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道夫·希特勒[納粹德國元首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動者]

阿道夫·希特勒[納粹德國元首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動者]

阿道夫·希特勒(德語:Adolf Hitler,1889年4月20日-1945年4月30日)出生於奧地利布勞瑙,奧地利裔德國政治家、軍事家,德意志第三帝國元首、總理,納粹黨黨魁,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動者。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阿道夫·希特勒阿道夫·希特勒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男,1889年4月20日(也有一說為7月23日,但無從考證,故存疑)下午18時30分生於德國巴伐利亞和奧地利的邊界城市布勞瑙(Braunau am Inn,林茨,萊茵河上的Braunau),1945年4月30日下午3時30分卒於柏林。

希特勒是德國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德文:Nationalsozialismus)——即納粹黨(德文:Nazi,即Nationalsozialismus的縮寫)——的主席和德意志第三帝國的元首。

他使一戰後的德國走向強大,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發動者和頭號戰犯,對20世紀後的世界歷史產生了舉足輕重影響的人物。

同時希特勒也是傑出的演講家、政治家、軍事家、心理學家、建築學家、畫家。

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

希特勒上色肖像希特勒上色肖像

阿道夫·希特勒家世非常混亂和複雜,希特勒這個名字的由來,應由他的祖父說起,這位德國未來元首的先祖,世居在瓦爾德維特爾,這位於多瑙河和波希米亞,摩拉維亞邊境之間奧地利的一個縣城,此處屬森林茂盛的丘陵地區,也算是奧匈帝國的窮鄉僻壤,此處有如捷克農民般的近親通婚,而後來阿道夫·希特勒的父母便是,他們的私生子女很多,阿道夫·希特勒的祖父本名叫做約翰·格奧爾格·希德拉,希特勒(Hitler)這個姓氏是阿道夫的祖父把原本的姓氏希德拉(Hiedler)改掉而來,阿道夫的父親本從母姓,這是因為阿道夫的父親阿洛伊斯·希特勒也是私生子,他出生於1837年6月7日,在39歲之前一直襲用母親姓氏施克爾格魯勃,因此阿洛伊斯·施克爾格魯勃這個名字伴隨了阿道夫的父親大半生,雖然人們沒有證據證明約翰·格奧爾格·希德拉便是阿洛伊斯·施克爾格魯勃的父親,但後來約翰·格奧爾格·希德拉在銷聲匿跡30年後在瓦爾德維特爾、威特納鎮出現,為阿道夫的父親阿洛伊斯認祖歸宗,在公證上承認父子關係,此時他們的姓氏希德拉已改成希特勒,此時約翰·格奧爾格·希德拉已經84歲了。是現在很多青少年的偶像。

獨特的身世

1889年4月20日晚上6點半,在流經奧地利和德國巴伐利亞邊境的萊茵河河畔奧方的布勞瑙小鎮的一 家名叫波默的小客棧里,一個名叫克拉拉的年輕婦女生下了一個男嬰。

由於克拉拉前面生的三個孩子都早早夭折了,所以她對這個兒子就特別疼愛,這個男孩就是阿道夫·希特勒。阿道夫的父親阿洛伊斯是布勞瑙邊境小鎮的海關官員,是一個42歲的農婦和流浪磨工的私生子。

幻想的年輕人

阿道夫·希特勒3歲那年,他們一家隨父親搬往德國巴伐利亞的帕騷市,他父親要在那裡管理一個屬於奧地利的海關,在這個德國城市裡的生活以及與德國兒童們的共同玩耍,給希特勒留下了終生不泯的影響,他一生都操著帕騷時期學會的那種巴伐利亞南部的口音。

1895年,希特勒6歲,他父親被調往林茨任職,全家又搬回奧地利。小阿道夫·希特勒經常成了他爸爸的“出氣筒”。

1896年,7歲的阿道夫·希特勒隨父親搬往拉姆巴赫小城居住。在新學校的學習,希特勒是個佼佼者。但希特勒的父親很快又對這裡的生活感到厭倦了,這時,初到小城希特勒發現自己有繪畫天賦。於是他轉而幻想將來成為一名藝術家。但他父親卻堅決要兒子成為和他一樣的公務員。希特勒國小畢業後,進入六年制中學就讀,但希特勒到了這所學校後,學習成績一落千丈,在三年級(相當於初三)期末考試時因數學和自然考試不及格而留級。家裡送他到林茨市的四年制中學就讀。1903年1月,希特勒的父親在早晨散步時中風而死。

1906年,希特勒過完17歲的生日之後,帶著他母親和親戚們給他的錢,去他早就嚮往的維也納住兩個月。維也納這座金碧輝煌的巴羅克式的奧匈帝國帝都 令希特勒神迷目眩。他成天在街頭閒逛,興奮地瞻仰環城公路附近的宏偉建築,在博物館、歌劇院、劇場中所看到的景象,使他眼花繚亂、如醉如痴。至少在此刻他已深信不疑,要想在藝術上有所建樹的話,就必須在維也納求學。於是他千方勸說母親同意他到維也納的藝術學院去就讀。1907年夏,母親終於同意他帶著從父親的遺產中提取的可以在維也納生活一年的700克朗,來到維也納參加入學考試,以圓他那做畫家的夢,他共參加了2次考試。可沒有通過。

希特勒只有四年制中學證書,不能報考建築學院(建築學院要求考生必須是六年制中學畢業)。他沒有給家中寫信,也沒有回家,而是獨自留在維也納,閉門謝客,埋頭讀書,聽聽歌劇或在大街上茫然無主地遊逛。直到10月底,他才返回林茨。這時身患乳癌的母親克拉拉已氣息奄奄。12月21日,他母親終告不治,離開人世。

母親死後,希特勒面臨著想辦法謀生的問題。他雖完全獨立了,但他並無一技之長,又一向輕視體力勞動,從來沒想靠自己的力量賺一分錢。然而他並不氣餒,仍信心十足,他向親戚告別,宣布他若不得志,決不回鄉。

維也納的流浪漢

年輕時的希特勒年輕時的希特勒

1908年2月,希特勒重新回到了維也納。當時的維也納是哈布斯堡王朝行將復滅之前迴光返照下的燦爛帝國。但也有住貧民窟、穿破衣服、營養不良的窮人。這時的希特勒開始變得富 於批判精神和反抗精神,他常常為世道的不公和豪門貴戚們所榨取的不義之財而感到憤憤不平。到維也納之後,希特勒根本不去想方設法進建築系,也不想學什麼手藝,或者從事任何正常的職業,相反他倒寧願幹些零活——掃雪、拍打地毯、在車站扛行李。第一年,他主要就靠父親的那點遺產和每月25克朗的孤兒補助金生活,到1909年,父親的遺產用完了,只還有每月25克朗的孤兒費,他完全成了一個流浪漢,夜晚宿在公園的長椅子上或隨便哪家的大門門洞裡,白天在小酒肆和候車室中以廉價食品充飢。

1909年聖誕節前夕,窮愁潦倒的希特勒把自己的最後一些冬服悉數典當,失魂落魄地進入了一個流浪漢收容所。但不久,希特勒在一位朋友的鼓動下,搬進一個廉價的單身漢公寓,靠自己的本事掙錢餬口。他每天呆在房間裡畫他的明信片,由他的這位朋友去兜售,銷路竟然十分理想。他還畫一些大的水彩畫讓朋友去兜售,銷售情況也不錯。他就靠畫這些畫賺來的錢和還可繼續領取的孤兒費,過上了吃住不愁的生活。但沒過多久,這位一直熱衷於政治的“畫家”就把單身漢公寓裡的閱覽室變成了一個政治俱樂部。希特勒向那些聚在此處的房客中的“上流人士”和市民階層中的失意者高談闊論。他按其需要,熱忱地維護一切他所贊同的社會口號和政治口號,激烈地抨擊那些造成他失敗的社會口號和政治口號,對自己周圍紛亂複雜的社會現象進行簡單化的解釋。在這期間,希特勒經常閱讀大肆鼓吹極端國家主義和極端民族主義、反猶主義的小冊子。希特勒還注意觀察奧地利各政黨的活動,他特別注意閱讀奧地利社會民主黨的報刊,分析該黨領導人的演講,總結經驗,他在反覆琢磨後,終於得出結論:政黨必須與民眾運動結合,必須掌握在民眾中進行宣傳的藝術,否則將一事無成。

