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狀表現
1、 初起脘腹作脹,腹漸脹大,按之柔軟,食後尤甚,叩之呈鼓音及移動性濁音。繼則腹部脹滿膨隆,高於胸部,仰臥位時腹部脹滿以兩側為甚,按之如囊裹水,病甚者腹部膨隆堅滿,臍突皮光,四肢消瘦,或肢體浮腫。2、皮色蒼黃,腹部青筋暴露,頸胸部可見赤絲血縷,手部可現肝掌。危重階段尚可見吐血便血,神昏,痙厥等象。
3、常伴脅腹疼痛,食少,神疲乏力,尿少,出血傾向。
4、起病多緩慢,病程較長,常有黃疸、脅痛、積證的病史,酒食不節、蟲毒感染等病因。
形成原因
1、酒食不節:嗜酒過度,飲食不節,損傷脾胃,濕濁內蘊,清氣不升,濁氣不降,壅阻氣機,脾土壅滯則肝失條達,氣滯血瘀,水濕內停,氣血交阻而成鼓脹。2、情志不遂:肝為藏血之髒,性喜條達,情志抑鬱,肝失疏泄,氣機不利,則血行不暢,氣滯血瘀。肝氣橫逆犯脾,脾不健運,以致水濕內停,水濕氣血蘊結,日久累及腎臟,開闔不利,而成鼓脹。
3、血吸蟲感染:血吸蟲感染晚期內傷肝脾,脈絡瘀阻,氣機不暢,升降失常,氣血水瘀積腹中,而成鼓脹。
4、黃疸、積聚失治:日久濕熱傷脾,水濕內停,肝失條達,氣血凝滯,脈絡瘀阻,終至肝脾腎三髒俱病而成鼓脹。
辨證診治
鼓脹為臨床四大疑難重症之一,歷代醫家十分重視。其臨床表現以腹脹大膨隆,皮色蒼黃,脈絡暴露為特徵。鼓脹的病變部位在肝、脾、腎,基本病機是肝脾腎三髒功能失調,氣滯、血瘀,水停於腹中。臨床上注意與水腫和腸覃鑑別。辨證要點在虛實及氣滯、血瘀、水停的主次。
本病的病機特點為本虛標實,虛實並見,故其治療宜謹守病機,以攻補兼施為原則。實證為主則著重祛邪,合理選用行氣、化瘀、健脾利水之劑,若腹水嚴重,也可酌情暫行攻逐,同時輔以補虛;虛證為主則側重在扶正補虛,分別施以健脾溫腎,滋養肝腎等法,扶正重點在脾,同時兼以祛邪。還應注意“至虛有盛候,大實有羸狀”的特點,切實做到補虛不忘實,泄實不忘虛,切忌一味攻伐,導致正氣不支,邪戀不去,出現危象。
治療方案
1、滯濕阻主症:腹部脹滿,脹而不堅,脅下脹滿或疼痛。納少,噯氣,食後脹甚,小便短少。舌苔白膩,脈弦。
治法:疏肝理氣,行濕消滿。
方藥:柴胡疏肝湯(《景岳全書》)和胃苓湯(《丹溪心法》)。柴胡10克、香附10克、鬱金10克、白芍10克、川芎10克、枳殼10克、陳皮10克、蒼朮10克、茯苓10克、豬苓10克、澤瀉10克。
加減:苔黃膩,口乾苦加丹皮、山梔;腹脹甚加木香、砂仁;泛吐清水加半夏、乾薑。
2、濕困脾
主症:腹大脹滿,按之如囊裹水,甚者顏面及下肢浮腫。脘腹痞脹,得熱稍舒,怯寒懶動,精神睏倦,尿少便溏。苔白膩,脈緩。
治法:溫陽散寒,健脾利水。
方藥:實脾飲(《濟生方》)。附子10克、白朮10克、乾薑6、木香10克、苡仁15、豬苓10克、茯苓10克、澤瀉10克、車前子110克(包煎)。
加減:氣虛加黃芪、黨參;脅腹脹痛加鬱金、青皮;噯氣、納差加砂仁、炒谷、麥芽。
主症:腹大堅滿,脘腹繃緊,外堅內痛。
煩熱口苦,渴不欲飲,小便赤澀,大便秘結或溏垢,或有面目皮膚發黃。
舌質紅,苔黃膩或兼灰黑,脈弦數。
治法:清熱利濕,攻下逐水。
方藥:中滿分消丸(《蘭室秘藏》)、合茵陳蒿湯(《傷寒論》)。茵陳3克、黃芩10克、黃連5克、山梔10克、半夏10克、厚朴10克、枳殼10克、茯苓10克、豬苓10克、澤瀉10克、大黃10克。
