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水稻鐵甲,學名Dicladispaarmigera(Olivier),屬於鐵甲科的1種,俗名稻鐵甲蟲、水稻稻鐵甲蟲。為完全變態的生物(卵、幼蟲、蛹、成蟲)。因昆蟲體壁堅硬,特別是前翅角質化而得名。分布在中國遼寧以南各稻區。北到瀋陽,南達雲南、廣東、海南島等地均有分布,其為害區域在北緯30°或31°以南,在此以北則逐漸少見。寄主植物有水稻、茭白、甘蔗、小麥、游草、莎草等。為害特點幼蟲潛入葉組織中取食葉肉,受害重時,呈現一片枯白色,影響生長發育。形態特徵
水稻鐵甲體狹長,體長3.5~5毫米。背面銅綠色或藍黑色,帶金屬光澤;腹面與足褐黑或黑色,股節有時褐紅或棕紅色。前胸背板兩側各具5刺,前端4刺粗壯,基部合併,具一共同短柄,第5刺短細,距離稍遠。鞘翅刻點粗密,刻點行不規則;背刺或極短小或其長不超過翅側長刺,主要背刺著生於行距Ⅱ、Ⅳ、Ⅵ、Ⅷ上,行距Ⅱ有4刺,中部前、後各2刺,行距Ⅳ具2刺,中部一刺較發達,端部一刺很小,行距Ⅵ前、後部各一刺,行距Ⅷ僅近末端一刺;翅側一般9刺,長短相間,長刺長不超過觸角第3節長的3倍。
頭部
頭殼堅硬,頭式一般為前口式或下口式。象甲類的額與頭頂向前極度延伸,形成象鼻狀的“喙”,口器生於喙端。觸角有絲狀、棒狀、鋸齒狀、彬齒狀、念珠狀、鰓葉狀和膝狀等,一般11節,少數1—6節。複眼通常發達,圓形、橢圓形或腎形,有的退化或消失,很少種類具單眼。上唇發達,有的隱藏於唇基下或消失,上顎多發達,有的種類非常強大,幾與身體等長;下領顯著,肉食亞目的下顎分為外葉和內葉,外葉分2節,呈須狀,內,葉發達呈葉狀;下唇的頦頗發達,亞頦存在,或與外咽片癒合,下唇須通常3節,少數2節,個別種類不分節。
胸部
前胸發達,能活動,前胸背板自成一骨片,背板與側板間在肉食亞目中有明顯的縫分開,而多食亞目則兩者癒合。前胸腹板為一骨片,其上有l對前足基節窩,該基節窩後緣若被骨片環繞,即稱為“閉式”,反之則稱為“開式”,此特徵常用於分類。中、後胸癒合,中胸小盾片三角形,常露出鞘翅基部之間,中、後胸背板的其餘部分為鞘翅所覆蓋。中、後胸基節窩的形式,也常作為分類依據。
前翅由於角質化,翅脈已不可見,靜止時合攏於胸腹部背面,主要司保護蟲體和後翅的作用。後翅膜質、寬大、少翅脈,平時縱橫摺疊於前翅之下,是飛翔的主要器官。足一般適於步行或奔走,但由於生活習性的不同,在功能和形態上也常發生相應的變化。如地下活動種類的前足適於開掘,水生種類的中;後足適於游泳,某些行動活潑的種類其後足適於跳躍等。3對足跗節的數目按前、中、後足順序排列,稱為跗節式,通常是分類的重要特徵。如5—5—5則表示前、中、後足跗節均為5節;5—5—4則表示前、中足跗節為5節,後足為4節等。跗節的著生情況通常有兩類,一種是跗節5節時,第4跗節甚小並隱於第3跗節之間,稱為隱5節或偽4節;另一種是跗節4節時,第3跗節甚小並隱於第2跗節中間,則稱為隱4節或偽3節。
腹部
腹部變化較大,一般10節,第l腹節退化,第3—9腹節明顯。由於腹板多有癒合或退化現象,可見腹板通常為5—8節。雌蟲腹部末端數節變細而延長,形成可伸縮的偽產卵器,平時縮於體內,產卵時伸出。雄性外生殖器也多不外露,而是縮在第9或第10腹板之間。
幼蟲
頭部通常發達,堅硬,胸部3節,腹部10節。頭部每側有單眼1—6個,觸角3節,口器咀嚼式。胸部一般有胸足3對,具全部分節,包括明顯的跗節和1對爪。腹部無腹足,但有的在第9節背板上有l對骨化的尾突。氣門共9對,第1對著生在前胸與中胸之間,其餘8對著生於第1—8腹節上。體型一般分為蠋型、蠐螬型和象甲型等3種基本類型。蠋型幼蟲體表堅硬,體形扁長;胸足發達,5節,具跗節和成對的爪;觸角和口器發達,腹末有能活動的尾須;行動非常活潑,營自由生活。屬該類型的主要有肉食亞目、隱翅甲類的幼蟲及芫菁科的第1齡幼蟲。蠐螬型幼蟲身體柔軟,肥大而彎曲成“C”形;胸足4節,行動遲緩;具觸角,口器發達,無尾須;生活於隱蔽和陰暗的場所。金龜甲類的幼蟲屬此種類型。象甲型幼蟲身體柔軟,粗圓,弓彎;觸角退化,無尾須;胸足退化或完全消失。如象甲類的幼蟲等。此外,還有屬於上述3種類型之間的一些中間類型,如金針蟲型、葉甲型等。
