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梁河縣:葫蘆絲吉祥發源地
為追溯葫蘆絲的歷史源頭。最近,記者在雲南民族地區調研後發現:關於葫蘆絲吉祥發源地和有關葫蘆絲的起源傳說故事被廣泛認為是在葫蘆絲之鄉-----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梁河縣勐養,而且早在先秦時代那裡就有很多美麗動人的傳說故事了。
葫蘆絲的歷史非常久遠,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民間流傳著許多動人的傳說,相傳在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梁河縣勐養江畔,一次山洪爆發,一位勇敢的傣家小卜冒抱起一個大葫蘆,闖過驚濤駭浪,救出了自己的心上人,佛祖被他忠貞不渝的愛情所感動,把竹管插入金葫蘆,送給勇敢的小卜冒,小卜冒手捧起金葫蘆,立刻吹出了美妙的樂聲。頓時,風平浪靜,鮮花盛開,孔雀開屏,祝福則對情侶吉祥幸福,從此,葫蘆絲就在梁河縣勐養傣族人家傳承下來,梁河的德昂族、景頗族、阿昌族也前來取經,相繼擴大到了整個德宏和其他民族地區,並得到了世代相傳——
葫蘆絲是梁河傣、德昂、阿昌人民從古至今使用的一種舌簧樂器,它在構造上仍保持著古代樂器的特點,吹奏方法是用自然換氣法或用循環換氣法。用循環換氣法能持續發出五度音程,音色優美、柔和、圓潤、婉轉,惟妙惟俏。在月夜的竹林或傣家竹樓里,能給人以含蓄、朦朧的美感,而吹出的顫音尤如抖動絲綢那樣飄逸輕柔。葫蘆絲傣語名"篳朗道"(德昂語稱"篳格寶",阿昌語稱"拍勒翁"),意為用葫蘆做成的吹奏樂器。譯成漢語,曾名為"葫蘆笙"、"葫蘆簫"。由於它既區別於哈尼族的"蘆笙",又區別於"簫"(簫無簧),故文藝工作者將它定名為"葫蘆絲"。還有一種說法是因為解放初,一些文藝工作者下鄉體驗生活,聽傣族講不太準確的漢語,將"笙"誤聽為"絲"。有關專家曾考證,稱為"葫蘆簫",但不普遍。上世紀80年代以來,經龔全國、哏德全等專業人才的推介,"葫蘆絲"的名稱約定俗成,得到廣泛認可。
葫蘆絲的主要功能為男青年向女青年傳情達意,傾吐愛慕之情。其發展先後經歷了自然普及、衰落、改良升華三個階段。"文革"前,葫絲蘆是傣族男青年向女青年傳遞愛情的一種媒介,不能登上大雅之堂。"文革"後,用葫蘆絲串姑娘的方式逐漸被其他方式所代替。由於專業人才的努力,葫蘆絲開始走上專業舞台。80年代以後,梁河傣家樂壇人才輩出,先後出現了龔全國、龔家銘、哏德全、李仲培、馮紹興、杜德光、龔廷政等一批專業和業餘文藝骨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龔全國、哏德全、龔家銘等梁籍專業人才。在演奏方面,傣族青年葫蘆絲演奏家龔全國在80年代脫穎而出,以出手不凡的力作將葫蘆絲藝術首先搬上舞台。龔家銘亦在葫蘆絲的製作、譜曲等方面做出貢獻。全國著名的作曲家施光南創作出《月光下的鳳尾竹》樂曲,使葫蘆絲音樂風糜大江南北。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後起之秀的"葫蘆絲王子"哏德全在當今中國乃至國際樂壇盡現風采。
梁河的傣族、德昂族、阿昌族有著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最具特色的民族民間傳統樂器葫蘆絲,在以傣族為主要居民的勐養、芒東河西、遮島等地的傣族、德昂族民間藝人製作葫蘆絲已有悠久的歷史。據勐養鎮芒蚌村的沙永興、沙永明兩兄弟及其父親,硝塘的景岩禮,芒彥的莫安榮,幫蓋的馮紹興,河西鄉二古城德昂族楊德先、楊忠平父子等頗有名氣的民間藝人都說,葫蘆絲演奏和製作的技藝是其祖父就是祖傳了,他們製作的葫蘆絲曾銷往潞西、瑞麗、隴川、盈江等周邊縣市,受到傣族、德昂族、景頗族、阿昌族民眾的歡迎,而用葫蘆絲與隴川戶撒阿昌族匠人交換戶撒刀的尤為普遍。
德宏,源於傣語,因地理方位而得名,意為“怒江下游的地方”。德宏,是貝葉經記載的“勐卯古國”,是司馬遷筆下的“滇越乘象國”,是《馬克·波羅遊記》中的“金齒國”。大江南北傳唱的著名歌曲《有一個美麗的地方》,所讚頌的就是德宏這個神奇美麗的地方,這片蓄勢待發的熱土。德宏是個美麗而神奇的地方,集邊境、口岸、民族、熱區為一體,自然環境優美,壩子平坦,土地肥沃,物產豐富,邊貿活躍,民族風情獨特,民族文化資源豐富,被國內外譽為“孔雀之鄉”、“歌舞之鄉”。
德宏地處亞熱帶,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森林茂密,野生動物資源豐富,一直是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綠孔雀定居的家園,是綠孔雀的原產地。德宏各民族都喜愛孔雀,認同孔雀。在古代,德宏先民將孔雀作為原始宗教的圖騰崇拜。11世紀中葉後,傣族、德昂族和隴川的阿昌族先後信仰佛教。孔雀在佛經中被視為吉祥鳥、神鳥,是佛的化身。佛寺建築上雕塑了各種孔雀造型,佛龕、佛座、壁畫、彩聯上也刻繪著孔雀,供桌上插著孔雀翎,擺著千姿百態的孔雀工藝品。同時,孔雀還走出佛寺,進入了民間日常生活:德宏傣家奘房的欄桿上雕刻的是孔雀,門上貼的是孔雀,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牛車上插的是孔雀的模型。
在長期的社會實踐和生活實踐中,德宏各族人民創造了豐富多彩、底蘊深厚的孔雀文化。傣族先民羨慕飛禽,模仿孔雀舞動開屏、展翅翱翔而創造了孔雀舞,並為後人世代喜愛,歷久不衰。每逢節日,各族民眾翩翩起舞,自娛自樂。由此,孔雀舞蔚然成風,名聲鵲起,飲譽中外。景頗族目瑙縱歌舞場上,瑙雙瑙巴的頭飾用孔雀翎裝點。據說,景頗挎包上的銀泡和女人身上的銀泡都是從孔雀身上學來的,甩銀泡舞就是模仿孔雀開屏。