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3年5月,對大德意志民族充滿著狂熱情緒的希特勒,離開維也納移居慕尼黑。他想在那裡找到自己的追求。此時,他仍繼續靠賣畫為生。這段時間,他常常閉門謝客,一頭扎進從圖書館借來的一大堆政治書籍中,並特別集中研究了叔本華的意志的學說。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8月1日,德皇對俄宣戰,8月3日,希特勒立即上書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三世,懇求國王能批准他參加巴伐利亞軍隊。8月4日,希特勒獲準作為志願兵加入了巴伐利亞步兵第16團,成為陸軍下士,擔任團部傳令兵。他幹得相當不錯,甚至還獲得了一級鐵十字勳章。曾有數次他憑著僥倖死裡逃生,這使他突然產生一種奇怪的信念:他“將肩負天下大任”,他只是在等待時機,以便一鳴驚人。希特勒對戰爭的目的和德國的命運始終極其認真而敏感,他預言德國必將失敗,是因為德國人民無形的敵人——猶太人和馬克思主義者比敵人最大的大炮還要危險。最後德國打輸了這次戰爭。德皇退位逃往荷蘭,德國在貢比涅車站簽訂了投降協定。當時希特勒正在醫院裡治療在戰場上被芥子氣攻擊而失明的眼睛。當他得知這一訊息時,猶如五雷轟頂,痛哭失聲。於是他看清了自己的前途,“決定投身政治”,“當一個政治家”。

開始政治生涯

阿道夫·希特勒小時候阿道夫·希特勒小時候

1918年11月底,希特勒傷愈出院,到駐紮在慕尼黑的他所屬的補充營去報到。這時十月革命浪潮席捲整個德國,在慕尼黑成立了“巴伐利亞社會主義共和國”,他所屬的營已處在“士兵委員會”的掌握之中。他對此情況十分反感,於是迅即離開慕尼黑到靠近奧地利的邊境附近的一個戰俘營去當警衛。次年春天,他又回到慕尼黑。這時那裡成立了一個調查委員會,調查慕尼黑出現短暫的蘇維埃政權誰應負責的問題。希特勒向該委員會提供了有價值的情報,從而受到了賞識,並被調到陸軍軍區司令部政治部新聞局工作。1919年6月,德國政府被迫在凡爾賽和約上籤字。該和約只允許德國保持一支10萬人的常備軍,因而當局非常重視軍隊的忠實可靠,並為此設立了一些負有專門使命的特別委員會,負責報告部隊中可能出現的政治顛復活動,還負責對工人組織進行監視。被選中執行此種“偵察”任務的頭一批士兵中就有阿道夫·希特勒。在他們開始執行任務之前,希特勒和他的戰友被一道送進慕尼黑大學的一個特種訓練班受訓,老師發現希特勒是一個注意聽講的學員,而且口才過人,就提請希特勒的上級對此予以注意。這樣一來,希特勒不久就被派到慕尼黑的一個團隊去演講,宣揚與和平主義、社會主義、民主主義等危險思想作鬥爭。對希特勒來說,這是一個重要的轉機,在他想進入的政治領域中,這是他第一次得到承認,而且他自己也發現,他所具有的東西——擅長演說,一下子被證實了。

希特勒的上司十分賞識希特勒的才華,於是把一項特殊使命交給他去完成。1919年7月底,希特勒奉命和其他“偵察員”一道前往萊希弗爾德的收容所,肅清那些曾在大戰期間被俘虜過的德軍戰俘們中間滋長的斯巴達克思想傾向。1919年9月,希特勒又接到陸軍政治部的一項命令,要他去調查一下一個自稱“德國工人黨”的小小政治團體的情況。就這樣,希特勒以一個可以說是特務的身份第一次結識了當時只有54名黨員的這個黨。這個黨的綱領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主義和反猶主義的大雜燴。由於希特勒在旁聽這個小黨的開會發言時,痛斥了一個主張巴伐利亞脫離普魯士並與奧地利組成一個南德意志共和國的言論,他立即引起與會者的注意和興趣。兩天后,希特勒突然接到一張明信片,通知他已被接受參加了德國工人黨,開始這令他覺得“又好氣又好笑”。

但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後,希特勒決定成為這個黨的第55名黨員,並擔任了黨的主席團的第七名委員。希特勒考慮到,他可以按照自己的觀點和目標來改造這個黨,然後他就有可能把自己在維也納時期的思想和前線經歷所得出的認識,在一種政治運動中付諸實現。此外,這還為他提供了一種生活保證,從此,希特勒跨出了他一生中最有決定意義的一步。

德國工人黨

希特勒加入工人黨後,他在履行“偵察員”職責的同時,就滿腔熱情地投入到黨的工作中去。他從事多方面的社會交際,在國家主義者刊物《慕尼黑觀察家報》上刊登黨的啟事,組織民眾集會,發表演說宣傳自己,竭盡全力擴大黨的影響。希特勒在民眾集會上施展演說才能,竭力向到會的大學生、小業主和軍官們煽動對凡爾賽和約、“十一月罪人”及猶太人的仇恨。他的演說通俗易懂,因此其聽眾、特別是大戰中的士兵倍感親切,從而也使他們始終保持高度的狂熱。就這樣,希特勒組織的民眾集會不久便名聞遐邇。他演講的內容、語言的才華、雄辯的論據很快吸引了大批追隨者,黨對他頓然刮目相看,黨的主席力排眾議,遂將希特勒任命為“宣傳部長”。

希特勒大權在手,就著手進一步鞏固其在黨內的地位,他重新安排了黨的日常管理工作。接著又和黨的主席起草了新的二十五條黨綱,基調是反猶主義、國家主義和“社會要求”,其內容,除了猶太人,幾乎所有人都可以從中得到一點甜頭。為吸引民眾,他利用德國當時盛行的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兩股潮流,將德國工人黨正式改名為“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這便是納粹黨。黨綱和黨的新名稱都是在1920年2月24日的民眾大會上向世人公布的。由於新聞界對此事作了簡短報導。所以希特勒在這一局部地區遂變得名聲大噪。

1920年3月31日,希特勒被解除軍職,他領了50馬克的復員費、一身軍裝、一件大衣和一些內衣。從此以後,希特勒便把全部精力都投到了黨的工作中去了。他籌劃了黨旗和黨的標誌,黨旗以黑、白、紅三種顏色為底色,標誌是一個卐字。希特勒組織的這種國家主義的符號和標誌以及軍事化的風格,立即對小市民階層產生一種強烈的吸引力。

隨後希特勒又在贊助者的支持下,買下了慕尼黑的《人民觀察家報》,使黨有了自己的機關報。在此期間有一批為希特勒的學識、膽量和驚人的口才所折服的各方人士加入到了納粹黨的隊伍中來,使納粹黨的能量一下子增加了許多。由於希特勒的積極活動,一年之內,納粹黨就迅速壯大起來。1921年7月,希特勒前往柏林,準備同北德的民族主義者建立聯繫,把納粹運動擴大到全國。這時,納粹黨內有人反對他的領導,希特勒立即趕回慕尼黑以退出納粹黨相威脅,逼使黨同意他當元首並享有指揮一切的權力。他還對黨章作了修改,取消了黨的委員會,廢除了選舉制,確立了“領袖原則”,實行獨裁統治。不久,希特勒為納粹黨的元首。1922年1月22日,納粹黨在慕尼黑召開了第一次代表大會。至此,希特勒終於把一個原來專事清談的俱樂部,改造成了一個民眾組織,並且成為其中最為重要和最為著名的一個成員。