加減:熱毒熾盛,黃疸鮮明加龍膽草;小便赤澀不利加陳葫蘆、馬鞭草;熱迫血溢加水牛角、生地、地榆。
4、脾血瘀
主症:腹大堅滿,脈絡怒張,脅腹刺痛。面色黯黑,面頸胸有血痣,手掌赤痕。舌質紫紅或有瘀斑,脈細澀或芤。
治法:活血化瘀,行氣利水。
方藥:調營飲(《證治準繩》)。當歸10克、川芎10克、赤芍10克、莪術10克、延胡索10克、大腹皮15克、桑白皮10克、茯苓皮15克、陳皮10克。
加減:大便色黃加參三七、側柏葉;瘀結明顯加山甲、地鱉蟲,有出血傾向者慎用;苔膩加半夏、蒼朮。
主症:腹大脹滿,早寬暮急。面色萎黃或白,脘悶納呆,神倦怯寒,下肢浮腫,小便短少。舌淡胖,脈沉弦無力。
治法:溫補脾腎,化氣行水。
方藥:附子理中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合五苓散(《傷寒論》)。黨參10克、白朮10克、附子10克、熟地10克、山藥10克、山茱萸10克、豬苓10克、茯苓10克、澤瀉10克、車前子15克。
加減:頭暈乏力加黃芪;便溏加苡仁、扁豆。
6、肝腎陰虛
1、主症:腹大脹滿,甚則青筋暴露。
形體消瘦,面色晦滯,口燥咽乾,五心煩熱,顴紅,盜汗,有時齒鼻衄血,小便短少。
舌質紅絳少津,脈弦細數。
治法:滋養肝腎,涼血化瘀。
方藥:六味地黃丸(《小兒藥證直訣》)合膈下逐瘀湯(《醫林改錯》)熟地10克、 山藥10克、山茱萸10克、丹皮10克、赤芍10克、川芎10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枳殼10克、茯苓10克、澤瀉10克。
加減:內熱口乾加玄參、麥冬;陰虛陽亢加龜板、鱉甲;齒鼻衄血加仙鶴草、白茅根。
專方治療
1、消症丸組成:炮山甲100克,水蛭75克,大黃50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水泛為丸,每次服5克,每日2至3次,2個月為一療程。
2、芪丹參黃精丸
組成:黃芪、丹參各20~30克,黃精、雞內金、板藍根、連翹、敗醬草各15~20克,白朮、茯苓、鬱金、當歸、女貞子各12~15克,紫河車2~5克。
用法:每1日劑,水煎服,或研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9克,每次1丸,每日3次。
3、氣化積解毒湯
組成:黃芪、丹參各20~30克,白朮、茯苓、鬱金、當歸、生地各12~15克,澤蘭葉、雞內金、板藍根、敗醬草、黃精各15~20克,紫河車4~10克。
用法:上藥除紫河車外,水煎,分2次服;紫河車研末裝人空心膠囊中,每次另服2~5克,亦為每日2次。
4、水湯
組成:益母草60克,茅根30克,蒼朮30克,白朮30克,牛膝30克,防己45克,山藥15克,陳葫蘆30克。
用法:水煎,飯前服用,1日3次。
護理保養
護理
適當休息,限制鈉鹽攝入,注意補充蛋白質糖及脂肪飲食。宜根據病人具體情況,配用腹腔穿刺放液術,放液速度宜慢,每次放液量不超過3000毫升。
保養
1、車丸:行氣利水,主治鼓脹,濕熱蘊結。每次3,每日1次。
2、蓬膏:活血化瘀,消脹利水,主治鼓脹,肝脾血瘀。溫熱軟化貼腹部,每日1次。
3、甲煎丸:活血化瘀,軟堅散結,主治鼓脹,肝脾血瘀。每次5,每日2次。
4、棗丸:攻逐水飲,主治鼓脹,濕熱蘊結。每次3,每日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