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龍·白蘭度

馬龍·白蘭度

馬龍·白蘭度(Marlon Brando,1924年4月3日—2004年7月1日),出生於美國內布拉斯加州奧馬哈市,美國影視演員。 1950年,他主演了影片《男兒本色》。1951年,他憑藉在《欲望號街車》中的表演而獲得第2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提名。1953年,馬龍·白蘭度憑藉《凱撒大帝》再次榮獲英國電影學院最佳外國男演員獎和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1954年,他憑藉《碼頭風雲》獲得第2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獎。1972年,他主演的《教父》令他再次榮獲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獎。1979年,他出演了又一部科波拉執導的《現代啟示錄》,之後,他還出演了《巴黎最後的探戈》、《超人》和《血染的季節》等。2001年,他客串了《大買賣》,這是他最後一次在大銀幕上亮相。1999年被美國電影學會選為“百年來最偉大的男演員”第4名。 2004年7月1日,馬龍·白蘭度在洛杉磯一家醫院逝世,享年80歲。

基本信息

早年經歷

馬龍·白蘭度性格桀驁不馴,被軍校退學後赴紐約學藝。1944年開始登上百老匯舞台,三年後以《欲望號街車》的爆炸性演出成為劇壇巨星。40年代後期,他加入大導演伊利亞·卡贊領導的“演員工作室”成為最早的成員之一   。

演藝經歷

《時代周刊》封面人物馬龍·白蘭度 《時代周刊》封面人物馬龍·白蘭度

1950年,馬龍·白蘭度進入電影界,在影片《男兒本色》中飾演主角   。1951年,他因在《欲望號街車》中的表演而獲得第二十四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提名   。接著,在影片《薩巴達萬歲》中飾演墨西哥革命領袖,並榮獲第五屆坎城國際電影節最佳男主角獎、英國電影學院最佳外國男演員獎和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   。

1953年,馬龍·白蘭度在《凱撒大帝》中扮演安東尼,他以次角再次榮獲英國電影學院最佳外國男演員獎和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   。

1954年,他因在影片《碼頭風雲》中扮演一位孤身與黑社會抗爭的碼頭工人而第三次榮獲電影學院最佳外國男演員獎並贏得第二十七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獎   。

馬龍·白蘭度的影視作品 馬龍·白蘭度的影視作品

1957年他在《櫻花戀》一片中扮演一位美軍少校;1958年在《百戰雄獅》中扮演一位納粹軍官;1959年在《漂泊者》中扮演一位流離失所的流浪漢   。1962年主演電影《叛艦喋血記》   。

1972年,好萊塢導演弗朗西斯·科波拉導演的《教父》令他再次榮獲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獎。1979年,他出演了又一部科波拉執導的《現代啟示錄》。他還出演了《巴黎最後的探戈》、《超人》和《血染的季節》等。其中,《血染的季節》又一次讓他獲得奧斯卡獎的提名   。

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年邁的白蘭度依然演出了《天生愛情狂》和《攔截人魔島》。2001年,他客串了羅伯特·德尼羅和愛德華·諾頓主演的動作懸疑片《大買賣》,這是他最後一次在大銀幕上亮相   。

