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阿米巴原蟲病](/img/2/89d/nBnauM3X2EDMwcTNzcDM3ITNyITM4kTO2EDMwADMwAzMxAzL3AzLwQ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阿米巴原蟲病是一種侵襲性較強的疾病,可在人和動物間自然傳播,凡是從糞便中排出阿米巴包囊的人和動物,都可成為感染源。據1986年美國疾病控制中心估計,全世界人口中至少有10%的人感染了溶組織內阿米巴,其中有4萬~11萬人死於該病。感染該病的人群中,90%的不出現臨床症狀,10%的發生侵襲性病變,其中以熱帶和亞熱帶的開發中國家為高發區(如印度、菲律賓、墨西哥、衣索比亞、寮國、越南、緬甸、朝鮮、中國等國家)。發病人群多是新生兒、兒童、孕婦、哺乳期婦女、低能兒、免疫力低下的病人、同性戀患者、營養不良或長期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的病人。在墨西哥,發現非混血人比混血人的發病率高。在動物中,豬和猴可表現為無症狀的自然感染,犬和鼠表現為有症狀感染,人和猴表現為交叉感染。多數家畜和野生動物都可大量感染溶組織內阿米巴,如豬、牛、羊、犬和貓、幼駒、野兔、水貂、靈長類動物、兩棲爬行動物以及魚類的鮭魚等,試驗用的大鼠、小鼠、豚鼠、沙鼠、倉鼠,甚至家鼠都可作為其儲藏宿主。曾有報導還指出猴的隱性感染率可高達55.4%,家鼠的隱性感染率可高達55.7%,可見靈長類動物和鼠類是該原蟲的重要儲藏宿主也是該病重要的傳染源。此外,Nozaki H等報導過日本某豬場阿米巴病暴發,澳大利亞小袋鼠死於阿米巴痢疾。
![阿米巴原蟲病](/img/d/0d9/nBnauM3X1gzNyATO0cDM3ITNyITM4kTO2EDMwADMwAzMxAzL3AzL2E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發病機理
致病因子
![阿米巴原蟲病](/img/e/3c8/nBnauM3XxETM3YDN2cDM3ITNyITM4kTO2EDMwADMwAzMxAzL3AzLzc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蟲株與毒力
不同溶組織內阿米巴分離株在其毒性特徵方面有很大的可變性。來源於不同地區和不同宿主的阿米巴,其毒性不同。急性患者的蟲株毒力比帶蟲者的強;熱帶地區的蟲株毒力更強,發病率更高;溫帶及寒帶地區的蟲株,毒力較弱;阿米巴的毒力也受其他外部因素的影響,如通過感染實驗動物,給實驗動物投餵或肌注膽固醇,與細菌混合培養,與枯氏錐蟲混合培養,培養基中加入膽固醇或NO等,都能起到調節蟲株毒力的作用。高氧環境中的阿米巴在巰基依賴過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作用下在可以阻止組織產生有害的H2O2,有助於滋養體在高氧環境中的自身保護,並不影響其毒力。
細菌的作用
在某些細菌的協同作用下,溶組織內阿米巴會對機體產生更強的致病作用,它不僅可吸取腸道內細菌分解的食物,還可利用細菌提供的理化條件增殖和活動,甚至可直接攝食細菌。試驗表明,機體吞食其純包囊和純細菌都不發病,而吞食混有細菌的包囊卻出現急性阿米巴痢疾的症狀。這是因為細菌能造成適宜的氧化還原電位與氫離子濃度,促使阿米巴的增殖及阿米巴毒素的分泌,從而削弱宿主全身或局部的抵抗力。細菌還可直接損壞機體的腸黏膜,為蟲體侵入腸道組織提供有利條件。某些革蘭氏陰性菌與阿米巴混合培養後,可以明顯增強實驗動物感染率和病變程度;表面附有細菌的滋養體,還可憑著甘露糖結合凝集素或阿米巴260 ku半乳糖/乙醯氨基半乳糖凝集素,增強阿米巴對宿主細胞的溶解作用。
病毒的作用
病毒與阿米巴也有著密切的關係,自Diamorid(1972)首次在溶組織內阿米巴內發現近似植物桿狀病毒顆粒以來,有許多病毒顆粒都在阿米巴內發現過,如愛滋病毒(HIV)、輪狀病毒和呼腸病毒等,1976年,Diamond L S又發現在溶組織內阿米巴內的病毒有3種主要結構形式,即呈20面體、細絲狀和串株狀結構。溶組織內阿米巴內攜帶有較多病毒顆粒,像肝炎病毒質粒就是其一。可見阿米巴是病毒顆粒的較好載體之一,存在於阿米巴細胞內的病毒顆粒是否能轉染機體,引起宿主細胞病變,還不清楚。
宿主免疫
