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履歷
阿道夫·門采爾全名“阿道夫·弗里德里希·埃德曼·馮·門采爾”(Adolph Friedrich Erdmann von Menzel),1898年獲封貴族後又稱“阿道夫·馮·門采爾”,但本人在多數畫作上使用“阿道夫·門采爾”的簽名。門采爾是繼阿爾布雷希特·丟勒之後德國最偉大的畫家,不僅是19世紀偉大的油畫家和素描巨匠,而且是版畫家、粉彩畫和水彩畫大師。他的作品種類和題材都很廣泛,多層面而深刻地表現了德國社會生活風俗,尤其是對工業生產和工人生活的描繪,為同時代的歐洲畫壇所罕見,是現實主義繪畫的傑出代表。90歲去世時德國皇宮為他舉行只有元帥將軍才能享有的盛大葬禮。
人物生平
1815年12月8日,門采爾生於普魯士王國東部的工業重鎮布雷斯勞,即今天波蘭的弗羅茨瓦夫。父親卡爾·埃德曼·門采爾是一名白手起家的石版印刷工匠,因此姓氏中也不含代表貴族身份的“馮”(von)。1818年父親創辦了個人作坊,已經小有成績,此時兼任當地女子學校負責人。門采爾12歲就展出過素描,14歲起就在作坊中幫工,很早展現藝術天才。1829年在父親設計印刷的《普魯士國史》插圖中分擔8幅石版畫的創作。1830年全家遷往新興的首都柏林,部分因為父親認為在柏林可以更好地拓展事業,部分因為父親希望門采爾有機會接受學院派教育。然而1832年父親驟然身故,門采爾毅然挑起全家的生活重擔,照顧母親和兩個弟妹。門采爾子承父業,很快就在同業中出類拔萃,並且在工作中顯露出可貴的人格特質:勤奮、自律以及責任感。
1833年藝術品交易商兼出版家路易·薩克色(Louis Sachse)為歌德的詩歌《藝術家生涯》(德文:Künstlers Erdenwallen)定製石版畫組圖,門采爾取得藝術上的首次成功。1833至1834年間門采爾在柏林藝術學院進修半年,但是最終失望地放棄學業,繼續自學。期間門采爾結識日後的摯友和贊助人——檯布工廠主卡爾·海因里希·阿諾德(Carl Heinrich Arnold),二人經常通信。1834年加入“青年藝術家協會”(德文:Verein der Jüngeren Künstler),此後兩年間為《布蘭登堡-普魯士歷史大事記》創作12幅石版畫。1837年開始嘗試油畫創作。1838年最終成為“老藝術家協會”(德文:Verein der Älteren Künstler)成員。1839年門采爾首次接觸到英國畫家約翰·康斯特勃的作品,同年接受委託,為弗朗茨·庫格勒所著的《腓特烈大帝傳》繪製插圖,到1842年總共完成400幅。這一系列畫作改變了門采爾的人生軌跡,不僅使得畫家為更多人所知,也為他招攬到一些重要的客戶(如普魯士王室)和委託。
1843至1846年間門采爾為10卷本《腓特烈大帝全集》創作木板畫插圖200幅。1848年在歐洲1848年革命的感召和影響下,創作出《安葬三月革命烈士》,畫面一直保持未完成狀態。1849年開始創作腓特烈大帝生平系列油畫,1850年完成名作《腓特烈大帝在無憂宮的圓桌會議》,並且開始廣游博覽歐洲藝術勝地。同年加入文學社團“施普雷河上隧道”(德文:Tunnel über der Spree),在其中互為密友的藝術家們交換看法。1852年完成《腓特烈大帝在無憂宮演奏長笛》,1853年門采爾加入王室藝術學院,1855年首度赴巴黎參觀世界博覽會,期間拜訪居斯塔夫·庫爾貝的畫室,此後又2次到訪巴黎。1856年成為藝術學院教授,但是並不實際執教。同年完成油畫《腓特烈大帝及隨從在霍克齊戰役中》,在藝術學院展出,後來移至法國1867年巴黎世界博覽會展出,好評如潮,獲得嘉獎。
