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經歷
馬龍·白蘭度性格桀驁不馴,被軍校退學後赴紐約學藝。1944年開始登上百老匯舞台,三年後以《欲望號街車》的爆炸性演出成為劇壇巨星。40年代後期,他加入大導演伊利亞·卡贊領導的“演員工作室”成為最早的成員之一 。
演藝經歷
1950年,馬龍·白蘭度進入電影界,在影片《男兒本色》中飾演主角 。1951年,他因在《欲望號街車》中的表演而獲得第二十四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提名 。接著,在影片《薩巴達萬歲》中飾演墨西哥革命領袖,並榮獲第五屆坎城國際電影節最佳男主角獎、英國電影學院最佳外國男演員獎和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 。
1953年,馬龍·白蘭度在《凱撒大帝》中扮演安東尼,他以次角再次榮獲英國電影學院最佳外國男演員獎和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 。
1954年,他因在影片《碼頭風雲》中扮演一位孤身與黑社會抗爭的碼頭工人而第三次榮獲電影學院最佳外國男演員獎並贏得第二十七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獎 。
1957年他在《櫻花戀》一片中扮演一位美軍少校;1958年在《百戰雄獅》中扮演一位納粹軍官;1959年在《漂泊者》中扮演一位流離失所的流浪漢 。1962年主演電影《叛艦喋血記》 。
1972年,好萊塢導演弗朗西斯·科波拉導演的《教父》令他再次榮獲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獎。1979年,他出演了又一部科波拉執導的《現代啟示錄》。他還出演了《巴黎最後的探戈》、《超人》和《血染的季節》等。其中,《血染的季節》又一次讓他獲得奧斯卡獎的提名 。
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年邁的白蘭度依然演出了《天生愛情狂》和《攔截人魔島》。2001年,他客串了羅伯特·德尼羅和愛德華·諾頓主演的動作懸疑片《大買賣》,這是他最後一次在大銀幕上亮相 。
2004年7月1日,馬龍·白蘭度在洛杉磯一家醫院逝世 。
主要作品
參演電影
上映時間 | 劇名 | 扮演角色 | 導演 | 合作演員 |
2001 | 大買賣 | Max | ||
1998 | 意外之財 | Warden Sven 'The Swede' Sorenson | ||
1997 | 英雄少年曆險記 | McCarthy | ||
1996 | 攔截人魔島 | Dr. Moreau | ||
1994 | 天生愛情狂 | Dr. Jack Mickler | ||
1992 | 征服四海 | Tomas de Torquemada | ||
1990 | 新生 | Carmine Sabatini | ||
1989 | 血染的季節 | Ian McKenzie | ||
1980 | 方程式 | Adam Steiffel, Chairman Titan Oil | ||
1978 | 現代啟示錄 | Colonel Walter E. Kurtz | ||
1978 | 超人 | Jor-El | ||
1976 | 大峽谷 | Lee Clayton | ||
1972 | 教父 | Don Vito Corleone | ||
1972 | 巴黎最後的探戈 | Paul | ||
1971 | 夜行人 | Peter Quint | ||
1969 | 奎馬達政變 | Sir William Walker | ||
1968 | 三狼喋血 | Chauffeur | ||
1968 | 糖果 | Grindl | ||
1967 | 金色眼睛的映像 | Maj. Weldon Penderton | ||
1967 | 香港女伯爵 | Ogden Mears | ||
1966 | 凱德警長 | Sheriff Calder | ||
1966 | 種馬 | Matt | ||
1965 | 諜艦 | Robert Crain | ||
1964 | 閨中趣事 | Freddy Benson | ||
1963 | 醜陋的美國人 | Ambassador Harrison Carter MacWhite | ||
1962 | 叛艦喋血記 | 1st Lt. Fletcher Christian | ||
1961 | 獨眼龍 | Rio | ||
1960 | 漂泊者 | Valentine 'Snakeskin' Xavier | ||
1958 | 百戰雄獅 | Lt. Christian Diestl | ||
1957 | 櫻花戀 | Major Gruver | ||
1956 | 秋月茶室 | Sakini | ||
1955 | 紅男綠女 | Sky Masterson | ||
1954 | 碼頭風雲 | Terry Malloy | ||
1954 | 拿破崙情史 | Napoleon Bonaparte | ||
1953 | 凱撒大帝 | Mark Antony | ||
1953 | 飛車黨 | Johnny Strabler | ||
1952 | 薩巴達萬歲 | Emiliano Zapata | ||
1951 | 欲望號街車 | Stanley | ||
1950 | 男兒本色 | Ken |
參演電視劇
首播時間 | 劇名 | 扮演角色 | 導演 |
1979 | 根:下一代 | George Lincoln Rockwell | ---- |
來源
執導電影
上映時間 | 片名 |
1961 | 獨眼龍 |
獲獎記錄
奧斯卡金像獎 |
|
坎城國際電影節 |
|
東京國際電影節 |
|
美國金球獎 |
|
艾美獎 |
|
英國電影學院獎 |
|
義大利大衛獎 |
|
人民選擇獎 |
|
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 |
|
堪薩斯影評人協會獎 |
|
美國國家影評人協會獎 |
|
紐約影評人協會獎 |
|
來源
人物評價
性格桀驁不馴的馬龍·白蘭度是一位偉大的演員。自1950年登上大銀幕以來,白蘭度在其半個世紀的從影生涯中為觀眾塑造了無數經典形象,從《欲望號街車》到《血染的季節》,白蘭度總共獲得過八次奧斯卡金像獎提名,兩度獲封影帝。白蘭度並未因出名感到興奮和喜悅,相反他玩世不恭,行為乖張,與好萊塢格格不入。20世紀60年代,他的演藝事業一度走下坡路,票房號召力逐漸下降。直到大導演佛朗西斯·科波拉力邀他出演《教父》,才再度使他成為好萊塢耀眼的明星。這部反映美國黑手党家族的影片上映後引起轟動。白蘭度把教父唐·維克托演得出神入化,塑造了美國電影史上經典的黑幫老大的形象,充分展現出他爐火純青的表演才華,他因此再次捧走奧斯卡獎最佳男主角的金像 。 (網易娛樂、大連日報評)
1970年代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
年代 | 獲獎人 | 獲獎影片 |
---|---|---|
1970年 | 喬治·C·斯科特(George C. Scott) | 《巴頓將軍》 (Patton) |
1971年 | 金·哈克曼(Gene Hackman) | 《法國販毒網》 (The French Connection) |
1972年 | 馬龍·白蘭度(Marlon Brando) | 《教父》 (The Godfather) |
1973年 | 傑克·萊蒙(Jack Lemmon) | 《救虎記》 (Save the Tiger) |
1974年 | 阿特·卡尼(Art Carney) | 《老人與貓》 (Harry and Tonto) |
1975年 | 傑克·尼科爾森(Jack Nicholson) | 《飛越杜鵑窩》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
1976年 | 彼得·芬奇(Peter Finch) | 《電視台風雲》 (Network) |
1977年 | 理察·德萊福斯(Richard Dreyfuss) | 《再見女郎》 (The Goodbye Girl) |
1978年 | 強·沃特(Jon Voight) | 《返鄉》 (Coming Home) |
1979年 | 達斯汀·霍夫曼(Dustin Hoffman) | 《克萊默夫婦》 (Kramer vs. Kramer) |
盤點美國知名電影演員
本期任務盤點美國知名電影演員,完善人物正文內容,創建網站未收錄詞條。添加摘要,信息模組,相關詞條,客觀分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