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麻痹症

小兒麻痹症

小兒麻痹症(poliomyelitis 以下簡稱polio)又名脊髓灰質炎,是由脊髓灰質炎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臨床表現主要有發熱、咽痛和肢體疼痛,部分病人可發生弛緩性麻痹。流行時以隱匿感染和無癱瘓病例為多,兒童發病較成人為高,普種疫苗前尤以嬰幼兒患病為多,故又稱小兒麻痹症(Infantile paralysis)。上海交通大學轉化醫學研究院(TEL:021-60709699)專家組表示脊髓灰質炎病人,由於脊髓前角運動神經元受損,與之有關的肌肉失去了神經的調節作用而發生萎縮,同時皮下脂肪,肌腱及骨骼也萎縮,使整個機體變細。

基本信息

簡介

小兒麻痹症患者小兒麻痹症患者

脊髓灰質炎,又稱小兒麻痹症、急性脊髓前角灰質炎,是由脊髓灰質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多發生在夏秋兩季。臨床以發熱、上呼吸道症狀、肢體疼痛,少數病例出現肢體弛緩性癱瘓為特徵。

脊髓灰質炎病毒主要由消化道傳染,經口進入人體後,即侵入咽部和腸道的淋巴組織則形成隱性感染;抗體低下病毒則進入血循環,引起病毒血症。若機體缺乏免疫力,病毒隨血流經血腦屏障侵入中樞神經系統,並沿神經纖維擴散,引起無癱瘓期症狀;如果運動神經元受損唯一嚴重,則導致肌肉癱瘓,引起癱瘓期症狀。

病因

1.易感人群1~5歲小兒發病者最多,4個月以下嬰兒很少得病,近年來小兒普遍服用疫苗,機體感染脊髓灰質炎病毒後,血清中最早出現特異性IgM,2周后出現IgG和IgA。保護性中和抗體,可維持終身。病後對同型病毒有持久免疫力,二次發病者罕見。2.傳染源人類是脊髓灰質炎唯一的傳染源,患者自潛伏期末可以從鼻咽分泌物中排毒,糞便的排毒期自發病前10日至病後4周,少數可達4月。無症狀帶病毒者是最重要的傳染源。
3.傳播途徑
主要通過糞—口途徑傳播,而日常生活接觸是主要傳播方式,被污染的手、食物、用品、衣物、玩具都可傳播本病。少數情況下可通過空氣飛沫傳播。
4.流行特點
遍及全世界,多見於溫帶。散髮式流行,夏秋季發病率最高,熱帶和亞熱帶和發病率在各季節無顯著差別。過去流行以Ⅰ型病毒為主,Ⅲ型最少。大規模服用疫苗後,Ⅰ型病毒減少,ⅡⅢ型相對增多。
5.病原知識
脊髓灰質炎病毒屬於小核糖核酸病毒科、腸道病毒屬。大量存在於患者的脊髓和腦部,在鼻咽部、腸道黏膜與淋巴結內亦可查到,按其抗原性不同,可分為Ⅰ、Ⅱ、Ⅲ3個血清型,型間偶有交叉免疫。病毒可用人胚腎、人胚腫、猴腎及Hela細胞等培養。耐寒,低溫(-70℃)可保存活力達8年之久,在水中,糞便和牛奶中生存數月,在4℃冰櫃中可保存數周,但對乾燥很敏感,故不宜用冷凍乾燥法保存。為耐熱。60℃30分鐘可使之滅活,煮沸和紫外線照射可迅速將其殺死。能耐受一般濃度的化學消毒劑,如70%酒精及5%煤酚皂液。但對高錳酸鉀、過氧化氫、漂白粉等敏感,可將其迅速滅活。
6.發病機理病毒經口進入後起初在口咽,消化道,主要在迴腸淋巴組織增殖,包括扁桃體、迴腸集合淋巴結、頸部深層淋巴及腸系膜淋巴結,並在其中繁殖,如此時人體產生特異性抗體,局部感染得到控制,則形成隱性感染;少量病毒進入血流被帶到其他部位的網狀內皮系統,並在那裡廣泛繁殖。繼病毒血症發生後,病毒侵入中樞神經系統。有時病毒也可通過周圍神經纖維末梢到達中樞神經系統。在潛伏期病毒存在於咽部和糞便中。發病後咽部持續帶病毒達1~2周,大便中持續排毒達3~6周,甚至更久。病毒血症持續數日,到發病時消失,此時特異性抗體開始出現。病毒能引起顯著病理改變的唯一部位是脊髓和大腦,主要累及脊髓的前角運動神經元和脊髓。大腦的其他部位,包括小腦和皮質運動區都受到較小程度的侵犯。病變可累及大腦、中腦、延髓、小腦及腦幹,網狀結構、前庭核、小腦蚓突小腦核也可受損,大腦皮層運動區病變輕微。交感神經節和周圍神經節偶有病變。
病毒對神經元的損害引起強烈的炎症反應,最終引起噬神經細胞作用。癱瘓的部位和嚴重程度決定於被侵犯神經元的分布。造成嚴重神經損害的促發因素包括年齡的增加,近期扁桃腺摘除術,接種,其中以接種白百破疫苗最常見,妊娠和正值中樞神經系統侵襲期的身體過度虛弱。其他病變可有局灶性心肌炎、間質性肺炎、肝及其他臟器充血和混濁腫脹,淋巴結增生腫脹等。

