又能迅速上手!火門槍淘汰弓弩開始在歐洲流行

▲ 描繪早期大炮使用的繪畫作品

重型火炮的成功,使得人們對將之小型化逐漸產生了興趣。長期以來,弓弩都是以戰場上最主要的投射武器。甚至到火炮已經被開始大量使用的1346年,技術嫻熟的英國長弓手還在克雷西戰役中大顯身手。在這次戰役中,領軍的英國國王愛德華三世實際上就攜帶了一支火槍或者說小型火炮。但這支由倫敦塔的工匠為他精心製作的火槍,並未在戰爭中發揮作用。作為國王的愛德華三世自然不可能跑到第一線去親自射擊敵人,因此這支火槍的存在意義更顯得像是為了炫耀。

此後手持的火藥射擊武器一度銷聲匿跡,儘管一份1364年義大利佩魯賈城兵器庫的清單記載,“500門炮,約8英寸長,可以持在手中,非常漂亮,能夠射穿任何鎧甲”,但相應的實物卻遲遲未能發現。現有發掘出的最早的火槍實物,是在愛沙尼亞發現,一個毀於1396年奧泰伯戰役的青銅製品,其口徑約為18毫米;在德國坦能堡發掘出來的另一支火槍同樣是青銅製品,推測毀於1399年,其口徑約為12.7毫米。這些原始的火槍實際上相是當時的大炮縮小到手持的尺寸,然後在尾端加上一根長木桿便於握持,因此一度被稱為手炮(Hand gun);又因為發射時,要用引火物插入槍膛後端的火門,故而學術上統稱此類武器為火門槍。

既能擊穿重甲,又能迅速上手!火門槍淘汰弓弩開始在歐洲流行

▲ 古畫中使用火門槍的歐洲士兵,可以清楚的看到其點火方式

因為火藥配方還有待改進的緣故,加上身管較短、閉氣不佳等原因,這些被稱為“手炮”的早期火門槍威力並不盡人意,命中率更是無從談起:使用者要用一隻手扶住槍身將木棍夾在腋下(或扛在肩上),然後用一塊火炭、一截火繩或者一條燒紅的金屬伸進火門來點火。

在這個過程中,射手必須盯著火門,因此所謂的瞄準也無非是儘量將槍口對準敵人的方向而已。很明顯,這種射擊基本不可能考慮什麼精度,能否打中目標往往更要看雙方的人品。然而,火門槍震懾對方的能力卻不容小視。阿拉伯人同樣有被稱為馬達法(Mardafa)的類似武器,在與基督徒的戰爭中被大量使用,一度被稱為“惡魔的武器”。其發射時的巨大響聲、隨之而來的滾滾硝煙、以及發射後所瀰漫的刺鼻味道,經常可以有效地削弱敵人的士氣。這些早期火藥武器給人們的印象是如此深刻,以至於連教廷所宣傳的“惡魔”形象中都伴隨著巨響、濃煙和硫磺氣息(事實上,歐洲確實一度有不少劇團使用火藥來在舞台上營造“惡魔”的形象,往往會嚇得很多沒見識的鄉巴佬和貴婦人驚叫不已)。

既能擊穿重甲,又能迅速上手!火門槍淘汰弓弩開始在歐洲流行

▲ 發射火門槍的兩人組

就和火炮一樣,隨著時間的推移,士兵們對如何使用火門槍這種新武器也越來越有心得。為了解決瞄準問題,一些士兵開始以兩人一組的方式來使用火門槍:一人負責雙手握持火槍來進行瞄準,另一人負責點火。為了提高射手在弓弩等投射武器前的生存力,又出現了帶有凹槽的盾牌。這樣射手就能在手持盾牌的時候將火門槍架在凹槽上,既能掩護自己又不妨礙進行射擊。後來隨著火藥的配方逐漸得以改進,火門槍的槍管也慢慢變得越來越長,其威力也自然越來越大。

既能擊穿重甲,又能迅速上手!火門槍淘汰弓弩開始在歐洲流行

▲ 歐洲古兵器復原愛好者與其複製的火門槍與板甲

西方研究者曾經就火門槍的威力做過模擬實驗。實驗以一塊2.5mm厚的軟鋼板作為目標,這基本上相當於早期的米蘭甲或者格林威治甲(由中碳鋼製成的板甲,甲板厚度約2毫米)。靶板和火槍的距離為10m,實驗者使用復原的15世紀早期和晚期火槍各一,前者口徑13毫米,初速為270m/s;後者口徑20毫米,初速達到286m/s。射擊的結果,前者14次射擊中穿透了6次,後者的8次射擊中則穿透了5次;沒有穿透的時候,彈丸也會留下相當大的凹陷,一般可以達到10毫米到15毫米,有些甚至高達20毫米,這也就意味著盔甲裡面的人會受到相當大的衝擊力,甚至有可能因此而失去戰鬥力。

防禦能力較好的米蘭甲或格林威治甲尚且如此,舊式的鎖子甲在這些火門槍面前自然更加不值一曬,即使在鎖子甲外面穿上用於增強防禦力的附加硬皮甲(一種浸蠟硬化的皮甲)。當時流行的鐵甲衣(a coat of iron plates,鐵制甲片被拼接固定在布面或者皮革上,厚度約2毫米左右),也很難保證不被擊穿。而同時期被廣泛使用的十字弩則很難擊穿這樣的防禦裝備。

既能擊穿重甲,又能迅速上手!火門槍淘汰弓弩開始在歐洲流行

▲ 藉助盾牌來發射火門槍的方法,可以看到盾牌上為安放火門槍所開的凹槽

在擁有了足夠的威力之後,火門槍逐漸作為一種新興的武器而開始流行。和弓弩相比,火門槍的製造更為簡單,這也就意味著更加廉價和更易於大量製造。當時主流的其他遠程投射武器:長弓的優勢在於高射速和足夠的威力,但需要長期和大量的訓練才能培養出合格的射手;十字弩威力更大、更加準確,可以洞穿大多數重型盔甲,但造價昂貴、重新裝填緩慢,而且對射手的體力消耗很大。相比之下,火門槍儘管精度和射程都差強人意,但既能擊穿重甲,又能驚嚇敵方士兵和戰馬,而且只要稍加訓練,即使是新兵也能熟練掌握其使用方法。正是因為有著這些優點,火門槍很快就變得普及起來。

一旦一種武器開始被普遍使用,自然就會有人開始設法進行改進,使其使用起來更加簡便,或者變得更具威力。舉例來說,為了加快裝填的速度,有人想到將火門槍的槍口做成喇叭狀,結果發現這樣不光提高了裝填速度,還能使得發射霰彈時的殺傷範圍更大。德國的黑衫騎士是最早裝備和使用小型火門槍的軍隊,然而火門槍並不適合在馬上使用。黑衫騎士們用繩子把槍吊在脖子上,左手握槍右手點火,儘管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持槍的問題,但使用起來依然有諸多不便,為此騎士們發明了安裝在馬鞍上的固定叉架。

既能擊穿重甲,又能迅速上手!火門槍淘汰弓弩開始在歐洲流行

▲ 喇叭口火槍和騎兵用支架

相關知识

熱門知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