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1940年的冬季戰爭,蘇聯以傷亡百萬人的代價艱難取勝。當時蘇聯已是世界上排名前列的強國,能讓蘇聯付出如此慘重的代價,想必其對手應該也十分強大。真實情況並非如此,它的對手並不是經濟、軍事強國,它僅是一個面積40萬平方公里、人口300多萬、缺兵少將、彈藥不足的小國。這個國家就是芬蘭。
早年間,芬蘭一度在俄羅斯帝國的統治之下。1917年,俄國爆發了“十月革命”,芬蘭趁機宣布獨立。芬蘭距離蘇聯的第二大城市列寧格勒僅有三、四十公里,獨立後的芬蘭一直和德國、英國等西方列強走的很近。蘇聯擔心西方列強有朝一日會通過芬蘭入侵自己而芬蘭擔心蘇聯的滲透會瓦解獨立成果,於是雙方看誰都不順眼。
1932年,蘇芬兩國調整了相互關係,簽訂了《蘇芬互不侵犯條約》。條約規定,雙方保證互不侵犯現有邊界,避免任何指向對方的侵略行動。1939年,德國在歐洲發動閃電戰,迅速占領了多個國家。之後蘇聯緊急和芬蘭談判,要求芬蘭把芬蘭灣內的幾個島嶼和雷巴契半島上的芬蘭領土割讓給蘇聯。這種無理要求遭到了芬蘭的嚴詞拒絕。
1939年11月26日,蘇聯製造了“曼尼拉炮擊事件”,以此為藉口對芬蘭宣戰,在兩國邊境發動全線進攻。11月30日,蘇聯指揮45萬軍隊、1000餘輛坦克、800多架飛機進攻芬蘭邊境。戰爭開始時,芬蘭這個僅有300多萬人口的小國,其陸軍人數擴充到了12萬人,另有預備役軍隊30萬人。芬蘭不僅人數處於劣勢,武器裝備也十分落後,彈藥供應不足。
冬季戰爭從1939年11月30日持續到了第二年的3月12日。在這3個多月的時間裡,蘇聯紅軍憑藉優勢兵力始終處於進攻態勢,但是蘇聯強大的軍事優勢並沒有在戰爭中討到甜頭。
芬蘭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國家之一,其1/4領土都位於北極地帶。蘇芬戰爭正逢一年中白晝最短的季節,漫長的黑夜極大地限制了蘇聯紅軍航空兵優勢的發揮。戰爭開始時正趕上一場大雪,戰區積雪深達1米,給蘇聯紅軍的行動帶來極大不便,蘇聯紅軍的坦克與重炮沒有了用武之地。但是這種環境卻給擅長滑雪和偽裝的芬蘭軍隊提供了打游擊戰的好時機。他們身穿白色偽裝服,行動迅速,槍法精準,神出鬼沒的打擊蘇軍。芬蘭人利用自然和人工障礙物分割蘇軍,以小股作戰、各個擊破的戰法把蘇軍打得暈頭轉向。在這場戰爭中,一位名叫西蒙·海耶的芬蘭軍人以射殺542名蘇軍的戰績成為世界狙擊之王,為後人所稱道。
打仗就是打國力,任何一種形式的戰爭都是一場人力和物資的消耗。芬蘭這個小國和強大的蘇聯比起來顯然更經不起戰爭的消耗。1940年3月5日,芬蘭軍隊已瀕於兵員枯竭、彈盡糧絕、外援無望的險境。此外,德國還禁止其他國家給予芬蘭軍事援助,敦促芬蘭儘快和蘇聯談判。在這種情況下,芬蘭政府於3月7日派代表至莫斯科與蘇聯議和。1940年3月12日,雙方簽署了《莫斯科和平協定》。芬蘭在這個協定中損失了10%的土地,1/5的工業產值。
雖然蘇聯依靠其強大的國力勉強獲得戰爭的勝利,但是蘇聯在此次戰爭中傷亡了近百萬的兵力,而芬蘭的傷亡人數僅有7萬人。強大的蘇聯在這個小國面前竟然創造了14:1的傷亡比例。面對這個國家,蘇聯“戰鬥民族”的稱號變得名不副實。
蘇聯 芬蘭 冬季戰爭 蘇芬戰爭 戰鬥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