2004年7月1日,馬龍·白蘭度在洛杉磯一家醫院逝世   。

主要作品

參演電影

上映時間劇名扮演角色導演合作演員
2001大買賣Max
1998意外之財Warden Sven 'The Swede' Sorenson
1997英雄少年曆險記McCarthy
1996攔截人魔島Dr. Moreau
1994天生愛情狂Dr. Jack Mickler
1992征服四海Tomas de Torquemada
1990新生Carmine Sabatini
1989血染的季節Ian McKenzie
1980方程式Adam Steiffel, Chairman Titan Oil
1978現代啟示錄Colonel Walter E. Kurtz
1978超人Jor-El
1976大峽谷Lee Clayton
1972教父Don Vito Corleone
1972巴黎最後的探戈Paul
1971夜行人Peter Quint
1969奎馬達政變Sir William Walker
1968三狼喋血Chauffeur
1968糖果Grindl
1967金色眼睛的映像Maj. Weldon Penderton
1967香港女伯爵Ogden Mears
1966凱德警長Sheriff Calder
1966種馬Matt
1965諜艦Robert Crain
1964閨中趣事Freddy Benson
1963醜陋的美國人Ambassador Harrison Carter MacWhite
1962叛艦喋血記1st Lt. Fletcher Christian
1961獨眼龍Rio
1960漂泊者Valentine 'Snakeskin' Xavier
1958百戰雄獅Lt. Christian Diestl
1957櫻花戀Major Gruver
1956秋月茶室Sakini
1955紅男綠女Sky Masterson
1954碼頭風雲Terry Malloy
1954拿破崙情史Napoleon Bonaparte
1953凱撒大帝Mark Antony
1953飛車黨Johnny Strabler
1952薩巴達萬歲Emiliano Zapata
1951欲望號街車Stanley
1950男兒本色Ken

參演電視劇

首播時間劇名扮演角色導演
1979 根:下一代 George Lincoln Rockwell ----

來源 

執導電影

上映時間片名
1961獨眼龍

獲獎記錄

奧斯卡金像獎
  • ▪ 1990    第62屆    最佳男配角    血染的季節    (提名)    
  • ▪ 1974    第46屆    最佳男主角    巴黎最後的探戈    (提名)    
  • ▪ 1973    第45屆    最佳男主角    教父    (獲獎)    
  • ▪ 1958    第30屆    最佳男主角    櫻花戀    (提名)    
  • ▪ 1955    第27屆    最佳男主角    碼頭風雲    (獲獎)    
  • ▪ 1954    第26屆    最佳男主角    凱撒大帝    (提名)    
  • ▪ 1953    第25屆    最佳男主角    薩巴達萬歲    (提名)    
  • ▪ 1952    第24屆    最佳男主角    欲望號街車    (提名)    
坎城國際電影節
  • ▪ 1952    第5屆    主競賽單元-最佳男演員獎    薩巴達萬歲    (獲獎)    
東京國際電影節
  • ▪ 1989    第3屆    主競賽單元-最佳男演員獎    血染的季節    (獲獎)    
美國金球獎
  • ▪ 1990    第47屆    電影類-最佳男配角    血染的季節    (提名)    
  • ▪ 1974    第31屆    Henrietta Award-最受歡迎男演員    (獲獎)    
  • ▪ 1973    第30屆    電影類-劇情類最佳男主角    教父    (獲獎)    
  • ▪ 1973    第30屆    Henrietta Award-最受歡迎男演員    (獲獎)    
  • ▪ 1964    第21屆    電影類-劇情類最佳男主角    醜陋的美國人    (提名)    
  • ▪ 1958    第15屆    電影類-劇情類最佳男主角    櫻花戀    (提名)    
  • ▪ 1957    第14屆    電影類-音樂喜劇類最佳男主角    秋月茶室    (提名)    
  • ▪ 1956    第13屆    Henrietta Award-最受歡迎男演員    (獲獎)    
  • ▪ 1955    第12屆    Henrietta Award-最受歡迎男演員    (提名)    
  • ▪ 1955    第12屆    電影類-劇情類最佳男主角    碼頭風雲    (獲獎)    
艾美獎
  • ▪ 1979    第31屆    迷你劇/電視電影最佳男配角    根:下一代    (獲獎)    
英國電影學院獎
  • ▪ 1990    第43屆    最佳男配角    血染的季節    (提名)    
  • ▪ 1974    第27屆    最佳男主角    巴黎最後的探戈    (提名)    
  • ▪ 1973    第26屆    最佳男主角    教父、夜行人    (提名)    
  • ▪ 1959    第12屆    最佳外國男演員    百戰雄獅    (提名)    
  • ▪ 1955    第8屆    最佳外國男演員    碼頭風雲    (獲獎)    
  • ▪ 1954    第7屆    最佳外國男演員    凱撒大帝    (獲獎)    
  • ▪ 1953    第6屆    最佳外國男演員    薩巴達萬歲    (獲獎)    
義大利大衛獎
  • ▪ 1958    第2屆    最佳外國男演員    櫻花戀    (獲獎)    
人民選擇獎
  • ▪ 1975    第1屆    最受歡迎電影男演員    (提名)    
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
  • ▪ 1990    第3屆    最佳男配角    血染的季節    (提名)    
堪薩斯影評人協會獎
  • ▪ 1972    第5屆    最佳男主角    教父    (獲獎)    
美國國家影評人協會獎
  • ▪ 1974    第8屆    最佳男主角    巴黎最後的探戈    (獲獎)    
  • ▪ 1972    第6屆    最佳男主角    教父    (提名)    
紐約影評人協會獎
  • ▪ 1989    第55屆    最佳男配角    血染的季節    (提名)    
  • ▪ 1974    第40屆    最佳男主角    巴黎最後的探戈    (獲獎)    
  • ▪ 1973    第39屆    最佳男主角    教父    (提名)    
  • ▪ 1957    第23屆    最佳男主角    櫻花戀    (提名)    
  • ▪ 1954    第20屆    最佳男主角    碼頭風雲    (獲獎)    
  • ▪ 1951    第17屆    最佳男主角    欲望號街車    (提名)    

