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興寺[山西運城]

龍興寺[山西運城]

龍興寺,又稱龍興宮,位於中國山西省運城市新絳縣北大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寺始建唐朝,原名碧落觀。唐高宗改為龍興宮,後因宋太祖[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在此停留,改名為龍興寺。清朝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重建。該寺中軸線上為關公殿、娘娘殿、韋陀樓等,殿後為龍興寶塔,為八角樓閣式磚塔。1991年,在該寺地下發現“荀子故里”石匾額,佐證荀子為山西新絳人

基本信息

歷史

龍興寺龍興寺

龍興寺位於新絳縣城北街頂端的高崖上。據記載,該寺始建於唐。因其中供有碧落天尊像,故名碧落觀。唐高宗鹹亨元年(公元670年),改稱龍興寺。當時,寺院建築十分雄偉,規模也相當宏大。

至唐會昌五年(公元845年),由於武宗李炎大興滅法運動,拆寺毀佛之風盛行,寺內的建築毀之殆盡,唯只塔院寺幸得以存。宋代時,太祖趙匡胤曾寓居於此,所以改寺為宮。後因僧人占居,才又恢復了龍興寺之名。

該寺基址兀聳,居高臨下,頗有氣勢。原存建築主要有大雄寶殿和高塔等。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在山西省文物局的支持下,新絳縣委縣政府又廣泛集資,組織義務勞動,廣徵能工巧匠,加固了寺基,整修了殿宇,補建了廊房,並新開了一條直達寺院的寬闊通道。從而使千年古寺,重煥容光,又展新姿。

建築

龍興寺龍興寺

寺坐北朝南,大殿前左右有關公殿、娘娘殿;左側留有山門,前有韋陀樓及西廂房三間,殿後有十三級龍興寶塔。

大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懸山頂斗栱五鋪作雙下昂,為元代遺構。殿內後槽設佛壇,內塑有三世佛及脅侍菩薩9尊彩塑。

龍興寺塔坐北朝南,緊鄰大殿之後,唐建,原高八級,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塌坍予以重修,外皮包以青磚,且增至13級,高42.4米。平面呈八角形,每邊長4.3米,為樓閣式磚塔。寺記憶體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重修及民國時重修碑記3通,經幢1座。

在殿前後還陳列有許多的石碑,著名的有“碧落碑”,為唐代皇室李氏家族所立,碑文集各家書法之長,獨具特色,是古代書法作品中的精品。現吸引國內不少雕塑專家,美術愛好者等,先後觀賞、臨摹,給予很高評價 。

傳說

龍興寺龍興寺
龍興寺對天下寺院影響最大的是天王殿中四大王塑像的坐姿。據傳,本來各地寺院天王殿的四大天王都是“頂天立地”站著。而龍興寺的四大天王“首先”坐下來,從此,天下各地新建寺院的四大天王也紛紛坐下來。至於四大天王為何採取坐姿,這其中還有一段很有意思的民間傳說。據說,朱元璋幼時生一怪病,晝夜啼哭不止。他的父母無錢求醫,只好求佛,情願皈依佛門。以後孩子的病居然好了。所以朱元璋十歲時,便入皇覺寺當了和尚。他從最低等的勤雜活做起,每天挑水打柴掃佛堂。在掃天王殿時,由於四大天王頂天立地站著,腿像柱子,掃地不便當。他就一邊掃,一邊喊:“腳抬起來!”果然是“君口玉言”,四大天王居然把腳蹺起來了,說著便坐了下來。而後,天下新建寺院便紛紛效仿,四大天王也由立而坐了。

重建

龍興寺建寺發來曾重建三次,最後一次是在慧慶和尚主持下於1990-1993年修建,建起了山門、大雄寶殿、天王殿、大悲亭太祖殿、地藏殿、念佛堂、藏經樓等。寺內原有清朝所植古槐本已枯萎,自20世紀90年代寺院重修後竟又發芽開花,復得生機。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改革開放,國運昌隆,人民幸福,黨的宗教政策日臻昭顯,弘揚佛教文化,團結廣大宗教界人士,鞏固和發展愛國統一戰線,四川省佛門高僧寬霖、遍能、隆蓮、清定和龍興寺住持正乘和尚等諸山長老聯名上書發願重建龍興塔,完成能海未竟之事業。受到廣大佛門善信和各界人士的贊同,同時也得到了當地黨政部門的重視和支持。

彭縣人民政府於1992年以彭府函第86號檔案正式批覆同意佛教協會自籌資金修建。成都市文化局也以成文物發(1992)第40號檔案批覆,以消除垮塌險情,改善城市景觀,同意拆除龍興古殘塔,重建新塔。同年5月25日,在成都文殊院成立了以清定法師為主任委員,海山、真意、正乘為副主任委員的四川彭縣重建龍興舍利塔委員會,禮

龍興寺龍興寺

聘全國佛教協會趙朴初會長為名譽主任,受到他的高度讚賞,認為修建新塔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大事,並首獻人民幣5萬元表示支持。重建委員會下設辦公室、財務組、總務組、監察組等辦事機構,正乘擔任了大量建塔事務。

1992年12月31日(農曆臘月初八),龍興寺開始拆除重修,由中國第五冶金建設工程公司四公司四處承建。新塔完全按國家城市規劃,由四川省建築設計院本著體現佛教建築風格的特點進行設計院,根據當年能海法師仿印度加爾各答的菩提加雅大塔形建造,殘塔塔身拆除後,用鋼筋混凝土加固封閉了地宮,開始建築大型龍興寶塔,由1座主塔和4座隅塔組成,分為塔座、塔身、塔頂三部分。整個基為30平米見方,深挖土方達7000多立方米,並用鋼筋混凝土澆注,面積900平方米,厚10米。為保證耐久、耐磨,塔座地面採用大理石鋪面,規格為600毫米×600毫米×80毫米。塔身均呈方錐形,上小下大,塔形雄偉、挺拔、莊重,四隅小塔中衝突而出,騰空而起,寓意著佛教文化深刻的內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