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簡介
1911年2月入上海聖約翰大學,同年秋考入清華學校。
1914年畢業後赴美國留學,就讀於霍普金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獲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教育學碩士學位,1919年8月回國。回國任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教授。
1923年任東南大學教授兼教務主任,創辦南京鼓樓幼稚園。
1927 年任曉莊試驗鄉村師範學校第二院院長,南京特別市教育局學校教育科科長,建立南京教育實驗區制度。 1928 年至 1939 年任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華人教育處處長,創辦多所國小、幼稚園和中學。
1940 年創辦江西省立幼稚師範學校。
1945 年回滬任教育局督導處主任督學,接管外國人所辦中國小,創立上海市立幼稚師範學校、後改名上海市立女子師範學校)。
1946 年兼任國立幼稚師範專科學校校長。 提出活教育理論。重視科學實驗,主張中國兒童教育的發展要適合國情,符合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呼籲建立兒童教育帥資培訓體系。
編寫幼稚園、國小課本及兒童課外讀物數十種、設計與推廣玩具、教具和幼稚團設備。發起組織幼稚教育研究會、中華兒童教育社等團體主編《幼稚教育》、《國小教師》、《活教育》等刊物和《幼稚教育叢朽》、《幼稚教育論文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南京師範學院院長等職。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第一、二、三、四、五屆委員,江蘇省一、二、三屆副主席。
1979 年後任江蘇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全國幼兒教育研究會名譽理事長。
人生背景
陳鶴琴出身破落小商人家庭,6歲喪父,8歲入塾,15歲由姐夫資助入杭州蕙蘭中學。
1911年2月,入上海聖約翰大學讀書。
一年後考入清華學校高等科,1914年8月畢業,考取公費留學美國,相繼在霍布金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獲文學學士、教育碩士學位。
1919年8月,應聘回國,任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教授、東南大學教授兼教務主任,併兼任陶行知創辦的曉莊試驗鄉村師範學校第二院(幼稚師範院)院長。
1927年,任南京市教育局學校教育課課長、上海工部局華人教育處處長。
1929年,任中華兒童教育社主席。抗戰始,在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號召下,投身於進步文化活動和抗日救亡工作,為上海市難民教育主要負責人。
40年代初轉入江西辦學,日軍沿贛江南下,帶領200多學生轉輾各地堅持辦教育。
說:“我是願意馱著你們奔走於荒漠間的駱駝。”“只要我存在一天,我對教育事業,對你們不會有一絲一毫的懈怠,我要鬥爭下去!”抗戰勝利後任上海市教育局督導處主任督學、生活教育社上海分社理事長,還先後擔任中共辦的上海省吾中學、華模中學和報童國小校長、校董事會董事長。解放前夕,兩次遭國民黨特務逮捕。解放後,積極投身於社會主義教育事業。
1949年8月,任中央大學師範學院(1953年後改為南京師範學院)院長、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文教委員會委員、華東軍政委員會文教委委員、江蘇省政協副主席、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九三學社中央委員和南京分社主任委員。是第一至五屆全國政協委員。