來源 

人物評價

馬龍·白蘭度 馬龍·白蘭度

性格桀驁不馴的馬龍·白蘭度是一位偉大的演員。自1950年登上大銀幕以來,白蘭度在其半個世紀的從影生涯中為觀眾塑造了無數經典形象,從《欲望號街車》到《血染的季節》,白蘭度總共獲得過八次奧斯卡金像獎提名,兩度獲封影帝。白蘭度並未因出名感到興奮和喜悅,相反他玩世不恭,行為乖張,與好萊塢格格不入。20世紀60年代,他的演藝事業一度走下坡路,票房號召力逐漸下降。直到大導演佛朗西斯·科波拉力邀他出演《教父》,才再度使他成為好萊塢耀眼的明星。這部反映美國黑手党家族的影片上映後引起轟動。白蘭度把教父唐·維克托演得出神入化,塑造了美國電影史上經典的黑幫老大的形象,充分展現出他爐火純青的表演才華,他因此再次捧走奧斯卡獎最佳男主角的金像   。 (網易娛樂、大連日報評)

1970年代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

年代  獲獎人  獲獎影片  
1970年喬治·C·斯科特(George C. Scott)《巴頓將軍》 (Patton)
1971年金·哈克曼(Gene Hackman)《法國販毒網》 (The French Connection)
1972年馬龍·白蘭度(Marlon Brando)《教父》 (The Godfather)
1973年傑克·萊蒙(Jack Lemmon)《救虎記》 (Save the Tiger)
1974年阿特·卡尼(Art Carney)《老人與貓》 (Harry and Tonto)
1975年傑克·尼科爾森(Jack Nicholson)《飛越杜鵑窩》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1976年彼得·芬奇(Peter Finch)《電視台風雲》 (Network)
1977年理察·德萊福斯(Richard Dreyfuss)《再見女郎》 (The Goodbye Girl)
1978年強·沃特(Jon Voight)《返鄉》 (Coming Home)
1979年達斯汀·霍夫曼(Dustin Hoffman)《克萊默夫婦》 (Kramer vs. Kramer)