慕尼黑啤酒館暴動

魏瑪共和國初期,經濟十分困難。接受凡爾賽和約之後,德國要支付巨額賠款。法國為保證得到賠款和在德國面前有一種安全感,遂出兵占領了魯爾地區,虛弱的德國政府無力抗擊,只能實行消極抵抗,結果導致德國發生了空前的通貨膨脹,貨幣體系瓦解,經濟陷於崩潰。希特勒把發生這次災難的原因都歸罪於魏瑪共和國和凡爾賽和約,歸罪於猶太人和布爾什維主義。最後古諾政府發起的這場耗盡血本的消極抵抗再也無法繼續下去了,只好垮台,由施特雷斯曼繼任總理。

阿道夫·希特勒阿道夫·希特勒

新總理一上任,立即宣布結束這場鬥爭並準備願意恢復賠款同法國達成了和解。但施特雷斯曼的這兩項決定卻遭到了死硬的保守派德意志民族人民黨和所有的極右派民族主義團體的抗議,而這種抗議運動主要集中在巴伐利亞邦。那裡的分裂主義勢力企圖舉行暴動,對抗柏林政府。敏感的希特勒看到這種經濟困難和政治動盪的形勢,正是他推翻共和國的良機。他要以巴伐利亞為跳板,攫取全國政權。

十月底,巴伐利亞和柏林中央政府之間的矛盾激化,希特勒決心利用這一矛盾,他要求巴伐利亞邦政權趁柏林尚未嚮慕尼黑下手之時,就向柏林進軍。希特勒自認為時機對己有利,他執意要效仿義大利獨裁者墨索里尼一年前“向羅馬進軍”奪取政權的榜樣,著手策劃“向柏林進軍”,以建立由他個人施行獨裁的專制政權。但巴伐利亞邦政府頭目優柔寡斷,無意按希特勒的意願行事。1923年11月8日晚,巴伐利亞邦政府三巨頭等要員在慕尼黑南郊的比格布勞凱勒啤酒店舉行集會,希特勒乘機率領其600名衝鋒隊員,強行沖入會場,並首先向天花板開了一槍。接著希特勒在戈林、赫斯等人的簇擁下登上講台,高聲喊叫道:“國民革命已經開始,大廳現在已被包圍,任何人不得擅離一步!”“如今巴伐利亞政府已經崩潰,我從現在起就是全德意志的領導者!”但希特勒以突然襲擊的方式劫持巴伐利亞領導人搞政變的企圖以失敗告終。然而希特勒並沒有死心,次日,他又與被迫參與其事、一心要建立軍人專制政權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德軍總參謀長魯登道夫商討對策,決定在慕尼黑進行示威遊行以擴大宣傳和喚起士兵與居民的支持。於是希特勒與魯登道夫一起率領一支2000多人的隊伍,從啤酒館嚮慕尼黑城內進發。但他們立即遭到了警察的鎮壓,16名納粹黨徒被擊斃,希特勒則逃離了現場,但11月11日被逮捕入獄,隨後邦政府下令禁止納粹黨,封閉納粹黨報。至此希特勒苦心策劃的“向柏林進軍”的奪權嘗試,就這樣失敗了。

我的奮鬥

希特勒的政變失敗了,但他卻從這次失敗中為自己和自己的政黨撈到了一筆宣傳資本。由於首席法官在“國家主義”思想上與希特勒並無原則分歧,因此最後只對希特勒判處了監禁五年。其實希特勒只服了8個月的徒刑就被赦免了,而且未被驅逐出境。就是在這僅8個月的服刑期間,他也倍受優待:除了獲準享用特別飯食,還讓他住在有兩扇窗戶、陽光充足,很為舒適的單間牢房裡。他可以自由通信,自由接待來訪親友,生日時可以接受親友的花環和祝賀,此外還享有攜帶秘書、到戶外散步和做體操的特權。中午他則在牆上掛著一面卐字旗的休息室進餐,這時他就口若懸河地大講特講。所以當希特勒在這所看守監獄中“服刑”結束時,獄中的大多數工作人員都變成了忠實篤信的納粹主義分子。 希特勒在監獄呆的這8個月,向魯道夫·赫斯口述了他的著作——《我的奮鬥》。這部著作是一個集國家主義、帝國主義、種族主義、反猶主義和反對民主主義思潮於一體的大綜合。反猶主義是貫穿該書的一條主線。他認為猶太人和斯拉夫人是劣等民族,雅利安人是優等人種,因此它有權征服和統治其他民族。該書的另一思想是鼓吹復仇主義。希特勒聲言必須撕毀凡爾賽和約,必須同德國人民的不共戴天的死敵——法國算賬。他聲言,和約所加給德國的恥辱和仇恨己深深地印入六千萬男女的心坎,變成了一片瀰漫的火焰。宣傳對外擴張是該書的又一主題。奪取生存空間,擴充領土,征服世界。他宣稱“將把目光投向東方的那個國家”,“不能用和平方法取得的東西,就用拳頭來奪取。”希特勒還在書中攻擊議會民主制度,宣傳專制獨裁統治,反對馬克思主義,宣揚法西斯的理論。《我的奮鬥》一書被看作是法西斯的理論和行動的綱領,是納粹黨的聖經。它為希特勒塗上了一層迷人的色彩,迎合了當時廣泛存在於德國的憤懣情緒,因而在納粹政權時期它發行量很大,流傳極廣。

當前德國一些歷史研究人員有意重新出版德國納粹頭目阿道夫·希特勒的自傳《我的奮鬥》。德國官方眼下禁止出版這本書。自二戰後便擁有《我的奮鬥》著作權的德國巴伐利亞州政府迄今無意“解禁”。州政府發表聲明說:“2015年12月31日著作權到期後,依然禁止散播國家社會主義思想,違者將受法律懲處。”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國政府禁止出版這本書。而且,除出於教育或研究目的,其他納粹標誌在德國也被禁止複製。

德國慕尼黑當代歷史研究所研究人員埃迪特·拉伊姆4日說,研究所計畫在《我的奮鬥》著作權2015年底到期後,重新出版一附帶評論的註解版本。德國猶太人中央理事會2008年提出過類似想法。拉伊姆認為再版《我的奮鬥》的目的是幫助人們警惕納粹思想的危險性,並非是宣揚。並且不會對當今一代造成影響且是國家社會主義時期的重要書籍應供民眾查閱。研究者認為這本書反映希特勒納粹思想早年發展歷程。

重建納粹黨

希特勒從啤酒館暴動的失敗中悟出了自己的道理:即不能通過政變去剝奪台上統治者的權力,相反只有通過與他們的合作才能取得政權,要充分利用共和國憲法所提供的一切合法條件去攫取政權,剷除共和國。於是,在他出獄後的1925年1月4日,拜訪巴伐利亞總理,承認1923年的政變是一個錯誤,並保證今後一定循規蹈矩,遵紀守法。邦總理遂由此產生一種印象:這頭兇猛的野獸現在被“馴服了”,人們可以松一下繃緊的弦了。這樣,在2月份,巴伐利亞政府就撤銷了對納粹黨及其機關報《人民觀察家報》的禁令。2月26日《人民觀察家報》正式復刊。2月27日納粹黨正式重建,希特勒又獲得了獨裁元首的身份,但被禁止在公開場合演說。

這時的德國由於實行了貨幣改革,美元資本陸續流入。故而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國內政局趨向穩定。這對希特勒的納粹運動是十分不利的,這以後可以說納粹運動進入低潮。但希特勒並不為自己政黨的弱小而氣餒,他仍不屈不撓,不喪失希望和信心。他一方面利用這段不能公開講話的時期,專心致志地寫作《我的奮鬥》的最後部分,思考納粹黨和自己的前途,另一方面又充分施展自己的組織才幹,在納粹黨里建立了一套錯綜複雜的黨內機構。為了擴大影響,吸引更多的民眾,希特勒還陸續建立起一批民眾組織。希特勒事必躬親,過問黨的一切細小決定。就這樣,到了1928年,納粹黨逐漸變成了一個“擁有一批具有接管政府事務能力的幹部的政黨”。而且納粹黨的信徒們都有一種“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共同信念,把他們的元首視為眾望所歸的決策人物。只是由於這時沒有適宜的氣候,它的內部力量與自身團結尚未顯露鋒芒,因而普遍被外界忽視罷了。此外,在經過了相當的困難之後,希特勒又把衝鋒隊改組成為一個擁有幾十萬隊員的武裝團體,其任務是保護納粹黨舉行的集會,搗亂其他政黨的集會和一般地恫嚇那些反對希特勒的人。希特勒又建立了黨衛隊,並要求他們特別宣誓效忠他。