症狀

1、隱性感染(無症狀型):占全部感染者的90~95%,感染後無症狀出現,病毒繁殖只停留在消化道,不產生病毒血症,不浸入中樞神經系統,但從咽部和糞便中可分離出病毒 體內可查到特異性中和抗體。如有易感者接觸患者後發生多汗、煩躁、感覺過敏、咽痛、頸背肢體疼痛、強直、腱反射消失等現象,應疑及本病。前驅期應與一般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胃腸炎等鑑別。癱瘓前期病人應與各種病毒性腦炎、化膿性腦膜炎、結核性腦膜炎及流行性乙型腦炎相鑑別。潛伏期3~35日,一般為7~14日,按症狀輕重及有無癱瘓可分為隱性感染、頓挫型、無癱瘓型及癱瘓型。

2、頓挫型(輕型):約占4~8% 病毒侵襲全身非神經組織,臨床症狀缺乏特異性,可出現①上呼吸道炎症狀,如不同程度發熱、咽部不適、咽充血及咽後壁淋巴組織增生、扁桃體腫大等;②胃腸道症狀、噁心、嘔吐、腹瀉或便秘、 腹部不適等;③流感樣症狀、關節、肌肉酸痛等, 症狀持續1~3日, 自行恢復。

3、無癱瘓型:脊髓灰質炎病毒侵入中樞神經系統,且循環神經纖維散布全身,可在發病之初出現此期症狀,但多數患者可在前驅期後有1~6日無症狀或症狀減輕,而後進入此期。

4、癱瘓型:約占感染者的1~2%,其特徵為在無癱瘓型臨床表現基礎上,再加上累及脊髓前角灰質,腦及腦神經的病變,導致肌肉癱瘓。

檢查

1、腦積液:大多於癱瘓前出現異常。外觀微濁,壓力稍增,細胞數稍增(25~500/mm3),早期以中性粒細胞為多,後則以單核為主,熱退後迅速降至正常,糖可略增,氯化物大多正常,蛋白質稍增加,且持續較久,少數患者脊髓液可始終正常。2、周圍血象:白細胞多數正常,在早期及繼發感染時可增高,以中性粒細胞為主,急性期血沉增快。3、病毒分離或抗原檢測:起病1周內,可從鼻咽部及糞便中分離出病毒,糞便可持繼陽性2~3周,早期從血液或腦脊液中分離出病毒的意義更大,一般用組織培養分離方法,近年採用PCR法,檢測腸道病毒RNA較組織培養快速敏感。4、血清學檢查:型特異性免疫抗體效價在第一周末即可達高峰,尤以特異性IgM上升較IgG為快,可用中和試驗、補體結合試驗及酶標等方法進行檢測特異抗體,其中以中和試驗較常用,因其持續陽性時間較長,雙份血清效價有4倍及4倍以上增長者可確診,補體結合試驗轉陰較快,如期陰性而中和試驗陽性,常提示既往感染;兩者均為陽性,則提示近期感染,近來採用免疫螢光技術檢測抗原及特異性IgM單克隆抗體酶標法檢查有助於早期診斷。

診斷

小兒麻痹症小兒麻痹症診斷

兒童是否感染小兒麻痹症,需要抽取糞便作檢驗,原因是病毒會出現於人體排泄物達二到三星期之久,所以從糞便中抽取樣本,較容易分離到病毒。

前驅期應與一般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胃腸炎等鑑別。癱瘓前期病人應與各種病毒性腦炎、化膿性腦膜炎、結核性腦膜炎及流行性乙型腦炎相鑑別。弛緩性癱瘓的出現有助於診斷。還需與以下各病鑑別:

