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俄羅斯科學院(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後,科學院成為國家科學組織並於1925年更名為蘇聯科學院,1991年蘇聯解體蘇聯科學院重新更名為俄羅斯科學院。世界上著名的科學院之一,具有悠久的歷史、嚴謹的學風和國際一流的科研水平。
從創建以來,就卓有成效地推動著俄羅斯科學事業的發展。羅蒙諾索夫、塔季謝夫、羅巴切夫斯基、門捷列夫、巴甫洛夫等幾代俄羅斯院士,以各自學科領域開創性的工作,為俄羅斯科學院贏得了世界性的聲譽。
蘇聯時期科學院雖然行政束縛比較多,但是由於高效、集約化的管理,仍然湧現出了尼古拉謝苗諾夫、列夫·朗道、彼得·卡皮查、安德列·薩哈羅夫等七八名諾貝爾獎獲得者。
蘇聯解體後,受國家資助減少、人才外流的影響,俄羅斯科學院實力有所下降,但是院士的地位仍然是崇高的;雖然待遇等情況與蘇聯時期不可同日而語,許多科學家仍以躋身於這一行列為榮。
組織機構
該院擁有18個學部,3個分院,12個地區性科學中心,共366個科研機構。其中屬於自然科學領域的324個。
截止到1999年3月31日全院職工共11萬4千人,其中包括8593位科學博士和26427位科學副博士。
俄羅斯科學院的最高層次是院士453名,通訊院士671名,外籍院士157名
現任主席Academician,OsipovYu.S.
經費來源
俄羅斯科學院科研經費的來源包括:
1、政府財政預算撥款;
2、俄羅斯基礎研究基金和俄羅斯人文科學研究基金;
3、國家和地方的科技計畫和項目;
4、社會基金和私人基金;
5、與國內外協作單位和用戶簽訂的各類協定和契約。
俄羅斯政府撥款採用年度預算撥款制度,俄議會根據全國整體經費情況確定其科研預算經費比例。俄科院各研究所按照其所需經費於前一年向所在學部提出第二年經費預算申請報告,該預算申請報告包括研究所人員總數及工資總額,院士、教授、博士、副博士和其他人員工資等級與工資掛勾,數額明確,科研經費數額、科研儀器經費以及研究所日常開辦費等,科學院主席團根據政府撥款總經費核定各學部的經費申請,並通過科學院財經局按比例分塊下撥各研究所,需按其預算草案各科目嚴格執行下撥經費基本,沒有使用下撥經費的自主權和機動權。
主辦刊物
《科學院論文集》、《科學院通報》、《科學院學報》等百種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