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學名 : Clavibacter michiganense(Smith)subsp. Sepedonicus Davis et al.,1984
異名 : Corynebacterium michiganense pv. sepedonicum Dye&Kemp
Corynebacterium sepedonicum(Spieckermann&Kotthoff)Skaptason&Burkholder
分類地位 :厚壁菌門(Firmicutes)厚壁細菌綱(Firmibacteria)棒形桿菌屬(Clavibacter)
英文病名 :Bacterial ring rot of potato
境外分布 :廣泛分布於北美洲,歐洲發生的國家有:丹麥、芬蘭、德國、挪威、波蘭、瑞典和前蘇聯地區。亞洲有日本和韓國。
寄主範圍 :馬鈴薯、茄和其他茄屬植物,人工接種也能浸染番茄。
危害情況: 馬鈴薯環腐病主要破壞維管束組織,引起薯塊爛、植株萎蔫和壞死,在北美洲、蘇聯、法國發病較重且分布廣泛。在美國有產量損失達50%的報導。
典型症狀
馬鈴薯環腐病是一種維管束病害。主要分布在夏季較涼爽的地區,國內主要發生在華北地區。病菌在生長季節後期和結薯期侵染葉片。在薯塊的維管束組織周圍產生奶油黃色或淺褐色腐爛,形成一圈航崩解組織,用力擠壓剖開的薯塊,在皮層與髓部之間產生一個裂縫。病菌通過匍匐莖浸染,早期若在薯塊末端側面橫切,沿著靠近匍匐莖的維管束組織,有一個透明狀至乳白色的黃色區域,這個黃色至淺褐色區域能擴展至整個維管束組織。在發病後期這個維管束和變色區域變軟。
病原形態及生物學
革蘭氏陽性,桿狀,無鞭毛。菌體大小為0.4~0.6μm×0.8~1.2μm,生長緩慢,有時呈球形,而在剛分離的菌株中以棒狀的菌體占優勢。不抗酸,在營養瓊脂培養基上菌落白色、薄、透明。有光澤。不能液化明膠,不還原硝酸鹽,能利用阿拉伯糖、木糖、葡萄糖、半乳糖、果糖、蔗糖、乳糖、麥芽糖、纖維二糖、水楊苷產酸,但不從鼠李糖產酸。生長最適溫度為18~21℃,最高30℃。
傳播途徑
通過病薯塊污染切刀和包裝傳播,昆蟲(包括一些葉蟬、蚜蟲和馬鈴薯甲蟲)也能傳帶病菌。在種薯切片的地區通過切刀傳播。種植病薯後,病菌迅速繁殖,並沿著維管束侵入植株的莖部和葉柄。隨後侵入根部和新薯中,這個過程有時在種植後8周就可完成,新薯又可作為再次浸染的來源。病菌雖不能在土壤中存活,但能在馬鈴薯袋、倉庫牆壁上、機器上和其他農具設備上存活並具有浸染性。病菌最適於在較低的溫度(21℃)下生長,因此病害在較為冷涼的地區發生較重。
檢驗方法
馬鈴薯環腐病特有的症狀是通過擠壓橫切的病薯,維管束環外圍的組織很容易和內部的分開,同時流出乳白色至乳酪狀無氣味的菌膿,內部的離析組織一起被排出。在生長期發病,症狀與馬鈴薯青枯病不易區分,可對細菌溢進行革蘭氏染色,染色陽性反應的為馬鈴薯環腐病,而陰性反應則表示病原菌可能為青枯病菌。此外血清學方法也十分快捷,如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