研究實踐
一生從事開創性的教育研究與實踐。
1920年,其第一個孩子出生,從出生第一天起進行連續觀察和實驗,作文字與照片記錄,長達808天。
1925年,發表《兒童心理之研究》,為我國最早用追蹤方法研究兒童心理的專著。
1923年,辦鼓樓幼稚園,自任園長,開闢了中國化、科學化幼稚園實驗基地。以後又在東南大學教育科創辦實驗幼稚園,為我國第一所實驗幼稚園。
1927年,與陶行知合力創辦櫻花村幼稚園,開闢鄉村幼稚教育基地;與張宗麟一起發表《我們的主張》一文,提出創辦適合我國國情和兒童特點的15條意見;又發起成立中國幼稚教育研究會,創辦專門研究幼兒教育的月刊《幼稚教育》(1928年後改名為《兒童教育》)。
1940年,在江西創辦我國第一所公立幼師——江西省立實驗幼稚師範學校,3年後改稱國立幼稚師範學校,並設專修科,形成了一個從中級到高級的完整的幼稚師範教育體系。
又提出“活教育”主張,創辦《活教育》月刊,針對幾千年來死讀書、教死書的陋習,提出活讀書、教活書的要求。20年代初,編成我國第一本漢字查頻資料《語體文套用字彙》。
1938年,與陳望道等人發起成立上海語文學會,被推為理事長。
1955年10月,當選為文字改革委員會委員。1979年,被推選為中國教育會名譽會長,隨後又被推選為全國幼兒教育研究會名譽會長。
一生寫下300多萬字專著、論文、實驗報告,主要著作有《親職教育》、《兒童心理學之研究》、《幼稚園的課程》、《中國幼稚教育之路》、《教育史導言》等。
個人貢獻
陳鶴琴於1923年創辦鼓樓幼稚園,作為兒童理論研究的實驗園地。
1925年,他根據教學、研究、觀察、實驗中所積累的材料,寫成《兒童心理之研究》(上、下冊),商務印書館出版。
其中第一章“照相中看一個兒童的發展”,發表他的兒子陳一鳴從一個半月到兩歲七個月的生活照片86幅,展示嬰兒的發展進程,引起讀者極大的興趣。這在當年可算是先進的研究方法。
兒童心理的測驗研究引進我國是比較早的。
1921年出版了陳鶴琴、廖世承合編的《智力測驗法》,對智力測驗作了詳細的介紹。陳鶴琴是邊知、邊行、邊寫、邊講,即把研究、實踐或發表互相結合在一起的一位學者。
他同時研究兒童,同時辦幼稚園,同時在自己的家庭里實施幼兒教育,同時宣講兒童心理和幼兒教育。
他所講所寫大部分是他自身的觀察研究所得,是他自身的體會和心得,所以閱讀或聽講的人都會感到特別親切有益。這是很值得提倡和學習的一種學風。
主要著作
《兒童心理之研究》
《親職教育》
《 我的半生 》
《 智力測驗法 》(合著)
《測驗概要》(合著)
《陳鶴琴教育文集》
教育理論
親職教育理論是陳鶴琴教育思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他說:“小孩子生來是無知無識的,不知什麼是好,什麼是壞。他的一舉一動可說一方面受遺傳的影響,一方面受環境的約束,受教育的支配。小的時候,環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父母,教養中最重要的因素,恐怕也是父母。”於是,先生指出小孩子的“知識之豐富,思想之發展與否,良好習慣之養成與否,親職教育實應負完全的責任。”
陳鶴琴認為做父母的應該由一種專門的技能,專門的知識。因而提出:“要重視幼兒家庭教育的科學實驗,對幼兒的親職教育應作為一門科學來研究和推廣,普及兒童心理學和學前教育學的知識,使廣大家長都能對自己的子女有個正確的培養目標和教育方法。”
先生批評親職教育中“嬌生慣養”、過分溺愛和專制式的嚴厲管教兩種普遍存在的錯誤態度和做法。前者是對孩子無原則的愛,它有損於孩子的身心發展,因而他強調“對子女要愛護,但絕不要溺愛”。
當看到有些父母代孩子做孩子自己能夠而且應該做的事情的現象,他指出家長的責任是幫助孩子生活、自立和做人,而不是代孩子“吃苦”,因此提出活教育中的兩個原則“凡是孩子自己能夠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凡是兒童自己能夠想的,應當讓他自己想”。陳先生指責親職教育中的專制式的嚴厲管教方法,認為這種管教方法的後果只能是摧殘兒童的創造力,束縛兒童的思想。