盤點美國知名電影演員

本期任務盤點美國知名電影演員,完善人物正文內容,創建網站未收錄詞條。添加摘要,信息模組,相關詞條,客觀分類。  
席亞拉·普林塞斯·哈里
羅蘭·比歌
大衛·卡拉定
瑪麗亞·凱里
奧森·威爾斯
李·范·克里夫
史蒂夫·加瑞爾
勞勃·瑞福
查爾斯·布朗森
史提夫·麥昆
李·馬榮
班·約翰森
勞倫斯·奧利維爾
勞勃·杜瓦
索非婭·羅蘭
洛琳·白考兒
占士·甸
瓊·愛倫
奧麗維亞·德哈維蘭
安·海瑟薇
多麗絲·黛
弗雷德·阿斯泰爾
馬克·德可斯可
蓮納·荷恩
凱蒂·霍姆斯
沙德·格利高里·莫斯
莎瑪·布萊兒
巴克·亨利
戴文·青木
安妮特·班寧
格蕾絲·凱利
亞倫·甘明
伯特·蘭開斯特
瑪姬·吉倫荷
蓓蒂·葛萊寶
約瑟夫·高登-萊維特
丹·艾克羅伊德
仙迪·歌羅馥
莎拉·吉爾伯特
拉·蜜雪兒·吉蘭
金·貝辛傑
傑克·吉林哈爾
傑·巴魯契
奧森·威爾斯
漢克斯·康里德
詹姆士·柯本
金·凱利
莉薩·埃德爾斯坦
安東尼·愛德華
魯特格爾·哈爾
勞拉·鄧恩
瑪吉·錢皮恩
布萊德·傑克森
金·哈克曼
尤·伯連納
茱迪·科士打
凱西·貝茲
麗塔·海華斯
克勞黛·考爾白
佐伊·丹斯切爾
詹姆斯·卡格尼
賈利·古柏
伊迪·塞奇威克 
羅伯特·杜瓦爾
傑夫·布里奇斯
肖恩·阿斯廷
保羅·紐曼
小羅伯特·唐尼
碧昂絲·諾利斯
沃倫·比蒂
卡梅隆·迪亞茲
安妮·巴克斯特
霍利·亨特
凱特·赫德森
米沙·巴頓
斯賓塞·屈賽
凱薩琳·海格爾
喬許·哈奈特
麥莉·賽勒斯
賽琳娜·戈麥斯
托尼·柯蒂斯
梅拉尼·格里菲思
珍·哈露
莉蓮·吉許
詹姆斯·弗蘭科
梅根·福克斯
莉亞·迪桑
馬修·布羅德里克
馬特·戴蒙
詹姆斯·斯圖爾特
克林·伊斯威特
斯佳麗·詹森
吉恩·奧特里
休·傑克曼
瓊·克勞馥
巴斯特·基頓
帕麗斯·希爾頓
查爾頓·赫斯頓
烏比·戈德堡
理查·基爾
布蘭登·弗雷澤
瑪麗蓮·夢露
克斯汀·鄧斯特
弗雷德·阿斯泰爾
奧黛莉·赫本
約翰·韋恩[演員]
格利高里·派克
亨弗萊·鮑嘉
珍娜·詹姆森
約翰·休斯頓
達斯汀·霍夫曼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查理·卓別林
羅伯特·德尼羅
克拉克·蓋博
傑米·李·柯蒂斯
馬龍·白蘭度
賓·克羅斯比
凱文·科斯特納
索菲亞·科波拉
克里斯·庫柏
加里·格蘭特
金·凱瑞
尼古拉斯·凱奇
約翰·庫薩克
桑德拉·布洛克
阿德里安·布羅迪
德魯·巴里莫爾
費雯·麗
伊莉莎白·泰勒
葛麗泰·嘉寶
英格麗·褒曼
凱薩琳·赫本
詹姆斯·史都華
麥可·道格拉斯
范·迪塞爾
湯姆·克魯斯
喬治·克魯尼
詹姆斯·迪恩
伍迪·艾倫

