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得道》

《觀音得道》

《觀音得道》,一部受嶺南文化影響的粵劇。

基本信息

故事概要

興隆國妙莊王求子,生三公主妙善。妙善自幼誦佛,莊王欲為選婿,妙善竟出宮入山修煉,莊王怒,貶使澆花,妙善仍堅持,莊王絞殺之;達摩救之復活,引至白雀寺修行。莊王聞知,又遣兵燒寺。后庄王思子成病,妙善自香山化身小童,告需親人手眼可治,而莊王親族皆不肯,妙善乃舍手眼治癒莊王。莊王至香山還願,妙善游地獄,成正果,莊王悔悟皈依,佛祖封妙善為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其二姊為文殊普賢

演出劇目簡介

從現有資料來看,早期粵劇中就已經有了關於妙善故事的《觀音得道》劇目,惜劇本不存。但早期粵劇與廣西邕劇的關係十分密切,甚而有人認為邕劇的源頭就是早期粵劇。據記載,“清鹹豐年間,有李文茂的起義軍從廣東帶來的紅船子弟兵,兵敗後,流落民間,以演戲謀生”。因此,邕劇尤其是邕劇中的廣調與早期粵劇在劇目、表演、音樂、演出習俗等多方面有著相似之處。鑒於早期粵劇中的《觀音得道》劇本現已不存,而邕劇還保留有《觀音得道》劇本,本文擬把它作為早期形態的粵劇納入考察的範圍。該劇現存劇本收集在20世紀50年代中後期整理的《廣西戲曲傳統劇目彙編·邕劇》第38集中,全劇14場,劇中妙善為正花旦扮演。此劇以邊疆戰事為背景,以韋陀、妙善的感情為線索,展現了妙善修行出家成佛的過程,戲曲的最後不僅妙善得道成為觀音菩薩,而且其父莊皇也決意捨棄帝位,出家修煉,朝中玉璽輾轉給了太監。

劇情所表現出來的特點及其與粵劇發展的聯繫

第一,突出妙善和韋陀的愛情符合粵劇編劇模式。這種以情感為主線的情節展開模式,與早期粵劇的編劇方法有關。粵劇編劇一般都是“度橋寫戲”。“因人(演員)寫戲”。早在光緒年間廣州本地班中的整本戲曲創作就頗有自己的特色,並形成了一定的創作套式。

第二,妙善故事的發展與粵劇的總體發展相一致。綜觀粵劇中各個不同時期的妙善故事戲,很好地反映了粵劇從早期重武戲到後來以文戲為主的發展態勢。早期粵劇明顯重武戲,歷來評論者都指出了此點。俞洵慶就特別指出早期廣州本地班“專工亂彈、秦腔及角觚之戲,腳色甚多,戲具衣飾極絢麗”;楊懋建的《夢華所簿》也記述了道光年間粵劇武生演員在伶界的崇高地位,“廣州佛山鎮瓊花會館,為伶人報賽之所,香火極盛,每歲祀神時。……數十年唯武生阿華一人捧神像,至今無以易之,阿華聲容技擊,並皆佳妙,在部中歲俸蓋千餘金雲”;著名粵劇武生演員李文茂更是紅極一時,所演“院本,以鏖戰者為最,犯上作亂,恬不為怪”;等等。保留早期粵劇特色的邕劇《觀音得道》,在凡14場的劇本中前面7場就主要是展現邊關戰事,武戲的成分非常多,這和粵劇早期重武戲的特點是相一致的。

粵劇中觀音故事體現出的嶺南文化

粵劇中妙善故事越來越增加的愛情成分,把救苦救難的觀音菩薩敷演成一個多情重義的普通女子。如果我們從文化的角度來考察就會發現,這正是嶺南文化特有的世俗性、兼容開放性、直觀享樂性與遠儒性的具體表現。

相關演員

小楊月樓小楊月樓

小楊月樓(1900~1947),原名楊慧儂。祖籍天津,生於紹興。他出身於梨園世家,父親楊天寶是杭嘉湖地區的知名京劇小生演員。慧儂自幼從父學藝,七歲登台。
1909年應許少卿之約赴上海演出,為了招徠觀眾,改名“小楊月樓”。擅演劇目有《四郎探母》、《空城計》、《轅門斬子》等。14歲倒倉後拜在張國泰門下改習花旦,並向牛松山學習了不少武生戲。出科後他根據自己武功基礎好,以及花旦、小生可一身兼任的特點,不斷排演新戲,或改編傳統劇目。如《花木蘭》、《杜十娘》、《觀音得道》、《石頭人招親》等。曾與周信芳合作演出《封神榜》等戲。 他在上海劇壇與趙君玉黃玉麟劉筱衡,被譽為“江南四大名旦”。1926年與許少卿共組衡興班。他是上海京劇富於革新的演員。

相關評論

敷衍妙善修行而成為觀音菩薩的《觀音得道》,是粵劇史上不斷編排演出的重要劇目。經過一次又一次的改編,該劇逐漸發展為以妙善、韋陀愛情發展為線索的敘事模式,而且故事內容也愈加世俗化。這些特點,既體現了早期粵劇的編排體制,符合粵劇總體的發展進程,更與嶺南文化所具有的世俗化、通達性相一致。而如此世俗化的觀音本生故事戲的演出,也很好地寄予了人們虔誠的觀音信仰。

參考文獻

[1]張庚,中國戲曲志·廣西卷[M],北京:中國ISBN中心出版,1992.
[2]俞洵慶,荷廊筆記(二)[M],光緒十年刻本.
[3]楊懋建夢華瑣簿[A],清代燕都梨園史料(上)[C],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8.
[4]南海縣誌(二十六)[z],北京:中華書局,2000.
[5]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
[6]賴伯疆,廣東戲曲發展簡史[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1.
[7]袁鍾仁嶺南文化[M],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8]南海縣誌(五)·風俗[z],同治版.
[9]南海縣誌(四)·風俗[z],宣統版.
[10]廣東戲曲史料彙編[c],廣州:廣東省文化局戲曲工作室,1964.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