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日軍在面對英美的資源限制後,制定了南下計畫,不惜與英美開戰,來奪取支撐戰爭的石油和橡膠等,其實日本還有第二條出路,那就是全力解決中國戰事,缺點是放棄或者延時1941年底對英美作戰計畫準備,外交貿易轉向蘇聯,當然與蘇聯貿易換取石油橡膠的成本更高,勉強還過得去!解決中國軍事後,中國由於基礎設施差的原因,只能滿足煤鐵自給自足,當然現實上還有農產品。
相對來說,日軍全力出擊打下重慶是沒問題的,問題在於打下來以後怎么辦,日本方面也很慌,其實豫湘桂會戰日本也沒有做好戰役結束後的準備,戰線拉的過長完全沒有預案。
其實,日本人是狼子野心,對待中國三天曬網,兩天打漁的心態,根本沒有將心思放在經營中國,假如日本真能將心思好好經營中國三五十年話,日本真的有可能擁有挑戰美國的實力,海軍自不量力,瞄上英美荷殖民地才是帝國走向失敗的根源!
當然日本是來掠奪資源的,不可避免要和占領區民眾有衝突,經營三五十年,也要看美國給不給你時間。從1938年開始美國就明里暗裡對日本進行限制,禁止出口廢鋼和原油,到1941年,日本只有兩條路,戰敗而亡和不戰而降。在占領中國大半城市後,日本的經濟狀況就看的出來,日本的戰略格局真的是太差了。
戰爭期間,日本工業增長沒有錯,但是看看產業結構,問題就很大了。增長的全是軍火工業,民用輕工業是不斷萎縮的。隨著戰爭加劇,大量工人應徵入伍,肯定不能征軍工廠工人,於是紡織廠、加工廠工人就倒霉了。到1941年市面上的民用消費品基本已經絕跡了,連糧食都不足。
日軍在中國最主要的敵人並不是重慶政權,而是永無止境的戰鬥,打下北平,打下南京,打下武漢,打下徐州,打下廣州,都不能結束這場戰爭。制約日本的是其國力與野心的不匹配。一百多萬日本軍人是不能完全占領整箇中國的,而這是日本在中國投送能力的上限。 於是這就很尷尬了,越往內地打,其軍力就越稀薄,控制區就越難以維穩。 這要真的打下重慶,後勤怕是能把幾十萬鬼子拖死在四川盆地。
陷入戰爭泥潭的日軍,占領區並不能轉化為戰鬥力,反而拖住了日本軍隊的有生力量一個縣城駐紮一個小隊,把整個師團拆分開來的結果就是讓原本富有戰鬥力的野戰師團變成了軍紀渙散的駐屯軍。 日本軍隊越是擴大占領區,其控制力不足的問題就愈發嚴重。一個縣城區區幾個兵駐守真的能鎮壓住當地,讓這一地區的資源和民心為占領軍所用嗎?日本最好的出路就是和中國和談,撤出中國,不然什麼戰略計畫都是無用的。
二戰 蘇聯 英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