陳鶴琴多次告誡家長:“做父母的教養子女第一條原則,就是要尊重‘以身作則’這條原則”。在嬰幼兒期,父母是孩子心目中的理想人物,他們的一舉一動都直接或間接影響小孩;即使進了幼稚園,老師和父母對於小孩子具有平均的力量,但由於兒童與父母相親的愛力深,相處時間長,他們對兒童的影響仍然特別大,往往兒童在學校所受到的一些好的教育,卻抵擋不住家庭環境的影響。因此,做父母的必須處處以身作則。
先生主張親職教育要民主化,父母要平等對待小孩,尊重小孩的人格。他特彆強調“做父親的應當同小孩作伴侶”,認為這是親職教育民主化的一個表現。
他認為父子作伴遊戲的好處很多,既可以溝通父子間的情感,增加家庭中的天倫之樂,又可以利用作伴機會教育孩子,還可以發現孩子不好的行為和思想,及時加以糾正。
“做父母的對於子女的教育應有一致的措施”這是陳鶴琴親職教育理論的重要觀點。父母施教的方法不一致,寬嚴不同,孩子就無所適從,甚至會產生投機取巧、輕視父母等流弊。
親職教育既是一個古老的課題,又是一門嶄新的學問。
先生對親職教育理論的研究和實踐,為中國現代親職教育理論奠定了科學的基礎,提供了具體的方法,特別是《親職教育》一書所提出的一些原則和方法,是我們現代做父母的一本很好的教科書。
主要著作有《兒童心理之研究》、《親職教育》、《我的半生》等,合著《智力測驗法》、《測驗概要》等,輯入《陳鶴琴教育文集》
相關書籍
《陳鶴琴全集》(第一、三卷)
陳先生是中國著名的兒童教育家,他著作頗豐,且皆來自於實踐。
這套全集是江蘇教育出版社在1987年出版的,共六卷。
第一卷為兒童心理,第二卷為幼兒教育,第三卷為親職教育,第四卷為國小教育,第五卷為師範教育、智力測驗,第六卷為讀書札記、書信、讀物等。
這套書最大的特點有兩個,一個是本土化,絕對是中國特色。
不像現在市面上的兒童教育書籍,都是外國人寫的,說的是外國小孩的情況。這本書裡面所採用的所有例子都是中國自己的;
另一個是極其詳盡,這本書用了大量的圖再配以文字來說明每個時期兒童的各種情況。不論你想到的,想不到的,都有了!
教育書籍
中國的,有陶行知先生的著作《中國教育改造》、
方與嚴先生的《生活教育簡述》;
外國的,有日本人松田道雄寫的《育兒百科》(這本書是他積三十餘年的兒科臨床經驗和育兒研究成果寫成的);
還有俄國人蘇霍姆林斯基寫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和青年校長的談話》、《做人的故事》、《帕夫雷什中學》、《給兒子的信》、《學生的精神世界》。
相關內容
“1920年,他首先以自己的第一個孩子一鳴為對象,開始他的研究工作。
他從孩子出生那天起就逐日對其身心變化和各種刺激反應進行周密的觀察和實驗,並作出詳細的文字和攝影記錄。
陳老師當時在南京高等師範學校任教,為掌握第一手資料,他特意請假在家,將一鳴每天從早到晚的活動,都作了攝影。並給一鳴嘗甜的、酸的、苦的東西,以觀察其表情變化。
他還把一鳴抱到課堂去給學生當活教材。一鳴自幼喜歡畫畫,有時邊畫邊說。他就把一鳴作畫的日期、年齡及對畫的解釋都記下來,並完好地保存了100多幅。
他連續花了808天的工夫,積累了大量的材料,具體剖析了孩子的身體、動作、心理、性格和言語等各方面的發展規律。經過3年的觀察和實驗,寫成了《兒童心理之研究》和《親職教育》兩本著作。這兩本書至今仍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中國心理學家
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的心理活動的規律的科學。多年來,中國有許多心理學者按照科學的方法,致力於這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為人類認識自身心理規律、達到全面的“健康”標準做出了巨大貢獻。現在就讓我們來認識他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