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帶病

白帶病

白帶病為中醫病名,亦稱為帶下,是婦女常見病、多發病。白帶病是指帶下量明顯增多,色、質、氣味異常,或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狀。造成白帶病的原因很多,如滴蟲性陰道炎、黴菌性陰道炎、老年性陰道炎、子宮頸糜爛、子宮頸息肉、子宮內膜炎、宮頸癌等。臨床表現常見白帶增多、綿綿不斷、腰痛、神疲等,或見赤白相兼,或五色雜下,或膿濁樣,有臭氣。若腐臭難聞,當警惕是否有癌變。

基本信息

簡介

《中醫大辭典·婦科兒科分冊》和《簡明中醫辭典》之中均沒有“帶下”病辭條。《高等醫藥院校教材·中醫婦科學》中說:“帶下量明顯增多,色、質、臭氣異常,或伴全身、或局部症狀者,稱帶下病。”《高等中醫院校教學參考叢書·中醫婦科學》中云:“帶下病是指帶下的量明顯增多,色、質發生異常,或有臭氣,或伴有其它症狀者。”

白帶病 白帶病

從以上定義中,可以就帶下病綜合如下幾個要點:①帶下量明顯增多;②帶下色、質、氣味異常;③伴有局部或全身症狀。從這些要點中,有理由說它只是帶下病中的一個方面──“帶下過多”證。而生理性帶下減少或缺無,少到無法維持正常潤澤陰戶的功能,而在臨床上出現諸如“陰道涸乾吊痛”、“交合澀痛”等症的現象,臨床中並不少見,婦科臨床工作者或多或少都會遇到過治療過此類病例。而這部分病症,把它歸納為帶下證的另一個方面──“帶下缺少”證。

再者就是,帶下病中有些特殊的證型,如“白崩”、“白漏”、“痛帶”等證。症見突然陰道流出大量白色液體,質稀如水,或如粘液等,稱為“白崩”,亦稱“陰崩”。症見從陰道流出白色液體,或經血漏下挾有白色液體,淋瀝不斷,質稀如水者,稱之為“白漏”,亦稱“陰漏”。症見白帶日久不止,量多質清稀,臍腹冷痛者,稱之“痛帶”,亦稱“白帶腹痛”。上述病症雖臨床少見,但證候特殊,有必要單獨列出來加以歸納討論。

綜合上述,由於歷史原因,古代醫家對“帶下缺少”證未有足夠的認識,加之對此證及“白崩”、“白漏”、“痛帶”等記載甚少,以至於一貫以來都將“帶下過多”一證誤認為是“帶下病”的全部內容。現就帶下病,李積敏認為應給予一個科學的定義:“帶下病是指帶下的期、量、色、質、氣味發生異常,並伴有局部或全身症狀為特徵的疾病。”(《李積敏醫學文集》)其中帶期正常情況應是,女子生而即有,在絕經期後則逐漸減少,只至乾涸無帶。

基本概念

帶下病 帶下病

以帶下量多,或色、質、氣味發生異常為主要表現的婦科常見病證。又稱帶下病。臨床以白帶、黃帶、赤白帶為多見,常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狀。帶下多由飲食不節,勞倦過度,或憂思氣結,損傷脾氣,或房室不節,年老久病,損傷腎氣,脾腎不能運化水濕,帶脈失約,以及恣食厚味釀生濕熱,或情志不暢,肝鬱脾虛,濕熱下注,或感受濕毒、寒濕等引起。常見證型有:①脾虛濕盛型帶下。證見帶下量多,色白或淡黃,質稠,綿綿不斷,面色不華,食少神疲,四肢不溫,腹脹,便溏,舌淡苔白膩,脈緩弱。治宜健脾益氣除濕,方用完帶湯等。② 腎虛寒濕型帶下。證見帶下量多,色白清冷,質稀薄,腰脊酸冷,尿頻清長或夜尿多,便清溏,舌苔薄白,脈沉遲。治宜溫腎固澀,方用內補丸、桂附止帶湯等。③濕熱濕毒型帶下。證見帶下量多,色黃質粘稠,甚至黃綠如膿,味臭,或挾血,陰部腫痛瘙癢,口苦,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膩,脈弦數。

