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新絳縣博物館暫居龍興寺辦公,經過二十多年的艱苦創業和不懈努力,博物館的各項業務不斷向前發展,目前為止,館藏文物共1107件。其中珍貴文物238件,普通文物869件,全部寄放在省考古研究所侯馬文物工作站。
藏品介紹
碧落碑
陳列在大殿後的前後碑亭、碑廊內的近十通古代碑刻,都是十分引人注目的。其中最富價值的,是以大篆而稱譽全國的書法藝術名碑《碧落碑》。
《碧落碑》,全稱《李訓等為亡父母造大道尊像》,位於山西絳州(今新絳縣)龍興寺(古稱碧落觀),對於碑名的由來,有說是取於碑文中的“棲真碧落”一詞,有的說是因為碑在碧落觀中。此碑高2.26米,寬1.03米,厚0.21米,系唐高宗李治總章三年(公元607年),高祖李淵第十一子韓王元嘉的兒子李訓、李誼、李譔、李諶為其亡母房氏祈福而立。文為篆體,共21行,每行32字,除去空闕,實有630個字。
篆書
由誰書寫的很難確定,歷來有很多種說法,不管怎樣,它是唐代篆書書法中的一件精美而又風格獨特的作品。筆畫細挺,線條圓潤,字狹長,有的筆畫、部首仍然保留了大篆字型的象形特徵,讓人想到日月、雲霜、蟲魚等自然界的事物,顯得古樸而有意趣。結體大多上緊下松,左右對稱、平穩,整篇碑文在布局上整齊嚴格,又具有豐茂古雅的特徵。
這些字有的源於殷商甲骨,有的源於周朝鐘鼎,有的則出自秦刻石鼓文及《泰山刻石》、《琅邪台刻石》、《嶧山刻石》、《會稽刻石》。該碑還有一個非常獨特之處,即使用了三十多個假借字,這樣一來大大增加了辨識的難度。在碧落碑中,多次出現的同一個字,極少有相同寫法,且字字有源有據。而它用小篆筆法書寫甲骨文、鐘鼎文、石鼓文,這在中國書法史上也是一個創造。而也因於它在書法藝術上所具有的獨特價值名播宇內,顯於古今,為世人所珍愛。 《廣川書跋》說:“篆字奇古,引筆精絕,不類世篆學。”又言:“此碑超出相斯窠臼,筆法已自深穩。”以致“前人論書率嘆其妙絕”(《金石錄》)。如果沒有相當的古文和書法功底,實在難以辨識和通讀全文。因此在立碑整整二百年後,唐鹹通十一年(公元870年),有個名叫鄭承規的人奉命用正書將碑文釋出,刻於另外一石,以便後世識讀和臨摹。《潛研堂金石文跋》中就記載了這件事說,此碑“篆字奇古,小儒咋舌不能讀,賴有鄭承規釋文稍可句讀。……要非精研六書,博涉古今者不能辨也。自宋以來,篆書家奉此為金科玉律,莫敢輕易一字。”
或許正是由於碑文是這樣的奇古、精絕,後世便為碧落碑蒙上不少神的色彩。一些史志雜書中也記載不少軼聞傳說。據《洛中記聞》和《金石錄》載,碧落碑文寫成,即將刊石之際,恰巧有兩位道士前來請求刻之,二人拿到碑文後,便關門封戶,閉目靜坐,一連三日,晝夜不出,房內半點聲音也沒有。眾人覺得好是奇怪,就一起去開門觀望。不料房中竟然空空如也,兩個道士早已無影無蹤,只見一對仙鶴雙飛起舞(明心按:一說為雙鴿。),爾後便翩然離去。而碑文竟似鬼斧神工,宛然在目。因事出之奇,文成之妙,自然也就吸引了不少書家名流仰慕而來。
據說,自詡為李斯之後的李陽冰見了此碑後,愛慕備至,居然徘徊數日不忍離去。左右琢磨,反覆研習。誰知到底也沒有學成個樣子,惹得他十分惱火,自恨不如,竟憤然以槌擊之,羞愧而去。碑上有一塊殘缺,相傳就是李陽凍的槌痕。後人不僅把這個有趣的故事鈐鐫刻在碑側,還依照原樣重刊了一石,與唐碧落碑並列一處,稱之為新碑。
北宋澤州名儒劉羲叟有名當世,愛重其碑,恨未通識,會歐陽公奏為編修唐書官,乃攜楮本之局因景文宋公子京,始能盡通。
歷史記載
附:唐《碧落碑》考記
馬寶山絳州龍興宮有篆書《碧落碑》,高八尺一寸,廣四尺三寸,文二十一行,行三十二字。碑前刻碧落天尊像,後刻篆文。李璿(璇)之以為陳惟玉書,李漢以為黃公撰書,莫知孰是。《洛中紀異》云:“碑文成而未刻,有二道士來請刻之。閉戶三日,不聞人聲,怪而破戶,有二白鴿飛去,而篆刻宛然。”此類怪論自不可信,一笑置之可耳。
李肇、李漢並謂,李陽冰見此碑,徘徊數日不去;又說陽冰自恨不如,以槌擊之,今缺處是也。余以為此種無稽之談俱不可取,李陽冰自謂其篆書乃李斯以後第一人,何況《碧落碑》的書法去陽冰遠甚,陽冰焉能為之動容。
《五兌志》謂:”絳、澤二州,皆有韓王元嘉子黃公為妣妃薦福作文立石,文雖不同,皆名《碧落碑》。在絳州者,刻於天尊石像之背。在澤州這刻於佛龕之西。”據此,則《碧落碑》有二石焉。余所見只絳州本,澤州本未遇也。
又《廣州書跋》載:“絳州《碧落碑》篆刻天尊背,州將不欲以槌擊石像,乃摹刻別石,因封其舊石像。今世所得,皆摹刻本也。”
《碧落碑》之篆文,既有籀文,又有小篆。周伯琦疑其雜出諸體,誠確論也。
余曾見明初拓本《碧落碑》裝裱成冊,凡殘損處均以白粉描補,圖成完璧,乃所見此碑之最舊拓者。