後門奪權

1929年10月末從華爾街開始的經濟恐慌迅速蔓延,導致了一場世界性經濟危機。德國的經濟是靠美國發展起來的,所以受害最大。企業倒閉,產銷蕭條,失業人數直線上升,最高時 藝術圖(11張)達600萬。這可給希特勒提供了絕好的機會。他稱經濟危機是“政府無能”,是政府接受《凡爾賽和約》和戰爭賠款及奉行“社會主義”政策的結果,是共和國和歷屆政府毀滅了德國的一切。不久,經濟危機就發展成為一場國家危機。由於經濟蕭條,國家稅收下降,相反失業救濟的支出卻迅速增加。1930年3月,魏瑪共和國的最後一屆政府終因入閣各黨在如何平衡國庫虧空問題上意見分歧而垮台。

從1930—1933年期間,魏瑪共和國不得不由所謂的“總統內閣”來治理,經濟危機更使社會各階層的矛盾不斷激化,人民民眾對魏瑪共和國政府極為不滿,強烈要求建立一個拯救德意志民族、給社會帶來安定,給人民帶來幸福的新政府。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希特勒一方面為國家社會主義展開更強大的宣傳,對各階層人民不斷做出符合其願望的慷慨許諾。一方面又通過納粹黨的宣傳機器,宣稱該黨不是一個階級政黨,而是“大眾黨”,並重點向中下層的中產階級發動討好攻勢,以爭取得到他們的支持。這種宣傳不能不打動處在絕望之中的德國人民,他們相信希特勒的諾言能夠兌現,因而紛紛聚集在納粹的旗幟下。危機前,納粹黨只有10.8萬人,到了1932年,人數超過了100萬。從1930年開始,納粹黨在國會選舉中不斷獲得勝利,1932年4月10日舉行總統第二輪選舉,希特勒竟然獲得了36.8%的選票。1932年7月31日舉行國會選舉,納粹黨獲得了37.3%的選票,獲得230個議席,一躍成為國會中最大的黨派。1932年8月13日,總統興登堡召見希特勒並試圖說服他與佛朗茨·馮·巴本共同組成聯合政府,但希特勒予以拒絕,聲言作為最大政黨的領袖,要得到“包括一切方面的整個國家權力”,但興登堡也發表聲明加以拒絕。就在這時,帕彭和施萊歇爾為了一己私利,互相拆台,寧讓第三者上台,也不讓對方執政,通過政治上的交易,把希特勒推出來,搞了一個以“保守派和資產階級民族主義者、總統、國防軍和鋼盔團”為一方,以希特勒的納粹集團為另一方的聯盟,組成所謂“民族團結”的聯合政府。對希特勒的得勢,被推翻的霍亨索倫王室的支持起了不可忽視的作用。1933年1月22日,皇太子就曾致函興登堡,敦促其授權希特勒組閣,威廉二世還給納粹黨提供了200萬馬克的援助。就這樣,希特勒終於在1933年1月30日通過“後門”交易登上了總理的寶座。從這時起,魏瑪共和國也就正式死亡了,第三帝國由此誕生。

建立獨裁體制

當選德國總理的希特勒拜見總統興登堡當選德國總理的希特勒拜見總統興登堡

野心勃勃的希特勒並不滿足於這種聯盟。他執意藉助已經掌握的權力,實現建立獨裁的目標。因而在他上台第三天即 2月1日就發布第1號文告,聲稱興登堡總統宣布解散國會,定於3月5日舉行新的選舉。希特勒認為,他將在選舉中穩操勝券,這樣就能排斥聯合政府中的其他政黨,確立一黨統治的體制。2月4日又頒布《保護德國人民法》,以便廣泛限制反對黨,特別是限制德共和社民黨在競選中的宣傳活動。2月6日,解散普魯士邦議會,使普魯士代理內政部長、納粹黨的戈林得以接管了警察局,為納粹黨在普魯士奪權創造了條件。隨後由衝鋒隊、黨衛隊和鋼盔團成員組成的所謂“輔助警察”又先後接管了各地的警察部門,並在各大區建立了集中營,關押成千上萬的共產黨人、社民黨人和其他的反法西斯戰士。另一方面,希勒特又暗中拉攏國防軍頭目和大資本家,以取得他們的支持和贏得選舉的勝利。

為了徹底打擊反對自己的力量,尤其是反對納粹最堅定的共產黨,納粹黨徒又一手炮製了震驚國內外的2月27日的國會大廈縱火案,並將之嫁禍於德國共產黨人,在國內掀起了空前規模的反共浪潮,致使德共的機構被全部摧毀,幾千名德共幹部被捕,並被迫轉入地下,在這一事件中,被捕人員還有社民黨人和其他著名人士。希特勒還在該事件後頒布被人們稱之為“國會縱火法”的《保護人民和國家法》,授權政府接管各邦權力。他在衝鋒隊和黨衛隊的參與下,對各邦特別是那些不在納粹黨掌握之中的邦進行自上而下的奪權。從此,各邦的主權被納入“一體化”,德國這一法制國家趨於瓦解,納粹黨的一黨統治的基礎得以基本建立了。1934年6月30日,他通過由希姆萊策劃、海德里希負責執行的“長刀之夜”事件,以衝鋒隊政變為藉口,剷除了衝鋒隊頭目羅姆及前總理施萊切、前軍情局局長布利多等大批要員。藉此大肆鎮壓打擊及削弱黨內反對派,獲得了國防軍及總統興登堡支持,鞏固了自身勢力。

3月5日國會大選後,納粹黨獲得了43.8%的選票,民族人民黨獲得8%的選票,這兩個執政黨雖獲得了51.8%的選票,但沒有獲得2/3的多數,這樣他們就無法保證通過有些對他們來說是極為重要的立法。於是3月23日希特勒軟硬兼施,終於獲得了他所要求的授權法。有了它,希特勒在4年任期中就擁有立法權,就可以把國會和議員們撇在一邊,不許他們問津。授權法是希特勒在權力道路上邁出的所謂“合法”的最後一步,同時也是建立他“元首國家”的基礎,希特勒有了這個授權法以後,又頒布了一系列法規。他通過撤銷邦一級的行政區,取締納粹黨以外的政治組織,解散全國的工會,摧毀納粹運動內部的反對派,控制經濟和文化這四個方面的步驟,使各個領域進一步實行了“一體化”。就這樣,希特勒在上台後的一年多時間裡基本上結束了從上到下的奪權活動,並建立了納粹黨一黨專政的法西斯極權統治。恰在這對,年邁的興登堡於1934年8月1日病逝。這可是給希特勒提供了最後將權力集中在自己手中的極好機會。希特勒立即頒布一項法律,把總統和總理這兩個職務合二而一,叫軍隊以及法官和官員向他個人宣誓效忠。作為元首和總理,如今他成為國家政權的單獨執掌者,把軍隊和教會之外的所有政治社會機構都一體化了。

屠殺猶太人

阿道夫·希特勒阿道夫·希特勒

自1933年起,德國納粹黨開始獨裁執政,隨後,一個大規模的反猶行動逐漸發展起來。在同一年,納粹德國政府褫奪了所有猶太裔公務員的職務,並從軍隊、警察和司法機關中剔除那些被認為是劣等人的猶太成員。1935年通過的《紐倫堡法案》對“猶太人”作出了定義——凡有一個猶太裔祖父母以上的德國人都會被視為“猶太人”。這項法案還剝奪了猶太人作為德國國民的基本權利。 其他法案相繼出台,比如“一個猶太人與一個非猶太人的人發生性關係被視作是犯罪”等直接針對猶太人的法律條款層出不窮。到了1938年,納粹德國已經禁止猶太人從事絕大多數的職業。1938年11月9日,由納粹黨策劃的一個反猶事件(稱為“水晶之夜”)爆發了,大量屬於猶太人的商店和會堂被破壞,許多猶太人被毆打,猶太人的社會地位更加低落。

