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
春寒料峭拼音:chūnhánliàoqiào
解釋:料峭:微寒。形容初春的寒冷。
出處: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第19卷:“春寒料峭,凍殺年少。”釋義
早春指的就是春天的第一個月,即1月早春薄寒侵人肌骨。例如:「細雨紛飛,梅顫枝頭,倍覺春寒料峭。」
用法:
主謂式;作謂語;形容春天的寒冷天氣例子:
那是一個陰冷的漆黑之夜。春寒料峭,風雨淒淒。(何為《春夜的沉思和回憶》)英文Coldspellinspring.
例句
春寒料峭吹人醒禦寒保暖築長城,防禦...上午還"東風日暖聞吹笙",下午忽然間便"北風吹雁雪紛紛","市場的起起落落,實在是太刺激了!"不過,這樣的刺激都不是投資者想要的。今天市場的急轉直下,隱隱透露出一絲不妙的氣息。首先分析一下今天股指倒下去的原因吧。...
辨識
近義詞料峭輕寒
反義詞春風和煦
春寒料峭
春寒料峭,老人謹防腦出血。春寒料峭時,老人更要注意預防腦出血。
為避免腦出血的發生,專家提醒從以下10個方面預防腦出血。
穩血壓:
早期發現並及時治療高血壓。老年人一旦被確診患有高血壓,就應堅持服藥治療,並定期複查。
調情志:
保持樂觀情緒,避免大喜或盛怒。做到心境平和,淡泊名利,知足常樂。人的情緒安然,就不會引起血壓升高,從而也就減少了腦出血的發病幾率。
擇飲食:
在飲食上,老年人應做到低脂、低鹽、低糖,少吃動物的腦、內臟,多吃蔬菜、水果、豆製品,搭配適量的瘦肉、魚、蛋等。冠心病、高血壓及腦動脈硬化患者應戒菸酒。
免勞累:
老年人應儘量避免體力和腦力勞動過度。超負荷的工作可誘發腦出血。
防便秘:
用力排便極易使脆弱的小血管破裂而引發腦出血。老年人預防便秘,可多吃一些富含纖維素的食物,如芹菜、韭菜、水果等。也可做適當的運動及早晨起床前腹部的自我按摩。
不蹲便:
蹲便時,人的下肢血管會發生嚴重的屈曲,加上屏氣排便,腹內的壓力增高,可使血壓升高,從而增加腦出血的危險。
防跌倒:
多數老年人都患有腦動脈硬化,加上血管壁較脆弱,若不小心跌倒極易造成顱內血管破裂,引發腦出血。因此,老年人在日常活動和鍛鍊時要特別小心,避免跌倒。
動左手:在日常生活中,多用左上肢和左下肢,尤其是多用左手,不僅可以減輕大腦左半球的負擔,還能鍛鍊大腦的右半球,增強右半球的協調功能。醫學研究表明,腦出血最易發生在血管比較脆弱的右腦半球。所以預防腦出血,最好的方法是經常在早晚用左手轉動兩個健身球。
飲足水:體內缺水時,會使血液變稠,血流變慢,從而增加心腦血管病的發生幾率。因此,老年人要養成平時多飲水的習慣,特別是晚睡前、晨起時,飲一兩杯溫開水,可以起到很好的預防作用。
避寒冷:老年人在寒冷的季節要注意保暖,使身體適應氣候的變化。此外,還要根據自己的健康狀況,進行一些適宜的體育鍛鍊。如散步、做廣播體操等,以促進血液循環。
另外,腦出血往往會有一些先兆,如無誘因的劇烈頭痛、頭暈、暈厥、嘔吐等。若發現這些情況,老年人應及時到正規醫院就醫,爭取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春寒料峭是咋回事
古詩云:“律回歲晚冰霜少,春到人間草木知。”春回大地,草木萌發,此時,人們總感到春比冬冷。正如農諺云:“春凍骨頭秋凍肉。”這是怎么一回事呢?首先,從人體生理上說,人體皮膚表面上熱和冷的感受點呈塊狀分布,冷點多於熱點。所以,前額皮膚對冷敏感,而對熱卻不太敏感。面部皮膚對環境溫度變化有很大敏感性,每平方厘米有8~9個冷點,而熱點僅有1.7個。軀幹皮膚對冷的敏感性比四肢皮膚大。
環境溫度的刺激所產生的敏感度直接取決於被刺激皮膚區域內感受點的分布情況,皮膚感受點密度愈大,對溫度變化則愈敏感。農曆立春節氣過後,人們對突然變化的溫度一時難以適應,氣溫雖呈上升趨勢,但是春季風比較大。據測試:當氣溫為1.1℃,風速為2.2米/秒(約相當於2級風)時,體感溫度為-2.8℃;當氣溫不變,風速加大為9.3米/秒(相當於5級風)時,此時體感溫度可達-15.5℃。可見,由於風速的變化,在同一氣溫下,體感溫度會有較大差異。故諺語云:“窮在債,冷在風。”此話具有一定科學性。
入春後,人們一時碰上“無端風雨未肯收盡余寒”的“倒春寒”天氣,則會感到更加寒冷,正如諺語云:“反了春,凍斷筋”。
統計表明,中國江淮流域及江南各地幾乎每年都有程度不同的春寒,較嚴重的春寒平均3~4年一遇。春寒又可分早春寒和倒春寒。氣象上將春分前發生的低溫陰雨冷害叫早春寒;春分後發生的則稱做倒春寒。由於倒春寒發生時間較晚,正值早稻育秧、棉花、蔬菜播種、育苗及栽插季節,因而對春播作物危害最大。同時,這時的天氣又濕又冷,對人體的健康也非常不利。
早春時節,冷暖變幻無常。民諺有曰:“春捂秋凍,不生雜病”。春捂怎么捂?未必人人皆知。
“春捂”得法,體質強健,將會減少發病的機會。早春從棉衣換到毛衣或者袷衣不要匆忙,要根據天氣的變化,一件一件地減,此外被褥也不應該馬上減薄,以符合“春捂”的養生之道。
古人在長期的生活與勞動實踐中認識到,寒多自下而生,因此我國古代養生家提出了春令衣著宜“下厚上薄”的主張,《老志恆言》明確指出:“春凍未泮,下體寧過於暖,上體無妨略減”,既養陽又收陰,與自然氣候變化協調一致,可謂“天人相應”。這也與現代醫學所認為的人體下部血液循環較上部為差,易受寒冷侵襲的觀點相吻合。
專家提醒說,除了仍須保持穿暖少脫之外,還要特別注意護好兩頭,即重點照顧好頭頸與雙腳。老人、兒童等身體抵抗力較低,不宜過早摘下帽子、圍巾,否則容易遭受風寒侵襲,造成頭痛、感冒傷風等。素有頸椎病、肩周炎等痼疾者,若在春寒時長久暴露於寒濕中,常導致局部腫脹,症狀加重。早春時節還要注意腳的保暖和保乾,因為寒氣與濕氣乘虛侵入人體,由下而上,由表入里,侵透骨骼、關節,使人感覺酸脹不適,走路酸痛,下肢沉重、乏力、關節僵直等。