歷屆坎城電影節影帝

第1屆 雷·米蘭德 《失去的周末》 美國 / 第3屆 愛德華·羅賓遜 《陌生人的房子》 美國 / 第4屆 邁·雷德格雷夫 《白郎寧觀點》 英國 / 第5屆 馬龍·白蘭度 《查巴塔萬歲》 美國 / 第6屆 Charles Vanel 《恐懼的代價》 法國 / 第8屆 斯賓塞·屈塞  《黑岩喋血記》 美國 / 第10屆 約翰·凱茨米勒   前南斯拉夫 / 第11屆 保羅·紐曼 《炎熱的夏天》 美國 / 第12屆 迪安•斯托克韋爾奧遜·威爾斯布雷福德•迪爾曼 《朱門孽種》 美國 / 第14屆 安東尼·潘金斯 《愛吧,布拉姆斯》 英國 / 第15屆 里查德·哈里斯 《運動生涯》 英國 / 第16屆 Antal Pager 《百靈鳥》 匈牙利 / 第17屆 Saro Urzì 《被引誘和拋棄的女人》 義大利 / 第18屆 特倫斯·斯坦普 《收藏家》 美國 / 第19屆 Per Oscarsson 《飢餓》 丹麥 / 第20屆 Odded Kotler 《三天和一個孩子》 以色列 / 第22屆 Jean-Louis Trintignant  《Z》 法國 / 第23屆 Marcello Mastroianni  《妒忌的悲劇》 義大利 / 第24屆 Riccardo Cucciolla 《薩柯與萬澤蒂》 義大利 / 第25屆 Jean Yanne 《我們不會白頭偕老》 法國 / 第26屆 Giancarlo Giannini 《愛情片與無政府主義》 義大利 / 第27屆 傑克·尼科爾森 《最後的細節》 美國 / 第28屆 Vittorio Gassman 《女人的香味》 義大利 / 第29屆 José Luis Gomez  《派斯奎利·杜阿台家庭》 西班牙 / 第30屆 Fernando Rey  《愛麗莎,我的生命》 加拿大 / 第31屆 Jon Voight 《歸家》 美國 / 第32屆 傑克·萊蒙 《中國綜合症》 美國 / 第33屆 米歇爾·皮科利 《失足》 法國 / 第34屆 Ugo Tognazzi 《一個滑稽人的悲劇》 義大利 / 第35屆 傑克·萊蒙  《失蹤》 美國 / 第36屆 季·馬·伏龍台 《馬里奧·里奇之死》 義大利 / 第37屆 阿爾弗雷多·蘭達弗朗西斯科·拉瓦爾  《聖嬰》 西班牙 /  第38屆 威廉·赫特 《蜘蛛女之吻》 美國/ 巴西 / 第39屆 米歇爾·布朗  《晚禮服》 法國 , 鮑勃·霍普金斯  《蒙娜麗莎》 法國 / 第40屆 馬·馬斯特羅揚尼 《黑眼睛》 義大利 / 第41屆 弗萊斯特·惠特克  《爵士樂手》 美國 / 第42屆 詹姆斯·斯佩德  《性、謊言、錄像帶》 美國 / 第43屆 熱拉爾·德帕迪約 《大鼻子情聖》 法國 / 第44屆 約翰·圖圖羅 《巴頓·芬克》 美國 / 第45屆 蒂姆·羅賓斯 《大玩家》 美國 / 第46屆 戴維·休利斯 《赤裸裸》 英國 / 第47屆 葛優 《活著》 中國 / 第48屆 喬納林·普萊斯 《卡林頓》 英國 / 第49屆 丹尼爾.奧特尤爾  《第八日》 比利時/法國 / 第50屆 肖恩·佩因 《她是如此可愛》 美國 / 第51屆 彼得·莫蘭 《我的名字叫喬》 英國 / 第52屆 埃馬紐埃爾·肖特 《人性》  法國 / 第53屆 梁朝偉 《花樣年華》 中國香港 / 第54屆 班華·馬殊邁爾 《鋼琴教師》 法國 / 第55屆 奧力維耶·古爾梅 《兒子們》 比利時 / 第56屆 穆扎法爾·奧茲德米爾 / 麥哈麥德·伊敏·圖普拉克 《烏扎克》 土耳其 / 第57屆 柳樂優彌 《無人知曉》 日本 / 第58屆 湯米·李·瓊斯 《艾斯卡達的三次葬禮》 美國 / 第59屆(5位男星) Jamel Debbouze薩米·納西利Roschdy ZemSami BouajilaBernard Blancan  《光榮歲月》 阿爾及利亞 / 第60屆  康斯坦丁·拉朗尼柯 《驅逐》 俄羅斯 / 第61屆 本尼西奧·德托羅 《切格瓦拉傳》 波多黎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