典型疾病

白帶病 白帶病

“十女九帶”之說,是指女子患“帶下病”的很多。正常白帶是女子陰道內分泌的無色、無臭的液體,起潤滑和防禦作用。女子若不注意經期及婚後性生活的衛生,常會引起滴蟲、真菌、化膿性細菌(包括淋球菌)的感染而引起白帶異常,現分別介紹如下:

滴蟲性陰道炎

是婦科常見的疾病。它是由陰道毛滴蟲引起的。滴蟲感染對孕產婦可能有不利影響。滴蟲感染在妊娠期並沒有發病率增高的跡象,並且目前也沒有資料證實滴蟲感染會導致流產、早產或胎兒宮內發育遲緩等。但國外有報告說,滴蟲患者在分娩時容易發生會陰部裂傷,產褥病的發病率也有所增高。至於新生兒在出生時是否會被感染,目前的觀察資料顯示,新生兒感染滴蟲的可能性較小。 滴蟲性陰道炎的治療方法很多,也有效,但往往不易徹底治癒。治療必須針對陰道滴蟲的生活特點(包括抗藥性及宿主機體的情況),歐沁斯能獲得理想的療效。

病原體是陰道毛滴蟲。最先發現陰道毛滴蟲的是一名法國人,是於1836年從患陰道炎婦女的陰道分泌物中找到的, 1838年正式命名為陰道毛滴蟲。寄生在人體的滴蟲有三種:口腔毛滴蟲、人毛滴蟲(寄生在腸道內)和陰道毛滴蟲。陰道毛滴蟲主要侵犯人體的泌尿生殖系統,它可寄生於女性的外陰皮膚皺褶內、尿道旁腺、下段尿道、前庭大腺、陰道及子宮頸管內;在男性,陰道毛滴蟲多寄生在尿道和前列腺中。人體的另外兩種毛滴蟲是不感染陰道的。通常,健康女性中有一部分人陰道內就帶有陰道毛滴蟲,但並不引起炎性反應,可能是陰道內環境暫時不適合滴蟲生長,也可能因為感染的蟲株毒力不強所致。但是當陰道內環境發生改變,有利於滴蟲生長時,就可能引起滴蟲性陰道炎。滴蟲性陰道炎是育齡期婦女非常常見的一種陰道炎症,其患病率僅次於黴菌性陰道炎。

滴蟲可以通過性生活傳播,也可以通過間接接觸傳播,游泳池、浴池尤其盆塘都可以成為滴蟲的傳播場所。母親患滴蟲後傳染給新生兒也是有可能的。滴蟲只有滋養體而無包囊期,對外界環境具有很強的適應能力。在0℃時能存活5天,在3℃~5℃的溫度下能生存21天,46℃時存活20~60 分鐘,在半乾燥的環境中能生存10小時左右,而離開人體後也能存活數小時。知道了滴蟲的生物學特性,人們就找到了日常生活中可以消滅滴蟲、預防滴蟲感染的方法。最簡單易行的消毒方法是煮沸法,將被污染的衣物、盆具加熱消毒,放在乾燥的環境中保存,可以使滴蟲滅活。對不適宜加熱的物品可用肥皂水長時間浸泡,也能達到消毒目的。

滴蟲性陰道炎由陰道毛滴蟲(Trichomonas vaginalis)感染所致。陰道毛滴蟲是一種常見於性傳遞的厭氧性寄生物,在無症狀的婦女中約占3~5%,在性傳播疾病中約占20~50%。陰道毛滴蟲呈梨形,體部有波動膜,後端有軸突,頂端有4根鞭毛,諸鞭毛隨波動膜的波動而擺動,無色透明,酷似水滴,陰道毛滴蟲極易傳播。陰道毛滴蟲生活最適宜的pH值為5.5~6。pH在.5以下時便受到抑制,甚至致死;pH值上升達7.5時,其繁殖可完全被抑制。在妊娠期和月經臨來前後,陰道pH值升高,可使陰道毛滴蟲的感染率和發病率升高。有些婦女的陰道內雖存在滴蟲,但可無任何症狀。