生長繁殖
水稻鐵甲1年發生3~5代。成蟲產卵於葉表皮內,單產卵被黃褐色膠質,卵期4~15天;幼蟲與蛹生活在葉肉中,
幼蟲期10~23天,共3齡;成蟲早晨、陰天多在葉面,中午在葉背,大風雨時靜伏稻莖基部。以成蟲在田畔、堤邊雜草根際、小麥地、土縫以及甘蔗、茭白葉鞘內側越冬。在江西、湖南、湖北、浙江年生3代,廣東4—6代,以成蟲在土石縫隙、雜草叢中或殘株葉鞘內越冬。翌春初在禾本科雜草上或麥田裡活動,後遷入稻田產卵,把卵產在距稻葉尖端12—18cm的組織里,初孵幼蟲潛入葉片組織內取食葉肉,一生可轉葉2—3個,多在清晨轉移,蛻2次皮後在蛀道中化蛹。幼蟲期10-15天,蛹期4—9天。成蟲喜在夜間或清晨及雨天取食或活動。成蟲壽命一、二代30—40天,越冬代6—7個月。
從成蟲的形態和幼蟲的習性來看,本科是一個均一的自然類群。關於本科的分類地位,目前還意見分歧。F.夏普伊(1874)把它歸入隱口類(Cryptostoma),此類包括兩個亞科,即鐵甲亞科和龜甲亞科,隸屬於葉甲科內。一般的昆蟲學教科書現在仍採用這一系統。克勞森(R.A.克勞森,1955)把兩個亞科合併為一個鐵甲亞科;P.約維勒(1959)把它們提升為兩個不同的科;陳世驤(1983)把此科隸於葉甲總科,下分4個亞科,即潛甲亞科(Ani-soderinae)、鐵甲亞科(Hispinae)、麗甲亞科(Calli-sipinae)和龜甲亞科(Cassidinae)。
發生規律
在長江中下游的湘、鄂、贛、浙等地一年發生3代,華南的廣東為4~6代,以成蟲在背風向陽的溝邊雜草根際及土石縫隙或殘株葉鞘內越冬。翌春初在禾本科雜草、菰或麥田裡活動,長江中下游一般在3月中下旬開始遷入稻田秧苗上產卵為害,第一代成蟲出現於5月下旬至6月上旬。成蟲不善飛翔,稍受驚即假死墜落,喜在夜間或清晨及雨天取食或活動;有趨嫩綠產卵習性,卵散產於距葉尖12~18厘米的組織里,每雌可產卵100多粒。初孵幼蟲潛入葉片組織內取食葉肉,一生可轉葉2~3次,蛻2次皮後在蛀道中化蛹。喜高溫高濕,在春季多雨溫暖年份發生量大,危害較重。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1.剷除田邊、溝旁雜草,減少越冬蟲源;
2.水源充足地區可於水稻秧田期成蟲發生盛期灌水把秧尖淹沒,同時用稻草把浮在水面的成蟲誘集在一起,集中深埋或燒毀。
藥劑防治
蟲口較大的秧田,可在移栽時用90%敵百蟲晶體900倍液浸秧。大田在成蟲發生盛期,每667米2噴灑50%殺螟松乳油800倍液;也可在一代幼蟲盛孵期噴灑90%敵百蟲晶體900~1000倍液。每667米2用水量50~60升。
生物學特徵
全變態
但有部分種類如芫菁科、步甲科、隱翅甲科、大花蚤科和豆象科等均具有復變態,即幼蟲各齡出現多種不同形態。如芫菁科的豆芫菁屬,幼蟲共6齡:第1齡炳型,或稱三爪蚴,行動敏捷,在土中取食蝗卵,第2—4齡為蠐螬型,第5齡為象甲型,第6齡又轉變為蠐螬型。雌蟲產卵於土表、土下、洞隙中或植物上。產在植物上的卵,常包圍在卵鞘內,如肖葉甲科的部分種類;產在水中的卵,多包於袋狀的繭內,如水龜蟲等。產卵方式多是以偽產卵器直接產於土內或植物上;但天牛類可用上顎咬破樹皮,然後產卵其中;而某些象甲類則可用喙先在植物上挖洞,再將卵產於內部。幼蟲一般3齡或4齡,在一些大的類群中齡數常固定而一致,如步甲科和金龜甲科幼蟲多為3齡,葉甲科中的某些類群多為4齡。蛹在地表下者,多藏於土室內;在植物上化的蛹多具繭,象甲的蛹繭系由馬氏管的分泌物構成的。很多種類的成蟲具假死性,受驚擾時足迅速收攏,伏地不動,或從寄主上突然墜地。有的類群具有擬態,如某些象甲外形酷似一粒鳥糞。