孔雀文化是許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包容了傣族的“果占壁文化”、景頗族的“目瑙縱歌文化”、阿昌族的“阿露窩羅文化”、德昂族的“哀牢文化”、傈僳族的“闊時文化”。近半個世紀以來,在所有記錄德宏的文章中,“孔雀之鄉”出現的頻率最高,這充分說明德宏人心目中早已在打“孔雀”這張牌,而且逐漸被外界所認同。 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成立於1953年7月23日,是雲南省8個少數民族自治州之一。德宏地處雲南省西南部,與緬甸聯邦北部接壤,國境線長503.8公里,國土面積11526平方公里。全州總人口106.78萬人,以傣族、景頗族、阿昌族、傈僳族、德昂族等為主的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51.7%。全州轄潞西市、瑞麗市、隴川縣、盈江縣、梁河縣兩市三縣。州府設在潞西市芒市鎮,陸地距省會昆明649公里,空距427公里。
德宏自然環境優美,歷史文化燦爛,民族風情獨特,區位優勢突出,自然資源豐富,素有“孔雀之鄉”的美譽。德宏最突出的特點,濃縮地體現在“邊、情、綠、寶”四個字上。 “邊”,指的是德宏邊境線長,中緬邊境德宏段是全國有名的和平邊境、商貿邊境、奇特邊境。德宏,不僅是歷史上著名的南方古絲綢之路──“蜀身毒道”的主要出口和滇緬公路、中印公路的交匯點,至今仍然是我國大西南面對東南亞、南亞的重要陸地口岸,也是雲南對外貿易的重要口岸。在503.8公里的國境線上,分布著瑞麗、畹町兩個國家一類口岸和章鳳、盈江兩個國家二類口岸,有中國惟一實施“境內關外”海關特殊監管模式的瑞麗姐告邊境貿易區;在28處渡口、64條通道中,有9條公路與緬甸境內的史迪威公路相連線,內陸商品不需繞道馬六甲海峽,即可經八莫水路、密支那水路、鐵路,運抵仰光出印度洋;或從史迪威公路北上,沿印巴鐵路直接進入中東,走向世界,是我國通往緬甸、印度和東南亞、南亞最便捷的國際陸路大通道。全州有26個鄉鎮與緬甸毗鄰,國境線兩側,同一民族跨境而居,村寨相連,阡陌相通,互市通婚,同趕一條街,共飲一江水,有“一井兩國”、“一院兩國”、“一寨兩國”甚至“一壩兩國三城”的邊境奇觀。“情”,即德宏具有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風情。傣族德昂族的潑水節、景頗族的目瑙縱歌節、傈僳族的闊時節、阿昌族的阿露窩羅節等民風民俗各具特色,各民族能歌善舞,傳統文化底蘊深厚,中緬兩國人民睦鄰友好,“胞波”情誼源遠流長,到處洋溢著中緬人民深厚的胞波情、豐富的民族情、獨特的宗教情、秀麗的山水情。陳毅元帥“我住江之頭,君住江之尾,彼此情無限,共飲一江水”的著名詩篇,正是中緬友好的傳神寫照。“綠”,即德宏屬亞熱帶地區,這裡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均氣溫為18.7℃─20.3℃,年均降雨1400毫米—1700毫米,冬無嚴寒、夏無酷暑,花開四季、果結終年。全州森林覆蓋率61.2%,野生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素有“動植物王國”、“熱帶亞熱帶物種基因庫”的美稱。放眼望去,宛如置身一片綠色的海洋。只要來到德宏,就能呼吸到綠色空氣、品嘗到綠色食品、享受到綠色心情,在綠色的大自然體驗和諧。可以說,德宏是一個集康體、休閒、旅遊、度假、居住、娛樂為一體的最適宜人類居住的地方。“寶”,即德宏緊鄰世界著名珠寶玉石產地緬甸,與“翡翠之鄉”緬甸克欽邦毗鄰,各種紅、藍寶石,翡翠、瑪瑙,特別是億萬年的樹化石、樹化玉等稀世珍寶惟德宏特有,“東方珠寶城”——德宏瑞麗市已成為國內最大的珠寶翡翠交易市場和集散地。
雲南葫蘆絲主要起源於雲南德宏地區,富有濃郁的地方民族色彩。
這種樂器用天然葫蘆作為吹氣壺,以三根長短不一的紫竹管或者鳳尾竹並排插在葫蘆的下端,中間較長的一根叫主管開七孔。旁邊的兩根稱為副管,一支為高音,一支為低音。有梅花扣型和推來型。葫蘆的上端稱為吹嘴,指按中間主管的音孔,在奏出鏇律的同時,左右兩根竹管同時發出固定的單音,與鏇律構成和音。其音樂輕柔細膩,圓潤質樸,極富表現力,深受雲南人民的喜愛,無論民音,還是專業舞台都能聽到它演奏的優美的聲音。近年來在葫蘆絲王子:哏德全老師的不停努力和國家的大力的支持下,現在在國內外也頗受矚目。傣族漢子哏德全招牌形象是那一臉大鬍子,用他的話講他長得“特別原生態”,土得掉渣,做人低調的他名聲在外,去年初在春城昆明,俄羅斯愛樂交響樂團為他伴奏,演繹了一場雲南民樂與西洋樂交融的新年音樂會,這些年來,他還先後應官方文化部門邀請,赴美國、瑞士、日本、韓國和台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訪問、演出和講學,進行文化交流。哏德全出生於梁河縣勐養鎮邦蓋村一個傣族農民家庭。這裡幾乎家家戶戶都有葫蘆絲,十個勐養人,九個會吹道(傣族稱葫蘆絲等吹奏類樂器為“道”),哏德全的爺爺、外公、舅舅是勐養的葫蘆絲名師,母親是有名的民歌手,出身“葫蘆絲世家”的他,從小隨父親和舅舅學習葫蘆絲、巴烏演奏及製作,在家鄉放馬的歲月里,他在馬背上吹了9年的葫蘆絲。16歲後,又拜會李仲培等當地名師和文化人學習音樂理論及民族吹管樂,學習專業化、規範化演奏技巧,在演奏技巧上有了很大提高。得天獨厚的傳承,加上超人的勤奮和努力,磨鍊出他紮實的功底和靈活多變的技巧。他說:“作為一個音樂人,僅有刻苦是不夠的,要用心,要耐得住寂寞,要用真情和真心去感受、發掘音樂的精髓。”1989年,哏德全老師出版了第一張葫蘆絲音樂專輯,這是中國乃至世界第一個發行葫蘆絲音樂專輯的人,引起了強烈的轟動,專輯被人們稱為美妙絕倫的天籟之音,一版再版仍供不應求,創下了中國和世界葫蘆絲音像作品的發行量之最,專輯銷售到歐洲,葫蘆絲被稱作東方薩克斯。在繼承前人的精華中,哏德全在葫蘆絲演奏和製作中不斷創新。