(一)感染性多發性神經根炎或稱格林-貝爾綜合(Guillain-Barre'ssyndrome)多見於年長兒,散發起病,無熱或低熱,伴輕度上呼吸道炎症狀,逐漸出現弛緩性癱瘓,呈上行性、對稱性,常伴感覺障礙。腦脊液有蛋白質增高而細胞少為其特點。癱瘓恢復較快而完全,少有後遺症。

(二)家族性周期性癱瘓 較少見,無熱,突發癱瘓,對稱性,進行迅速,可遍及全身。發作時血鉀低,補鉀後迅速恢復,但可復發。常有家族史。

(三)周圍神經炎 可由白喉後神經炎、肌肉注射損傷、鉛中毒、維生素B1缺乏、帶狀皰疹感染等引起。病史、體檢查可資鑑別,腦脊液無變化。

(四)引起輕癱的其他病毒感染 如柯薩奇、埃可病毒感染等,臨床不易鑑別,如伴胸痛、皮疹等典型症狀者,有助於鑑別。確診有賴病毒分離及血清學檢查。

(五)流行性乙型腦炎 應與本病腦型鑑別。乙腦多發於夏秋季,起病急,常伴神志障礙。周圍血和腦脊液中均以中性粒細胞增多為主。

(六)假性癱瘓 嬰幼兒因損傷、骨折、關節炎、維生素C缺乏骨膜下血腫,可出現肢體活動受限,應仔細檢查鑑別。

治療

無癱瘓型

1、臥床休息。2.肌痛和四肢項背強直者局部給予濕熱敷,以增進血液循環,口服鎮靜劑,必要時服鹽酸哌替啶及可待因,減輕疼痛和減少肌痙攣。
3.靜脈注射50%葡萄糖液加維生素C1~3克,每日1~2次連續數日,以減輕神經水腫。
4.對發熱較高,病情進展迅速者,可採用丙種球蛋白肌注。
5.腎上腺皮質激素

癱瘓型

1.患者應躺在有床墊的硬板床上,注意癱瘓肢體的護理,避免外傷受壓,置於舒適的功能位置,以防產生垂腕垂足現象。有便秘和尿瀦留時,要適當給予灌腸和導尿。
2.促進神經傳導功能的恢復。
3.中藥治療可選用獨活寄生湯加減
4.呼吸障礙及吞咽困難的處理。
5.循環衰竭的防治。 處理原則是減輕恐懼,減少骨骼畸形,預防及處理合併症,康復治療。
前驅期及癱瘓前期
1、臥床休息病人臥床持續至熱退1周,以後避免體力活動至少2周。臥床時使用踏腳板使腳和小腿有一正確角度,以利於功能恢復。 
2、對症治療可使用退熱鎮痛劑、鎮靜劑緩解全身肌肉痙攣不適和疼痛;每2~4小時濕熱敷一次,每次15~30分鐘;熱水浴亦有良效,特別對年幼兒童,與鎮痛藥合用有協同作用;輕微被動運動可避免畸形發生。
癱瘓期
1、正確的姿勢患者臥床時身體應成一直線,膝部稍彎曲,髖部及脊柱可用板或沙袋使之挺直,踝關節成90°。疼痛消失後立即作主動和被動鍛鍊,以避免骨骼畸形。
2、適當的營養應給予營養豐富的飲食和大量水分,如因環境溫度過高或熱敷引起出汗,則應補充鈉鹽。厭食時可用胃管保證食物和水分攝入。
3、藥物治療促進神經傳導功能藥物如地巴唑,劑量為1歲1mg,2~3歲2mg,4~7歲3mg,脊髓灰質炎
8~12歲4mg,12歲以上5mg,每日或隔日一次口服;增進肌肉張力藥物,如加蘭他敏,每日0.05~0.1mg/kg,肌肉注射,一般在急性期後使用。
4、延髓型癱瘓①保持呼吸道通暢:採用低頭位(床腳抬高成20°~25°)以免唾液、食物、嘔吐物等吸人,最初數日避免胃管餵養,使用靜脈途徑補充營養;②每日測血壓2次,如有高血壓腦病,應及時處理;③聲帶麻痹、呼吸肌癱瘓者,需行氣管切開術,通氣受損者,則需機械輔助呼吸。
恢復期及後遺症期
體溫退至正常,肌肉疼痛消失和癱瘓停止發展後應進行積極的功能恢復治療,如按摩、針灸、主動和被動鍛鍊及其他理療措施。
1、針灸治療 適用於年齡小病程短肢體萎縮不明顯者可根據癱瘓部位取穴上肢常取頸部夾脊穴、肩貞大椎手三里少海內關合谷後溪每次選2~3穴下肢常選腰脊旁開1寸處環跳秩邊跳躍玉樞髀關陰廉四強伏兔承扶殷門季中陽陵泉足三里解溪太溪絕骨風市承山落地等根據癱瘓肢體所涉及的主要肌群選有關穴位3~4個每次可更換輪流進行每天1次10~15次為一療程二療程之間相隔3~5天開始治療時用強刺激取得療效後改中刺激鞏固療效用弱刺激可用電針或水針每次選1~2穴位注射維生素B1γ氨酪酸或活血化瘀中藥複方當歸液(當歸紅花川芎製劑)每穴0.5~1.0ml
2、推拿療法 在癱瘓肢體上以滾法來回滾8~10分鐘按揉鬆弛關節3~5分鐘搓有關脊柱及肢體5~6遍並在局部以擦法擦熱每日或隔日1次可教家屬在家進行。
3、功能鍛鍊 癱瘓重不能活動的肢體可先按摩推拿促進患肢血循環改善肌肉營養及神經調節增強肌力患肢能作輕微動作而肌力極差者可助其作伸屈外展內收等被動動作肢體已能活動而肌力仍差時鼓勵患者作自動運動進行體育療法藉助體療工具鍛鍊肌力和矯正畸形。
4、理療 可採用水療電療蠟療光療等促使病肌鬆弛增進局部血流和炎症吸收。
5、其他 可用拔火罐(火罐水罐氣罐)及中藥熏洗外敷以促進癱瘓肢體恢復另有報導套用穴位刺激結紮療法促進癱瘓較久的肢體增強肌力畸形肢體可採用木板或石膏固定以及用手術矯治。

