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路數據
線路長(營業里程):14.3km
軌距:1435mm
站數:19(含起終點站)
複線區間:全線
閉塞方式:速度自動控制方式(東京捷運新CS-ATC系統)
最高速度:65km/h
地上區間:澀谷站附近
概要
1927年(昭和2年)作為日本最初的捷運,在淺草-上野之間開始營業。當時的口號和廣告語是“東洋唯一捷運”,也是遠東第一條地下鐵道。
在東京捷運(東京捷運股份公司)中的路線之中,只有丸之內線和這條銀座線採用標準軌(1435mm)和第三軌供電方式。而且不與其他公司的線路互通運營。
由於採用第三軌供電,列車進入每一站之前都有“盲區”,現在使用的“01系”之前的車輛,(由於無蓄電裝置)通過盲區時車內燈光熄滅。
因為隧道截面狹窄,所以車輛的選擇上採用小型車(在東京捷運各線路中車體最小),因而每輛車的核定載客數也少,車內的空調裝置也由於沒辦法安裝室外機而不能安裝。這也是由開業時公司作為完全的私營公司節約經費的需要。車輛的大小設計為國鐵(現JR)。由於是第一個建設捷運的公司,很難預見到將來的發展,在開業當時看來十分充足的運輸力,現在卻遠遠不足。至於空調裝置,在1990年前後由於開發出了超薄空調,把窗機直接安在車廂外,從而結束了沒有冷氣的時代。
運客量一天平均為101萬6086人,因為將淺草,上野,日本橋,銀座,新橋,赤坂,青山,澀谷等商業街串聯致使乘客眾多。谷時的發車頻度也達到3分鐘1班。為了減緩列車的擁擠,建設了半藏門線。而且,與之後建設的各條線路相比,站台挖得很淺,田原町站和末廣町站,虎之門站,外苑前站等大多數車站,下了樓梯就是檢票口,而過了檢票口就是站台了。
上野檢車區為地上與地下2層建築物,地上車庫的入口處有全日本的捷運中唯一的公路鐵路交叉點(踏切)。而且,由於澀谷站周邊是窪地,站台建設在該站的東急百貨店東橫店3樓。
昭和30年代(1955-1965)本來有從澀谷到二子玉川園站(現名二子玉川站)作為延長線的東急新玉川線建設的計畫,但後來改為接續半藏門線,形成了現在的東急田園都市線。另一方面,線上路另一端淺草本來有延伸到三之輪站的計畫,不過於1976年中止計畫。
赤坂見附站的溜池山王站方向有連線丸之內線的聯絡線。可以將銀座線的列車在例行大修的時候送往中野工廠(位在中野富士見町站附近)以及小石川工廠(茗荷谷站附近),在隅田川花火大會(煙花表演)舉行日開行的臨時列車(丸之內線新宿發車開往淺草),中野工廠學習專列等列車會使用此聯絡線。
由於大多數車站的站台的長度對列車而言沒有餘地,為了防止列車停車過頭,同時不減慢進站速度以縮短運行間隔,各站都使用了定位置停止裝置(TASC)。
本條路線各站都沒有禁止門。
沿革
淺草站到新橋站之間由“東京地下鐵道”公司建設與運營。本來想法是從新橋到淺草一舉開通,但是由於經歷了關東大地震(1923),公司遭遇了資金困難,所以權宜之下,開通了當時日本最繁華的淺草到上野站之間的線路。開業當初作為稀罕物,為了坐五分鐘的捷運,要排隊等上兩個小時。之後資金壓力緩解於1934年(昭和9年)全部通車。
另一頭,澀谷站到新橋站之間由目黑蒲田電鐵公司背景的“東京高速鐵道”建設與運營。1939年(昭和14年)澀谷到新橋間全部通車。之後兩公司便開始互通運營。
隨著太平洋戰爭的爆發,實行戰時管制,1941年(昭和16年),把兩個公司依法合併為特殊法人“帝都高速度交通營團”(營團地下鐵)。而且,由於捷運只是淺挖,深受空襲的破壞,戰時空襲是經常停運。並且不像倫敦,巴黎,大阪等捷運成為市民躲避空襲的避難所,東京的捷運承擔了運送日本陸軍物資的人物,嚴厲禁止市民進入捷運避難。
戰後、丸之內線開業前一年的1953年(昭和28年),本線的名稱改為銀座線。並在相當長的時間作為營團的重要線路發揮了相當大的作用。2004年(平成16年)4月1日營團改制成立“東京捷運股份公司”的日子在上野站舉行了發車儀式。
東京地下鐵道時期
1927年(昭和2年)12月30日 - 淺草-上野間(2.2km)開業。
1930年(昭和5年)1月1日 - 上野-萬世橋(假)間(1.7km)開業。
1931年(昭和6年)11月21日 - 萬世橋(假)-神田間(0.5km)開業。萬世橋(假稱)站停用。
1932年(昭和7年)4月29日 - 神田-三越前間(0.7km)開業。
1932年(昭和7年)12月24日 - 三越前-京橋間(1.3km)開業。
1934年(昭和9年)3月3日 - 京橋-銀座間(0.7km)開業。
1934年(昭和9年)6月21日 – 銀座-新橋間(0.9km)開業。
1939年(昭和14年)9月16日 – 與東京高速鐵道開始互通運營。
1941年(昭和16年)9月1日 – 線路轉讓與帝都高速度交通營團。
註:萬世橋站現已不復存在。
東京高速鐵道時期