宿主對阿米巴侵入的免疫反應主要是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雖然自然防禦系統可阻止阿米巴的入侵,但是獲得性免疫則起著更為重要的防禦作用,並且具有抗再感染能力,特別是宿主體內的抗體特異性T細胞和細胞因子γ-干擾素,他們可活化巨噬細胞,從而達到抗阿米巴的作用。抗阿米巴抗體還可結合在蟲體表面,通過凝集素凝集滋養體,起抗感染或控制感染的輔助作用,由於細胞膜的流動性作用和胞吞作用,一些抗體可能被遷移或被攝入細胞內,影響抗體的作用效果。溶組織內阿米巴的功能性抗原較弱,不能刺激機體產生較強的保護性抗體,所以宿主的保護性免疫功能不強,感染溶組織內阿米巴後,沒有持久的免疫作用,病癒後仍可重複感染。
診斷
![阿米巴原蟲病](/img/e/9f4/nBnauM3X4QTOyQDM4cDM3ITNyITM4kTO2EDMwADMwAzMxAzL3AzLxY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病原診斷
利用光學顯微鏡對新鮮糞便或分泌物中的病原體進行檢查,該方法快速、簡便,但檢出率低。止瀉劑和抗生素等藥物的使用可能會干擾檢查結果,而且鏡檢前的不同處理方法也會導致檢出率有所差異。實驗室常用的方法有直接塗片法、直接沉澱法、離心沉澱法、碘液染色法和蘇木素染色法,這些方法都各有其優、缺點。於文軍等採用直接塗片法和直接沉澱法檢查同一批獼猴的感染情況,結果直接沉澱法的檢出率為30.65%,顯著高於直接塗片法的6.45%。
免疫學診斷
對阿米巴的培養主要有多菌培養、單菌培養以及純培養,在純培養基礎上還發展有克隆培養和純系培養。阿米巴純培養的成功,帶動了血清學診斷試驗的迅速發展,同時它也成為了該類試驗比較關鍵的一步。常見的免疫試驗有間接血凝試驗、補體結合試驗、免疫電泳試驗、皮內試驗和乳膠試驗。雖然這些試驗都有一定的診斷價值,但其效果不是很理想,而且還受到純培養的限制。檢測血清和唾液中Gal/Ga1NAc黏附凝集素抗原在臨床上具有重要意義。協同凝集試驗(敏感性90%和特異性96%)和膠體金試驗(敏感性97.6%和特異性92.6%)簡便快捷,敏感性和特異性都較高。檢測血清中的抗體也是一個較好的方法,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瓊脂擴散試驗、間接螢光抗體試驗等,都被廣泛用於該病的診斷。但測定血清中多克隆抗體的缺點是難以區分是新近感染還是既往感染,由於ELISA抗體滴度在機體患病後幾個月內即可轉陰,加上該方法簡便、快速、成本低廉,所以ELISA一直對該病的診斷具有較強套用價值。
PCR診斷
PCR技術是近年來發展較快而且十分準確、敏感、安全、特異的診斷方法。該方法主要是通過擴增核酸片段對其進行鑑別診斷,也常用於鑑別與其形態結構相似的迪斯帕阿米巴(Entamoeba dispar)。試驗所擴增的片段主要涉及有:rDNA非編碼區的高度重複序列,染色體外的環狀rRNA基因,半胱氨酸蛋白酶基因和表面抗原基因。這些片段的特異性較強,在合適的引物作用下(目前世界公認的具有良好特異性和敏感性的引物是根據阿米巴編碼29 ku/30 ku多半胱氨酸抗原基因設計的),從人和動物體得到的病料(主要是糞樣、膿汁、腸組織和分泌物),不需預處理即可直接用於PCR。已發現3對引物在擴增該模板鏈時無需處理樣品,用於PCR的病料應以新鮮為宜,因病料中的某些物質可能會降解DNA,影響其敏感性。雖然PCR診斷技術,因其費用很高,缺乏及時性,因而實用性不強。
治療
藥物治療
![阿米巴原蟲病](/img/8/5f6/nBnauM3XwITOzEDOygDM3ITNyITM4kTO2EDMwADMwAzMxAzL4AzLzU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治療原則
治療阿米巴痢疾有三個基本原則,其一是治癒腸內外的侵入性病變,其二是清除腸腔中的包囊和滋養體,其三是防止繼發感染。因此,臨床上多採用抗阿米巴藥物同抗生素聯合治療的方法。在對侵入性滋養體治療時,多選擇腸道易吸收的藥物;而在對帶包囊者治療時,則選擇腸壁不易吸收、毒副作用小的藥物。醫學上,也有採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對其治療,採用白頭翁加甲硝唑和慶大黴素的方法治癒多例阿米巴病人。對動物的治療也類似於醫學上的治療原則,有大量文獻報導採用該種方法治癒犬、牛、豬、獼猴、黑猩猩等動物的阿米巴痢疾。在治療阿米巴病時還應注意該病的復發,特別要重視復發性的誘因處理,應避免使用免疫抑制劑或激素等藥物,在給予適當抗阿米巴藥物時,可適量加用免疫增強劑,對體質較差的機體應注意補充營養,加強支持療法。
預防
![阿米巴原蟲病](/img/a/24f/nBnauM3X1cTMwQTOwgDM3ITNyITM4kTO2EDMwADMwAzMxAzL4AzL0Y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