後來,隨著戰爭的不斷擴大,希特勒為首的納粹黨更加瘋狂地屠殺猶太人。特別是在1939年9月尾併吞了波蘭以後,納粹德國將它們國內和奧地利的猶太人集中在波蘭的內陸﹐稱為“普通政府”的地區。猶太人被放置在“強制性猶太人居住區”之內。最大規模的“強制性猶太人居住區”是位於華沙。在華沙的猶太人被迫在1940年11月15日前搬遷到被指定為猶太人的地區和將這個地區密封。納粹大屠殺由1941年6月22日,德國偷襲蘇聯開始以後,德國蓋世太保跟隨德軍,對住在蘇聯鄉區的猶太人作出大規模的大屠殺。蓋世太保最初的殺人方法是用手槍射殺,然後把他們的屍體埋葬在萬人坑裡面。但是柏林想出了更有“人道”的殺人方法來減低秘密警察的壓力。這個方法是用毒氣殺人。初時秘密警察只用汽車的廢氣來殺猶太人。但是在1942年起德國採用了氰化氫(Hydrogen Cyanide Gas)來有效地殺死最多猶太人。尤其在著名的奧斯威辛集中營中,就多達300萬人死於其中。

在整個屠殺猶太人的浪潮中,德國在這種族清洗活動中屠殺了近600萬猶太人。而這不過是希特勒上台之後諸多對內措施中的一個,根本目的是為戰爭尋找藉口。

走向戰爭之路

墨索里尼與希特勒墨索里尼與希特勒

希特勒在政治上整肅內部時,又把全部經濟都納入受國家控制、適應政治需要、實行強制生產的軌道,以更有利於擴軍備戰。接著希特勒就開始將其計畫付諸實施。1934年9月底,希特勒下達了一個重整軍備的秘密手令,到1935年春,則公開宣布了此計畫:將國防軍由10萬擴充到30萬。這是公開違反凡爾賽和約,它立即引起西方國家的強烈反應。法、英、意都提出了抗議,並達成共同防禦的協定,但一切只不過是停留在紙面上,從未去實施,相反在其背後倒掩蓋著勾心鬥角和畏首畏尾,特別是英國還中途變卦,與德國簽訂了一項海軍協定。這也是英國“綏靖”政策的開端。

這一連串的事情使希特勒確信:這裡出現的又是一幫和他昔日國內政敵一樣不中用的傢伙,只要他堅決、突然地把既成事實擺在這些傢伙面前,他們勢必束手無策,聽之任之。於是,希特勒於1936年3月7日悍然宣布廢除洛伽諾公約,不顧凡爾賽和約的規定竟派出3萬德軍開進萊茵非軍事區,並沿德國西部邊界建立起防禦工事。此時,法國和英國等西方國家只要稍有動作,希特勒就會乖乖地縮回,但他們又只是滿足於提出抗議,並未採取任何切實的對抗措施,這就使希特勒更加膽大妄為,加快了向外擴張的步伐。

1936年11月,德、日締結反共產國際協定,1937年9月義大利又加入此協定。這樣,德、意、日三國就正式結成法西斯集團,三國軸心正式形成。這聲明德、意、日三國並在一輛戰車上。

希特勒最終擺脫了《凡爾賽和約》的束縛和外交上的孤立處境,於是,他於1937年11月5日召集國防部長、國防軍三軍總司令和外交部長等頭目,向他們宣布最遲在1943至1945年之間解決德國的空間問題,要占領與德國直接接壤的居住空間和原料基地。而征服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是他的第一個目標。

這時的德國軍事力量已有了相當的規模,經濟形勢也進一步好轉。所以希特勒自覺有了資本,就開始把他的計畫付諸實施了。

1938年3月11日,希特勒軟硬兼施,在奧地利的親德分子和納粹分子的幫助下,兵不血刃占領 了奧地利,走出了他在中歐侵略擴張的第一步。英法兩國對希特勒的這一行動又只是聽之任之。法國毫無表示,英國只是由駐德大使提出抗議了事,蘇聯政府發表聲明進行譴責,並要求召開國際會議討論制止德國侵略的措施,但遭西方國家拒絕。

吞併了奧地利之後,希特勒就策劃向捷克斯洛伐克開刀。他瞄準英法等國不願為捷克斯洛伐克承擔戰爭風險的心理,利用納粹黨培植的蘇台德德意志黨人充當侵占捷克斯洛伐克的馬前卒,通過1938年9月30日凌晨英、法、德、意四國首腦簽署的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協定,一槍未發地又把蘇台德地區占為德國所有。1939年3月,希特勒又撕毀了慕尼黑協定,兵不血刃地占領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對希特勒的這一行徑,英法除了提出口頭抗議,並沒有採取任何重大措施。

希特勒在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得手之後,緊接著又把手伸向波蘭,要波蘭歸還但澤市,提供享有治外法權的通往東普魯士的陸地走廊。波蘭堅決拒絕了希特勒的無理要求。

到了這時,深深感受到希特勒欺騙和愚弄的英國首相張伯倫才放棄綏靖政策,轉而強烈譴責希特勒的侵略行徑並宣布全力支持並保證波蘭的獨立。法國在此情況下也作了相應的表態和加強戰備的措施。

希特勒面對波蘭的不屈服態度和英法保證波蘭獨立的聲明,以及他們正在同蘇聯談判並有可能結成同盟的情況,不免有些害怕,因此,他也秘密派代表同蘇聯進行談判。

蘇聯鑒於英法同自己的談判缺乏誠意,背地裡還向德國大獻殷勤,繼續推行禍水東引的綏靖政策,同時為了自己國家的利益而利用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終於在1939年8月23日同納粹德國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希特勒則由此去掉了擔心出現一場兩線作戰的心病並還能經常不斷地從蘇聯那裡得到糧食和原料的供應。

希特勒自覺已無後顧之憂,於是在1939年9月1日,終以“閃電戰”實施了他幾個月前就打算實施的進攻波蘭的計畫。1939年,8月31日夜晚,德軍身穿波軍制服,靠近了波蘭邊境的格萊維茨的一個小鎮。成功占領了該小鎮後,德軍故意搗毀了這個小鎮的電台,並向空中鳴槍。隨後,正在接聽該電台節目的德國民眾聽到一個操著波蘭口音的嗓音宣布:“波蘭人民!波蘭和德國之間的戰爭就要打響了,團結起來,打倒德國鬼子,打到所有反對我們進行戰爭的德國人!” 講話之人是被納粹強迫穿上波蘭軍服的囚犯。隨後他被納粹黨衛軍殺害。這是由蓋世太保頭目海德里親自導演的“波蘭入侵”德國的陰謀。

第二天上午10點,希特勒向德國宣布德國遭到了波蘭的入侵,德國被迫予以還擊。而事實上在希特勒宣布前,德國已經對波蘭發動了閃電戰。隨後,英法兩國被迫對德國宣戰,二戰爆發。

英法兩國雖於9月3日對德宣戰,但在希特勒征服波蘭的四個星期中一直按兵不動。法國軍隊只是在馬其諾防線後面構築工事據守。士兵們將德國西線的戰爭稱之為“靜坐戰”或“滑稽的戰爭”。波蘭在德國軍隊的猛烈攻擊下終於在9月28日淪陷。 占領波蘭之後、希特勒又向英法大力施放和平煙幕,可暗中他卻悄悄地加緊把它的部隊從東線調集至西線,把主要的目標對準了法國。1940年4月,希特勒開始把他在前一年10月10日發布的進攻法國、比利時、荷蘭、盧森堡的密 令付諸實施。但他首先卻去攻占了丹麥、挪威以保證德國有海上的戰略基地和瑞典鐵礦沙的供應。接著,於5月10日至5月28日,命令德國軍隊攻占了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5月13日,德軍大舉入侵法國。6月22日,法國被迫在一戰結束時德國向其簽署投降書的貢比涅車站向德國簽署了投降書。

