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1938年12月10日,張全興出生於江蘇省常州市一個普通的農民家中,上有2個姐姐,3個兄長,他是家中最小的孩子。1952年,張全興到上海求學 。
1957年9年,進入南開大學化學系學習,大一的時候,處於國家“大辦工廠,大搞科研”時期,他邊讀書邊在南開大學化學系創辦的化工廠離子交換樹脂生產車間當車間主任 。
1958年8月13日,毛澤東主席到天津視察,第一站就來到了南開大學的校辦工廠,張全興作為車間主任受到主席接見,同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60年,張全興提前畢業成為南開大學第一批抽調留校任教的學生,6月,在南開大學化學系和高分子化學研究所工作,擔任黨支部副書記、書記(至1985年6月)。1962年7月,獲得南開大學學士學位。
1985年7月,為了照顧年邁多病的父母,張全興攜夫人陳金龍回到家鄉常州,調到江蘇石油化工學院(現常州大學)設計研究所任教,歷任副教授、教授,並擔任所長(至1993年1月) 。
1993年2月,南京大學環境科學系力邀他來南京大學任教,負責籌建環境工程專業,並先後擔任教授、博導(1993年02月-),環境科學研究所副所長(1994年5月-2005年8月)。
2002年4月,張全興以股份制形式組建了江蘇南大戈德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現江蘇南大環保科技有限公司),他的科研團隊以專利技術入股,形成知識與資本相結合的產學研實體。
2004年7月,擔任江蘇省有機毒物控制與資源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至2009年10月)。
200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同年獲得全國“發明創業獎”特等獎並被授予“當代發明家”稱號 。
2008年9月,擔任國家環境保護有機化工廢水治理與資源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至2014年) 。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綜述
張全興的研究領域包括:①新型大孔離子交換樹脂和吸附樹脂的合成、性能及其套用研究;②工業廢水的治理和資源化,尤其是染料、農藥、醫藥、助劑等有毒有機化工行業的生產廢水治理與資源化研究;③化工清潔生產技術與可持續發展的研究 。
大孔離子交換與吸附樹脂的合成與套用技術研究
1960年起,張全興在南開大學何炳林教授指導下,在國內最先開展樹脂致孔技術的研究,研製成功了強酸、強鹼、弱酸、弱鹼和膦酸等大孔離子交換樹脂,並在南開大學化工廠實現工業生產,產品成功用於工業水處理、鈾的提取和有機催化等領域。“高強度多孔性離子交換樹脂”獲1964年國家新產品獎三等獎(名列第4)。
1978年後,張全興系統研究了氯甲基化交聯聚苯乙烯的傅氏後交聯反應,在國內率先研製出一類新型的超高交聯吸附樹脂並實現工業化生產,產品成功地用於甜菊甙提取、血液灌流治療安眠藥中毒、含酚廢水治理、抗生素與中草藥提取等領域,使中國大孔樹脂的合成、性能與套用研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大孔離子交換樹脂及新型吸附樹脂的結構與性能”獲1987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名列第2),成為中國離子交換與吸附技術發展的帶頭人。
1985年後,同有關單位合作承擔了“10噸/年山梨酸中試”、“5噸/年苄磺隆中試”和“植物生長調節劑7841的中試”3項國家“六五”、“七五”科技攻關項目的三廢治理技術研發與中試設計任務,開發成功樹脂固定床吸附法治理中試廢水技術並通過了部級鑑定,受到了國家科委和化工部的嘉獎。同時也為樹脂吸附技術融合滲透到環境工程領域奠定了基礎。
有機污染物分子與吸附樹脂結構關聯分離理論研究
1993年開始,在南京大學帶領學術團隊,系統研究了水相中酚類、胺類、羧酸類、磺酸類、芳烴類等有機污染物的分子與吸附樹脂孔結構、表面理化性質的關聯性,闡明了具有高吸附能勢的樹脂微孔區與具有分子擴散通道功能的中孔、大孔區域在樹脂吸附過程中的聯合作用機制;揭示了基於目標污染物分子與樹脂結構的微孔填充、ππ作用、靜電作用、氫鍵作用等吸附推動力的協同作用規律,建立了吸附能態分布模型和多組分有機污染物的協同與拮抗吸附模型,為設計和開發治理有機工業廢水的新型環境吸附材料及其套用建立了理論基礎和方法指導。
高濃度難降解有機工業廢水治理與資源化技術研究
