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馬時刻》

《醉馬時刻》

巴赫曼•哥巴德由於拍攝了《醉馬時刻》伊朗本土和國際影壇一炮而紅,這部赫赫有名的影片使他晉升為伊朗第四代導演代表人物,與莎米拉•馬克馬巴夫齊名。這是一部獲得廣泛好評的傑作,庫德人民的苦難,通過一個孩子的眼睛折射出來。庫爾德民族的問題,是長期困擾中東地區的第二大民族問題。庫爾德民族自古以來沒有自己的國家,長期生活在極為落後、閉塞的邊境裡,直至被分裂成幾個部分隸屬於土耳其、伊朗、伊拉克、敘利亞、前蘇聯高加索五國這個地區的人民得不到政府的重視,連年動亂,極為艱苦。影片就以簡約的風格展現了該地的生活狀態,攝影機下,人們絕望而頑固地奮鬥著,生命在邊緣狀態觸目驚心。《電影手冊》有一句評論極為精到:“感傷地令人難以忘卻,卻是一部以獨特方式感動人的美麗電影!”此片榮獲第53屆夏納電影節金攝影機獎及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

基本信息

 

劇情簡介

《醉馬時刻》 《醉馬時刻》
伊朗、伊拉克邊境。冬季,冰天雪地。
庫德族人的村落,伊朗的少數民族,生活貧窮。
12歲的男孩子阿佑排行老三。老大是姐姐。老二雖然是哥哥,已有15歲,卻不但患有侏儒症,還有重病,看上去只有四五歲大。老四、老五都是妹妹。

母親在生老五時難產去逝。父親常年在兩伊邊境從事走私活動,以養活五個孩子。

這天,村里走私的村民回來了,騾馬上卻馱著阿佑父親的屍體——在偷越兩伊邊境時,阿佑的父親誤踩了地雷,被炸死了。

父親死了,五個孩子哭成了一片。

可是,哭沒有用。五個孩子的生存成了大問題。村里人都窮,沒有人可以照顧他們。12歲的阿佑成了這個家的頂樑柱。他努力打工賺錢,照顧兄弟姐妹。

可是侏儒哥哥急需一筆錢動手術。為了籌集這筆錢,阿佑跟村裡的大人一起走私貨物。家裡沒有騾馬,阿佑就背著貨物翻山越嶺。不但要躲避邊境士兵的追查,還要當心踩到地雷,還常受貨主的欺騙,拿不到應有的報酬……
為了幫助家庭,阿佑的姐姐答應出嫁,條件是給家裡一頭騾馬。

阿佑終於可以牽著這頭騾馬去走私了。

天氣太冷,為了保證騾馬有足夠的體力。當地村民都給騾馬喝酒。

就在翻越邊境的時候,走私隊被軍隊發現了,槍聲大作。走私的村民四散逃跑。阿佑的騾馬卻喝醉了酒,倒在地上爬不起來……

影評

《醉馬時刻》 《醉馬時刻》
一個強有力的悲情故事!…寫實地令人椎心刺骨。刻劃童工處境不多愁善感、不落俗套。----《綜藝日報》Variety揮之不去、令人難以忘懷。一個富有才華的大師導演即將誕生!----《 洛杉磯時報
感傷地令人難以忘卻,卻是一部以獨特方式感動人的美麗電影!----《 紐約時報
平實呈現邊緣生命的絕望和奮鬥,媲美《 腳踏車失竊記》!----《 芝加哥太陽報
巴曼戈巴第不費吹灰之力、一針見血道出現實真相!----《 村聲雜誌》VillageVoice

導演的話

我在伊朗的庫德族地區一個小鎮出生長大。我在那裡的童年和青少年回憶,對我的電影影響大。《醉馬時刻》是我的第一部電影,也是少數首次在庫德族區拍攝的伊朗電影。我謹以此片向我的祖先流傳下來的文化致意。