法國被占領後,希特勒的對手就只剩下在敦刻爾克大潰退中遭到嚴重削弱的英國了。希特勒首先對英國實行誘和,條件是德國承認英國的海上霸主地位,但因為遭到以邱吉爾為首的強硬派的抵制,所以沒有成功,於是他立即下令實施在英國登入的“海獅計畫”,這是無奈的選擇。

最後歲月

希特勒在艾菲爾鐵塔前留影希特勒在艾菲爾鐵塔前留影

希特勒早在西線作戰、進攻英國時,即1940年夏就開始制定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計畫”。

1940年12月18日,希特勒指令德軍“必須準備在對英戰爭結束之前以一次快速的戰役擊潰蘇俄”。這時,希特勒看到蘇聯也在加緊備戰工作,為避免陷入兩線作戰,他決定先解決蘇俄這個他稱霸歐洲的最大障礙。希特勒認為,英國已被逐出歐洲大陸,短期內不可能成為德國東進的後顧之憂,而且“俄國一旦被打敗,英國的最後希望就破滅了”。

在進攻蘇聯之前,希特勒己占領了歐洲的14個國家,並且把羅馬尼亞、匈牙利、保加利亞、南斯拉夫變為自己的附屬國。

在戰爭初期的短暫得勢之後,希特勒開始走下坡路了。首先慘敗在莫斯科城下和史達林格勒城下,其閃電戰的計畫遂宣告破產。事實證明,他不可能在遼闊無垠的蘇聯領土上打贏一場消耗戰。隨著12月7日德國盟國日本偷襲珍珠港,12月11日,希特勒也向美國宣戰。就這樣,一場歐洲大戰遂變成了世界大戰。

隨著1942年11月—1943年2月德軍在史達林格勒遭到慘敗而開始節節敗退,蘇聯則開始轉入戰略大反擊。儘管如此,希特勒還是宣布“將不惜任何代價將這場戰爭進行下去”。1944年底,盟軍己攻入德國境內。希特勒的敗局已定,這時他已從公共場合消失,人們再也見不到他的演講。

1944年7月20日,希特勒在逃過“狼穴”炸彈暗殺後,又回到柏林,住進總理府下面的地下避彈室中,並在戈培爾等幾個親信和情婦埃娃·布勞恩的陪伴下,在充斥著絕望和幻想的陰森可怖的氣氛中指揮戰爭,躲在地下室中。

1945年4月12日,美國總統羅斯福逝世。希特勒得知此訊息後,聯想到了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大帝在七年戰爭中的絕處逢生,頓然又生出戰爭會出現轉折的希望,而且這種充滿希望的氣氛一直持續至4月20日希特勒的生日那天。4月22日,柏林已被蘇聯紅軍包圍了3/4,這時希特勒才大夢初醒。他悲鳴道:“戰爭打敗了……我將留在柏林,只要時刻一到,我就用手槍結束我的生命。”但同時他也痛罵國人:“武裝部隊拋棄了我,我的將軍們全是草包,我的命令沒有得到執行,一切全都完了……德國沒能完成我給整個民族提出的任務。”4月27日,整個柏林完全被蘇軍包圍起來。4月28日,希特勒的戰時盟友義大利的墨索里尼被游擊隊抓獲槍決。

1945年4月28日午夜前不久,希特勒和他的情婦埃娃·布勞恩正式結為夫婦,接受洗禮。4月29日,蘇聯坦克向火車站附近的動物園推進。4月30日,蘇軍經過激戰,終於攻占了國會大廈。此時希特勒的總理府已在炮火的射程之內。下午3點30分,希特勒回到地下室的避彈房間,開槍自殺。埃娃·布勞恩則與此同時吞下了毒藥。兩人的屍體被侍從用軍毯包上,抬至總理府的花園裡,澆上汽油,在熊熊大火中化為灰燼。骨灰被埋進一個炮彈坑。

主要舉措

政治

希特勒的目標是拿破崙式的:在德國控制之下,建立一個日爾曼大陸體系。同時,他的手段也與那位大皇帝的相差不遠:把德國從國際性資本主義的枷鎖之下解放出來,聯合所有的日爾曼民族共同組成一個第三帝國,在東歐建立一個所謂“生存空間”。他認為這對於德國的經濟安全是有必要性的,正好像拿破崙認為萊茵聯邦對於法國的戰略安全是有必要性的一樣。

軍事

再武裝與擴軍
為了奪取所謂的“生存空間”,希特勒在統治的前六年中成功進行了德國的再武裝與擴軍。1933年到1939年,德國的軍工生產增加了7倍。1934年德國軍用飛機的產量是840架,到了1939年就達到了4733架,而德國的軍隊則從1931年的10萬擴展到了37年的36個師50萬。1938年德國一躍成了歐洲最強大的政治大國與軍事大國,大批的機場、國防公路和防禦工事等工程都己投入運行,這為軍隊在戰爭初期階段取得節節勝利提供了重要的條件。

經濟

解決失業
1933年1月,希特勒上任帝國總理的時候,德國有六百萬失業人員,兩年後,失業人數降至了四百萬,到了1936年就基本實現了充分就業。以9月30日為每年統計截止期限,德國1933年的失業率為20%;1934年為20.5%;1935年為9.6%;1936年為5.7%;1937年為2.5%;1938年僅為0.95%。德國失業人數1933年為五百五十萬,1935年為二百萬,1937年不到一百萬,1939年只有幾萬了,基本上“消滅”了失業現象,甚至出現了勞動力短缺。

具體實現過程如下。首先,通過擴大財政支出解決就業問題(有傳言說政府甚至直接與各大企業秘密結算);其次,限制已婚婦女就業,鼓勵婦女回家專營家務;第三,大搞基礎設施建設(民用和國防工程),包括修建高速公路、飛機場、兵營、齊格菲防線,甚至成就了後來享譽世界的汽車品牌大眾汽車等;第四,通過擴軍和實行勞動義務制解決失業問題。此外,黨和國家的官僚機構還大幅擴招公務員。值得一提的是,德國從蕭條到經濟繁榮的過渡不是通過通貨膨脹實現的,它的工資與價格完全穩定。

希特勒的財政計畫就傾向而言不可避免地會帶來通貨膨脹,希特勒必須將德國經濟與外界封閉,必須有由國家規定的強制工資與價格。對於一個以集中營為背景的獨裁政權來說,兩者都是可能的:希特勒既不要顧忌企業家協會,也不要顧忌工會的反應,他能將雙方強制納入“德意志勞動陣線”並由此癱瘓它們,他可以將任何一個擅自作涉外生意的企業家和要求增加工資、並以罷工要挾的工人關進集中營。

扶助外貿
1933年德國的外貿出口僅是1928的39%,到了1938年外貿出口也沒達到1932的水平。面對世界貿易保護主義的興起,德國別無選擇,只能進行貿易保護。進口被限制在糧食和原材料等有限的項目上,凡是國內能生產的儘量由國內生產或替代。為了擴大出口,國家支持資本家為獲取新投資市場而鬥爭,乃至訴諸武力,使用軍事手段。在德國並不存在國家對外貿的壟斷,除了某些產品(特別是穀物)以外,對外貿易一般由私人資本經營。納粹德國對外貿易的重點是戰略物資的進口。為了保證進口,政府又大量提供補助金和提倡對外傾銷政策,以使進出口平衡。從1935年起,德國的外貿連續三年出超。

1938年,在匈牙利、羅馬尼亞、南斯拉夫、保加利亞以及希臘的進口貿易中,德國所占比例已經分別達到了30%,35%,33%,48%和29%。1933至1938年,德國通過易貨貿易、限額制度等手段加大了對巴西、智利、墨西哥和秘魯等拉丁美洲國家的出口。至1939年,德國己經占到了上述拉美國家出口份額的1/4。德國在這些國家的進口額中所占的比重雖然仍低於美國,但其出口增長幅度卻明顯高於美國。

