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澳漁港

香港大澳漁港

香港大澳漁港位於香港大嶼山之西﹐處珠江口﹐與澳門﹑珠海遙可相望。三面環山,西面伶仃洋。

基本信息

介紹

大澳漁港是島上最早被開發的漁村,由於該處被三涌分為兩地,縱橫的水道和水上棚屋湊成了這裡的獨有水鄉情懷,故有香港威尼斯之稱。尤其是建於水上的“棚屋”也是這裡一大特色。居民約有5500人,主要是客家人。大澳曾是一個主要漁港和駐軍鄉鎮,大澳百多年來為香港的產鹽區,現今仍為寧靜的漁村,往日有賴橫水渡聯繫,而居民亦以小艇穿梭來往。大澳市內廟宇林立,設有關帝廟,從明代起便穩立村內,廟內擺放了一個1739年鑄造的銅鐘,屋頂則綴以精緻的陶製裝飾,除關帝廟外,另有華陀財神像,楊侯古廟是為紀念楊侯王而建,經修葺後更見莊嚴,在廟宇對面的海灣上有兩塊石碑,建於1902年,是租借新界時勘界所立的界碑。沿大澳道可徙步往具八十年歷史的觀音廟,其建築風格仿效北京頤和園

從前,村民以繩纜運作的“橫水渡”(又稱“繩橋”)渡河。這條擁有超過86年歷史的橫水渡,現已被橫跨在小河道上的新吊橋取代。然而,大澳漁村的水鄉風情依舊洋溢,使之成為業餘攝影家的天堂。

景點

關帝古廟

在大澳街市街的盡頭右轉便是關帝古廟。關帝古廟建於明朝弘治年間(1488–1505年),祀奉著代表“忠義”和“武略”的關聖帝君(即“關帝”或“關公”)。在現實生活中,關公最廣為人知的是其忠孝節義,相傳還能為其跟隨者治邪驅鬼。廟內有關帝和劉備坐騎的雕像,神壇處又有華陀和財神的畫像。與關帝廟相對的海灣上豎立著一塊石碑,立於1902年,標誌中國和香港的分界線,也是大嶼山現存的兩塊石碑之一。

楊侯古廟

楊侯古廟建於1699年,是大澳香火最鼎盛的廟宇,被大澳村民認為是風水極佳之地。廟內安放著一個古老大鐘,鑄於清康熙38年(1699年)。楊侯古廟主祀侯王,侯王全名楊亮節,是晚時期(約1270年)的一位地方官員,宋朝最後一位皇帝宋帝昺逃難至香港時,侯王曾竭力護主,忠義可嘉。
前大澳警署
前大澳警署建於1902年,是兩層高的西式建築,聳立在大澳小輪碼頭旁邊的小山丘上,是新界區最早期建成的警署之一。 (活化工程進行至2011年底,期間不對外開放。)
土產市場
大澳市面商店林立,貨攤夾道,售賣海鮮乾貨、水果、布織品和藥材等土產,街上亦瀰漫著一股淡淡的鹹魚和蝦醬香氣,蹓躂其中,樂趣無窮。閒逛之時,還可以買一些當地醃製的蝦醬和鹹魚,體驗漁村獨特的飲食風味。

歷史

據稱大澳遠自漢代已經有人居住,清朝年間製鹽和漁業漸漸發達。到二次世界大戰時,更成了香港與內陸交通的樞紐,內地人往來香港,多取道大澳。五、六十年代漁業興盛,是香港四大漁港之一。

後來由於相對地處偏僻,漁業現代化追不上其它漁港,逐漸沒落。這倒也保留了她舊式的漁港風貌及習俗,讓人們得以感受香港繁華的另一面,追憶香港幾十年前的舊風貌。

土產小吃

大澳既是漁村,又早已業而著名,所以最得宜的土產莫過於鹹魚、海味、蝦羔、蝦醬等,都是旅客必定選購的手信。
大澳各飯館選用地道新鮮食材,炮製出一道道精美小菜,如蝦醬炒通菜、羌絲清蒸魚,在茶樓酒家還可品嘗地道小菜—大澳鹹魚雞粒炒飯、蝦羔炒飯、蝦醬蒸腩肉、香煎墨魚等,通通滋味無窮。
大澳還有很多地道小食,如「雞屎騰」,其實是由一種同名的植物所做,清香菸韌,口感像糯米磁,是名乎其實大澳獨有,其它小吃還有茶果、鳳凰山天葵茶、麥芽糖餅乾、山水豆腐花,任君選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