張全興根據有機污染物分子的結構特性,自主開發了系列複合功能吸附樹脂和耐溫吸附樹脂等吸附劑及以樹脂吸附法為核心的有機工業廢水治理與資源化集成技術,開創了樹脂吸附法治理高濃度難降解有毒有機工業廢水及其資源化新領域。不僅有效治理廢水,實現達標排放或無廢排放,而且分離回收化工原料和產品,實現廢水資源化。現已成功套用於數十種有機產品生產廢水治理工程中,年削減有機毒物引起的COD 2.5萬噸,年回收化工原料7萬噸,直接經濟效益超億元,取得了顯著的環境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為眾多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和長江、淮河、太湖與海河等水環境有機毒物污染控制作出了貢獻。
研究成果於2000年和2005年相繼成為“污染控制與資源化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取得的重大標誌性成果之一,專家評估報告指出“在水污染控制方面取得了高水平的成果”、“自主開發了四類不同理化性質的離子交換與吸附樹脂,並成功用於多種有毒有機化工廢水的處理與資源化,取得了顯著的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 。
•科研成果獎勵&項目承擔
截至2016年,張全興先後主持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新產品計畫、江蘇省項目多項,其中5項技術於2005年被國家發改委、科技部、環保總局批准為“國家鼓勵發展的資源節約綜合利用和環境保護技術”,並獲得2006年江蘇省科技成果轉化專項基金資助。
科研項目
時間 | 項目名稱 | 項目來源 |
—— | 治理水溶性芳香有機物的複合功能吸附樹脂的研究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編號:20274017) |
2002年 | 有毒有機工業廢水的處理和資源化 | 科技部科技成果重點推廣項目(項目編號:2002EC000189) |
—— | 治理高濃有機物廢水的集成技術研究 | 江蘇省高校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項目(項目編號:JH02-066) |
—— | 高濃度難降解有機工業廢水處理及資源化集成技術的研究與套用 | 江蘇省高新技術項目(項目編號:BG2003030) |
—— | 飲用水源有機毒物處理中試平台及相關技術研究 | 江蘇省環保廳項目 |
—— | 治理芳香類有毒有機廢水的複合功能吸附樹脂的研究 | 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編號:BK2000016) |
—— | 高濃度有毒有機廢水處理及資源化技術示範研究 | 江蘇省環保科技發展計畫重點項目 |
2003年 | 複合功能吸附樹脂 | 國家重點新產品計畫(編號:2003ED105005) |
時間 | 名稱 | 獎項 |
1982年 | 合成新型磷酸離子交換樹脂及其在含過氧化物 的濃硫酸料液中除鐵新工藝 | 天津市優秀科技成果獎 |
1983年 | 選擇性吸附樹脂血液灌流裝置治療安眠藥中毒 | 天津市優秀科技成果獎 |
1986年 | 新型吸附樹脂和碳化樹脂的合成、套用及套用基礎研究 | 國家教委科學技術進步獎 |
1987年 | 大孔離子交換樹脂及新型吸附樹脂的結構與性能 | 國家自然科學獎 二等獎 |
1989年 | 樹脂法提取甜菊甙新工藝 | 國家教委科學技術進步獎 |
1993年 | 樹脂吸附-生物接觸氧化法處理多菌靈及其中間體工業廢水 | 江蘇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
1999年 | 萘系染料中間體2,3-酸生產廢水的治理與資源化 | 江蘇省科學技術進步獎 |
2000年 | 超高交聯聚苯乙烯吸附樹脂的合成及其套用研究 | 中國高校科學技術獎 |
2001年 | 樹脂吸附法處理有毒有機化工廢水及其資源化研究 |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二等獎,排名第1 |
2004年 | 樹脂吸附技術在氯化苯清潔生產工藝中的套用 |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
2005年 | 胺修飾的複合功能吸附樹脂在高濃度難降解有機廢水治理中的套用 |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
2007年 | 水溶性、難降解有機污染物治理與資源化新技術 | 國家技術發明獎 二等獎 |
2015年 | 基於納米複合材料的重金屬廢水深度處理與資源回用新技術 | 國家技術發明獎 二等獎 |
•論文著作&專利發明