我相信電影對於促進庫德族人的自我覺醒而言,是一個絕佳的工具。庫德族是一個大約二千萬人口的強烈民族團體,卻散居在伊朗、伊拉克、土耳其敘利亞等國,成為當地的少數民族。

本片中呈現的庫德族人生活,並非出自我的想像,而真正代表現實世界中的庫德族人,如何勇敢地在困苦中求生存。這些都是我30年來和他們共同生活所親眼目睹的。-巴曼戈巴第

導演簡介

1969年生於伊朗西部的庫德族地區巴內(Baneh),童年和青少年期在十份困苦的環境長大,見證了伊朗、伊拉克戰爭的殘酷歷史。11歲時巴曼的父母離異,從此他必須外出工作,賺取學費並養活家人。

1980年他從高中畢業後,留在家鄉的電台及電視台工作,之後跟隨一群年輕的業餘電影工作者拍攝多部短片。1993年他決定到首都德黑蘭的電影學院學拍片,但不久他就輟學,開始拍攝自己的短片作品。他曾坦言學校並沒有教他什麼,反而是他這12年來從8厘米拍到16厘米、再拍到35厘米的34部短片拍攝經驗中,學到大部分的拍片技巧;這使他的電影在染上一層濃濃紀錄片風格同時,還兼有如攝影般精心構圖的畫面。從95年到99年,他執導了十部短片,榮獲了伊朗本地和國際上許多影展的獎項肯定,包括讓他一舉成名的《霧中人生》LifeInFog獲得了全球最大的短片影展-法國克雷蒙-菲洪影展評審團特別獎,該片正是《醉馬時刻》的前身。

拍完《霧中人生》後,巴曼戈巴第得知當代伊朗電影大師阿巴斯(AbbasKiarostami)要在庫德族區拍攝新片《風帶著我來》TheWindWillCarryUs(1999),便自告奮勇打電話給他,希望能跟他一起工作,即使是幫忙打雜也無所謂,一方面因為他自己正是庫德族人,一方面他對當地環境很熟悉,可以幫上不少忙。

雖然阿巴斯一開始婉拒,說他已經看過整個庫德族區了,但巴曼再次強調當地一些特別美麗的風景,阿巴斯拗不過他的熱誠,終於答應由他陪伴再參觀一次庫德族區。最後在阿巴斯看了巴曼拍的短片之後,很喜歡他的風格,遂決定讓他擔任該片副導演,這真是巴曼始料未及的。不但如此,《風帶著我來》最後還得到威尼斯影展評審團大獎,讓巴曼的資歷變得水漲船高。

雖然該片只拍了三個月就拍完了,但巴曼卻從中學到很多,繼承了大師樸實的電影風格,就算要拍一年他也甘之如飴。阿巴斯曾把一個劇本交給巴曼希望他能導演,但在仔細思量討論過後,巴曼婉拒這個機會。現在伊朗有股拍攝「阿巴斯式」風格的電影,巴曼雖然很欣賞阿巴斯,但他希望嘗試用自己的方式拍電影,比方他喜歡在極端困苦的環境下拍片,像在《醉馬時刻》里的冬天、雪…等。

不久之後,巴曼戈巴第也和伊朗另一個重要的電影導演家族︰馬克馬巴夫(MohsenMakhmalbaf)產生了淵源。馬克馬巴夫看了巴曼的短片後,對他讚譽有加,當時馬克馬巴夫正在撰寫《黑板》TheBlackboard的劇本,這部片也是以庫德族區為背景,於是馬克馬巴夫提議兩人一同前往勘景。他們在旅途中相談甚歡,巴曼也介紹了許多當地景點給馬克馬巴夫。

最後《黑板》由馬克馬巴夫家族重要成員-他的女兒莎米拉馬克馬巴夫(SamiraMakhmalbaf)執導,而且還是由巴曼戈巴第主演片中背著黑板翻山越嶺、立志教育鄉間失學兒童的老師,本片並榮獲2000年坎城影展評審團獎。這對巴曼來說是個相當有趣的經驗,這也是他繼《風帶著我來》之後第二次演電影。

