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衛[教授]

黃衛[教授]

黃衛,男,漢族,1961年4月生,江蘇通州人,1982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7年10月參加工作,東南大學交通運輸工程系公路與城市道路及機場工程專業畢業,研究生學歷,工學博士,教授,東南大學博士生導師,道路橋樑及交通工程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黨組成員。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中國工程院院士黃衛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黃衛教授

黃衛男、教授、博士生導師、交通運輸工程專家。1961年4月13日生於江蘇南通,1982年畢業於南京工學院土木工程系(現東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先後取得學士、碩士、工學博士學位。曾任東南大學交通學院院長、東南大學常務副校長、江蘇省建設廳廳長、江蘇省副省長,現任東南大學教育部ITS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建設部科技委副主任。200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黃衛院士是我國大跨徑橋樑鋼橋面鋪裝和智慧型運輸系統技術的主要開拓者之一,長期從事高速公路和大跨徑橋樑橋面鋪裝設計理論與方法、工程建設管理、智慧型交通運輸系統等領域的科研與教學工作,主持了南京第二長江大橋、南京第三長江大橋、蘇通長江大橋、武漢陽邏長江大橋等國家重點工程的橋面鋪裝攻關課題研究工作,是我國多組分環氧瀝青新型材料的發明者,組織領導了我國近二十座大跨徑橋樑鋼橋面鋪裝的設計和工程實施,科研成果在工程中得到廣泛套用。
黃衛院士作為第一發明人獲專利7項,其中發明專利5項;獲國家科技進步獎和部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六項;發表論文130多篇,他人正面引用500多次;以第一作者出版專著7本,其中《大跨徑橋樑鋼橋面鋪裝設計理論與方法》,被評為國家“100本原創著作”之一。1999年獲得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同年入選國家“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

主要簡歷

黃衛[教授]黃衛[教授]

1977.10——1978.09,江蘇省南通縣石港公社齊心國小代課教師;
1978.09——1982.08,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土木工程系道路工程專業學習;
1982.08——1983.09,解放軍工程兵學院教員;
1983.09——1986.01,南京工學院土木工程系道路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獲工學碩士學位;
1986.01——1988.06,南京工學院土木工程系道路教研室助教、講師,黨支部副書記;
1988.06——1990.10,東南大學交通運輸工程系教研室主任、講師;
1990.10——1995.01,東南大學交通運輸工程系副教授、教授(其間:1991.09—1994.10東南大學交通運輸工程系公路與城市道路及機場工程專業博士研究生,1995.05獲博士學位;1993.05—1994.02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高級訪問學者,1994.12破格晉升教授);
1995.01——1996.05,東南大學交通運輸工程系副主任(1996.04被批准為博士生導師,是當時東南大學最年輕的博士生導師之一);
1996.05——1998.05,東南大學交通學院院長;
1998.05——1999.06,東南大學副校長;
1999.06——2000.04,東南大學常務副校長、黨委常委(2000.01“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
2000.04——2001.08,東南大學交通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副校級);
2001.08——2003.02,江蘇省建設廳廳長、黨組書記;
2003.02——2003.08,江蘇省副省長、省政府黨組成員;
2003.08——2008.03,建設部副部長、黨組成員(2007.12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2008.03——2008.10,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黨組成員;
2008.10——2008.11,北京市政府黨組成員;
2008.11——,北京市副市長、市政府黨組成員。
江蘇十屆省委候補委員、省十屆人大代表。

學術成就

黃衛教授,公路與交通運輸工程專家,長期從事公路橋樑的設計理論和建設管理的研究,是我國大跨徑橋樑鋼橋面鋪裝的主要開拓者之一。發明了多組分環氧瀝青新型材料,獲國家發明專利多項。組織領導了我國二十多座大跨徑橋樑鋼橋面鋪裝的設計和工程實施,解決了大跨經橋樑建設的重大技術難題,為我國大跨徑橋樑的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
黃衛教授是我國最早從事智慧型運輸系統學科研究的專家之一,專著《智慧型運輸系統概論》是國內第一部該學科領域的專著,對推動我國智慧型運輸系統學科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年來,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項,教育部提名國家自然科學獎二項,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三項。