真菌性陰道炎

(1)白帶增多,有乳酪樣凝塊。

(2)外陰奇癢,局部灼熱、疼痛,嚴重者坐臥不安。

白帶病 白帶病

(3)白帶中可查見白色念珠菌的菌絲和孢子。治療以外用為

主,除用2%硼酸水、食醋和0.01%高錳酸鉀溶液沖洗陰部外,尚須內塞制黴菌素。

化膿性陰道炎

(1)白帶為膿性,可為黃綠色。

(2)局部灼熱、疼痛。

(3)可檢查到致病菌。

類型

帶下量多、色黃白、質粘膩、有臭氣、或帶下色白質粘如豆腐渣狀、陰癢等,納食較差,小便黃,舌苔黃膩厚,脈弦數。

白帶病 白帶病

濕熱帶下:治則:清熱除濕止帶。方藥:止帶湯加減。

脾虛帶下:治則:健脾理氣,除濕止帶。方藥:完帶湯加減。

腎虛帶下:治則:補腎止帶。方藥:內補丸加減。

熱毒壅盛:治則:清熱解毒,化瘀除濕。方藥:黃連解毒湯加減。

氣滯血瘀:治則:活血祛瘀。方藥:活絡效靈丹加減。

辨證

主症 陰道流出的粘稠液體增多,如涕如膿。兼見帶下色黃,稠粘,如膿如涕,氣穢臭,陰中瘙癢,小腹作痛,小便短赤,身熱,口苦咽乾,舌紅,苔黃,脈滑數者,為濕熱下注;帶下色白或淡黃,無臭味,質粘稠,連綿不斷,面色萎黃,食少便溏,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膩,脈濡弱者,為脾虛;帶下色白,量多,質清稀,綿綿不斷,小腹寒涼,腰部酸痛,小便頻數清長,夜間尤甚,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脈沉者,為腎虛。

帶下是指婦女陰道分泌物明顯增多,色、質、氣味異常的症狀。寒濕或濕熱下注,或熱毒浸淫,或脾腎陽氣虧虛等常可見帶下異常。帶下一般見於女陰局部感染邪毒,或胞宮等的病變,最常見於帶下病。但身體虛弱或痰濕內盛者亦可見帶下量多。

臨床對以帶下為主症的病種尚未確定時,可以帶下待查作為初步診斷,並進行辨證論治。

[辨病思路]

1.婦科、產科常規檢查,可幫助診斷和鑑別。根據帶下的色、質、量、氣味等異常改變,常有助於辨別證候之寒熱虛實。

2.帶下病特指帶下量明顯增多,或色、質、氣味異常,或伴有局部或全身症狀為主要表現的婦科疾病。

3.除帶下病以外的疾病而見帶下異常,常有:

(1)伴陰部紅腫、瘙癢、疼痛者,多為陰器感染邪毒,如陰癢、盆腔炎等。

(2)有陰道出血,或小腹部腫塊,或小腹疼痛等表現者,多為胞宮病變。

(3)身體肥胖,帶下量多,陰部無其它不適症狀者,多因痰濕內盛所致。

(4)中老年婦女帶下臭穢或夾血絲者,應疑及胞宮癌等之可能。

4.必要時可作陰道分泌物塗片、細菌培養、B超、CT檢查等,以助明確診斷。

[辨證論治]

1.脾虛濕困證:帶下量多色白,質粘稠,無臭氣,綿綿不斷,面色淡白或萎黃,四肢不溫,精神疲倦,噁心納少,便溏,兩足跗腫,舌淡胖,苔白膩,脈緩弱。健脾滲濕。

2.胞宮虛寒證:白帶清冷,量多,質稀如水,或透明如雞子清,有腥氣,日久不止,腰酸如折,小腹冷感,小便清長,夜間尿多,大便溏薄,面色晦暗,舌質淡,苔薄白,脈沉遲。暖宮散寒、祛濕止帶。

3.胞宮濕熱證:帶下粘稠量多,色黃綠如膿,或挾血液,或渾濁如米泔,有腥穢臭氣,陰中灼熱瘙癢,或小腹痛,小便短黃,或有腹部掣痛,口苦咽乾,舌質紅,苔黃膩,脈濡數或滑數。清熱解毒、除濕止帶。

