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崗鎮

黃土崗鎮

樟樹市黃土崗鎮位於江西省中部,東距樟樹市城區43公里,西距新余市城區32公里,位於宜春至南昌的中間位置,是北宋著名學者劉攽、劉敞的故鄉,也是中藥村之鄉,李時珍《本草綱目》中的“商州枳殼”出產於此地,傳統佳釀黃崗冬酒聞名一方。全鎮國土總面積54.6平方公里,總人口2.7萬,轄20個行政村,2個居委會。有耕地2.7萬畝,山地1.1萬畝,有林山地0.8萬畝,養殖水面4200畝。

基本信息

簡介

黃土崗鎮鎮政府駐地距市城區43公里。處蒙河袁河之間,北部為丘陵,南部是平原,總面積58.5平方公里。蒙河、袁惠渠流經中部。

黃土崗鎮黃土崗鎮
境內滬瑞高速公路穿境而過,並設有進出口,東距贛粵高速公路2公里,浙贛鐵路省道樟宜公路橫貫中部,交通便捷,區位優勢明顯,是首批列入全省重點小城鎮之一。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物產豐富,主產稻穀棉花,經濟作物有花生蔬菜西瓜油料等。經濟林主要有柑桔李子等。中藥材種植歷史悠久,主要有枳殼吳茱萸黃梔子等,中藥材種植面積3600畝。樟樹市第二大水產養殖基地,有小(一)型、小(二)型水庫各一座,特種珍珠養殖面積1100畝,淡水養殖總面積4200畝。民營經濟迅猛發展,個私企業20多家,個體工商戶300餘戶,已基本形成以釀酒食品建材建築機械運輸業為主體的鄉鎮工業,規模企業有江西戈馬實業、贛通塑業、康龍冷飲等,年實現產值已突破1億元。

物產

主要農作物有稻穀大豆棉花花生油菜籽芝麻紅薯浙贛鐵路、清萍公路、黃義公路、袁河水路交錯縱橫,又與信譽接壤,為市西南邊境的重要集鎮。境內有龍脊山西周遺址;有1930年10月下旬,紅一方面軍袁水流域時在中房廖家時的總部遺址,並有碑石。特產有枳殼。黃土崗枳殼果皮清黑,果瓤較小,肉厚黃白,為枳殼中之上品。

名優特產

黃土崗鎮黃土崗鎮

黃土崗鎮的藥業源遠流長,有1800多年的歷史,始於漢晉,興於唐宋,盛於明清,在各個歷史時期都有相應的稱號,吳稱藥攤、唐辟藥墟、宋成藥市,明清時期臻於鼎盛,形成“南北川廣藥材之總匯”的大氣候,羸得“藥都”美譽,享有“藥不到樟樹不齊,藥不過樟樹不靈”之稱,成為全國中藥材集散地和藥材炮製中心。樟樹藥幫,與京幫、川幫鼎足而三,號稱“三大藥幫”。

黃土崗鎮四特酒是江西唯一國家名周恩來總理贊之為“清、香、醇、純,回味無窮”,鄧小平同志贊之為“酒中佳品,味道獨特”。四特酒屬特香酒。2004年“四特”商標被評為“中國馳名商標”。四特集團共有四特牌系列產品百餘種,形成了高、中低檔;高、中、低度系列。其中有:珍藏版四特酒、15年、10年、5年陳釀等產品。

鹽化工是新興產業,隨著本市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鹽化產業鏈逐步做大,已成為支柱產業和本市的特色品牌。
春絲面
黃土崗鎮黃土崗鎮
條米粉加工企業,也是全國知名的麵條生產企業。春絲公司現擁有“春絲”、“凌波仙子”、“絲絲福”、“春佳”四大品牌,各類高、中、低檔一百多個品種的麵條、米粉產品,所有麵條、米粉產品均無毒、無害、無任何污染,不添加任何非營養性和對人體健康有害的添加劑,符合國家或行業質量和衛生標準要求。公司麵條、米粉產品具有安全健康、面體勁道、柔韌爽滑、易熟、久煮不糊、不渾湯等特色,深受廣大用戶青睞。春絲產品已全面進入沃爾瑪家樂福樂購好又多易初蓮花華聯等大型超市,並遠銷出口到美國日本法國西班牙英國葡萄牙德國義大利香港等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紅桔
黃土崗鎮悠久的種植柑桔的歷史,被定為全省柑桔生產重點鎮,全國85個柑桔生產基地之一。樟樹紅桔以色艷、味甜、皮薄、核少而聞名全省,行銷海內外。
永泰板鴨
黃土崗鎮板鴨造型扁平、輪廓桃圓、味香肉嫩、色澤光鮮,多次榮獲江西省產品質量優勝獎。
黃土崗冬酒
黃土崗鎮黃土崗鎮
樟樹黃土崗冬酒是純糯米酒,用地產糯米、優質地下水、特質酒藥精心製作而成,色橙黃、味純醇,是冬春兩季壺中佳品。
藥都藥膳
藥膳在藥都樟樹黃土崗鎮有悠久歷史,以烹飪集本草食療、養生於一體而聞名遐邇,現已開發整理形成上百種品種,如:天麻童子雞首烏補血蛋神農八寶飯蓮子百合肉等,分別有益氣補髓、養血生精、補益肝腎、健胃和中等功效,都是藥中珍品,又是食中美品,具有強身健體、延年益壽之功效。