德國的輸出品主要是工業成品,而輸入品則主要是原料和食品。1937年,德國工業成品在輸出總額中占82%(1929年占73%),而原料和半成品只占16.5%。在德國輸出的成品當中占最重要地位的是機器設備、光學儀器以及精密機械設備。化學工業製品是德國輸出重要部分,曾占全世界第一位,這種製品在德國輸出總額中占12一13%。德國輸出的原料主要是煤和焦炭,輸出的半成品主要是黑色金屬和有色金屬。

德國的國外投資在1938年僅為6.76億美元。如果把專利權、隱蔽資本和其它財產頁計算在內,德國的國外資本在二戰將近結束時約為62億美元。德國在亞洲各國(中國、日本、伊朗等)的投資也很大。1937年,德國在中國的投資達1.37億美元。

金融政策
採取緊縮銀根,強化金融創新。首先,加強對外國資本的管控。其次,實行新貨幣政策。第三,健全銀行監管。第四,加強外匯管制。第五,對進口進行管理。第六,松財政,緊貨幣;松財政,即由國家大量投資,興辦公共工程(修築道路,興建機場、建造住宅,改良農田等),以刺激需求;緊貨幣,就是採取以借債為主的籌資方法,嚴格控制貨幣流通量。此外,帝國政府發行了總計約80億帝國馬克的中長期債務,長期債券是由投資機構(保險公司、儲蓄所)安排的,即從儲戶和保險者身上籌措資金。這調動了未動用的生產因素,增加了國民收入。國家通過執行這些經濟政策促進了信用膨脹,儘管這會使德國經濟面臨危機,但卻能為發展軍事工業和進行戰爭開闢財源。這使國家在財政方面債台高築,1932年德國的外債為200億馬克,1933年財政赤字為24億馬克,到了1938年財政赤字上升到105億,外債則下降為1938年的90億馬克。結果,德國以很低的通貨膨脹率換得了經濟的迅速發展。1937年底與1932年底比,德國國民收入增加了63%,由430億馬克上升到800億馬克,而貨幣流通量僅增加了48%,銀行利率由6%降到了3%。

再私有化
1936一1937年,納粹當局為彌補預算赤字,急需進一步增加財政收入,再私有化進程達到了頂峰,而對那些不能盈利或只能通過損害壟斷資本利益才能盈利的生產部門則促使其國營或半國營發展。包括銀行私有化、工業私有化、農業私有化。1941年1月21日,德國的《國民日報》讚揚了再私有化運動有利於私人的首創精神,認為它“總是能夠很好地促使發展的各種可能性的,並能最好利用這些可能性”。

企業整合改組
為加強對全國經濟的控制,納粹政府對全國經濟進行改組,淘汰中小企業和手工業,加速資本和生產的積聚和集中。首先,消滅小業主。其次,強制卡特爾化。

經濟監管
1933一1939年,希特勒在經濟上強化了行政效能,對國民經濟強化行政監管,其經濟制度被後人稱作“命令經濟”。為了穩定局勢,納粹政府經常援引魏瑪憲法第48條規定的緊急狀態法,發布管理經濟的法令:一是在經濟領域推行嚴厲的刑法;二是強制推行價格刑法,三是重建外匯管制;四是為維護正常經濟秩序而頒布卡特爾法;五是在證券法、銀行監管和稅收豁免方面引進了銀行監管制度;六是在反不正當競爭法中重新規定了泄露商業機密的刑法條款。

加強農業基礎地位
納粹德國確信,一戰中英國封鎖引發的食品短缺最終導致了德國的崩潰。所以,納粹將追求農業的自給自足作為戰爭與延續和平的目標,對農業的監控比工業嚴厲。有學者認為,當時德國的經濟結構像歐洲絕大多數國家一樣非常落後,從事經濟活動的人口有29%在農業領域。為解決困擾德國的農業問題,納粹政權採取如下措施以確保糧食安全:一是控制農業和農產品,在“自給自足”口號下減輕國家在糧食和其它原料上對國外市場的依賴;二是為解決糧食問題出台多項優惠政策;三是實行農業組織的一體化;四是將農民固著於土地,制止農業人口外流(其重要措施之一是於1933年9月29日頒布的《世傳農莊法》,其中規定:“面積從7.5公頃至125公頃的世襲農莊既不能充當抵押品,又不得在繼承過程中分散,更不準出售和轉讓”);五是推行農業義務勞動制度(1935年6月26日,《帝國義務勞動法》生效,規定每一個德國男性公民都有義務參加農業勞動,1938年2月,該項法令擴及到婦女,並於1939年1月4日作出詳細規定:凡要求在管理部門、商業部門或某些工業部門工作的青年婦女,都必須先在農場或城市義務勞動一年)。通過一系列措施,納粹政府基本遏止了德國農業形勢的進一步惡化,使德國的農業生產趨於穩定並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但是,德國每年仍要進口1/5所需糧食,德國為進口脂肪、動物飼料、食用油等仍需擴大財政赤字以擬補不足。

在納粹黨上台前的1932年,德國農、林、漁業的總產值為87.13億金馬克,納粹統治的第一年增加到102.9億,1934年為95.53億,1935年為92.06億,1936年一躍為105.98億,1937年降為95.15億,1938年又達到102.59億。糧食自給率由1932年的75%上升到1933一1934年的80%和1938一1939年的83%。1928年消耗的食品熱量“出自本身”供給的占68%,1932年占75%,1936年占81%。1937一1938年,德國的糧食有89%、牛奶製品有90%、肉類品有95%、魚消費量有74%、蛋消費量有79%是本國生產的。

自給自足
1937年7月,戈林在柏林國際商會強調指出,如果長期依賴外國或多或少的善意來生活,對於一個自覺民族是不可容忍的。為了加強帝國的工業基礎,提高德國的自給程度,納粹政權採取了很多措施。首先,全面擴大生產能力。其次,加強技術的合理化(在生產中減少型號,充分利用工業大生產的長處,統一零件,簡化修理工作,減少庫存量,儘可能採用完善的操作法提高勞動生產力)。第三,分散工業生產(為了減少敵人對德國工業潛力破壞的可能性,採取了分散工業布局的政策,人們開始將生產重點從魯爾、上西里西亞、薩克森等高度工業化的邊境地區轉移到德國中部)。第四,在原料供應方面實現較大的自給率(為改善工業原料的供應,德國將廢物利用和合成製品的生產置於優先的地位)。第五,加強戰略金屬資源的儲備。第六,實現食物的自給自足。四年計畫的自給自足政策儘管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有些目標不切實際,幾乎沒有達到預期規定,多數鐵礦石還得從國外進口;合成汽油也無法達到目標。相對來說,合成橡膠基本達到了計畫要求。

四年計畫
納粹德國經過兩個四年計畫的發展,經濟基本得到了復甦:1933年國民生產總值(以1928年價格計算)約為737億帝國馬克。以不變價格計算,1938年的德國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了1,264億帝國馬克。但是,納粹德國1913至1938年的經濟年均增長2.6%還是微不足道的,它低於1870一1913年的平均水平2.9%,更遠遠低於1950至1960年的7.6%或1950至1970年的6.2%。所以,納粹德國的經濟只能叫復甦而不能叫騰飛。

文化

舉辦奧運
1936年舉辦柏林奧運會,希特勒以最隆重的儀式,在德國人面前向全世界宣告了德國的重新崛起。他親自擔任柏林奧委會大會總裁,並下令用16噸銅鑄了奧林匹克巨鍾,一座高達70米的希特勒鐘塔,一座能容納10萬人的運動場,一個可容納2萬名觀眾的游泳池,並修建了比美國洛杉磯奧運會更豪華的奧運村,以此來展現德國的“繁榮與昌盛”。為了開好1936年柏林奧運會,希特勒不但允許一些德國猶太人優秀運動員代表德國參加競賽,甚至還任命猶太人沃爾夫岡·菲爾斯特納爾負責管理奧林匹克村。