他將傳統葫蘆絲的7個孔改為9個孔,提高了演奏難度,但音域得到了很大的擴展,通過氣息和指法控制,吹出小於半度的升降音。中國民族吹管大師俞遜發先生稱,哏德全的演奏韻味是獨一無二的,所表現的情感和意境無與倫比。多年來,哏德全肩負葫蘆絲文化傳播交流的重任,將德宏的民間藝術和風土人情傳播到海內外,他也因此被稱為國內外傳播葫蘆絲文化的使者。哏德全的家鄉梁河縣現正在申報“葫蘆絲之鄉”,有人說,這是用他的葫蘆絲吹出來的。哏德全1958年5月生於雲南省德宏州梁河縣勐養江畔的一個寨子裡,他從小酷愛音樂,10歲就隨祖父、舅舅學習葫蘆絲演奏與製作。哏德全在梁河糖廠參加工作,曾在該廠水泵房當工人,他通過自己對葫蘆絲的熱愛和多年的艱苦耕壇,努力探索,在葫蘆絲的演奏與製作上有了很高的造詣,成了當代民族樂壇上著名的葫蘆絲製作者和葫蘆絲演奏專輯最多、水平最高、最具代表性的演奏家,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被人們譽為當今葫蘆絲演奏的一代宗師、葫蘆絲王。這20多年來他除了致力於葫蘆絲的演奏與製作外,還著重教學,傳授葫蘆絲演奏知識與技巧,跟隨他學習葫蘆絲演奏的除了中國學生外,還有日本、義大利、法國、美國等國的留學生,使葫蘆絲這一民族瑰寶、民族藝術飄洋過海,走出雲南,走向世界,得到廣泛的流傳。幾年來,一直被雲南省文化廳、省電視台、省廣播電台特邀演奏錄製各種體裁的音樂作品。先後擔任舞劇《潑水節》,第一屆國際旅遊藝術節開幕式晚會《江之吟》等節目的葫蘆絲演奏和領唱,雲南省音像出版社出版發行了他的專輯《多情的葫蘆絲》等多盒錄音帶。該社又推出了他和楊志宇、李春華共同編著的國內第一套葫蘆絲、巴烏有聲教程及配套VCD光碟《傣風神韻》。哏德老師全曾對電台記者說:“以前的葫蘆絲很民間,只是能多出來吹響,不能跟樂隊、鋼琴這些樂器合樂。真正把葫蘆絲的調規範,我做了很大的努力。” “吹出《月光下的鳳尾竹》創作的歌曲很快、很容易,象你我保你三天能學會兩首,但要學好太難。我有個好朋友是笛子演奏家,他20年前接觸過葫蘆絲,笛子和葫蘆絲是相通的,他摸一個小時就可以和樂隊和。他說這個太簡單了。但他玩了20多年,一天在街上見到我說德全,太難了,我吹20年永遠達不到你那種感覺。”哏德全老師製作的葫蘆絲銷路很俏,柴契爾夫人來中國時,很喜歡葫蘆絲,哏德全送給了她兩個。為了把葫蘆絲之鄉的名氣打響,他把工作室從昆明又搬回家鄉,鼓勵鄉親們多種葫蘆,銷路由他包了。2003年8月,哏德全老師為回報家鄉父老,借返家之機,在梁河舉行“故鄉情”葫蘆絲演奏音樂會,這反映出了民間藝術家植根於家鄉的一份深情,他為世人了解傣族,了解葫蘆絲做出了巨大的貢獻。1958年5月生於雲南省德宏州梁河縣勐養江畔的一個寨子裡。從小酷愛音樂,10歲就隨祖父、舅舅學習葫蘆絲演奏與製作。這20多年來他一直艱苦耕壇,努力探索,在葫蘆絲的演奏與製作上有很高的造詣。目前他除了致力於葫蘆絲的演奏與製作外,還著重教學;傳授葫蘆絲演奏知識與技巧,跟隨他學習葫蘆絲演奏的除了中國學生外,還有日本、義大利、法國、美國等國的留學生,使葫蘆絲這一民族藝術飄洋過海,得到更廣泛的流傳。幾年來,一直被雲南省文化廳、省電視台、省廣播電台特邀演奏錄製各種體裁的音樂作品。先後擔任舞劇《潑水節》,第一屆國際旅遊藝術節開幕式晚會《江之吟》等節目的葫蘆絲演奏和領唱,雲南省音像出版社出版發行了他的專輯《多情的葫蘆絲》錄音帶。該社又推出了他和楊志宇、李春華共同編著的國內第一套葫蘆絲、巴烏有聲教程及配套VCD光碟《傣風神韻》。葫蘆絲樂器與現代電子樂器合奏,亦能體現兩種樂器的完美結合,呈現了古典與現代結合的親切婉轉,溫馨醉人的全新感受。葫蘆絲王子---哏德全老師,出身於傣族家庭。傣族人民多才多藝,能歌善舞。在節日裡,不論是在江中划龍舟或是在江邊放“高升”(用葫蘆絲作為樂器),還是在廣場上“趕擺”或是在竹樓里飲酒歡宴,都可以聽到動人的歌聲。雲南十九怪:葫蘆可以製作成為樂器賣,還可以吹出音樂來。
雲南葫蘆絲的歷史
雲南葫蘆絲的歷史悠久,其淵源可追溯到先秦時代,它是由葫蘆笙演進改造而成的。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民族音樂工作者對葫蘆簫進行了不斷的改革。1958年,雲南省歌舞團首先把音域擴展為14個音。近年來,北京的一些文藝團體又製成兩種新葫蘆簫。其中的六管葫蘆簫,可以吹奏單音、雙音、單鏇律加持續音及兩個和音鏇律加持續音。既保持了原來樂器特有的音色和風格,又增大了音量、擴展了音域、豐富了音響色彩和表現力。在我國民族樂器大花園中,它已成為一支引人注目的奇葩。1980年初,中央民族樂團訪日小組,曾用這種新葫蘆簫為日本人民演奏,受到了歡迎和好評。
雲南傣族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很久以前,一次山洪爆發,一位傣家小卜冒抱起一個大葫蘆,闖過驚濤駭浪,救出自己的心上人,他忠貞不渝的愛情感動了美妙的樂聲,頓時風平浪靜,鮮花盛開,孔雀開屏,祝願這對情侶吉祥幸福。從此葫蘆絲在傣族人家世代相傳。
雲南傣族人民多才多藝,能歌擅舞,在節日裡,不論是在江中划龍舟或是在江邊放高升,還是在廣場上趕擺,或是在竹樓里飲酒歡歌,都可以聽到動人的歌聲。贊哈(民間歌手)在葫蘆絲的伴奏下唱著古老的傳說和美麗的神話,唱著舊社會的苦難和新社會的幸福。