巴曼曾表示,雖然他拍電影的歲月中生活過得並不好,老是被房東追討房租,於是他想到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就是請房東在他的電影裡演出,這樣他們就不會再追究了,既省了房租又省了演員費。除此之外,他還經常商請家人幫忙拍片,媽媽、兄弟、姊妹都是他的助手或演員,他的電影裡里外外都是現實世界中的人,他期望在電影裡呈現庫德族多年來遭遇到的苦難,因為正是目睹這些經驗才讓他成為一位導演。

所幸他執導的第一部長片《醉馬時刻》,一舉獲得了坎城影展最佳新片金攝影機獎和影評人費比西獎,加上他跟伊朗兩大導演的合作資歷,讓巴曼戈巴第不僅是第一位庫德族導演,也沒讓他的族人失望地成為伊朗最頂尖的新導演之一。

導演作品列表

1995
《ThisManArrived》
《RainAlwaysComesWithThisSong》
1996
《Dang》
《PartOfTheNotebook》
《God'sFish》
《LikeMother》
《TheParty》
1998
《霧中人生LifeinFog》
《MelodiesOfAGirlFromTheSteppes》
2000
《醉馬時刻》ATimeForDrunkenHorses

導演訪談錄

這部電影的名字《醉馬時刻》是什麼意思?

在拍攝的過程中,我漸漸明了受苦的不止是那些冒著冰天雪地翻山越嶺、還得躲過重重危機的走私客,載貨的騾子也同樣受著劇苦。牠們的主人必須灌牠們威士忌,才能同時承受天寒地凍和背上的重擔。所以我想用牠們這種非自願的糜醉狀態來作比喻… 

《醉馬時刻》內容描述庫德族人的處境,這是世界上大部分人都相當陌生的。你拍這部影片的動機之一,是否想藉此讓大家認識庫德族人的世界?

是的,我的電影是為了庫德族而拍的。全球將近有三千萬的庫德族人散居在伊朗、伊拉克、土耳其、敘利亞等地,雖然原本我們起源於現在的伊朗,但只有一到兩萬人和庫德族的分離主義戰爭有關。我並非表態支持任何一方,我不喜歡政治,這也是為什麼我不拍政治電影。

我只想拍攝我的族人,以及庫德族人的真實生活,不是關於戰爭,而是關於一些正面的事實。當我回到庫德族區拍片時,我的族人反應都很激動,他們想把我舉起來、把我當神看待。因為從沒人在庫德族區拍過電影,那裡甚至一間戲院也沒有,有的只是幾間大房子加上放映機。事實上,參與《醉馬時刻》演出的村民,一輩子都沒看過電影,他們甚至連電視都沒有!因此他們以為去看一部電影,就是指看他們自己演的電影!可見電影對他們的影響力有多驚人。

《醉馬時刻》的主題之一,是那些必須被灌醉才能背著重擔越過邊界的騾子。片中的孩子,也必須背負成人遺留下來的生計重擔,變得不再是孩子,而背負著成人生存的責任。

片中這個邊界小鎮的生活,是由於這地區已經過十年戰爭,所以許多小孩沒爹沒娘是很常見的。這情況持續如此之久、如此普遍,以至於這已經變成一種文化認同,或一種成長的儀式。對其他地方的觀眾而言,這也許很令人震驚,但對這些孩子而言,這是一種生活方式、攸關生存。

有的庫德族人過得其實不錯,生活情況完全不同,但在兩伊邊界的庫德族區,這些孩子都是戰爭和衝突的殘留物,被迫失去父母,沒有選擇只能生存下去。他們沒有童年。片中在貨車上唱歌的男孩之一,兩周前我才聽說他誤踩地雷而失去了雙腿!我好愧疚。當我跟一群連香蕉、蘋果或飛機都沒見過的人工作後,竟然可以穿得好好地坐在這裡受訪,我覺得好慚愧,但這是現實給我的考驗。