書法研究
當然,這些記載和傳聞不免有此過譽,但碧落碑的書法之嫻熟,功力之精深,確實是高妙而非凡的。不然,它無論如何也不會為歷代金石學家所青睞,也不會為當代書法研究者和愛好者們所嚮慕,更不可能被國家列為全國書法藝術名碑。《絳州府志》曾這要評價它說:“碧落篆文,乃古篆之集大成者。”對此,我們雖然不敢輕苟同,但至少可以說,它是中國篆字書法研究的一件珍品。
文物
在該博物館收藏的各種文物中,還有雕塑精美的宋代軟玉浮雕《十八學士登瀛州》,1937年賀龍將軍率師北上途經新絳時,親為一位農民兒子結婚所書的“碧岸雨收鶯語柳,藍田日暖玉生香”的對聯,等等,都是很珍貴的。
學術價值
絳守居園池是隋代開皇16年(公元596年)開始修建,一直到現在。這個園林在中國園林史上的地位很重要,是北方最古老的園池。它的學術價值,歷史價值相當高。說到這個園池,因為園池裡必須有水,說到水就要說到一個人,叫梁軌,梁軌是隋代開皇時代的官員,是個請政廉名的好官。(新絳)儘管有汾河,但是這個地方並不是太富裕,屬於鹽鹼地,水也不能喝。(梁軌)了解到這個情況後,清楚的知道距縣城西北二十多里的地方有個“三泉”,把三泉水引過來,一方面能灌溉農田,老百姓能受益,另一方面能解決縣城人民的吃水困難。
有了活水源頭來,經過後人的精心修葺,絳守居園池聲譽鵲起,終成塞上名園。王勃、岑參、歐陽修、司馬光等文人墨客紛至沓來,留下了不勝枚舉的題詠之作。北宋大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在《居園池》詩中贊道:“絳台使君府,亭台參園圃。一泉西北來,群峰高下睹。池魚常躍金,水簾常有雨。怪柏鎖蛟龍,醜石斗豸區 虎。群花相倚笑,垂楊自由舞。靜境合通仙,清陰不知暑。每與風月期,可無詩酒助。登臨問民俗,依舊陶唐古。”園以人傳,園以文傳,本是官衙花園的絳守居園池聲名大震,成為眾人嚮往的北國勝境。
歷史文化
汩汩泉水通過絳守居園池流入絳州古城的每一條街市,浸潤著絳州百姓的心田,延續著古絳州繁榮、富庶的香火。
片段預告: 古城新絳,有的不僅僅是令人津津樂道的往事,更有讓人忍不住去觸摸的凝重的文化。
自從有了象形文字,中國書法藝術便具雛形,在穿越了數千年的時光隧道後,書法藝術最終成為華夏文明中一朵怒放的奇葩。而新絳現存的“碧落碑”和“絳帖”,則是這朵奇葩中散發著縷縷幽香的花蕊。
這就是堪稱絳州一寶的“絳帖”,由尚書郎潘師旦摹刻於宋太宗淳化年間,至今已足有一千年的歷史了。《絳帖》收錄的歷代佳帖極多,內容頗為豐富,有古蒼頡書、有李白書、有諸葛亮書,有顏真卿書,再現了歷代書法名家的風貌。
這塊隱居在龍興寺的“碧落碑”,是中國僅存的一塊唐代小篆碑。碑文筆法工整,摻取鐘鼎、古籀、小篆之長,融會貫通,創造出姿態優美,風格獨具的新篆體,被歷代書家視為珍品。碑文篆書奇古,後人難以釋讀,歷經千餘載,惹得歷代文人墨客前來鑑賞摹拓,駐足忘返。“碧落碑”和“絳帖”在我國書法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位置,他們永遠是書苑墨海中閃光的珠寶,永遠是新絳這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值得濃墨重彩的一筆。
片段預告:絳州往事有的已經伴著鐘樓悠揚的鐘聲飄散到了九霄雲外,有的卻深深地刻在絳州大堂斑駁的皺紋中。只有那些五彩紛呈的民間技藝,真實、直接的告訴今天的人們古絳州的繁華似錦,刺繡、皮影、貢筆、澄泥硯、雲雕漆器,還有那登上中南海“懷仁堂”舞台的絳州鼓樂。
擴建規劃
項目名稱、建設地址及建設內容
項目名稱:新絳縣博物館新館建設項目
建設地址:新絳縣文廟建設控制地帶外西50米
建設內容:建設物館及文物庫房設施,主體建設1750平方米:文物保護設施:①消防設施②安防設施③通訊設施。
項目建設重要性、必要性、緊迫性
由於受地方經濟的條件制約,作為山西省文物大縣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博物館現暫借龍興寺辦公,現所有文
物都暫暫存于山西省侯馬文物考古站文物庫房保存,無法給遊覽參觀古絳州的社會各界人士展示出它應有的歷史價值。
效益分析:新絳縣博物館及文物庫房項目建成後,不僅能促進新絳的經濟發展,而且對運城市旅遊事業的大發展將增添新的
機制和亮點,還可為運城市以及新絳縣帶來豐厚的利稅。
總投資及資金來源:建設新絳縣博物館及文物庫房,配套文物保護消防、安防設施共需資金781萬元,其中地方配套資金260萬元。
需通過融資解決521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