4.瘀滯胞宮證:帶下赤白,少腹脹痛或刺痛,行經困難,舌質紫暗,脈弦澀。活血行滯止帶。

5.陰虛內熱證:帶下色黃或赤,陰中灼熱,頭暈耳鳴,心煩失眠,手足心燒,腰酸,口燥咽乾,舌紅少苔,脈細數。滋陰清熱。

治療

治療以清洗陰部並使用抗生素治療

白帶病 白帶病

本病發生的病因病機主要是臟腑功能失常,濕從內生;或下陰直接感染濕毒蟲邪,致使濕邪損傷任帶,使任脈不固,帶脈失約,帶濁下注胞中,流溢於陰竅,發為帶下病。帶下色白或淡黃、質粘稠、無臭氣、綿綿不斷,面色蒼白、四肢不溫、精神疲倦、納少便溏,舌質淡

,苔白膩,脈緩。帶下病的辨證有虛實之分。臨床以實證較多,尤其合併陰癢者更為多見。一般帶下量多、色白,質清無臭者,屬虛;帶下量多,色、質異常有臭者,屬實。本病的治療以祛濕為主。脾虛者,健脾益氣,昇陽除濕;腎虛者,補腎固澀,佐以健脾除濕;濕熱者,清熱利濕;濕毒者,清熱解毒利濕;感蟲陰癢蝕爛者,必須配合陰道沖洗和納藥等外治法。

治療以清洗陰部並使用抗生素治療。治療時需注意:

(1)所有陰道用藥和沖洗,應在月經乾淨後。

(2)治療期間禁止性生活。

(3)堅持整個療程,不可半途而廢。

(4)洗換下來的內褲要煮沸消毒。

食療

白帶病 白帶病

當子宮、子宮頸、陰道出現病變或者有其他原因時,白帶的量、顏色、粘稠度發生變化,稱為白帶異常,又稱帶下病。患有此病的女性,除應針對病因進行治療外,飲食療法也值得一試。

中醫辨證治療

溫熱型

[臨床表現]帶下量多、色黃白、質粘膩、有臭氣、或帶下色白質粘如豆腐渣狀、陰癢等,納食較差,小便黃,舌苔黃膩厚,脈弦數。

[食療藥膳]

1.白果豆腐煎:白果10個(去心),豆腐100克,燉熟服食。

2.三仁湯:白果仁10個,薏苡仁50克,冬瓜仁50克,水煎,取湯半碗,每天1料。

3.藕汁雞冠花湯:藕汁半碗,雞冠花30克,水煎,調紅糖服,每日服2次。

脾虛型

[臨床表現]帶下色白或淡黃、質粘稠、無臭氣、綿綿不斷,面色蒼白、四肢不溫、精神疲倦、納少便溏,舌質淡,苔白膩,脈緩。

[食療藥膳]

1.魚鰾燉豬蹄:魚鰾20克,豬蹄1隻,共放砂鍋內,加適量的水,慢火燉爛調味食,每日1次。

2.雞肉白果煎:雞肉200克(切塊),白果10克,黨參30克,白朮10克,淮山30克,茯苓15克,黃芪30克,煮湯,去藥渣,飲湯食肉。每日1料。

3.扁豆止帶煎:白扁豆30克,淮山30克,紅糖適量。白扁豆用米泔水浸透去皮,同淮山共煮至熟,加適量紅糖,每日服2次。

4.胡椒雞蛋:胡椒7粒,雞蛋1枚,先將胡椒炒焦,研成末。再將雞蛋捅一小孔,把胡椒末填人蛋內,用厚紙將孔封固,置於火上煮熟,去殼吃,每日2次。

腎虛型

[臨床表現]白帶清冷、量多、質稀、終日淋漓不斷,腰酸如折、小腹冷痛,苔薄白,脈沉遲。

[食療藥膳]

1.附桂雞蛋湯:肉桂5克,附子10克,雞蛋1枚。將肉桂、附子水煎後,去渣,打人雞蛋,熟後食蛋飲汁,每日2次。

2.蓮子芡實粥:蓮子(去心)100克,芡實100克,鮮荷葉50克,糯米50克,煮粥,熟後加砂糖適量調食,每天1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