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
殷:指商朝後期;鑒:審查。指殷商子孫應以夏的滅亡為借戒。後泛指前人的教訓就在眼前。出自《詩經.大雅.盪篇》:「殷鑑不遠,在夏後之世」。這句詩揭示了一個歷史教訓,即夏代的滅亡,就是殷代的前車之鑑。一個強大的夏王朝,不僅有很長的歷史,而且是一個很大的國家。這樣一個國家,竟然在很短的時間內,被商湯的軍隊所推翻,這是一件大事,一件值得令人極其震驚的大事,甚至到東周時期,還能引起人們的震驚。孔子認為是:"桀暴其民甚,因而身殺國亡。"是古代思想家比較一致的看法,所以《管子-民篇》也說:「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韓詩外傳》總結說:「前車覆而後車不誡,是以後車覆也」。故殷可以鑒於夏,而周可以鑒於殷。意思是說前人的教訓就在眼前。 這也是一則活成語,現在常用。意思大體都明白,但是有人對“殷鑑”的理解不確,認為是指殷商亡國的教訓並不很遠。 這則成語出自詩經中的一首長詩《盪》。《盪》的最後兩句:“殷鑑不遠,在夏後之世!”周人稱夏為夏後氏。它的意思是說,可供殷商王朝借鑑的王朝覆滅的例子並不算遙遠,就是夏桀那一代。這首詩中還有兩句有名的話:“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意思是任何事情都有一個開頭,但很少能有一個好的結局。全詩是借周文王的話指斥商紂王來諷刺當時的周統治者。夏朝是以治水有功於世的夏禹開始的,可是他的後代夏桀卻是一個荒淫暴君,於是商湯揭竿而起,就把夏朝給推翻了,建立了商朝,後因遷國都於殷這個地方,所以也稱殷商。商代政權傳到紂時,紂也是一個和夏桀一樣的荒淫暴君。當時作為商的西方諸侯之長的西伯周文王,就對殷紂王提出了誠懇的批評規勸,說殷商的歷史教訓不必向遠處去找,前代夏桀滅亡的例子就是。但是,殷紂王並沒有聽周文王的忠告,終於被周武王給推翻了。該成語告誡人們決不可忘記歷史的教訓。例句
宋與金的歷史,對崇禎來說殷鑑不遠,而他絕不願在後代史書中被看成是懦弱的君主。★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二章蔡東藩 《清史演義》第一回:“現在清朝二字,已成過去的歷史,中國河山,仍然照舊,要想易亂為治,須把清朝的興亡,細細考察,擇善而從,不善則改,古人說的‘殷鑑不遠’便是此意。”
同義詞
前車之鑑,後車之遠用法作謂語、定語;泛指前人的教訓就在眼前
原文
孟子曰:“規矩(1),方圓之至(2)也;聖人,人倫(3)之至也。欲為君,盡君道;欲為臣,盡臣道。二者皆法(4)堯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5)堯事君,不敬其君也;不以堯之所以治民治民,賊(6)其民也。孔子曰:‘道二,仁與不仁而已矣。’暴(7)其民,甚則身弒(8)國亡,不甚則身危國削。名之曰‘幽’、‘厲’(9),雖孝子慈孫,百世不能改也。《詩》云:‘殷鑑不遠,在夏後之世。’此之謂也。”注釋
(1)規矩:規和矩本來是畫圓形和方形的兩種工具,引申為:一定的標準、法則和習慣。(2)至:標準。
(3)人倫:古代以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為五倫。
(4)法:學習,效法。
(5)事:侍奉,為……服務。
(6)賊:殘害。
(7)暴:暴虐。
(8)弒(shi):殺。古代以子殺父,臣殺君為“弒”。
(9)名之曰“幽”、“厲”:意思是那些不仁的國君死後,給他的諡號叫“幽”或“厲”。古代諡法有較為固定的字眼,“幽”、“厲”是極壞的諡號,如周幽王、周厲王。
(10) 殷:指殷商(11)鑒:鏡子(12)敬:崇拜,尊敬
(13)為:成為、做
(14)以:用
(15)治: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