在德昂族廣泛流傳的古老愛情悲劇故事《昆撒樂和歐比木》,對葫蘆絲的起源作了描述。 古代的德昂族寨子裡有一個叫昆撒樂的小伙子和一個叫歐比木的姑娘,他們從小一起長大,青梅竹馬,情投意合。昆撒樂會用樹葉、竹葉吹奏出美好的音樂。由於葉片會幹枯,難以保管,昆撒樂就用薄薄的銅片代替葉片,並把薄銅片放到細竹筒上吹。後來,竹管被蟲蛀出一些小洞,吹奏時用手指按不同的洞眼,竹管發出的聲音就會變化,再套上葫蘆,聲音更悠揚了。就這樣,昆撒樂發明了“畢格寶”(葫蘆絲的德昂語名稱)。昆撒樂常常在勞動之餘吹起“畢格寶”,歐比木一聽到樂聲,就會來與他約會。但是,歐比木的父母嫌昆撒樂家境貧寒,不願將歐比木許配給昆撒樂,便悄悄的在深山老林里蓋了一間小吊樓,將歐比木藏到小吊樓里,不讓他們見面。昆撒樂是個有骨氣的小伙子,決心外出去掙錢,娶回心愛的姑娘。歐比木一個人住在吊樓里,天天思念心中的情人,淚水把眼睛都弄花了。一天,歐比木見地面上有腳印,以為是昆散樂來過,就把梯子放下,等待心上人的到來。哪知吊樓附近的腳印竟是老虎留下的,晚上餓虎順著梯子爬上吊樓,把歐比木吃了。昆撒樂在外地拚命幹活,節衣縮食,攢得了許多銀子,趕回家。他找到小吊樓時,發現心上人已不在人間,悲憤不己,鑽進深山將老虎殺死。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他就會用“畢格寶”吹起悲怨的樂曲,控訴這人為的悲劇。後來人們為了紀念昆撒樂和歐比木就將“畢格寶”作為“傳情”樂器世代傳承了下來。“畢格寶”吹奏的曲子就是德昂人民用葫蘆絲世代傳承吹奏的《流淚調》。現在梁河縣的西鄉二古城德昂族村寨里,還有很多人會吹這首調子。
雲南葫蘆絲的種類
雲南葫蘆絲:是很有特色的樂器,形狀和構造別具一格。它由一個完整的葫蘆,3根竹管和平枚金屬簧片組成,通體長約30厘米。在葫蘆的柄端,插一竹管為吹口,整個葫蘆做氣箱,葫蘆底部插進3根粗細不同的竹管,每根插入葫蘆中的竹管部分,鑲有一枚銅質或銀質簧片。中間的竹管最粗,上面開著7個(正6背1)音孔,可吹出由g~g'一個八度的鏇律音,稱為主管。兩旁的副管,上面只設簧片,不開音孔,只能發出與主管共鳴的和音,通常是較細的竹管發a音,最細的發e'音。
1、根據不同的材質要求和製作要求分為:天然葫蘆紫竹葫蘆絲、黑檀葫蘆絲、紅檀葫蘆絲、膠木葫蘆絲等;
2、根據音型分為:單音葫蘆絲、雙音葫蘆絲、三音葫蘆絲、加鍵音葫蘆絲等;
3、根據調型分為:降B、C、小D、G、F、大A、大D、小F調等;
雲南葫蘆絲結構圖
葫蘆絲主要由主管、簧片、附管、葫蘆四大部份構成
主管:鏇律管,開有多個按音孔。傣族舊式主管上開有六個按音孔(前五後一),適合吹奏傣族民歌小調。現今流行的被稱之為傳統葫蘆絲的主管是從舊式主管改良過來,上面開有七個按音孔(前六後一),可發九個全孔音及八個半孔音(或組合孔音),主管背面下方還有一個出音孔和兩個穿繩孔。
簧片:發聲部件,安裝在竹管一端。簧舌形狀為等腰三角形和
長方形兩種,材料以銅質為主。
附管:輔助(合聲)發音管。常見的為一附管發一單(長)音,高音附管。 發主管第五孔音;低音附管發主管第一孔音或主管第三孔音兩者任選。一般的葫蘆絲只有一個高音附管,附管和主管有機的配合可以使音樂更具活力,附管音孔,按住時附管不發音,打開時附管發音。葫蘆:葫蘆起漏斗作用,氣流通過葫蘆傳遞到主管和附管裡面。葫蘆品種繁多,全國各地均有種植,形狀以亞葫蘆為佳。
卡子:的主要作用是起到葫蘆絲構造上的穩定,使附管與主管牢牢捆在一起。主管尾塞:它起到的作用是使低音區的發音更加圓潤。
拆卸功能托:主要作用是起到葫蘆與竹管有機的結合,竹管牢牢的插入葫蘆內,密封、不漏氣。由於此托的使用,竹管可以不用粘死在葫蘆上,起到隨時拆卸,可利於專業人士及對葫蘆絲簧片發音原理有一定了解的愛好者,進行時時的簧片調整。
雲南巴烏結構圖
雙管巴烏
雙管巴烏又稱雙眼巴烏。彝族單簧氣鳴樂器。流行於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箇舊、蒙自、建水等地。
管身竹製,由兩支形制、音高完全相同的豎吹單管巴烏並排綁紮而成。管身多用較細的 無節青竹管制作,管長20厘米、內徑1厘米,管體修削成方筷形或將兩管相鄰處的管壁削平。正面開有六對圓形按音孔,孔距均等。在上端管口各插入一截竹管作為簧管。簧管長4厘米、外徑1厘米,上留竹節,下口與管身相通,將簧管正面竹皮削平,在節下刻出一個長3 .5厘米、寬0.3厘米的竹製簧片,簧舌朝上。將兩管的上、中、下三處用細線綁紮牢固。也有管身用鷹腿骨、雁腿骨或銀制的雙管巴烏。其中鷹腿骨制的雙管巴烏,管長1 7厘米,上開六對圓形按音孔,上口各插入一截長3.7厘米的青竹製簧管,上刻竹簧,簧舌朝上。骨制或銀制的雙管巴烏多屬禮器,為博物館或民間收藏家所珍藏。
演奏時,管身豎置,將兩個簧管含入口中,右手食指、中指、無名指分別橫按兩管上三孔, 左手食指、中指、無名指分別橫按兩管下三孔,吹氣鼓簧按孔發音,音域c1—c2,為一個八度。一般不能超吹。雙管巴烏音色清脆明亮,音量較大。常用於獨奏或為民間歌舞伴奏。
雙管巴烏特點
雙管巴烏是在傳統巴烏的基礎上,通過兩支巴烏的組合,在不破壞巴烏天然最美音段的基礎上,對巴烏音域及演奏進行擴展。
雙管巴烏從形狀上看酷似兩支巴烏捆綁,有兩支主管,因此形象的稱之為雙管巴烏。從單支主管的音域及演奏方法上看,也和傳統巴烏一樣。其創新在於兩支主管上運用的手指法不同,從而使得巴烏音域擴展3個音。
依據對巴烏筒音定音的不同,雙管巴烏的音域可以從低音5到高音2、低音2到高音6、低音1到高音5,由此也就產生了三種常用指法。80%的歌曲都能用該雙管巴烏演奏,傳統葫蘆絲教材所提到的幾種指法也都能在該巴烏上得到充分運用。因此,雙管巴烏除了擴展演奏範圍外,還同時深化了巴烏的演奏技巧。
雙管巴烏優勢
1、在不破壞傳統巴烏音色的同時擴展音域。
對於很多改良葫蘆絲、巴烏而言,為了擴展音域,通常會使得擴展前巴烏的主音質量有所下降。該巴烏沒有對傳統巴烏主音進行任何變更,只是通過組合來擴展音域,因此,保證了巴烏原主音的質量。
2、不對指法做大的調整,容易上手。
前面提到,該巴烏的指法依據筒音定音的不同,組合兩支主管,從而達到擴展音域的目的,因此演奏時沿用傳統巴烏的指法,組合即可,不象加鍵巴烏那樣要重新變更手指指法。只要習慣指法組合,合理在兩主管之間進行切換,就很容易用雙管巴烏演奏。
3、充分利用了傳統巴烏最美的音段。
傳統巴烏筒音做5時的音段低音6到高音3是最美的,其餘幾個音的音色稍差,高音音量也較弱。而雙管巴烏對兩支主管進行組合,可在兩主管之間切換、替代,避開傳統巴烏的2個弱勢音——高音5、6,也就是利用了兩支主管最美的音段,達到最佳演奏效果。
