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道台宅第

吳道台宅第

吳道台宅第建於1904年,坐落在揚州市區泰州路中段,是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當年宅主吳引孫道台(光緒已卯年中舉,曾任廣東、甘肅、新疆、浙江布政使、巡撫等職)用40萬兩紋銀,邀其表兄周穎孝督建,從浙江請設計施工人員,仿造寧紹台道衙署,結合揚州建築風格,建設而成。

基本信息

簡介

道台宅第建於1904年,坐落在揚州市區泰州路中段,是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當年宅主吳引孫道台(光緒己卯年中舉,曾任廣東、甘肅、新疆、浙江布政使巡撫等職)用40萬兩紋銀,邀其表兄周穎孝督建,從浙江請設計施工人員,仿造寧紹台道衙署,結合揚州建築風格,建設而成。宅院主人:吳引孫(1851-1920),字福茨,江蘇儀征人,祖籍安徽歙縣。

吳道台宅第吳道台宅第

規模

吳道台宅第原占地面積7930㎡,建築面積5584㎡,吳道台宅第現存面積2650㎡,坐北朝南。原有五條軸線,吳道台宅第除住宅部分外,在原北河下街東面,有一花園,名為“蕪園”;北面有吳氏祠堂。1945年夏天發生火災,燒毀將近3/5的面積。日軍侵占揚州時又強行將花園與祠堂剷平,作為日軍的練兵場。

歷史

現存的第二條軸線至第五條軸線均為住宅部分,吳道台宅第成四方形,四周均為青磚壘砌的高大風火牆。吳道台宅第現存建築有大門廳、測海樓、小洋樓、觀音堂、大仙堂、愛日軒、轎廳、儀門、照壁等組成。整個吳道台宅第融入了中國古典建築與西洋古典建築的特色;吳道台 宅第展現了中國古典文化與舊時官府文化的精髓,是不可多見古典建築之一。

宅第規模宏大,結構精巧,雕工精緻,保存完好,以浙江建造法則為基礎,又揉合了揚州傳統的建築風格,為揚州古建築中獨具一格的住宅建築群。中軸線上有門廳、西式樓、朱雀廳、涼廳、魚池、測海樓等建築,西部為內宅,前後三進,周以迴廊,以開闊的石板天井相隔,高大寬敞。門廳是磚刻門樓,配以兩個圓形大石轂,氣勢宏大。魚池由矩形花崗石砌成,長方形,四周置鑲花鐵欄桿,池水與宅外水域相通。魚池之大,為揚州之最。

交通

自駕路線:上海--滬嘉瀏高速--沿江高速--江陰大橋--廣靖高速--寧通高速--揚州。

現狀

在吳道台宅第二期工程施工現場看到,整個二期工程復建建築已經高高屹立,施工人員拆除最後一幢小樓的施工腳手架後,開始修補圍牆,目前吳道台宅第二期主體工程已全部完工,再現了昔日“99間半”大宅的宏偉勝景。

損毀建築修葺一新

馬頭牆、花格窗,雕樑畫棟,氣宇軒昂……記者昨天在施工現場看到,經過建設者的努力,原先被毀壞的房屋已全部修復,整個古建築展現了昔日吳道台宅第的宏大規模。

據介紹,吳道台宅第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原占地面積7930平方米,建築面積5584平方米,現存面積僅2650平方米,坐北朝南,原有五條軸線。吳道台宅第除住宅部分外,在原北河下街東面有一花園,名為“蕪園”,北面有吳氏祠堂。1942年秋,日偽一孫姓師長,以賤價強行購得吳道台宅第後,於1943年春在宅第內的第四、第五兩列住宅內開設煙廠。1943年,煙廠發生火災,將兩列住房及第三列住宅後樓燒毀。目前所有建築僅剩下第四列上的對廳。吳道台宅第修繕一期工程於2003年11月22日施工,主要對現存建築進行了大面積修復,項目投資2800萬元。經過修舊如舊的修繕,吳道台宅第的大門廳、測海樓、小洋樓、觀音堂、大仙堂、轎廳、儀門、照壁等全部修復,並對遊人開放。

道台宅第修繕二期工程主要對被毀房屋進行修復,修繕嚴格遵循“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全面地保存延續文物建築的真實歷史信息和價值。該項目除修繕最前面的一幢634.23平方米房屋外,還復建了3幢二層小樓、3幢一層仿古建築,總面積2537.29平方米。項目同時對道路實施配套改造,新增綠化422.82平方米。