獲獎情況

1991年獲省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
1993年獲國家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
1994年獲交通部科技進步三等獎
1994年至2000年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5項、三等獎5項、四等獎1項
1996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入選國家教委跨世紀人才計畫
1999年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
2001年獲中國高科技進步一等獎
2002年獲交通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入選工程院院士

黃衛[教授]黃衛[教授]

2007年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名單日前正式公布。南京大學張全興教授、東南大學交通學院黃衛教授入選。至此,在寧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人數達到32位。

張全興教授1938年出生於江蘇常州,畢業於南開大學,現為南京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江蘇省有機毒物控制與資源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江蘇南大戈德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首席科學家。上世紀70年代後期,率先開展大孔吸附樹脂的合成與性能研究,使我國吸附樹脂取得突破性進展,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張全興教授開發的樹脂吸附法,具有適用範圍寬、吸附效率高、脫附再生容易、工藝合理、操作簡便、能有效實現廢物資源化等特點,並成功實現產業化,在國內廢水治理問題上意義重大。先後主持和參與國家、部省級科技項目24項,發表論文210多篇,申請國家發明專利40多項(已授權24項),完成科技成果鑑定33項。其中“大孔離子交換樹脂及新型吸附樹脂的結構與性能”獲1987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樹脂吸附法處理有毒有機化工廢水及其資源化研究”獲2001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並獲部、省級科技成果獎13項(其中一等獎2項)。

黃衛教授1961年4月生,曾任東南大學常務副校長、江蘇省建設廳廳長、江蘇省副省長。現任東南大學交通學院教育部ITS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國家建設部副部長。1997年獲得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1999年入選國家"長江學者計畫"特聘教授,並於2004年獲得“榮譽長江學者”稱號。長期從事高速公路和大跨徑橋樑橋面鋪裝設計理論與方法、工程建設管理、智慧型交通運輸系統等領域的科研與教學工作,科研成果在工程中得到廣泛套用。授作為第一發明人獲專利7項,其中發明專利5項;獲國家、部省科技獎勵近20項;主持了南京第二長江大橋、南京第三長江大橋、蘇通長江大橋、武漢陽邏長江大橋等國家重點工程的橋面鋪裝攻關課題研究工作,解決了多項關鍵技術;主持多項重大攻關研究項目;發表論文130多篇,他人正面引用500多次;以第一作者出版專著7本,其中《大跨徑橋樑鋼橋面鋪裝設計理論與方法》,被評為國家“100本原創著作”之一。

加上2007年新增選的院士,在寧兩院院士總數已經達到79位,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47位,中國工程院院士32位。在寧中科院院士分布在6個領域:數學物理學部14人,化學部7人,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1名,地學部15人,信息技術科學部4人,技術科學部6人;在寧中國工程院院士分布在7個領域:機械運載與工程學部2人,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5人,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院士5人,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2人,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7人,農業、輕紡與環境工程學部7人,醫藥衛生工程學部4人。

人物軼事

黃衛[教授]黃衛[教授]

作為東南大學的校友,黃衛也是這個學校的驕傲。早在11月17日,東南大學校友總會網站上,“校友活動”一欄就已經發布訊息稱,東南大學校友黃衛將任北京市副市長。照片中黃衛坐在電腦旁邊,手中翻書,對著鏡頭微笑。