異調雙管巴烏
20世紀80年代初,上海音樂學院吳愛國和上海民族樂器一廠沈鈺青二人合作,共同改革研製成功豎式異調雙管巴烏,改變傳統的兩支同調巴烏為兩支異調巴烏,在保持原有音色特點和沒有增加一個按鍵的情況下,使音域擴展到近兩個八度,可以演奏雙音和復調,並可轉調,顯著地提高了巴烏音樂的表現力。
這種異調雙管巴烏,由吹頭插座、管身、簧片和牛角墊構成。吹頭插座為兩個獨立的銅製吹 管,上端為彎形吹口,下端設有安置管身的插座,吹頭裡面置有銅製簧片,為避免吹奏雙管時漏氣,在兩個吹口之間夾有牛角墊。兩支管身均由內徑較細的竹管制作,上端插在吹頭插座內,一支為G調巴烏,音域b—e2;另一支為高四度的C調巴烏,音域g1—a2,其間有寬達大六度的迭加音區,重複音達五個之多。
演奏時,管身豎置,嘴含吹口,氣流通過吹頭振動簧片按孔發音。音域b—a2,近兩個八度。 既可演奏單音鏇律,又能吹奏豐滿的二至八度雙音和雙音鏇律,並可轉五聲音階的D、G、C 三個調。在音色上保持了傳統巴烏淳厚、濃郁的音色。由於簧片置於吹頭內,演奏時不致舌碰簧片,使口腔技巧得以發揮。吹奏中,只要把原來的鏇律轉換到另一支巴烏上演奏,就可達到音色上的變化和調性上的對比,從而豐富了樂曲的表現力。
雲南葫蘆絲同特色
雲南葫蘆絲常用於吹奏山歌等民間曲調,最適於演奏鏇律流暢的樂曲或舞曲,曲調中一般長音較多,合音豐富,樂聲柔美和諧,能較好抒發演奏者的思想感情。
葫蘆簫在傣、阿昌等族人民中最為普及,是娛樂時助興的樂器,每個村寨都有很多制簫的能工巧匠。青年男女傳情達意或人們走在路上以及在田間勞動,也經常吹響葫蘆簫,為人們的生活增添了許多歡樂。
如:葫蘆絲演奏快樂晚年
中老年朋友在合奏葫蘆絲。本報訊許多中老年朋友在晨練時喜歡打拳練劍、跳操舞扇,但西安卻有一群中老年朋友在晨練時迷上了吹奏葫蘆絲。昨天,近百位在晨練中和葫蘆絲結下不解之緣的中老年朋友齊聚一堂,互相交流吹奏技藝、談論吹奏葫蘆絲帶來的快樂晚年生活。據了解,葫蘆絲、巴烏是雲南地區彝族、苗族、哈尼族等少數民族民眾喜愛的單簧吹管樂器。去年,我市的許多愛好者自發成立了葫蘆絲巴烏愛好者聯誼會,到現在已經從最初的30人發展到近300人,而這些參加者多是退休的中老年朋友,平均年齡約58歲。說到用吹奏葫蘆絲來晨練,這些老年朋友幾乎異口同聲:“吹了葫蘆絲,咱們就來了精氣神兒。” 74歲的成根虎大爺是這些業餘愛好者中最年長的一位。說到葫蘆絲,老人立刻打開了話匣子。去年,成大爺在興慶宮公園晨練時無意間看見有人吹奏葫蘆絲,便一下子對這種音色渾厚圓潤的樂器產生了興趣。成大爺說,在這之前他幾乎完全不懂音樂,甚至連簡譜都不識。但從那天起,“能用葫蘆絲吹奏出完整悅耳的曲目”便成了他最大的夢想。於是,識譜、記曲、吹奏,他一點點摸索、請教,到現在剛一年的時間,成大爺已經能吹奏出《四季歌》《馬蘭開花》等十餘首曲目。去年老伴生日時,他還獻奏一曲,博得了全家人的齊聲喝彩。成大爺樂呵呵地說:“這葫蘆絲真成了快樂晚年少不了的寶貝。” 而69歲的吳文昭大媽也是吹奏葫蘆絲晨練的受益者。她說,自己患有高血壓、糖尿病、頸椎疼痛等多種老年疾病,為此,以前幾乎不怎么出門。“現在不一樣了,每天早晨吹奏葫蘆絲晨練,不但練習了肺活量,鍛鍊了身體,再加上有悅耳的音樂怡情養性,精神氣色好不說,連那些老毛病也不‘上門’煩我了。” 西安葫蘆絲、巴烏愛好者聯誼會會長趙建國告訴記者,以後他們這些愛好者還會帶著葫蘆絲吹奏節目上廣場、進社區,讓更多朋友分享葫蘆絲帶來的快樂生活。
如:千年葫蘆絲源於梁河 葫蘆絲將成德宏中國小必修課
到西南各地旅遊景區的小攤上,隨處可見葫蘆絲的身影,其優美動聽的樂聲著實吸引了不少擁躉,但很少有人知道葫蘆絲是從哪裡興起的。其實,葫蘆絲真正的故鄉是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梁河縣,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是當地傣族、阿昌族、德昂族的傳統樂器。
在本次德宏首屆葫蘆絲節上,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相關領導表示,德宏就是要借葫蘆絲節叫響“葫蘆絲之鄉”,最終讓德宏走向世界。下一步還要讓葫蘆絲成為中國小生必修課,讓從德宏州走出去的學生都會用葫蘆絲吹出悠揚的音樂。葫蘆絲檢驗品行
葫蘆絲髮源於德宏州梁河縣。在當地,葫蘆絲有檢驗青年品行好壞和娛樂的功能。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葫蘆絲的吹奏和製作都屬自然傳承,青年製作和吹奏葫蘆絲都靠自己摸索,長輩一般不傳授和指導。在民間,一個青年如果葫蘆絲吹奏得好,製作得好,就說明他聰明、善良、勤勞有責任感。葫蘆絲以獨特優美的音色深受廣大人民民眾喜愛,人們上山放牛的時候或到田間地里做勞動的時候,也會掏出心愛的葫蘆絲吹奏,消除寂寞和勞動的疲憊。在傣族、阿昌族中,葫蘆絲還有著“傳情”的重要功能。年輕的小伙站在姑娘家的門前吹奏葫蘆絲,要是得到了姑娘的垂青,門內的姑娘就會開門,把小伙迎進家裡客廳的火塘邊。這時,知趣的父母要么早早回屋睡覺,要么出去散步。而留在家裡的姑娘則用自己的歌聲回應小伙葫蘆絲的求愛。當然,當葫蘆絲聲在女孩的窗外響起,有時父母會阻止她們去開門,為的是能多聽一會悠揚悽美的葫蘆絲聲。葫蘆絲改變生活,在梁河縣的10個鄉鎮中,葫蘆絲在6個鄉鎮有極大的民眾基礎。那裡不但有大批的人吹奏、製作葫蘆絲,還組建了葫蘆絲業餘演奏隊。葫蘆絲吹奏技藝精湛者有2000多人,會製作葫蘆絲的共有200多人。最近幾年,隨著葫蘆絲在各地的普及,葫蘆絲給梁河縣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2004年,梁河縣共銷售出12000多支葫蘆絲,經濟創收170多萬元。有的農戶從事專門的葫蘆絲演奏或者製作,一大批葫蘆絲演出隊伍常年活躍在梁河縣的田間地頭。各鄉鎮組建的業餘演出隊經常開展豐富的文化活動,為廣大民眾提供了豐富的精神食糧。此後,打麻將的人少了,看葫蘆絲演出的人多了,吸毒的人也少了,製作葫蘆絲以改善家庭生活的人也多了。看到這些效益,德宏州下決心將千年葫蘆絲打造為德宏州的名片,進一步發展德宏的旅遊業。