《醉馬時刻》里的兒童演員們都表現得相當出色。談談你和非職業演員合作的經驗。

我在開拍前只有一張紙條,上面寫幾行關於庫德族孩子生活情況的劇情大綱,就帶著攝影機到電影開場那個市集去,結果發現那裡實在太多題材了!讓我為之振奮。你可以隨便挑一個孩子去挖掘他的故事。因為我和非職業演員合作過,所以我可以很容易跟拍他們。當然通常他們一開始在攝影機前都會有點害怕、害羞,我就用手勢和眼神和工作人員溝通,而不喊開拍!

如此一來拍片的過程就會變得比較自然,因為拍的都是他們的生活和故事。雖然這部片是虛構的,但片中的故事都是真實發生在庫德族人身上,雖然不一定是在片中的孩子身上,但一定在其他庫德族人身上發生過。這就是為什麼這部劇情片卻有紀錄片的風格。

我第一次給片中飾演患絕症的侏儒男孩試鏡時,我讓他坐在攝影機前,他滿臉震驚!因為攝影師拿攝影機的樣子,像拿著一把槍,而這是他們很習慣看到的。於是當我喊開拍!後,他趕快跑開像躲子彈一樣,最後我得先讓他習慣攝影機才能順利拍攝。當我導他的戲時,我也從不站在攝影機旁邊,這樣他才不會老是對著鏡頭看。攝影機變成像他們家裡的家具一樣。

片中的侏儒男孩角色如何成為主角之一?

從電影的角度看來,馬迪這個角色是這部電影吸引人的地方。他引導劇情發展,沒有他就沒有故事。片中大家都為了拯救他的命而努力,甚至勝過救自己,觀眾看到這部電影裡,那些孩子如何盡其所能,只為了讓馬迪多活五、六個月,就看得出來此刻生命的意義何在。他們說穿了不是為了救他的命,只是為了延長他的命,但他們誓死也要做到。這是這部電影關於庫德族的一個最真誠的描繪:我們對生命抱著很大的熱情。

獲獎記錄

2000坎城影展金攝影機獎

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

芝加哥、愛丁堡、吉洪影展評審團特別獎

什麼是庫德族?

庫德族是全球人數最多的一群遊牧民族,超過三千萬人,屬於印歐人種中伊朗人的一支,散居在美索布達米亞平原。他們曾於公元前612年建國,從1150年開始稱為庫德斯坦(Kurdistan)直到今日。庫德斯坦的面積大約五十萬平方公里,自1923年起被瓜分為土耳其、伊朗、伊拉克和敘利亞的領土。

庫德族曾經過一個世紀抵抗阿拉伯回教國家的侵略,但最後仍不敵其強大勢力而皈依回教,但仍盡所能地抗拒阿拉伯國家的影響。在此之前,庫德族人多信奉祆教,也有相當的人口信奉基督教猶太教

從十六世紀到十九世紀,庫德族人和強勢的土耳其鄂圖曼帝國達成軍事結盟協定,得以建立起十七個半獨立的城邦,並在這三百年中,以自己的母語發展出豐富的原創文化。直到一次大戰後,西歐列強為了安撫戰敗的土耳其,竟把庫德族割讓出去,從此庫德族再次失去自己的國家。

今日大部分的庫德族人﹙約一千五百到兩千萬人﹚居住在土耳其,卻被迫放棄自己的民族認同和文化,連母語也不準說。在1980年土耳其內部一場軍事政變後,成千上萬的庫德族人還因為種族歧視政策被逮捕,終於造成1984年庫德族的獨立起義。然而這場戰爭卻讓三萬七千多人喪生,其中五千人是土耳其士兵,並造成三百萬庫德族人流離失所、四千個庫德族村莊被破壞殆盡或淨空、四千五百位庫德族知識分子遭到土耳其騎兵隊殺害。