“99間半”原汁原味現全貌

推開吳道台宅第厚重的宅門,人們不禁被兼收寧波、揚州兩地特色的傳統建築風格所吸引。這群號稱“99間半”的大型私人宅第建築,如同凝固的詩歌,讓參觀者領略到她的無限神韻。吳道台宅第在泰州路市第一人民醫院內,為光緒年間浙江寧紹道台吳引孫聘請浙江工匠在揚州修建的一座私人宅府,整個宅第為長方形大院落,東西長80米,南北寬70米,宅第規模宏大,結構精巧,以浙江建造法則為基礎,又糅合了揚州傳統的建築風格,為揚州古建築中獨具一格的住宅建築群。

從東大門西行數十步,便至門堂。門堂兩側各立一齊人高的石鼓,托以捲雲石雕基座。門廳上置卷棚,拱式軒梁,其木雕之精美,令人嘆為觀止。樑柱下端為雲紋石雕鼓磴。門牆下為青石基座,浮雕上有香爐、漢瓶、喜鵲登梅等圖案,再上是磨磚起線滾頭鑲框,中嵌磨磚幾何圖案。入門廳,見一方寬敞的天井,左右各有廊房三間,西南廳房五間,廊東有耳門通東北隅的魚池、測海樓。測海樓保存完好,是吳家的藏書樓。“有福讀書堂”位於測海樓底層,取有福方讀書之意。

揚州古城保護的一個縮影

投資幾千萬元,對一座原先作為職工宿舍的古建築進行全面修繕和復建,讓揚州人家喻戶曉的“99間半”重現光華,其背後展現的是揚州對古城保護的重視和決心。

吳道台宅第1981年被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長期以來,一直作為市一院職工宿舍使用,隨著醫院事業的發展,宿舍亟需擴容。是搬屋還是遷人?許多人在計算成本上有了爭執。“文化遺產是聯繫歷史、現在與未來的橋樑。”當時的揚州市領導班子研究後認為,文化是城市之魂、城市之根,尊重歷史就必須善待文化遺產,然而對古宅名居的這種“善待”並不是塵封,而是要“保護與利用,改造與復興”,市政府最終確定了“就地保護”和“誰維修誰使用”的兩項原則。

在市有關方面的牽頭負責下,市一院與文管部門簽訂了文物保護目標責任書,投資500多萬元,搬出了宅內居住的60多戶職工;2003年11月22日,吳道台宅第修繕一期工程正式施工,修復面積1600平方米;2004年5月10日又動工建設,將剩餘工程繼續修繕。在前期工程修繕開放的基礎上,今年3月又進行了2400多平方米的拆遷。對於市一院的這種做法,無論是文保還是衛生行業都認為,這是依靠社會力量恢復建設文博景點、實現多贏的一個有益探索,值得大力提倡。

保護

據介紹,吳道台宅第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原占地面積7930平方米,建築面積5584平方米,現存面積僅2650平方米,坐北朝南,原有五條軸線。為吳道台宅文物不惜進行附近居民搬遷修復,吳道台宅第除住宅部分外,在原北河下街東面有一花園,名為“蕪園”,北面有吳氏祠堂。1942年秋,日偽一孫姓師長,以賤價強行購得吳道台宅第後,於1943年春在宅第內的第四、第五兩列住宅內開設煙廠。1943年,煙廠發生火災,將兩列住房及第三列住宅後樓燒毀。目前所有建築僅剩下第四列上的對廳。吳道台宅第修繕一期工程於2003年11月22日施工,主要對現存建築進行了大面積修復,項目投資2800萬元。經過修舊如舊的修繕,吳道台宅第的大門廳、測海樓、小洋樓、觀音堂、大仙堂、轎廳、儀門、照壁等全部修復,並對遊人開放。

吳道台宅第修繕二期工程主要對被毀房屋進行修復,修繕嚴格遵循“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全面地保存延續文物建築的真實歷史信息和價值。該項目除修繕最前面的一幢634.23平方米房屋外,還復建了3幢二層小樓、3幢一層仿古建築,總面積2537.29平方米。項目同時對道路實施配套改造,新增綠化422.82平方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