1861年門采爾接受終生唯一一項國家官方委託,為威廉一世加冕禮繪製標準像。此後成為王室慶典的常客,國事活動也成為繪畫主題。1873年籌建中的國家藝術畫廊買下《腓特烈大帝在無憂宮的圓桌會議》,隨後又多次採購其他作品。1872至1875年間創作了現實主義名作《軋鐵工廠》。1884年首度舉辦大型個人展覽,1885年展覽移至巴黎,與此同時柏林舉行慶祝畫家70壽辰的各種活動。
1905年2月9日卒於柏林。
成就及榮譽
門采爾日隆的聲望提升了他的社會地位,也給他帶來各種榮譽,在晚年享有崇高的聲譽。門采爾畢生奮鬥的箴言是:“我們的命運只是攀登,達到高峰乃是下一代的事業”。1867年榮獲法國榮譽軍團勳章中最高等級的大十字勳章。
1875年授予國會參議員。
1885年門采爾70歲生日之際,獲得柏林大學(今洪堡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1898年獲封黑鷹騎士團騎士,成為世襲貴族,自此有資格在姓氏前面加上“馮”字。
布雷斯勞榮譽市民、聖彼得堡俄羅斯科學院榮譽院士,柏林榮譽市民,樞密院“閣下”(德文:Exzellenz)前綴頭銜,法國美術學院院士,英國皇家藝術學院院士。
門采爾對這些榮譽抱持日漸懷疑的態度,常常稱呼他的騎士頭銜完全是諷刺。
個人作品
他最著名的作品是《軋鐵工廠》,是較早反映工人勞動和生活的油畫作品。他的創作題材廣泛,畫有歷史畫、風俗畫及風景畫等。作品有歷史畫《無憂宮的宴會》、《無憂宮音樂會》、《威廉一世加冕禮》,風俗畫有《軋鐵工廠》、《舞會晚餐》、《柏林波茨坦鐵路》、《陣亡烈士葬儀圖》等,他憑記憶作畫畫了5000餘幅素描和速寫,造型嚴謹、解剖明確、筆法剛勁、生動自如,被譽為“素描大師”。油畫
《安葬三月革命烈士》作於1848年,布面油畫,45x63厘米,現存漢堡藝術館。這是一幅紀實油畫,描繪送葬隊伍匯集在柏林御林廣場的場景。畫中死者是1848年3月18日街頭巷戰中犧牲的市民,3月22日烈士的183口棺木排列在德國大教堂的室外台階上。門采爾為了記錄下這一重要歷史時刻,在當天從卡塞爾緊急返回柏林。畫面未作細節刻畫,顏料流淌混合在一起,帶有印象派特徵,難以判定是否畫家有意為之。偏小的尺幅和左下角的空白都說明這是一幅習作,但門采爾終生再未定稿。
《腓特烈大帝在無憂宮的圓桌會議》簡稱《圓桌會議》或《波茨坦圓桌會議》,作於1850年,布面油畫,1945年毀於戰火。
“圓桌會議”(德文:Tafelrunde)是腓特烈大帝從1747年起在無憂宮中舉辦的著名定期聚會,其間冠蓋雲集,名流滿座。與先王腓特烈·威廉一世曾經舉辦的菸草聚會(德文:Tabakskollegium)不同,腓特烈格外重視與全歐洲的知識精英交換觀點。畫面模擬了發生在大理石廳的場景。腓特烈身著軍禮服,位居正中,注視著與人辯論的哲學家伏爾泰。伏爾泰左右兩側是外交官喬治·基斯和馮·什第勒將軍。腓特烈右側依次是:法國侯爵作家達讓;義大利伯爵作家弗朗西斯科·阿爾迦羅蒂,他正同伏爾泰辯論;陸軍元帥詹姆斯·基斯;羅騰堡伯爵;哲學家朱利安·奧弗雷·拉·美特利,他正同普魯士科學院院長,數學家兼物理學家皮埃爾·莫佩爾蒂交談。
《腓特烈大帝在無憂宮演奏長笛》簡稱《長笛演奏會》,作於1850至1852年間,布面油畫,142x205厘米,現存柏林老國家藝術畫廊。