如今土耳其的庫德族人雖然在他們的領袖號召下,放棄了武力鬥爭,但仍在邊界維持五、六千人的兵力,等待土耳其企圖加入歐盟時,或許會將提升庫德族的人權和政治權利作為交換條件,因為在歐洲也有將近一百萬的庫德族人。

在伊朗,大約有一千萬遭受種族或宗教迫害的庫德族人居住在此。但由於他們信奉的回教和伊朗屬不同教派,因此一直遭到政治迫害。直到伊朗精神領袖柯梅尼死後,伊朗當局放出和平共處的風聲,然而卻在1989年在維也納暗殺了正參與和平談判的庫德族分離主義領袖,並在三年後又在柏林暗殺了他的繼任者。

如今,伊朗的庫德族人雖然失去他們的政治和宗教領袖,但還是繼續他們爭取獨立的決心和努力,直到庫德族的問題獲得解決。

庫德族人深受他們的地理位置、歷史發展、或可能是他們領袖的短視淺見所苦,直到今日都被迫散居各國。然而他們不會停止為保護他們的語言、文化而奮鬥,繼續努力生存下去。

製作發行

製作公司:

1. MK2 Productions [法國]

 2. Farabi Cinema Foundation [伊朗]

3. Bahman Ghobadi Films [伊朗]
發行公司:
1. Mongrel Media [加拿大] (Canada)

2. Madman Entertainment Pty. Ltd. [澳大利亞] (2003) (Australia) (DVD)

3. MK2 Diffusion [法國] (2007) (France) (all media)

4. Look Now! [瑞士] (2000-2001) (Switzerland) (theatrical)

5. Arthaus [挪威]

 6. The Shooting Gallery [美國] (USA)

7. Shooting Gallery (USA) (subtitled)

發行日期

法國 France 2000年9月13日 

加拿大 Canada 2000年9月13日......(Toronto Film Festival) 

瑞士 Switzerland 2000年9月27日......(French speaking region)

美國 USA 2000年10月12日......(Austin Film Festival) 

美國 USA 2000年10月27日......(limited) 

希臘 Greece 2000年11月14日......(Thessaloniki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希臘 Greece 2000年11月24日 

荷蘭 Netherlands 2001年1月25日......(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Rotterdam) 

德國 Germany 2001年2月14日......(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瑞士 Switzerland 2001年2月22日......(German speaking region) 

土耳其 Turkey 2001年3月2日 

瑞士 Switzerland 2001年3月8日......(German speaking region) 

阿根廷 Argentina 2001年3月9日......(Mar del Plata Film Festival) 

荷蘭 Netherlands 2001年3月22日 

義大利 Italy 2001年4月6日 

比利時 Belgium 2001年4月18日 

美國 USA 2001年5月5日......(West Virginia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澳大利亞 Australia 2001年6月17日......(Sydney Film Festival) 

澳大利亞 Australia 2001年7月29日......(Melbourn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澳大利亞 Australia 2001年8月2日 

英國 UK 2001年8月17日 

阿根廷 Argentina 2001年8月23日 

波蘭 Poland 2001年9月14日 

日本 Japan 2001年9月15日......(Fukuoka Asian Film Festival) 

瑞典 Sweden 2001年10月5日 

挪威 Norway 2001年10月19日......(Berge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德國 Germany 2001年10月25日 

挪威 Norway 2001年11月23日 

丹麥 Denmark 2002年4月19日 

挪威 Norway 2002年4月30日......(Kristiansand International Children's Film Festival) 

韓國 South Korea 2004年7月30日

伊朗電影一覽

當代伊朗電影以其獨特的影像風格而獨樹一幟。在世風喧囂浮躁,在我們的感官被充滿暴力、色情的電影刺激得遲鈍麻木的今天,伊朗電影卻返璞歸真,以近乎手工作坊式的製作,以清新質樸、恬淡溫暖又充滿哲理的影像風格,以友誼、寬容、愛、和睦相處這些久違的主題重新撥動我們的心弦。它的興起印證了一句名言:越是民族的便越是世界的。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