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義》雖已劇中,但劇中的人物關係以及演員的演技依舊是人們茶餘飯後談論的內容。高育良雖然知道祁同偉的“骯髒事”卻依然或明或暗地幫助他,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們之間的“關係”。
古往今來,“關係”對為官者來說,雖不是最關鍵卻也是重要因素。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了解一下清朝衙門的潛規則。
做官要說“官話”
對那些正在官場上艱難爬行的人,必須嘴甜,口齒伶俐,還得會說官話。
勒保是嘉慶朝名臣,任四川總督時,有一次覲見,嘉慶帝問道:“你們做督撫的,僚屬中間哪一等人最討便宜?”勒保回答:“能說話者最討便宜。”嘉慶帝對勒保的回答深表贊成,說:“是啊,工於應對,有才能的人更能表現他的長處;即使沒有才能的人,也因為口才好掩蓋了自己的短處而展示長處,雖然事後覺察,但當前已被他矇混過去了。”
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使清代出現了許多“泥塑木雕”式的官員。
康熙末年,順天府尹余正健不能辦事,致使各項事務廢弛,康熙帝說他是“木雕草束之人”。
乾隆帝曾有個“理論”,就是“本朝無名臣,也不需要名臣”。這話是對最高級別的大學士說的,但卻有一種示範效應,因而大小官員都學會了循規蹈矩,整個帝國瀰漫著“以模稜為曉事,以軟弱為良圖,以鑽營為進取之階,以苟且為服官之計”的氛圍。
社交能力不可不有
當時最繁忙的衙門,莫過於州縣,父母官們即使每天勤勉公事,還唯恐精力不濟。但決定他們升遷的往往並不在於“勤勉公事”,而是看他在上司面前走動得是否勤,送得是否多。
省會所在的附州、附縣,每天就是一件事:圍著上司轉,自辰時到申時,片刻不離上司身邊,上司也認為這樣的官員有才能。而那些沒有侍候在旁的下官,儘管留心民間疾苦,但因為不會逢迎上司,也免不了受到處罰,或有降級之虞。
如果官員都將心思放在如何討好上司,如何升官發財上,誰來為百姓的安居樂業努力工作,如此一來,官員與百姓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不利於社會穩定與發展。
清朝 官場出沒 嘉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