名勝古蹟

黃土崗鎮所在市現有有墓葬古建築石雕碑刻等保護點1000餘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處,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8處。
吳城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樟樹市吳城鄉吳城村。
築衛城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江西省樟樹市大橋街道辦事處。
鳴水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閣皂山森林公園九龍谷景區。
樊城堆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樟樹市西南24公里的劉公廟鄉廟下村東側。

地理氣候

黃土崗鎮黃土崗鎮
黃土崗鎮所在市為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具有氣候溫潤,四季分明,霜期較短,日照充足的特點。年均氣溫17.7℃,七月份平均氣溫29.3℃,一月份平均5.3℃;極端最高氣溫40.9℃,極端最低氣溫-11.7℃;≥5℃積溫6145.6℃,≥10℃積溫5585.0℃。年降水量1710.7毫米,多集中在三至六月,約占全年降水量的50%。年日照為1718.2小時。無霜期273天左右,約在十一月下旬初霜,二月底終霜。“春寒”易引起爛種、爛秧,“五月寒”使水稻分櫱受阻和幼株受害,“秋害”危害二晚抽穗揚花,五、六月的暴雨易釀成洪澇秋旱、冬季冰凍霜雪,常損害作物。
2000年前後,本市經常出現連續幾年的暖冬天氣。特別是2007年,年平均氣溫達19.5℃,比常年偏高1.8℃,創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最高值。其中6—8月,氣溫一直達38℃,最高40℃。本市年降水量平均1707毫米,主要集中在三至六月,約占全年降水量的50%。而該年度降水量僅985毫米,較常年偏少4.2成,汛期未出現過一場暴雨,降水之少為歷史罕見。7—10月則出現了嚴重的伏旱加秋旱,不少水渠斷流、池塘乾枯、田地龜裂,農作物受災面積33712.6公頃,直接經濟損失1.71億元。水災也是影響本市的重要氣象災害,1994年汛期(4—6月)降水1018毫米,其中6月12日—17日就降水350毫米。洪水導致21個鄉鎮(街道)受淹,受災面積27666公頃,損壞房屋2108間,直接經濟損失1.5億元。
除洪水、乾旱災害外,本市冰雹雷電大風冰凍等災害性天氣也頻發,尤以2008年雨雪冰凍天氣為甚。2008年初,中國南方發生了大規模的雨雪冰凍天氣,本市從1月13日開始普降凍雨,2月1日又遭受了一場罕見的大雪災害性天氣。低溫雨雪冰凍天氣維持了25天,其中日平均氣溫低於1℃為13天,連續日平均氣溫低於0℃為4天,25天最高氣溫都不超過5℃,災害性天氣給全市人民的生產、生活造成了嚴重的影響。涉及農、林、水利、藥材種植、交通、電力、通訊、路橋、廣電設施、市政、房屋等方方面面直接經濟損失7.3億元。

歷史淵源

築衛城樊城堆吳城等眾多遺址說明樟樹具有悠久的文明史。遠在4500年前,樟樹地域已有定居的原始村落,以農業生產為主、漁獵為輔,並有了制陶業、紡織手工業。從商代中期開始,已有了燦爛的青銅文化,有著中原文化與古越文化相融合的顯著特色,並開始有了文字。到春秋戰國時期,在蕭江雌溪蒙河沉香溪烏溪兩岸,已是村落遍布,人口眾多,經濟繁榮。

黃土崗鎮黃土崗鎮
樟樹自西周至春秋戰國先後屬吳、越、楚。秦建新淦縣,縣治淦陽即今樟樹鎮(樟樹鎮1988年撤銷),樟樹地屬新淦。自漢高祖六年(前201年),樟樹地分屬新淦建成宜春三縣。至東漢中平二年,析宜春置漢平縣,縣治在今樟樹西南境的吳平圩,樟樹地分屬新淦、建成、漢平。三國時,孫吳漢平吳平。隋開皇九年(589年),省新渝入吳平;開皇十一年,省吳平入宜春;開皇十八年,復分宜春置新渝。唐武德五年(622年),改建成為高安。同年,以今樟樹西南境太平圩為縣治,置始平縣,武德七年廢,入新渝縣。這段時間,樟樹地屬新淦、建成(今高安市)的部分無重大變化,屬於宜春的部分則先後分劃為漢平、吳平、始平、新渝等縣。
五代南唐昇元二年(938年)八月,割高安的建安鄉、修德鄉,新淦的崇學鄉建清江縣,以蕭灘鎮(今臨江鎮)為縣治,直屬鎮南軍節度使。南唐保大十年(952年),高安縣升為筠州,清江縣改隸筠州。北宋淳化三年(992年),割清江新淦新渝三縣置臨江軍,清江為倚郭望縣。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割新淦茂才鄉、新渝思賢鄉隸清江縣,縣境由三鄉增為五鄉。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臨江軍改臨江路,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臨江路為臨江府,轄清江、新淦、新渝三縣。清代府縣隸屬仍沿明制。民國2年至民國14年,屬廬陵道;民國15年至20年,直屬省;民國21年至38年,先後屬第一、二行政督察區。1930年10月至11月,在臨江鎮建立過縣蘇維埃政府,屬湘鄂贛邊境特委領 導。1949年6月19日,在樟樹鎮建立清江縣人民政府(同年7月15日遷臨江鎮,1950年3月27日又遷回樟樹鎮),屬南昌分區專員公署。1959年1月1日,改屬宜春專員公署(今宜春市)。1988年10月26日清江縣撤銷,改設樟樹市至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