為官

隨和的副部長
11月5日,建築業“千萬農民工同上一堂課”安全培訓活動啟動儀式在西三旗兩限房工地舉行,時任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的黃衛上台講話,這是他被任命為北京市副市長前,最後一次在公開場合露面。
那天風很大,身材不高的黃衛敞懷穿著件深色西裝,內套一件黑色圓領毛衣,毛衣外醒目地翻出白色襯衫領子。這與時下官員的打扮不盡相同。“來這種場合,官員一般都是夾克、襯衣和桃心領毛衫,或者就是西裝襯衫,很少有西裝和圓領毛衣這樣的搭配。”身旁一名記者小聲說。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的工作人員回憶,即使在同事中,黃衛也不是一個講究穿著的人,平時大多衣著休閒,吃飯時會和大家開開玩笑,是一位沒有官架子的官員。
國家體育場工程總承包部總經理譚曉春回憶,2006年10月份,鳥巢剛剛完成了鋼結構的卸載,黃衛和北京市副市長陳剛以及建設部很多司局級領導一起來鳥巢視察,讓他印象頗深的是,黃衛並沒有單獨乘小車,而是和很多人一起乘坐一輛大麵包車前來。
在江蘇省做副省長期間,黃衛經常會回東南大學進行課題研究,黃衛的一位學生還記得一個片段:“有一次,一位在校園打掃衛生的阿姨很激動地說,今天看見黃省長了,黃省長還主動和我打招呼呢!”即使做了副部長,每次回到學校,只要有時間,黃衛還會和學生們一起去吃飯,偶爾還會喝一些紅酒或者黃酒,如好友一般。

為學

專業的工程師
黃衛身邊的工作人員說,參加發布會之前,黃衛一般不需要準備材料,即使遇到記者現場提問,他也能對答如流。 一位熟悉他的人還記得,在此前舉行的一次國際會議中,黃衛在半個小時的主題演講中,就建築防震問題侃侃而談。與平時不同的是,他全程使用流利的英語。
作為主管建築施工、安全生產的副部長,黃衛可以說是一個安全專家。包括國家大劇院施工、奧運場館建設、北京捷運運營等,他都多次前往工地進行安全檢查。檢查過程中,他的問題事無巨細。在一次檢查道路修建工程時,他蹲著把剛剛鋪在地上的瀝青摳出一點,以檢查其質量是否合格。
1998年,現任東南大學教授的錢振東跟隨黃衛進行博士後研究工作。南京長江第二大橋的道路建設中曾遇到一個難題,即當時國內鋼橋路面用不了幾年就會開裂。經過調研後,黃衛決定引入一種美國的產品,這種產品曾有30年不開裂的歷史,但當時很多專家都認為,國內的施工技術達不到要求。錢振東回憶說,施工正值夏季,南京每天的氣溫都有三四十度,黃衛和最基層的科研人員一起在施工現場指導,十幾天沒有下橋。“那時候他已經是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了,但是這種工作精神,一般教授都很難做到。”讓錢振東更為讚嘆的是,黃衛不僅大膽引入國外的技術和產品,他還帶領課題組發明了我國擁有自主產權的環氧瀝青產品,打破了國外在鋼材料上瀝青產品的壟斷,每噸節省2萬元。

為師

嚴謹的黃教授
黃衛回到學校,召集課題組成員開會,詢問課題研究的進度。 錢振東說,當年選擇導師時,他就對黃衛的嚴謹、求實有所耳聞。“只要黃衛來江蘇,必然會召集課題組開會,和黃衛開會大家很民主,可以直接表達自己的觀點。”
2001年8月,東南大學交通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黃衛出任江蘇省建設廳廳長、黨委書記,就此“走出”校園。此後,他又相繼任江蘇省副省長、建設部副部長等職。但他並沒有因此放棄對課題的研究和對課題組的管理。自從黃衛離開江蘇後,課題組每個學期至少有兩台傳真機壞掉。“黃衛老師除了用電話、郵件和學生們交流外,一些重要的檔案、修改的論文都會用傳真機傳回來,因為太頻繁,每個學期至少有兩台傳真機壞掉。”
讓學生們印象深刻的是,一般老師修改博士生論文,一兩遍就可以,但是黃衛對很多論文都要改五遍以上。黃衛寫得一手好毛筆字。有時候給學生髮來的傳真件都是用毛筆寫的小楷,上面密密麻麻寫明修改意見。因為字很漂亮,很多學生都把傳真件拿來收藏。

土木、水利與建築領域工程院院士

中國工程院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院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