1936年8月1日,在德國柏林舉行第11屆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幕式上,希特勒以一種王者之風在耗資7700萬馬克壯麗的柏林奧林匹克體育場宣布開幕。會場上飄揚著納粹旗幟,德國運動員通過主席台時,行納粹禮,高呼“萬歲——希特勒!”德國第一次通過電視播放了奧運會比賽盛況,這一刻柏林成了“世界之都”。當時,希特勒完全有理由稱這是歷史上最盛大的一次奧運會。在這次奧運會上,德國獲金牌33枚、銀牌26枚、銅牌30枚,拿了世界第一。體育政治和體育民族主義的狂熱,被希特勒發揮得淋漓盡致。通過舉辦奧運會,希特勒為自己塑造了一個和平英武的政治家形象。

社會

福利政策
在俾斯麥時代,德國就推行了許多社會福利措施。納粹政府為博取工人的支持,也出台了許多社會福利政策。首先,開展歡樂產生力量運動。其次,組織“勞動美化”運動。第三,舉辦各類公益活動。各地每年在固定日子舉行的“大鍋飯日”活動更具納粹特色。希特勒一上台就宣稱,5月1日是國家的法定工人節日,並且提出了口號:“工作光榮,尊重工人!”在全國各地,男女工人都放假一天,進行野餐或集會來慶祝。工人領袖則被邀請去柏林郊外的國際飛機場參加集會,希特勒也會親自到場致辭。

人口政策
一戰使德國失去了180萬人。為了使德國人口增長,納粹政府提出“每一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進程就是選擇配偶”,“假如你有生育能力,你則不應該過獨身生活”,“結婚的意義在於生殖和養育後代”的口號。納粹的“婦女理論家”奧古斯·特邁爾指出,婦女返回家庭的目的是受孕生子。為鼓勵增加人口,德國以證書形式向每對夫婦發放1000馬克婚姻貸款用來購買家具和居住物資。納粹政府認為,“每個家庭至少得有三至四個孩子才能保障一個民族的存在”。同時,對低收入的多子女家庭給予經濟上的資助,包括發放多子女生活補貼、提供多子女教育津貼、減免多子女家庭稅收、為孕婦和嬰兒提供社會救濟和幫助等。納粹政府還頒發《德意志多子女母親榮譽證書》和勳章,證書封面上醒目地標出“世界上最美好的名字是母親”,“保護德意志母親是每一位德意志同胞的祟高義務”。政府對生育4一5個孩子的婦女授銅質十字架勳章、生育6一7個孩子的婦女授銀質十字架勳章、生育8個或更多孩子的婦女授金質十字架勳章。納粹政府主張,結婚和生育“必須保持其純潔,必須努力做到,只有健康的人才能生兒育女”。第三帝國政府不僅以法令法規強制人口的“健康”發展,而且還淘汰所謂的“無生存價值的生命”,其中包括“全部低劣者和與被理想化的雅利安人相反的深膚色人,遺傳病患者、懦弱、不合群、無能、卑賤、非本族的人”。納粹政府號召婦女,特別是年青婦女為“元首和民族”而生育。針對婦女解放的思想,納粹宣傳家辯解說:“婦女結婚、返回家庭絕不意味著比男人卑賤,也不能證明其社會地位低下,而恰恰是她們作為母親的地位和能力使其與男人平等,甚至優越於男人”。在此政策的鼓舞下,德國人口從1933年的0.66030億人增加為1939年的0.69460億人。

加強經濟信息控制
希特勒非常重視經濟情報保密,曾在《我的奮鬥》一書中說道:“我國的國民經濟,時因任意泄露工業上的秘密而蒙受損失”。1933年4月10日,德國創建戈林研究所,並成為當時世界上效率最高、準確性最強的情治單位。創建後的12年裡,它監聽的電話和破譯的電報將近50萬份。這些“產品”影響了德國的經濟發展。戈林研究所能破譯從梵蒂岡到瑞士的密碼;能破譯美國波恩公使館的密碼。直到1942年,美國才堵住了這一漏洞。通過上述措施,納粹政府使20年前慘敗的德國重新崛起為歐洲的經濟和軍事強國。

主要罪行

發動戰爭

在戰爭中德國湧現出了一大批軍事人才,其中曼施坦因、隆美爾和古德里安被後人並稱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的三大名將。他們發明了“閃擊戰略”“沙漠戰術”以及“裝甲突擊理論和實踐”,對二戰的進程乃至世界軍事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這些軍事理論和戰例推動了現代作戰樣式的發展,直到今天仍值得借鑑和研究。

在實戰中,希特勒不僅懂得武力,也懂得和平擴張。1919年6月28日簽訂的凡爾賽和約,戰敗的德國一共喪失了擁有7325000人口的73485平方公里的國土,萊茵河地區則被“凡爾賽和約”和“洛迦諾公約”明確規定為“非軍事地帶”,由國際聯盟駐軍管理。希特勒經過一番折衝,不僅收回了薩爾地區、派兵占領了萊茵蘭,而且在1938年3月讓奧地利“回歸”德國後,又把有350萬人口的捷克蘇台德地區納入了德國版圖。

實戰中的德軍士兵也是成績斐然。1940年春,憑藉優秀的指揮,精良的裝備和有效的戰術,德軍只用6個星期就打垮了英、法聯軍,占領丹麥和挪威,主力向北實施迂迴,幾天之後,荷蘭宣布投降,5月17日,布魯塞爾倫陷。德軍以“月牙型”攻勢展開對英法30萬遠征軍合圍。英軍被迫在6月4日前,撤離敦刻爾克,回到英倫三島。法國孤立無援,6月14日,巴黎陷落,6月22日,簽訂了德法停戰協定,法國向德國投降。在一連串的“閃電戰”中,德軍迅速占領了大半個歐洲。

排猶行動

如果說希特勒上任後的對內政策讓除了猶太人之外的大多數普通德國人得到了實惠,因而在政治上支持擁戴納粹當局的話,希特勒對外政策則使德國以不流血的外交征服,走出了戰敗的陰影,迅速崛起成為世界大國。

希特勒早年在維也納受到反猶主義的深刻影響,加之政治需要,所以他對猶太人產生了強烈的仇恨,完全成為一個極端反猶太人分子。希特勒殺猶太人,還因為猶太人本身就有民族劣根性:小氣、刻薄、貪婪。這在當時的歐洲人中,達成一定的共識。他的母親是他父親的侄女,獨特的家庭環境,造就了他與眾不同的性格。根據戰後,美國一個調查希特勒童年經歷的中情局探員蘭格透露,希特勒的母親利用其父親在外出差的機會,與希特勒的一個猶太籍鋼琴老師有過廝混,正巧讓年幼時的希特勒看到。從此,希特勒無比的痛恨猶太人。自1933年起,德國納粹黨開始獨裁執政,隨後,一個大規模的反猶行動逐漸發展起來。在同一年,納粹德國政府褫奪了所有猶太裔公務員的職務,並從軍隊、警察、司法機關中剔除那些被認為是劣等人的猶太成員。1935年通過的《紐倫堡法案》對“猶太人”作出了定義——凡有一個猶太裔祖父母以上的德國人都會被視為“猶太人”。這項法案還剝奪了猶太人作為德國國民的基本權利。其他法案相繼出台,比如“一個猶太人與一個非猶太人的人發生性關係被視作是犯罪”等直接針對猶太人的法律條款層出不窮。到了1938年,納粹德國已經禁止猶太人從事絕大多數的職業。

水晶之夜

1938年11月9日,由納粹黨策劃的一個反猶事件“水晶之夜”爆發,大量屬於猶太人的商店和會堂被破壞,許多猶太人被毆打,猶太人的社會地位更加低落。

屠猶浪潮

隨著戰爭的不斷擴大,希特勒為首的納粹黨更加瘋狂地屠殺猶太人。在1942年起德國採用了氰化氫來有效地殺死最多猶太人。尤其在臭名昭著的奧斯威辛集中營中,就多達300萬人死於其中。在整個屠殺猶太人的浪潮中,德國在這種族清洗活動中屠殺了近600萬猶太人。這是希特勒上台之後諸多對內措施中的一個,根本目的是為發動戰爭贏得民心支持。

家族成員

父親:阿洛伊斯·希特勒

母親:瑪麗安.安娜

情人:愛娃·布勞恩

個人作品

時間 作品名稱
1925年 《 我的奮鬥 》
1926年 《 第二本書 》

藝術形象

文學形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