預防措施

小兒麻痹症小兒麻痹症患者
必須普遍接種疫苗,常用的有以下幾種。
(一)滅活疫苗(IPV)優點是安全,一般用於免疫功能缺陷者及其家庭成員,也可用於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者;缺點是價格較昂貴,免疫維持時間較短,且需重複注射,腸道不能產生局部免疫能力。
(二)減毒活疫苗(OPV)優點是使用方便,95%以上的接種者產生長期免疫,並可在腸道內產生特異性抗體sIgA,使接觸者亦可獲得免疫效果;但由於是活病毒,故如用於免疫功能缺陷者或免疫抑制劑治療者可引起癱瘓。中國從1960年開始自製脊髓灰質炎減毒活疫苗,一種是三型單價糖丸;另一種是混合多價糖丸,為Ⅰ、Ⅱ、Ⅲ型混合物。目前普遍採用此型疫苗,在-20℃可保存2年,4~8℃保存5個月。一般首次免疫從2月齡開始,連服3次,間隔4~6周,1歲以內服完,4歲時再加強免疫一次。服糖丸後2小時內不能喝過熱開水或飲料,也不給餵奶,以免影響效果。極少數小兒用後可發生疫苗相關性麻痹性脊髓灰質炎。(迄今為止,中國兒童服用的都是“糖丸”疫苗,而國際通用劑型是液體疫苗);
一旦發現病人,應自起病日起至少隔離40天患者衣物用具應煮沸或日光下曝曬2小時消毒。密切接觸者,應連續觀察20天,未服過疫苗者可注射丙種球蛋白0.3~0.5ml/kg。做好日常衛生 經常搞好環境衛生,消滅蒼蠅,培養衛生習慣等十分重要。本病流行期間,兒童應少去人民眾多場所,避免過分疲勞和受涼,推遲各種預防注射和不急需的手術等,以免促使頓挫型感染變成癱瘓型。

併發症

合併症:由於外周型或中樞型呼吸麻痹可繼發吸人性肺炎、肺不張、化膿性支氣管炎和呼吸衰竭引起嚴重出血;長期臥床可致褥瘡及氮、鈣負平衡,表現為骨質疏鬆、尿路結石和腎功能衰竭等。