成、幼蟲的食性複雜,有腐食性(閻甲)、糞食性(url]糞金龜)、屍食性(葬甲)、植食性(各種葉甲、花金龜)、捕食性(步甲、虎甲)和寄生性等。植食性種類有很多是農林作物重要害蟲,有的生活於土中為害種子、塊根和幼苗,如叩頭甲科的幼蟲(金針蟲)和金龜甲科的幼蟲(蠐螬)等;有的蛀莖或蛀乾為害林木、果樹和甘蔗等經濟作物,如天牛科和吉丁甲科幼蟲等;有的取食葉片,如葉甲類及多種甲蟲的成蟲;有的是重要的貯糧害蟲,如豆象科的大多數種類專食豆科植物的種子等。捕食性甲蟲中有很多是害蟲天敵,如瓢甲科的大多數種類捕食蚜蟲、粉虱、介殼蟲、葉蝸等害蟲,步甲和虎甲能捕食多種小形昆蟲,尤其是對鱗翅目幼蟲等有很強的捕食能力。芫菁幼蟲寄生於蝗卵和蜂巢內,大花蚤有些種類的幼蟲寄生於蜚蠊體內,有些在蜂巢內營寄生生活。腐食性、糞食性和屍食性甲蟲,如埋葬蟲科、蜣螂科中的許多種類,可為人類清潔環境。還有一些甲蟲具有醫藥價值,其中套用較廣的如芫菁科的某些種類成蟲分泌的芫菁素(亦稱斑蝥素),具有發泡、利尿、壯陽等功用,近年來在中醫學上也用於治療某些癌症。
演化與分類
目前所知鞘翅目最早的化石記錄見於古生代早二疊世。自中生代起,鞘翅目逐漸成為昆蟲綱的優勢類群,現在是昆蟲綱中最大的目。關於它的起源,目前多數分類學家認為是來自脈翅類。例如,A.拉梅爾1933年、A.B.馬丁諾夫1931和1932年、R.讓內爾1949年和R.A.克勞森(1960,1981)分別根據全變態類成蟲和幼蟲的比較形成以及各地質時期的化石甲蟲的脈相,提出鞘翅目與脈翅類中的廣翅目十分近緣,二者淵源於共同的祖先。
研究不同地質時期鞘翅翅脈的演化和鞘翅形成的過程是追溯鞘翅目的淵源的一個重要途徑,因為鞘翅目的主要鑑別特徵之一是前翅特化為堅硬的翅鞘,翅脈消失。在不同的地質時期有大量甲蟲的化石。其中,有兩種化石對於研究鞘翅目的起源與演化具有重要的意義。一種是在蘇聯早二疊世地層中發現的一種甲蟲Tshekardoco-leusmagnus(屬於原鞘目的一個已滅絕的科Tshekar-docoleidae)的鞘翅,克勞森(1960)指出:它的翅脈特徵界於鞘翅目的長扁甲型與廣翅目的泥蛉型之間,可以作為鞘翅目與廣翅目親緣關係的直接證據。另一種是在甘肅白堊紀地層中發現的彎脈玉門甲,它保持有若干原始特徵,如多節的觸角(觸角不全,可見15~16節,一般甲蟲為11節或更少),不平行的鞘翅縱脈和脈型特徵,不折的膜翅,以及膜翅翅端密集的脈紋等。這些特徵的綜合,進一步給予鞘翅目與廣翅目同源說以古生物學上的支持。此外有的分類學家,如J.泰奧多里代斯(1952)則認為鞘翅目直接起源於廣翅目。
關於鞘翅目的分類各家的見解不一。一般分為2~4個亞目,20~22個總科。現代分類系統的奠基人L.岡爾鮑爾(1903)將本目分為2個亞目,即肉食亞目和多食亞目。W.T.M.福布斯(1926)增加了一個原鞘亞目(Archoste-mata)。後來,R.A.克勞森(1955)又增加了1個藻食亞目(Myxophaga)。R.A.克勞森(1960)認為鞘翅目在進化的過程中分化為3支,一支是肉食性的肉食亞目,一支是在樹皮下生活的原鞘亞目,一支是多食亞目,而藻食亞目又是多食亞目的一個分支。
醫藥價值
有些甲蟲具有醫藥價值,如芫菁科的斑芫菁屬、綠芫菁屬、豆芫菁屬和短翅芫菁屬等,其成蟲能分泌芫菁素(亦稱斑蝥素)。近年來,中國用它來治療某些癌症;糞金龜科、紫蜣螂的乾燥成品有鎮驚、破瘀止痛、攻毒通便等功能,在中藥中套用。
相關詞條
昆蟲百科
昆蟲是動物界中最大的一個類群,無論是個體數量、生物數量、種類與基因數,它們在生物多樣性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昆蟲與人類的關係複雜而密切,有些昆蟲給人類造成深重的災難,有些種類給人類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昆蟲綱Insecta是動物界中最大的一個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