雲南葫蘆絲的演奏方法和技巧
(一)右手無名指、中指、食指用第一節指肚分別開閉第一、二、三個音孔,拇指拖於主管下方。左手無名指、中指、食指用第一節指肚分別開閉,第四、第五、第六音孔,拇指開開位於主管前下方的第七音孔。
(二)深呼吸、吸入的氣儘可能多一些,吸氣後、氣息下沉,使氣流在有控制的情況下有節制的均勻向外呼出,氣息要平穩、不可忽強忽弱。
(三)吹奏中, 高音時要用緩吹法(氣流減小)低音時要用急吹法(氣流加強)。
如:雙吐循環換氣技巧
雙吐循環換氣,是四十多年前的1966年,由當時的內蒙古藝術學校學生馬世新開始練習,1971年在其笛子獨奏曲中使用,近十幾年來一些演奏家發展運用的,它難於長音循環換氣。但又不及長音與鏇律循環換氣使用廣泛。
在吹奏單吐、三吐時,由於可以採用搶氣的方法,使吹奏不間斷地進行,而在吹奏雙吐時,是不能搶氣的。過去往往都是利用半拍或四分之一拍的空隙時間來換氣,這就使連續的十六分音符的雙吐不得不中途停斷。雙吐循環換氣的發展就解決了這一難題。
雙吐循環換氣有兩種吹奏方法,吹奏者可以選練其一,或兩者全學。現分述如下:
第一種是前音換氣法。所謂前音換氣法,就是在“吐庫”的第一個吐字的位置上換氣。在換氣時那個吐字發音,應變成“普”字發音。“普”音是利用下頜的蓄存氣,壓沖而出,使雙唇碰開之音。在此普字沖發的同時,鼻子吸氣並很快轉換,接上正常的吹奏,使笛音不停不斷。
第二種是後音換氣法。所謂後音換氣法,就是在“吐庫”的“庫”字音的位置上來換氣。其方法同第一種一樣,只不過庫字音要變成由下頜壓沖而出的“虎”字音形。
它們的練習方法如下:
(1)循環換氣的基本方法,同前面所介紹的相同,這裡不再述。
(2)用下頜(喉腔)處的儲存氣先吹響笛音,它於吹奏長音換氣不同之處是,氣流從下顎處壓時要短、猛而有力,氣速要快,使之能有力地沖響一個吐奏音。口形發音的“普”或“虎”要首先進行單吹練習,能把音吹響,吹結實。這裡要注意“普”“虎”兩音不是從丹田衝出的氣,而是胸腹都處在有控制的止氣狀氣,只由下顎的蓄氣衝壓而得。
(3)當“普”或“虎”能把笛音吹出吐奏音的效果時,接著就練習舌頭的連貫動作,把“普”或“虎”與“庫”連結起來練習。前音換氣是,當舌頭隨著下顎壓出的氣流伸向前發出吐音,立即利用舌的慣性力,從根部急發出“庫”字音。這樣就把“普”與“庫”連起來形成雙吐。而後音換氣則是當“吐”字音發出之後,用下顎所存之氣,迅速衝壓出“虎”音的同時搶吸,並準確無誤地再接發“吐庫”演奏下去。
(4)特別注意的是,在練習過程中,每發“普”或“虎”音的同時,一定要用鼻急速而靈巧地搶吸一口氣。雙吐循環換氣的難練之處,也就難在這裡。它比長音循環換氣時,要求吸氣與呼氣(下顎壓出的氣)動作更快而敏捷。
(5)由慢練開始,找到正確方法後,漸次加速為宜。
(6)先從第三、四兩孔的中音區練起,逐漸擴大音區。
(7)以上練習達到要求時,即可進行同音的雙吐換氣練習。
雲南葫蘆絲指法表
注意:
1.附著於音管左右側的小指,不可固定不動,應根據演奏時的情況靈活掌握,如當運用上三指(即開閉四五六音孔)演奏時,右手小指應附著於第一音孔下側,而左手小指可自然地隨演奏抬起,這樣才不至於影響上三指在演奏時的靈活運用.當運用下三指(即開閉一二三孔)演奏時,左手小指應回到副管位置,而右手小指可自然地隨演奏抬起。
2.各個音孔在按下(既關閉)時一定要用規定手指第一節指肚將音孔按嚴,不能漏氣,否則會影響音準和音色。在演奏葫蘆絲,時應使手臂,手腕放鬆,手指適度地向里彎曲。開放音孔時,手指不宜抬得過高,過高會影響演奏速度和靈活性,但也不要太低,太低會影響音準和音量。
雲南葫蘆絲名家名曲
1、葫蘆絲名家
哏德全:1958年5月生於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梁河縣勐養江畔的一個傣族寨子。自幼深受傣族文化薰陶的哏德全,10歲時就開始跟隨祖父、舅舅學習葫蘆絲的演奏與製作。每天出去騎馬放牛,總是會隨身帶著他的葫蘆絲,只要一有空閒的時間,就一曲接一曲吹著剛學來的樂曲。長大後,哏德全到梁河糖廠水泵房當了一名工人。那時候,糖廠的空氣里總是飄蕩著美妙的葫蘆絲音樂。哏德全把心思全都放在了葫蘆絲上,他不斷遊走於民間,學習各種民族樂器的製造與演奏技巧,他手裡的葫蘆絲和吹出的樂曲總是比一般人的要好聽。
帶著一身的技藝,上世紀80年代,哏德全走出了大山,來到了昆明,創辦了“哏德全葫蘆絲藝術工作室”。憑藉對葫蘆絲的熱愛和自小練就的紮實功底,創新了葫蘆絲的演奏技巧,並獨創性地在葫蘆絲的製作上採取了新的方法,擴展了葫蘆絲的音域,讓傣家人這一傳統樂器有了更為豐富的表現形式和空間,製造出了以“哏德全”為商標的樂器,創作了一個又一個的葫蘆絲新曲,錄製發行了一張又一張的專輯。先後擔任舞劇《潑水節》,第一屆國際旅遊藝術節開幕式晚會《江之吟》等節目的葫蘆絲演奏和領唱,有專輯《多情的葫蘆絲》錄音帶。他和楊志宇、李春華共同編著的國內第一套葫蘆絲、巴烏有聲教程及配套VCD光碟《傣風神韻》。
2008年9月16日晚10點10分,著名民族民間藝術家、葫蘆絲巴烏製作演奏大師、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葫蘆絲巴烏專業委員會副會長哏德全先生,因突發腦溢血搶救無效,不幸在昆明辭世,為他短暫的50個春秋畫上了一個遺憾的句號。記者昨天一早就來到哏德全位於昆明凱苑小區的家中。與聞訊從四面八方趕來的親朋好友一起緬懷這位中國的“葫蘆絲王”。據悉,哏德全先生的遺體告別儀式定於20日上午9時在昆明油管橋殯儀館舉行。