預防方法

必須普遍接種疫苗,常用的有以下幾種。脊髓灰質炎疫苗(一)滅活疫苗(IPV)優點是安全,一般用於免疫功能缺陷者及其家庭成員,也可用於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者;缺點是價格較昂貴,免疫維持時間較短,且需重複注射,腸道不能產生局部免疫能力。
(二)減毒活疫苗(OPV)優點是使用方便,95%以上的接種者產生長期免疫,並可在腸道內產生特異性抗體sIgA,使接觸者亦可獲得免疫效果;但由於是活病毒,故如用於免疫功能缺陷者或免疫抑制劑治療者可引起癱瘓。中國從1960年開始自製脊髓灰質炎減毒活疫苗,一種是三型單價糖丸;另一種是混合多價糖丸,為Ⅰ、Ⅱ、Ⅲ型混合物。目前普遍採用此型疫苗,在-20℃可保存2年,4~8℃保存5個月。一般首次免疫從2月齡開始,連服3次,間隔4~6周,4歲時再加強免疫一次。服糖丸後2小時內不能喝過熱開水或飲料,也不給餵奶,以免影響效果。極少數小兒用後可發生疫苗相關性麻痹性脊髓灰質炎。
脊髓灰質炎一旦發現病人,應自起病日起至少隔離40天患者衣物用具應煮沸或日光下曝曬2小時消毒。密切接觸者,應連續觀察20天,未服過疫苗者可注射丙種球蛋白0.3~0.5ml/kg。做好日常衛生 經常搞好環境衛生,消滅蒼蠅,培養衛生習慣等十分重要。本病流行期間,兒童應少去人民眾多場所,避免過分疲勞和受涼,推遲各種預防注射和不急需的手術等,以免促使頓挫型感染變成癱瘓型。

全球行動

啟動

1988年,在166個會員國代表出席的第四十一屆世界衛生大會上,通過了一項全世界消滅脊灰決議。它標誌著由世界衛生組織(世衛組織)、國際扶輪社、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以及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率先發起的全球消滅脊灰行動正式啟動。這是繼1980年消滅天花認證,1980年代期間美洲在消滅脊髓灰質炎病毒方面取得進展,以及國際扶輪社承諾籌措資金以保護所有兒童免受該疾患之苦之後的又一行動。

進展

1994年,世界衛生組織美洲區域(36個國家)被認證為無脊髓灰質炎,隨後,2000年世衛組織西太平洋區域(包括中國在內的37個國家和地區)以及2002年6月歐洲區域(51個國家)也獲得認證。2010年,歐洲區域在獲得認證後發生第一例輸入性脊灰病例。1999年,中國宣布消除了小兒麻痹症。2009年,在所開展的273次補充免疫活動(SIAs)期間,40個國家中超過3.61億兒童接受了免疫。就全球而言,從及時發現急性弛緩性麻痹病例可以看出,脊灰監測工作已達到歷史最高水平。
2010年9月1日起,俄羅斯和中亞地區均未發現新增的脊髓灰質炎野病毒感染病例,這一疾病在中亞地區已被消滅。
2012年伊始,據世界衛生組織最新統計顯示,經過三年的不懈努力,全世界有71個國家超過4億兒童接受了免疫治療,除非洲以外地區的感染病例急劇下降。但近兩年因為諸多政治及國家動盪,導致東南亞及中東地區的兒童達不到較好的醫療條件,整體患病比例在逐步上升,世界衛生組織呼籲各國重視兒童免疫工作,不要傷害兒童成長空間。2013年全球共有372人死於小兒麻痹症,索馬里出現183個小兒麻痹症病例,巴基斯坦、奈及利亞和阿富汗分別有85、51和12例。敘利亞也報告出現了17個小兒麻痹症病例。世衛組織表示,在對2013年12月和2014年1月的實驗室樣本進行最後檢驗後,該組織將證實東南亞地區為無小兒麻痹症區。2014年1月13日,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印度在過去三年里沒有出現新的小兒麻痹症病例,這是全球在衛生健康領域的一個“偉大的里程碑”。其成功範例可以為巴基斯坦、阿富汗和奈及利亞消除小兒麻痹症提供借鑑。

爆發記錄

1989年夏,在江蘇省與山東省交界地區大規模爆發脊髓灰質炎流行,江蘇邳州和山東郯城暴發了一次小兒麻痹症疫情,1328名兒童成為肢殘患兒,嚴重者軀幹畸形,下肢癱瘓。

醫學保健知識

通過這組醫學知識,學到疾病的知識,提高了預防疾病的意識。

盤點全球跨物種傳播的10種致命疾病

這類從動物傳播至人類的疾病統稱為人畜共患病(zoonose)。在這些疾病中,至少有30多是我們直接接觸動物而染病,另外40多種則通過動物的叮咬等讓人患病。但是人類體內某些攜帶者病原體的寄生蟲是不會挑剔宿主的,因此人類疾病也會危害動物,比如在郊外旅行等看似無害的活動,人們也許會把疾病傳播給動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