腓特烈大帝以擅長吹奏長笛而聞名,經常與臣下舉辦室內樂會。腓特烈站在畫面中央,面前是用燭光照明的譜架,右側是為他伴奏的宮廷樂師。出於宮廷禮儀,除去羽管鍵琴琴師和小提琴手之外,所有男性均站立,以示對站立演奏的腓特烈的尊重。畫中所有人物均有生活原型。演奏場地是無憂宮的音樂室,至今仍然保持原狀,儘管對室內細節刻畫完全寫實,但是音樂室實際規模要小得多,不可能容納如此眾多的樂手和聽眾。
《腓特烈大帝及隨從在霍克齊戰役中》,作於1850至1856年間,布面油畫,295x378厘米,原藏柏林老國家藝術畫廊,二戰中下落不明。霍克齊戰役發生在1758年10月14日霍克齊高地,七年戰爭中奧地利軍隊在利奧波德·約瑟夫·道恩元帥指揮下突襲腓特烈大帝的營地,三萬餘普魯士軍中有九千人死傷,八萬奧地利軍中有八千人死傷。腓特烈遭受重大軍事挫折,在來年屢戰屢敗,普魯士幾乎亡國。畫家對軍事失利未作美化,力圖再現戰爭的殘酷和緊張。畫面籠罩在硝煙中,細節並不清晰,甚至看不清腓特烈本人的面容,反而只能識別前景中的幾名普通士兵,因此脫離了一般的歷史畫,向風俗畫靠近。被評論家稱為“現實主義的一面旗幟”。
《軋鐵工廠》俗稱《現代獨眼巨人》,作於1872至1875年間,布面油畫,158x254厘米,現存柏林老國家藝術畫廊。
畫面展現了工廠生活一角。車間到處交織著鐵柱、鏈條、傳送帶,穿著長皮圍裙的工人有的推車,有的操著爐叉,圍繞在熔爐邊上緊張地進行著半機械化勞動。在右下角有幾位工人抓緊時間休息,快速地吃午飯。中心的爐火照亮了整個畫面的細節,令人清晰地看到鋼鐵森林裡勞動者的能量、疲憊和辛勞。第一次以現代重工業為創作主題,描繪地獄般惡劣的工廠環境。
素描
門采爾是著名的素描大師,他造型嚴謹,筆法生動,很有表現力。身高1.4米,由於“侏儒體型”被認為不適合參軍。書籍插圖
《藝術家生涯》配圖作於1833年,同年在柏林出版,原稿是羽毛筆畫,翻刻成石版畫,共有11幅,是門采爾成名作。《藝術家生涯》是歌德創作的敘事詩,描寫一位英年早逝、身後得享大名的畫家的人生歷程。組圖選擇了畫家人生的11個場景加以圖解式描繪,並且在每幅畫面下方用大寫字母註明小標題。前10幅畫為豎構圖,兩兩組合成5頁,壓卷之作《身後聲名》(德文:Nachruhm)獨立成頁。每頁均加蓋出版商路易·薩克色印記,標明門采爾繪圖、製版和印刷。
個人其它信息
有一天,一位青年畫家碰到了德國著名畫家門采爾,他當即向門采爾請教說:“尊敬的先生,有一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你能給我解決的方案嗎?”門采爾說:“什麼問題?”
青年人說:“我常常能一天畫一幅畫,可賣出它卻總要一年的時間。”
門采爾微微一笑說:“年輕人,你可以換著試一下。你把一天畫出的畫用一年時間去畫,看能不能把一年的賣畫時間縮短為一天。”說完,門采爾就走了。
年輕人回去之後,開始的一段時間,還總是不能把畫畫的速度慢下來。後來,他迫使自己耐心構思、揣摩,而且閒暇之餘苦練基本功,力求每一筆下去都能傳神,如果有一筆是敗筆,就毀掉重畫。
之後,他發現他的畫風和畫技有了明顯提高。他試著把幾年以來畫出的幾幅滿意的作品拿出去賣,意想不到的結果出現了,人們紛紛稱讚他的畫,並且有人願意花很高的價錢把它買下來。這之後不久,這個青年人成了當地很有名的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