李仲培:哏德全的啟蒙老師。1955年2月生於雲南省德宏州梁河縣芒東鎮哪勐村的一個傣族寨子裡。從小酷愛音樂,童年深受當地名人、民間藝人和龔全國等人的影響,學會了二胡、竹笛、葫蘆絲等多種器樂。 1972年9月參加工作,30餘年來,一直從事文化藝術工作——演奏員。1980年州歌舞團的演奏員龔全國被國家四大部封為傣族青年葫蘆絲演奏家,哏德全得知後,就寫信給龔全國向他請教學習葫蘆絲演奏。龔全國收到信後,回信說:你在梁河到芒市太遠,我介紹你找我兄弟——李仲培在縣文工隊,他系統的學過吹管樂,當時哏德全在梁河糖廠當工人,通過龔全國介紹——跟我學習葫蘆絲演奏。我就系統地教他學習竹笛的氣息技能和音樂基礎知識及民族音樂理論。將竹笛的氣息、技能、優勢和葫蘆絲特點、風格相結合,每個星期來上幾節課,長達三餘年之久,在民間吹奏葫蘆絲的基礎上,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他的演奏技能、樂理等突飛猛進並形成了獨特的風格,終於在90年初出現了哏德全的葫蘆絲、巴烏演奏專輯,他獨特的風格讓葫蘆絲、巴烏走進千家萬戶,國內外讚譽不絕。
李春華:出生於雲南,幼年時跟隨祖父和父親學習民族樂器的演奏。就讀於昆明師範學校時,師從王紹祿先生學習音樂理論及葫蘆絲、巴烏演奏,後考入雲南藝術學院繼續深造,多次收集民間音樂素材,至今從事葫蘆絲、巴烏的研究與演奏已有十餘載。2000年3月由遠方出版社出版了個人專著《葫蘆絲、巴烏實用教程》。同年9月錄製了獨奏專集《節日的德昂山》,2002年4月由雲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了個人教學專程《怎樣演奏好葫蘆絲、巴烏》。
馬苙鈞:在大學時學的是兵器製造專業。1997年剛被分配在浙江杭州某大型企業工作時,渾身是勁,一心想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乾出一番成績。但生活並不如他想像,企業複雜的人事糾葛、低效的工作作風,讓他覺得現實和理想落差很大,作為一個男人因為機制的原因甚至無法為自己的家庭提供一個小巢。如此種種,他感到日益苦悶。1999年,工作之餘他一個人去了雲南旅行,偶然聽到雲南地區那種特有的葫蘆絲音樂,葫蘆絲那柔情、飄逸的樂聲,如同天籟,一下子便鑽到他的心靈深處,他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他生性埋藏著的自由、浪漫、熱情和返歸質樸的渴望,這一刻都被葫蘆絲激發騰飛起來了,於是他買下了平生第一隻葫蘆絲,並打聽到葫蘆絲大師哏德全的地址,專程趕去拜師。
葫蘆絲從此成了釋放他心底熱情和痛苦的最好伴侶。2001年他告別原單位,做電腦行銷、工業項目、廣告策劃等,但都未成功,幸好身邊還有把葫蘆絲伴他走天涯,每天業餘時間他都堅持學吹葫蘆絲。葫蘆絲是他當時唯一的精神寄託,他為撫慰自己的心靈而吹奏。
李貴中,彝族,出生於1961年7月,雲南楚雄人。雲南藝術學院管樂副教授,中國管樂與雲南少數民族管樂演奏家。
李貴中1987年畢業於雲南藝術學院並留校任教,從事管樂教學近二十年。由他編著的葫蘆絲與巴烏教材深受業內人氏認可與各界好評,並被列為葫蘆絲巴烏教學指定教材及考級教材,其獨到見解與精湛的演奏技藝為中國管樂特別是少數民族管樂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二十年的教學中,他培養出了一批批優秀學生,現已奔赴省內外各文藝團體及各大專院擔任骨幹演奏員及骨幹教師,可謂:桃李滿天下,管藝傳八方。雲南各大電視台、電台及各大音像出版社特邀演奏,並先後赴日本、美國、新加坡、緬甸等十幾個國家進行訪問演出及學術交流,向世界展現中國的民族管樂藝術。
龔全國,1950年4月出生於雲南德宏州梁河縣。傣族葫蘆絲演奏家。
1973年,他進入州民族歌舞團。在1979年雲南省創作節目調演中,他的葫蘆絲獨奏《竹林深處》震動了春城舞台,令外國朋友贊口不絕。從1980年開始,他那美妙動聽的葫蘆絲鏇律,飄出雲嶺高原,飄向全國,走向世界,為祖國爭得了榮譽。
1980年,在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中,他榮獲葫蘆絲演奏優秀表演獎。1982年在全國民族樂器獨奏比賽中榮獲葫蘆絲、象腳鼓表演一等獎。1983年,他被國家民委、文化部、廣播電影電視部、中國音樂家協會命名為“傣族青年葫蘆絲演奏家”,同時參加中國少數民族藝術家演出團赴內蒙、寧夏、青海、廣東等地演出,所到之處,皆受歡迎。1984—1986年曾兩度赴日本訪問演出,所演奏的代表曲目《竹林深處》、《德宏美》被日本廣播電台列為專題節目播放。
1987年,他到雲南藝術學院深造。學習期間,他撰寫的《淺談葫蘆絲的演奏藝術》論文受到了好評。近年來,他又相繼改革成功傣族民間樂器金角琴(牛角琴)、象腳鼓琴、鋩琴等。1991年4月,他在赴泰國演出中,金角琴、葫蘆絲,還有景頗族民間樂器吐良的演奏,深受泰國人民歡迎。
1991年中秋節,在參加香港“中國少數民族藝術節”演出期間,他一人便獨奏了4種民族樂器,使香港觀眾耳目一新,高度評價。他不但能演奏,且多數獨奏曲皆為自己所創作。
他創作的代表曲目有:葫蘆絲獨奏《竹林深處》(與人合作)、《德宏美》、《十二馬》、《晚霞》、《進新房》、《心裡話》;象腳鼓琴獨奏《趕擺之夜》;金角琴獨奏《潑水節》、《石林曲》;吐良獨奏《守包穀》;竹筒琴獨奏《童年》;鋩琴獨奏《小河邊》等。
尚雲祿,國家二級演奏員。他從事專業音樂工作四十年,曾多次出訪亞洲、西歐、北美許多國家。在國內外訪問演出時用少數民族樂器葫蘆絲、巴烏獨奏表演,深受觀眾好評。
2、葫蘆絲名曲
1.月光下的鳳尾竹 2.婚誓 3.多情的巴烏 4.竹林深處
5.山寨情歌 6.侗鄉之夜 7.瑤族舞曲 8.月夜
9.竹樓情歌 10.放馬山歌 11.美麗的金孔雀 12.軍港之夜
13.夢回景頗山 14.勐養江畔 15.古歌 16金色的孔雀
17.趕擺 18.迷人的葫蘆簫 19.景坡山 20.版納之夜
21.金孔雀與鳳尾竹
歌曲說明:
1.月光下的鳳尾竹 作曲:著名作曲家 施光南 作詞:詞作家、詩人 倪維德 歌手:關牧村
2.婚誓 1957年電影《蘆笙戀歌》主題曲