1938年(昭和13年)11月18日 - 青山六丁目(表參道)-虎之門間(4.4km)開業。
1938年(昭和13年)12月20日 – 澀谷-青山六丁目(表參道)間(1.1km)開業。
1939年(昭和14年)1月15日 - 虎之門-新橋間(0.7km)開業。
1939年(昭和14年)9月16日 – 與東京地下鐵道開始互通運營。新橋站與東京地下鐵道的新橋站整合。澀谷起點改變(+0.3km)。青山四丁目站改名為外苑前站,青山六丁目站改名為神宮前站。
1941年(昭和16年)9月1日 -線路轉讓與帝都高速度交通營團。
註:1、東京高速鐵道的新橋站在現在的新橋站西側。整合後作為預留線,搞活動時有時會使用。
2、青山六丁目(表參道)站與現在相比更接近澀谷站。
帝都高速度交通營團→東京捷運
1941年(昭和16年)9月1日 - 帝都高速度交通營團成立。接收東京地下鐵道,東京高速鐵道的線路(14.3km)。
1945年(昭和20年)- 受到聯合國軍的軍機的空襲設施被破壞,時常停運。
1953年(昭和28年)12月1日 – 線路改名為銀座線。
1968年(昭和43年)4月10日 - 都市交通審議會答辯第10號上,確定東京3號線為澀谷方向過來經赤坂見附,新橋,神田,上野及淺草到三之輪站的路線。
1972年(昭和47年)10月20日 - 神宮前站改名為表參道站。
1978年(昭和53年)8月1日 - 表參道站向外苑前站方向移動。
1984年(昭和59年)1月1日 - 01系實驗車開始運營。
1984年(昭和59年)11月30日 - 01系量產車開始運營。
1985年(昭和60年)7月11日 - 淺草站方向延伸到三之輪站的計畫中止。
1993年(平成5年)7月 – 全部車輛換為01系列車。
1993年(平成5年)8月2日 – 導入CS-ATC系統以及定位停止裝置 (TASC)將運營最高速度由55km/h提高到65km/h。全程運營時間縮短5分鐘。
1995年(平成7年)3月20日 – 由於捷運沙林毒氣事件,上午停運,下午復開。
1997年(平成9年)9月30日 - 溜池山王站開業(虎之門與赤坂見附之間)。
2004年(平成16年)4月1日 - 帝都高速度交通營團經民營化成為東京捷運股份公司。
運營
平日早高峰間隔2分鐘,晚高峰間隔2分15秒,之間間隔3分鐘。
一般為全線運營。
早晚高峰與末班車等回庫列車的運營區間為澀谷-上野
新橋與溜池山王站有存車。分別為虎之門始發開往澀谷和淺草方向各一輛。
車輛
6節編組列車共38列,228節車。
全部是01系列車
過去的車輛
1000形
1100形
1200形
100形
1300形
1400形
1500形
1600形
1700形
1800形
1900形
2000形
1500N形
舊型號的顏色在1927年開業時採用了柏林捷運的淡黃色。不過由於戰爭爆發丟失了原本,鄭重地重做了顏色原本後顏色變深,這之後又經歷一次次修改變得更深。
各車站一覽
各站都位於東京都內。
站編號站名站間距累計里程換乘線路
G01澀谷-- 0.0東京捷運:半藏門線(注),副都心線
東京急行電鐵:東橫線,田園都市線;
京王電鐵:井之頭線
G02表參道1.3 1.3東京捷運:千代田線,半藏門線
G03外苑前0.7 2.0 ------------
G04青山一丁目0.7 2.7東京地下鐵:半藏門線;
都營地下鐵:大江戶線
G05赤坂見附1.3 4.0東京地下鐵:丸之內線,有樂町線
半藏門線,南北線
G06溜池山王0.9 4.9東京地下鐵:南北線,丸之內線,千代田線
g07虎之門0.6 5.5 ------------
G08新橋0.8 6.3都營地下鐵:淺草線
東日本旅客鐵道:東海道線,橫須賀線,
山手線,京濱東北線;
百合鷗線(ゆりかもめ):東京臨海新交通臨海線
G09銀座0.9 7.2東京地下鐵:丸之內線,日比谷線
G10京橋0.7 7.9都營地下鐵:淺草線
G11日本橋0.7 8.6東京地下鐵:東西線
都營地下鐵:淺草線
G12三越前0.6 9.2東京地下鐵:半藏門線;
東日本旅客鐵道:總武線(快速)
G13神田0.7 9.9東日本旅客鐵道:山手線,京濱東北線,中央線(快速)
G14末廣町1.1 11.0 ------------
G15上野廣小路0.6 11.6東京地下鐵:日比谷線
都營地下鐵:大江戶線
東日本旅客鐵道:山手線,京濱東北線
G16上野0.5 12.1東京地下鐵:日比谷線
京成電鐵:本線
G17稻荷町0.7 12.8 ------------
G18田原町0.7 13.5 ------------
G19淺草0.8 14.3都營地下鐵:淺草線
東武鐵道:伊勢崎線
註: 澀谷站銀座線和半藏門線沒有物理接續(換乘要出站)。故銀座線和半藏門線·東急田園都市線的換乘建議到同站台換乘的表參道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