截至2016年,張全興的研究成果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Water- Research、 Chemosphere、Journal of Colloid & Interface Science、Reactive & Functional Polymers等學術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300餘篇,其中SCI論文140多篇,獲授權國家發明專利80多項 。
人才培養
張全興非常注意培養學生的獨立工作能力,要求每位學生都有獨立開展一個完整項目的經歷,做到既能搞科研,又會搞工程。他對學生的學業要求非常嚴格,論文都是一字一句地修改。2009年獲得全國模範教師稱號 。
截至2016年,張全興先後培養出研究生和博士後65名,學生李愛民2013年入選國家“萬人計畫”科技領軍人才 ,學生潘丙才2014年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學生劉福強、陸朝陽、張慧春等一批青年才俊,成為了國家在環境保護領域建設的棟樑 。
榮譽表彰
時間 | 榮譽/獎項 | 參考資料 |
1988年 | 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 |
1991年 | 政府特殊津貼 | |
1992年 | 全國化工環保先進工作者稱號 | |
2006年 | 江蘇省第二屆十大傑出專利發明人 | |
2006年 | 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 | |
2007年 | 中國發明協會發明創業獎特等獎 | |
2007年 | 中國工程院院士,環境與輕紡工程學部 |
社會任職
時間 | 擔任職務 |
1996年01月至1999年01月 | 教育部第3屆科學技術委員會地學與資源環境學部委員 |
1997年01月至2005年01月 | 吸附分離功能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第二、三屆學術委員會 委員 |
1997年01月至2002年01月 | 第36屆中國化工學會環境保護專業委員會 副主任委員 |
1999年02月- | 江蘇省環境工程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 |
2000年04月- | 國家科技獎勵環保專業評審組委員 |
2004年07月- | 國家有機毒物污染控制與資源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2009-2014年)、名譽主任(2014年-) |
2008年- | 《離子交換與吸附》期刊主編 |
2008年04月- | 太湖污染控制與藍藻治理專家委員會 副主任委員 |
2008年09月-2014年 | 國家環境保護有機化工廢水治理與資源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主任 |
2009年-2015年 | 教育部第六屆科學技術委員會 地學與資源環境學部委員 |
2011年11月- | 國家環境諮詢委員會委員 |
2013年08月- | 西北師範大學客座教授 |
—— | 同濟大學城市污染控制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 |
—— | 國家橡膠助劑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
個人生活
張全興的夫人陳金龍是他大學時代的同窗 ,陳金龍最初在南開大學學習的專業是農藥合成,但是為了支持張全興回鄉創業,她改變了以往的研究方向而轉為精細化工,後來到了南京大學,為了進一步輔佐張全興的事業,她又放棄了精細化工的專業而轉為環境保護 。
人物評價
張全興是中國離子交換與吸附技術發展的主要開拓者之一,在中國最早將樹脂吸附技術融合到環境工程領域,自主開創了樹脂法治理有毒有機工業廢水及其資源化的新領域,為長江、太湖等重點流域的水質安全,重點化工行業污染控制和節能減排做出了重要貢獻。此外,在功能高分子材料和環境友好材料合成、性能和套用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很多成果,為中國高等教育和環境保護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 (南京大學環境學院評)
人物影響
2010年12月,張全興個人出資創立南京大學全新教育基金,旨在推動中國環境保護事業的發展,鼓勵青年環保科技工作者積極創新,做出優異成績 ,設立全新環保科技創新獎,用於獎勵南京大學從事環境保護科學研究的青年教師和研究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