葫蘆絲把這兩首歌曲演繹得非常完美,你能通過葫蘆絲“聽”到情侶們在談情說愛,身臨其境。
雲南葫蘆絲考級歌曲
葫蘆絲、巴烏考級曲目
第一級
1、 打水姑娘 ……………………… 字向清 曲
2、 苗家姑娘過山來 ……………… 王紹錄 曲
3、 阿佤人民唱新歌 ……………… 楊正仁 曲
4、 映山紅 ………………………… 付庚辰 曲
5、 是你給我愛 …………………… 徐沛東 曲
6、 花孔雀 ………………………… 何維青 曲
7、 我們村裡的年青人 …………… 張棣昌 曲
8、 搖籃曲 ………………………… 東北民歌
9、 媽媽的吻 ……………………… 谷建芬 曲
10、軍港之夜 ……………………… 劉詩召 曲
11、高山青 ………………………… 台灣民歌
12、友誼地久天長 ………………… 蘇格蘭民歌
13、月牙五更 ……………………… 東北民歌
14、桔梗謠 ………………………… 朝鮮族民歌
15、岸畔上開花 …………………… 陝北民歌
16、孟姜女 ………………………… 民間樂曲
第二級
1、有一個美麗的地方 ……… 楊 菲 曲
2、金風吹來的時候 ………… 馬俊英 曲
3、侗鄉之夜 ………………… 楊 明 曲
4、會唱歌的金葫蘆 ………… 楊建生 曲
5、少年壯志不言愁 ………… 雷 蕾 曲
6、遠方飛來的金孔雀 ……… 何維青 曲
7、婚誓 ……………………… 雷振邦 曲
8、康定情歌 ………………… 何 源 曲
9、阿里里 …………………… 彝族民歌
10、金扁擔 …………………… 廖地靈 曲
11、星星索 …………………… 印尼民歌
12、竹情 ……………………… 何維青 曲
13、彎彎的月亮 ……………… 李海鷹 曲
14、趕擺姑娘 …………………趙越光 呂浩峰 曲
第三級
1、月光下的鳳尾竹 …………… 施光南 曲
2、山寨情歌 …………………… 范 睿 曲
3、梅花三弄 …………………… 古 曲
4、山寨之夜 …………………… 陳立新 曲
5、阿佤人民唱新歌 …………… 楊正仁 王鐵錘 編曲
6、心中的孔雀 ………………… 趙越光 趙寒冰 曲
7、婚誓 ……………………… …雷振邦 朱福潤改編
8、快樂的小孔雀 ……………… 字向清 曲
9、彝族酒歌 …… ………………彝族民歌
10、達斡爾歡歌 …………………達斡爾族歌曲 王 銳 編曲
11、好花紅 ……………………… 布依族民歌 王鐵錘 編曲
12、采蘑菇的小姑娘 ………… 谷建芬 曲
13、節日的邊寨 ……… ………趙越光 呂浩峰 曲
第四級
1、湖邊的孔雀 ………………… 楊正璽 曲
2、版納之夜 ………………… 曹鵬舉 曲
3、幸福的日子 ……………… 張漢舉 曲
4、晚霞 ……………………… 龔全國 曲
5、追魚 ……………………… 字向清 編曲
6、採茶 ……………………… 陳 磊 編曲
7、月夜 ………………………… 孔建華 曲
8、月夜情思 …………………… 王鐵錘 曲
9、版納情 …………… 趙越光 呂浩峰 曲
10、阿里山的姑娘 …………… 劉鳳山 編曲
11、傣家戀曲 …………………… 王祖安 曲
12、月夜 ……………………… 龔啟森 曲
13、美麗的金孔雀 …………… 楊建生 曲
14、趕擺歸來 ………………… 李貴中 曲
15、美麗的西雙版納 ………… 王鐵錘 曲
16、鶴鄉人 …………………… 耿平堂 曲
17、涼山情歌 ……… 彝族民歌 易加義改編
18、伐木變奏曲 ……………… 韓學周 曲
雲南葫蘆絲分類和區別
1、按附管發音數分:
雙音葫蘆絲——只有高音附管發一單音,另一附管只起到配飾作用。
三音葫蘆絲——兩隻附管都分別發一單音。低音附管不常用,特別是中、低音葫蘆絲其實用性幾乎為零。
2、按附管的形式分:
音塞式——單音附管用軟塞塞緊,使用時拔開。
優點:附管音孔處於常閉狀態。缺點:只能利用曲目間奏時拔開音塞,轉換慢。
按孔式——單音附管的發音用上手小指或下手拇指控制音孔的開合。
優點:便於及時配合主管演奏,轉換快。缺點:附管音孔處於常開狀態,對於演奏不常用附管的曲目須用手指常按住音孔,
影響其它手指的靈活性。
多音式——多音附管上開有四個音孔,發主管第一、三、四、五音孔音,可配合主管發簡單鏇律音。
3、按音高劃分
可分為超高音葫蘆絲、高音葫蘆絲、次高音葫蘆絲、中音葫蘆絲、次中音葫蘆絲、低音葫蘆絲、超低音葫蘆絲等。
4、按音域劃分
傳統葫蘆絲——標準傳統型葫蘆絲音域為一個純八度加一個純四度,即包含十七個半音,共九個全孔音。當筒音作5(so)時發音從3
(mi)至高一個八度的6(la),音孔排列為 3 5 6 7(低音組)1 2 3 5 6(高音組)。
擴音域葫蘆絲——又分為加鍵和不加鍵兩種。在同一主管上音域擴寬為一個八度另五個音。
5、按產地劃分
雲南葫蘆絲——音色甜美、圓潤、清析,屬標準傳統型葫蘆絲,具有鮮明的傣族風格。
北方葫蘆絲——音色粗獷、開放,音量大。但有的廠家生產的葫蘆絲比標準傳統型葫蘆絲少一個音。其它產地葫蘆絲——音色各異。
6、按拆卸形式劃分
可拆卸葫蘆絲——主管、附管都可以從葫蘆上撥下來,便於專業人員維修,也便於使用者作細微調整。不可拆卸葫蘆絲——主管、附管粘接在葫蘆上,非專業維修人員不能拆卸。
7、按調音形式劃分
可調音葫蘆絲——主管、附管上都安裝有銅製調音節(簡稱銅插),可對音高作細微調整,不能調節筒音。調音是非線性調節, 調定後不能再變動。不可調音葫蘆絲——主管、附管上都沒有安裝銅製調音節(簡稱銅插)。
8、按照材質分類
葫蘆、木質、膠質、景泰藍……
雙管葫蘆絲
傳統雙管葫蘆絲——兩隻相同主管裝在同一個葫蘆上,同時發出鏇律雙音。
雙管兩調葫蘆絲——組合式葫蘆絲。即將本調為F和bB的兩隻主管安裝在一雙腔雙嘴葫蘆上,組合成一支F調的寬音域葫蘆絲。以此類推,可以組合成很多調的葫蘆絲。
雙管和弦葫蘆絲——按大三度或小三度配合的A、B兩隻主管安裝在同一葫蘆上,同時發出和弦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